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一·初生門 (25)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一·初生門 (25)

1. 臍風

五苓散

寬氣飲(俱驚)

一字金,治初生嬰孩一七之外、欲成臍風撮口,及卒中急慢驚風,牙關緊閉,壅上痰涎。

殭蠶(炒,去絲),葳靈仙(去蘆。各四錢),明白礬(生用,二錢),細辛(去葉,一錢),甘草(生用,二錢半)

上銼焙為末。每服一字至半錢,薑汁沸湯調勻,以指抹入牙關內。治卒中急慢驚證,口噤不開,用鹽梅湯調擦上下牙根二處。

黑白飲,治臍風氣實者,及急驚壯熱發搐。

黑牽牛(半生半炒),白牽牛(半生半炒),大黃(生用),陳皮(去白),檳榔(各半兩),甘草(炙,三錢),玄明粉(二錢)

上,除檳榔不過火,餘五味或曬或焙,仍合檳榔為末,同玄明粉入乳缽內再杵勻。每服半錢至一錢,溫蜜湯調化,空心投服,或無時。此藥新合最妙,久則效遲。

白芍藥湯(方見疝)

張渙封臍散,治嬰兒初生,因乳母不謹,洗浴水入臍中,或兒尿在䙀袍之內,濕氣傷於臍中,或解脫、風冷邪氣所乘,令兒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名臍風病,宜急用此。

好川當歸(半兩,洗,焙乾),天漿子(三個,微炒),亂髮(一錢,燒灰存性)

上件同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一字拌勻。用藥一字至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三因》小兒初生,一七日內忽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效,坐視其死,良可憫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證,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擦破,即開口便安,不藥神效。

小兒初生,臍風撮口,諸藥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臍風,目上插,刺絲竹空。臍腫,灸腰對臍骨節間三壯,炷如麥。

臍風撮口,在百日內、多不治。

白話文:

臍風

五苓散

寬氣飲(都有驚嚇的症狀)

一字金,用來治療剛出生嬰兒在出生七天後,將要形成臍風、嘴角抽搐,以及突然發作的急性或慢性驚風,導致牙關緊閉、痰液壅塞在喉嚨。

配方: 殭蠶(炒過,去除絲)四錢、葳靈仙(去除蘆頭)四錢、明礬(生用)二錢、細辛(去除葉子)一錢、甘草(生用)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碎,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至半錢,用薑汁煮開的熱水調勻,用手指塗抹在牙關內。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急性或慢性驚風,導致嘴巴緊閉無法張開,可以用鹽梅湯調和後擦拭上下牙齦兩處。

黑白飲,用於治療臍風且氣實的患者,以及急性驚風伴隨高熱和抽搐的症狀。

配方: 黑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白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大黃(生用)、陳皮(去除白瓤)、檳榔(各半兩)、甘草(炙過)三錢、玄明粉二錢。

以上藥材,除了檳榔不需經過火烤,其餘五味藥材可以曬乾或烘乾,然後和檳榔一起磨成粉末,再與玄明粉一起放入乳缽中搗勻。每次服用半錢至一錢,用溫熱的蜂蜜水調化,空腹服用,或不拘時間服用。此藥新調配最有效,放久了效果會比較慢。

白芍藥湯(配方在疝氣篇有記載)

張渙封臍散,用來治療剛出生嬰兒,因為乳母不小心,洗澡水進入臍帶,或是嬰兒尿液弄濕了衣服,導致濕氣侵入臍部,或是因為鬆開束縛、風寒邪氣侵襲,使得嬰兒肚臍腫脹、哭鬧不停、無法正常喝奶,這種病稱為臍風病,要趕快使用此藥。

配方: 上好的川當歸(半兩,洗淨,烘乾)、天漿子(三個,稍微炒過)、亂髮(一錢,燒成灰燼,保留藥性)。

將以上藥材一起搗爛,篩成細末,加入麝香一字混合均勻。每次用一字至半錢的藥粉敷在肚臍上,隨時可以使用。

《三因方》提到,嬰兒剛出生,在七天內突然患上臍風、嘴角抽搐,幾乎沒有辦法醫治,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去,實在令人惋惜。有一個方法,世間很少人知道,凡是患有此症,觀察嬰兒的牙齦上有像粟米一樣的小泡,用溫水沾濕熟布,包住手指輕輕擦破小泡,嬰兒就會張開嘴巴,病就治好了,不用藥就能見效。

嬰兒剛出生,患上臍風、嘴角抽搐,各種藥都沒效時,可以灸然谷穴,穴位在內踝前側突起的大骨下方凹陷處,可以灸三壯(艾炷),針刺入三分,不宜見血,立刻見效。臍風導致眼睛上吊,可以針刺絲竹空穴。肚臍腫脹,可以灸腰部對應肚臍的骨節間三壯,艾炷像麥粒大小。

臍風、嘴角抽搐,在出生一百天內的嬰兒,多半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