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5)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5)

1. 虛熱

先此手足恆熱,至是乃始覺寒,先生喜曰,此病邪盡退,而真氣見矣。然猶飲食不進,乃單用六君子湯加炮姜,遂能食,咳嗽獨甚,與補中益氣湯,嗽遂止,夜始有睡。凡弱女之得生,皆先生力也,向非先生卓有定見,專治其本而其末自愈,則為丘中之骨,必矣!敬書施療之顛末,以告同患此者,幸無所誤。亦推廣先生一念之仁於萬一云爾。

王敬臣書。

惺惺散(方見痘疹),錢氏白朮散(方見渴),異功散(方見吐瀉),人參生犀散(見後條),固真湯(見慢驚),黑錫丹(見雜病頭痛)

當歸補血湯,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耆(三錢),當歸(一錢)

上,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弱,體疲食少,或發熱煩渴等證。

人參,黃耆(各八分),白朮,甘草,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當歸(三分)

上,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加味逍遙散,去牡丹皮山梔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等證。

當歸,甘草(炙),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各七分),上,水煎服。

愚按:前方,若乳母肝脾血虛,內熱寒熱,遍身搔癢,肢體作疼,頭目昏重,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胸乳腹脹,小便不利,致兒為患,尤宜用之。又治婦人陰虛發熱,兒飲其乳以致患瘡者。

白話文:

起初這人的手腳一直都很熱,到了後來才開始感覺寒冷。醫生高興地說,這表示病邪已經完全退去,體內的真氣也恢復了。然而,病人還是吃不下東西,於是單獨使用了六君子湯加上炮姜來治療,病人才開始能吃東西。但咳嗽卻變得非常嚴重,改用補中益氣湯後,咳嗽才停止,晚上也終於能睡著了。這位虛弱的女子能夠活下來,全都是醫生的功勞。如果當初醫生沒有堅定的看法,專注於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讓身體自己恢復,那麼這女子恐怕早就成了荒墳裡的枯骨了!我謹將這次治療的經過記錄下來,告訴和她有相同病症的人,希望不要誤解。也藉此將醫生一念救人的仁心推廣給更多的人知道。

王敬臣 敬書。

[以下是藥方]

  • 惺惺散 (藥方記載在《痘疹》篇)

  • 錢氏白朮散 (藥方記載在《渴》篇)

  • 異功散 (藥方記載在《吐瀉》篇)

  • 人參生犀散 (藥方記載於後文)

  • 固真湯 (藥方記載在《慢驚》篇)

  • 黑錫丹 (藥方記載在《雜病頭痛》篇)

  • **當歸補血湯:**治療肌肉發熱、煩躁發熱、眼睛紅赤、臉色潮紅、煩渴,白天晚上都無法安寧,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之下幾乎摸不到脈。這是因為血虛造成的,如果誤用白虎湯,必定會死亡。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 黃耆(三錢)

  • 當歸(一錢)

  • 用水煎服。

  •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虛弱,身體疲憊、食慾不振,或發熱煩渴等症狀。

  • 人參、黃耆(各八分)

  • 白朮、甘草、陳皮(各五分)

  • 升麻、柴胡(各二分)

  • 當歸(三分)

  • 用薑和紅棗煎水,在早上空腹時服用。

  • **加味逍遙散:**去除牡丹皮和山梔子,就成了逍遙散。用來治療肝脾血虛等症狀。

  • 當歸、炙甘草、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

  • 牡丹皮、山梔子(炒。各七分)

  • 用水煎服。

我認為:前面這個方子,如果哺乳期的母親因為肝脾血虛,產生內熱、忽冷忽熱、全身搔癢、肢體疼痛、頭暈目眩、心悸臉紅、口乾舌燥。或者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失眠。或者口舌生瘡、耳朵疼痛、胸部乳房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導致嬰兒也生病,就更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婦女陰虛發熱,嬰兒喝了她的奶而導致生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