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4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42)

1. 《本事方》十種丹瘤腫毒所起證治

一飛灶丹,從頂頭起先腫。用蔥白研取自然汁塗。

二古灶丹,從頭上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塗。(譚氏方同,不拘何處皆治。)

三鬼火丹,從面起赤腫。用灶心土,雞子清調塗。(按:不拘何處皆治妙。)

四天火丹,從背起赤點。用桑白皮末,羊脂調塗。

五天灶丹,從兩腎赤腫黃色。柳葉燒灰,水調塗。(腎一作臂)

六水丹,從兩脅虛腫。用生鐵屑研末,豬糞調塗。

七胡火丹,從臍上起黃腫。用檳榔為末,米醋調塗。

八野火丹,從兩腳赤腫。用乳香末,羊脂調塗。

九煙火丹,從兩腳有赤白點。用豬槽下土,麻油調塗。

十胡漏丹,從陰上起黃腫。用屋漏處土,羊脂調塗。

上,此十種丹毒,變易非輕,治之或緩,則致不救,故予不惜是方,能逐一仔細辨認,依此方法治之,萬不失一,如經三日不治,攻入臟腑,則終不救,不可緩也。

白話文:

第一種是飛灶丹,從頭頂開始先腫起來。用蔥白搗爛取天然汁液塗抹。

第二種是古灶丹,從頭部開始紅腫疼痛。用赤小豆粉末,加入雞蛋清調和後塗抹。(譚氏的方子也是這樣,不論在身體哪個部位都適用。)

第三種是鬼火丹,從臉部開始出現紅腫。用灶台中心的泥土,加入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按:不論在身體哪個部位都適用,效果很好。)

第四種是天火丹,從背部開始出現紅色的點狀腫塊。用桑樹白皮的粉末,加入羊的脂肪調和後塗抹。

第五種是天灶丹,從兩邊腎臟部位開始出現紅腫,顏色發黃。用柳樹葉燒成灰,用水調和後塗抹。(腎也有寫成臂的)

第六種是水丹,從兩側脅部開始出現虛腫。用生鐵屑磨成粉末,加入豬糞調和後塗抹。

第七種是胡火丹,從肚臍上方開始出現黃色腫塊。用檳榔磨成粉末,加入米醋調和後塗抹。

第八種是野火丹,從兩隻腳開始出現紅腫。用乳香粉末,加入羊的脂肪調和後塗抹。

第九種是煙火丹,從兩隻腳開始出現紅色和白色的點狀腫塊。用豬食槽底下的泥土,加入麻油調和後塗抹。

第十種是胡漏丹,從陰部開始出現黃色腫塊。用房屋漏水處的泥土,加入羊的脂肪調和後塗抹。

以上這十種丹毒,變化很快而且病情不輕,如果治療延誤,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所以我毫不吝嗇地公開這些藥方,只要能夠仔細辨認,按照這些方法治療,絕對不會有錯,如果經過三天治療沒有效果,毒素攻入內臟,那就終究無法救治,絕對不可以耽誤。

2. 赤白遊腫

《聖惠》云:夫小兒有肌肉虛者,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也。又云:夫遊腫之狀者,為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於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

治小兒赤遊,皮膚作片片赤腫,此是風熱所致,宜服。

犀角散

犀角屑,黃芩,黃耆,川升麻,梔子仁,漢防己,川朴硝(各一分),牛黃(半分,研)

上為末。煎竹葉湯調半錢,無時,量兒加減。

治小兒頭面身體赤毒,腫起作片,宜用,升麻膏

川升麻(一兩),犀角屑,射干,赤芍藥,玄參,黃芩,梔子仁,川大黃,大青,藍子,羚羊角屑(各半兩),生地黃(二兩)

上銼,以豬脂一斤半,於鐺中慢火熬,不住手攪,藥色變,膏成,去滓,瓷合盛,頻摩腫處。

又方

黃柏末,川大黃末,川朴硝(各半兩),馬勃,水銀(各一分。水銀於手心內、用津、研令星盡),雞子(三個,去殼)

上,同研成膏。先以鈹針鈹破,然後以膏塗之。

又方

雞冠花,商陸,紫礦,川大黃(各半兩)

上為末。以雞清入生油等分,調塗,干再塗。

又方

附子(去皮臍半兩),川椒(半兩去目),石鹽(三分)

上為末,以煉了豬脂四兩相和,慢火熬成膏,瓷合盛,候冷,頻頻塗,以瘥為度。

治遊腫攻頭面焮腫,赤熱疼痛,宜用,鬱金散

鬱金(半兩),赤小豆(一合),甜葶藶(半兩),伏龍肝(二兩),川芒硝(半兩),川大黃(生,半兩),

上為末。以生雞子白並蜜少許調,令稀稠得所,塗之,干再塗。

治遊腫赤者。川大黃末(二兩),護火草(五兩),上相合,杵塗之,干易。

治赤白遊腫。蕓薹子(半合),鹽(一錢),米醋(一雞,子殼),上杵如泥,看大小塗紙上貼之,如走,即隨處貼之,不三兩上,效。

治青白赤遊腫,手近微痛。

川大黃(生),蒲黃,伏龍肝(各二兩)

上為細末。水和如薄泥,塗之,干再用。

又方

川大黃(一兩生),豉(一合),紫檀(一兩)

上為末。醋和塗,干再用。

又方,紫檀香二兩為末,水調塗。

治遊腫,流遍身赤色,入腹即死。以生豬肉敷上,數數換之,其肉,蟲鳥不食,臭惡甚也。

治遊腫,以生布一片,搵油以火燃之,持照病上,咒曰,日遊日遊不知著脂火燎你頭,咒七遍,即瘥也。

治白遊腫,杵生羊脾塗之。

又方,栝蔞根(二兩,為末),伏龍肝(半兩,細研),醋調塗,干再用。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於體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納湯中,取濃汁,拭丹上。杵菘菜敷之。取白豆末,水和塗,干再用。

《千金》中興治赤遊腫,若遍身入心腹,即殺人,用灶下黃土為末,油調塗,勿令乾,若已入腹及陰者,以護火草取汁一盞服之,乾者即末之,水調服。

治赤白遊腫簇上白臭死蠶治白遊,赤死者治赤遊,並搗塗之。

治赤遊腫,搗栝蔞敷之。

《本草》云:赤遊、白疹、醋磨五毒草敷,亦杵莖敷之,恐毒入腹,亦煮服之。(五毒草,一名五蕺,又名地圜,平地生,花葉如蕎麥,根似狗脊)

白話文:

《聖惠方》說:小兒如果肌肉虛弱,容易受到風邪、毒邪、熱邪侵襲,熱毒與血氣相互搏擊,就會導致皮膚紅腫隆起。這種風邪會隨著氣血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到處遊走,所以叫做「遊腫」。另外,遊腫的症狀表現為青色、黃色、紅色、白色等,沒有固定的顏色,在皮膚間遊走不定,肉表面微微發亮,就是這種病。

治療小兒紅遊腫,皮膚呈現一片片紅腫,這是風熱引起的,適合服用:

犀角散

成分:犀角屑、黃芩、黃耆、川升麻、梔子仁、漢防己、川樸硝(各一份)、牛黃(半分,研磨成粉)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竹葉湯調和半錢粉末服用,沒有時間限制,根據孩子的狀況酌情增減用量。

治療小兒頭面身體紅毒腫起成片,適合使用: 升麻膏

成分:川升麻(一兩)、犀角屑、射干、赤芍藥、玄參、黃芩、梔子仁、川大黃、大青、藍子、羚羊角屑(各半兩)、生地黃(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放入鍋中,加入豬油一斤半,用小火慢慢熬煮,不停攪拌,直到藥材顏色改變,製成膏狀,濾去藥渣,放入瓷器中保存。頻繁塗抹在紅腫的地方。

又一方

成分:黃柏末、川大黃末、川樸硝(各半兩)、馬勃、水銀(各一分。將水銀置於手心,用唾液研磨至星點消失)、雞蛋(三個,去殼)

用法: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膏狀。先用針刺破患處,然後塗上藥膏。

又一方

成分:雞冠花、商陸、紫礦、川大黃(各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雞蛋清和等量的生油調和,塗抹在患處,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又一方

成分:附子(去皮臍,半兩)、川椒(半兩,去籽)、石鹽(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好的豬油四兩混合,用小火熬成膏狀,放入瓷器中保存,待冷卻後,頻繁塗抹,直到痊癒。

治療遊腫侵犯頭面,導致紅腫發熱疼痛,適合使用: 鬱金散

成分:鬱金(半兩)、赤小豆(一合)、甜葶藶(半兩)、伏龍肝(二兩)、川芒硝(半兩)、川大黃(生,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雞蛋清和少量蜂蜜調和,使其稀稠適中,塗抹在患處,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治療遊腫發紅:將川大黃末(二兩)和護火草(五兩)混合,搗碎後塗抹在患處,待乾燥後更換。

治療紅白色遊腫:將蕓薹子(半合)、鹽(一錢)、米醋(用一個雞蛋殼裝的量)搗成泥狀,根據紅腫大小塗抹在紙上,貼在患處,如果紅腫移動,就跟著貼在移動的地方,一般兩三次就有效。

治療青白色紅色遊腫,手靠近會感到輕微疼痛:

成分:川大黃(生)、蒲黃、伏龍肝(各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成稀泥狀,塗抹在患處,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又一方

成分:川大黃(生,一兩)、豉(一合)、紫檀(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又一方:將紫檀香二兩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

治療遊腫,紅腫蔓延全身,侵入腹部就會死亡。用生豬肉敷在患處,頻繁更換,這些豬肉蟲鳥不會吃,會發出非常難聞的臭味。

治療遊腫,用一塊生布沾上油,點燃後照在患處,同時念咒語:「日遊日遊,不知著脂,火燎你頭」,念七遍,病就會痊癒。

治療白色遊腫,將生羊脾搗爛後塗抹在患處。

又一方:將栝蔞根(二兩,研磨成粉末)和伏龍肝(半兩,細研)混合,用醋調和塗抹,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紅遊腫,在身體上下移動,到達心臟就會死亡,用芒硝放入湯中,取濃汁擦拭紅腫處。搗碎菘菜敷在患處。取白豆末,用水調和塗抹,待乾燥後再次塗抹。

《千金方》中興記載,治療紅遊腫,如果蔓延全身進入心腹,就會致命,用灶下的黃土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和塗抹,不要讓其乾燥。如果紅腫已經進入腹部或陰部,就取護火草的汁液一碗服用,如果沒有汁液就將護火草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

治療紅白色遊腫,用白色臭死的蠶治療白色遊腫,用紅色死蠶治療紅色遊腫,都搗爛後塗抹在患處。

治療紅遊腫,搗爛栝蔞敷在患處。

《本草》記載:紅遊、白疹,用醋磨五毒草敷在患處,也可以搗爛莖敷在患處,擔心毒性進入腹部,也可以將五毒草煮熟服用。(五毒草,又名五蕺,也叫地圜,生長在平地,花葉像蕎麥,根像狗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