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7)

1. 惡核瘰癧

巢氏云:小兒遇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頑核,生於頸項,遇風寒所折,不消,結成瘰癧,久而潰膿成瘡也。湯氏用宜服清涼飲子及升麻湯等,《千金》連翹丸、龍膽湯、皆可服。

〔曾〕瘰癧一證,先賢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熱,稽考形狀非一,不過隨象命名,大概初發於頸項肌肉之間,未成膿者,從本引末,可使衰去,針之、灸之、敷之,從其所因而施療,然小兒幼弱,豈堪針灸,但以服餌塗貼之劑為治。

此疾多生於耳後及頸項兩旁,初發止是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累累如貫珠,逐個先腫,作膿穿破,輕者可愈,重者難除,先穴漏膿,長歲不幹,謂之漏項,原其得病之初,自是三陽感受風熱,與血氣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當歸散,水薑蔥燈心煎服,次用玄參飲及牛蒡湯、木通散、內消丸,與之宣熱化毒,洗以槲皮散,塗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氣血行,膿干汁盡,則自愈矣。仍忌躁毒野味,其證不致再作。

〔薛〕胎毒瘰癧者,乃稟肝膽二經鬱火氣滯所致,蓋肝膽經行人身之側,若因肝火動而受患,故發於肝膽二經部分,當審其因而藥之。或因乳母恚怒,或血虛內熱者,當審其所因而調其母,不可用峻厲之藥,恐傷元氣也。一小兒落草,頸間有癧五枚。審其母素多怒,時常寒熱,或乳間作痛,或脅肋微腫,悉屬肝膽經證。

先用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寒熱頓退,又用加味逍遙散,母服兩月餘,其兒亦愈。一小兒因乳母肝經有熱,耳前後患之。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其兒自愈。一小兒頸間耳下,各結核三歲,久服消毒之劑,患處益甚,元氣益虛。診乳母素鬱怒,致肝脾血虛而有熱。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加味逍遙散,母熱漸退,卻與兒日各數匙,兩月餘而愈。

一小兒自落草時頸間患有四枚,至五歲,耳前後如貫珠,元氣虛甚,寒熱往來,飲乳不徹。此稟肝膽經氣滯之證。用八珍、逍遙、二散,與壯年婦人服之,兒飲其乳,半載之後,兒體漸充,其核漸消,又服地黃丸、逍遙散、而全愈。一小兒生下,頸間瘰癧三枚,將期敷藥,延及耳前。

余謂此稟肝膽二經所致。診其母,肝膽脈尚洪數,余謂母子一體,治其母,兒自愈。不信,另用必效散一服,吐瀉並至,一夕而歿。

熱毒瘰癧乃手足少陽、足厥陰、二經風熱之證,或肝疳食積所致,其證發於項腋或耳前後,或如貫珠,當分表裡虛實,若焮赤腫者,肝經熱毒也,用人參敗毒散。作痛塞熱者,肝火內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湯。不痛而小便黃,肝血虛也,用六味地黃丸。隱於肉裡,而色不變者,肝疳內作也,用九味蘆薈丸。

膿成而不潰,或潰而不斂者,脾氣虛弱也,用益氣養榮湯。凡此腫焮疼痛,寒熱作渴者,屬病氣有餘,形氣不足,治宜清肝火,生肝血;腫硬不潰,潰而不斂者,屬病氣形氣俱虛,治宜補腎水,實脾土。若因乳母恚怒,肝火遺患者,又當隨所因而治之。一小兒膿水淋漓,其核未消,發熱憎寒,此肝經氣血虛而有熱也,用補陰八珍湯為主,間以清肝益榮湯而愈。

白話文:

巢氏說:小孩子因為感染風熱毒氣,與體內的血氣互相搏鬥,結果在脖子上結成堅硬的核狀物,也就是淋巴結。如果又遇到風寒的侵襲,這些核狀物就不會消退,反而會結成瘰癧。時間久了,就會化膿,形成潰爛的瘡。湯氏認為應該服用清涼飲子和升麻湯等藥方,《千金方》中的連翹丸、龍膽湯也都可以服用。

瘰癧這個病症,古人稱之為九漏。探究其病因,似乎是熱毒引起的。觀察它的形狀,卻又有多種變化。不過是依照外觀來命名。它大概是先從脖子肌肉之間開始出現,還沒化膿時,可以從病源處疏導,讓它消退。可以採用針刺、艾灸、外敷等方法,根據病因來治療。然而小孩子身體還很虛弱,怎麼能承受針灸呢?所以只能採用內服藥和外敷藥來治療。

這個病常常發生在耳朵後面和脖子兩側。最初可能只有一個,接著就會接連長出,大小有十幾個。它們纏繞在脖子下方,一個個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每個淋巴結都會先腫大,然後化膿破潰。情況輕微的可以痊癒,嚴重的就很難根除。如果膿液流出後,長期不癒合,就叫做漏項。追溯其發病的原因,是因為身體三陽經脈感受了風熱,與血氣相搏而形成。治療方法是用百解散加當歸散,用水、薑、蔥和燈心草煎服。接著再用玄參飲、牛蒡湯、木通散、內消丸等藥方,來宣散熱毒。外洗用槲皮散,外敷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氣血暢通,膿液乾涸,自然就會痊癒。同時還要忌食燥熱的食物和野味,這樣這個病才不會再發作。

薛氏認為,胎毒引起的瘰癧,是因為先天稟賦肝膽二經的鬱火和氣滯所導致。因為肝膽經脈行走於人體側面,如果因為肝火旺盛而發病,就會在肝膽經脈循行的部位發作。應當仔細辨別病因,然後對症下藥。有的可能是因為母親生氣,有的可能是因為血虛內熱,都應該仔細分析病因,然後調理母親的身體。不宜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曾經有一個小孩剛出生,脖子上就有五個瘰癧。仔細詢問他的母親,發現她平時容易發怒,而且經常感到忽冷忽熱,有時乳房會疼痛,或者脅肋部稍微腫脹,這些都屬於肝膽經的病症。

先用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來治療,忽冷忽熱的症狀馬上就消退了。接著再用加味逍遙散,讓母親服用了兩個多月,這個小孩的病也就痊癒了。還有一個小孩,因為母親肝經有熱,耳朵前後患了瘰癧。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他的母親,這個小孩自己也就好了。另外一個小孩,脖子和耳朵下面都長了核狀物,三年了都沒有好。長期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病反而更嚴重,元氣也更加虛弱。診斷發現,他的母親平時容易生氣,導致肝脾血虛而有熱。於是採用加味歸脾湯為主,輔以加味逍遙散。母親的熱逐漸消退,又每天讓小孩喝幾匙母親的乳汁,兩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還有一個小孩,剛出生時脖子上就有四個瘰癧,到五歲的時候,耳朵前後的瘰癧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元氣非常虛弱,而且經常忽冷忽熱,吃奶也不好。這也是屬於先天稟賦肝膽經氣滯的症狀。於是採用八珍湯、逍遙散、二散等藥方,讓身強體壯的婦女服用。然後讓這個小孩喝她們的乳汁。半年之後,小孩的身體逐漸強壯,淋巴結也逐漸消退。又服用地黃丸和逍遙散,就完全痊癒了。還有一個小孩剛出生,脖子上就有三個瘰癧,本來要敷藥,結果又蔓延到耳朵前面。

我認為這也是先天稟賦肝膽二經所導致的。診斷發現,他的母親肝膽脈象洪數。我說母親和孩子是一體的,治療母親,孩子自然就會好。他們不相信,另外使用必效散一服,結果上吐下瀉,一晚上就死了。

熱毒引起的瘰癧,是屬於手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感受風熱的病症,或者是肝疳和食積所導致的。這個病發在脖子、腋下或耳朵前後,有的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應該區分表裡和虛實。如果患處紅腫發熱,屬於肝經熱毒,應該用人參敗毒散。如果患處疼痛發熱,屬於肝火內盛,應該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患處不痛,但小便黃,屬於肝血虛,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患處隱藏在肌肉裡面,顏色不變,屬於肝疳內盛,應該用九味蘆薈丸。

如果膿液形成卻不潰破,或者潰破後卻不收口,屬於脾氣虛弱,應該用益氣養榮湯。凡是腫脹發熱疼痛,而且經常忽冷忽熱、口渴的,都屬於病邪有餘,而身體正氣不足,治療原則應該是清瀉肝火,滋養肝血。如果腫脹堅硬不潰破,或者潰破後不收口,屬於病邪和身體正氣都虛弱,治療原則應該是補益腎水,健運脾土。如果因為母親生氣,導致肝火遺傳給孩子,又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曾經有一個小孩膿水淋漓,淋巴結沒有消退,而且發熱怕冷,這屬於肝經氣血虛而有熱,應該用補陰八珍湯為主,間雜服用清肝益榮湯,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