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2)

1.

人參(一兩半),菖蒲,遠志(去心),茯神(去心),茯苓(去皮。各一兩),硃砂(二錢),白朮,麥門冬(去心。各半兩),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無時。

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瀉心湯,(錢氏),瀉丁心。

黃連(一兩,去須)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臨臥,溫水調下。海藏云: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

導赤散(錢氏),瀉丙小腸。

生乾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薛〕瀉心散、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

生犀散(錢氏),治心經虛熱。

生犀(錯取末,二錢),地骨皮(自採,佳),赤芍藥,柴胡根,乾葛(銼。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後。

〔薛〕前方云:治心經虛熱,其所用藥,多屬瀉心、瀉肝脾之劑,虛熱二字,恐魯魚也,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用秘旨安神丸。脾虛奪心之氣而熱者,用秘旨補脾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半夏(湯泡),酸棗仁(炒),茯神(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

白話文:

基本藥方:

用人參(1.5兩)、菖蒲、遠志(去除中心)、茯神(去除中心)、茯苓(去除外皮,各1兩)、硃砂(2錢)、白朮、麥門冬(去除中心,各0.5兩)、牛黃(2錢,另外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梧桐子)。每次服用30顆藥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服用時間。

藥方加減變化:

  • 髓(骨髓)液不足時,加入生地黃、當歸。
  • 肺氣不足時,加入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
  • 心氣不足時,加入黨參、茯神、菖蒲。
  • 脾氣不足時,加入白朮、白芍藥、益智。
  • 肝氣不足時,加入天麻、川芎。
  • 腎氣不足時,加入熟地黃、遠志、牡丹皮。
  • 膽氣不足時,加入細辛、酸棗仁、地榆。
  • 神志不清時,加入硃砂、預知子、茯神。

針對心實證(心火過旺)的處理:

如果心火過旺,可以用甘草來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嚴重時使用瀉心湯,較輕微則使用導赤散。

瀉心湯(錢氏方):

此方用於瀉心火。藥材為黃連(1兩,去除鬚根),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少量(約一字到半錢或一錢),在睡前用溫水調服。海藏說:易老的單方瀉心湯就是出自這個方子,是針對實邪的治療方法,實證要瀉其子(指瀉心火)。

導赤散(錢氏方):

此方用於瀉小腸的火。藥材為生乾地黃、木通、甘草(各等份),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3錢,用水一碗,加入竹葉同煎至剩一半,飯後溫服。另一個版本不用甘草,改用黃芩。

薛氏認為:瀉心散、導赤散是用來瀉心和小腸的實火的藥劑。因為心是脾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如果心有病,脾土會更虛弱,使用時要仔細考慮。

生犀散(錢氏方):

此方用於治療心經虛熱。藥材為生犀角(磨成粉,2錢)、地骨皮(最好是自己採摘的,品質較好)、赤芍藥、柴胡根、乾葛(切碎,各1兩)、甘草(炙過,0.5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1~2錢,用水一碗煎至剩七分,飯後溫服。

薛氏認為:這個方子說是治療心經虛熱,但所用藥材大多屬於瀉心、瀉肝脾的藥,所謂的虛熱可能是誤解。如果是心經本身有病而導致血虛熱,應該使用秘旨安神丸;如果是脾虛影響心氣導致的熱,應該使用秘旨補脾湯;如果是肝木不能生心火導致的虛熱,應該使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

此方用於治療心血虛導致的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發作。藥材為人參、半夏(用湯浸泡)、酸棗仁(炒過)、茯神(各1錢)、當歸(用酒洗過)、橘紅、赤芍藥(炒過,各7分)、五味子(5粒)、甘草(炙過,3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薑汁調製成糊,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化開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