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2)
集之八·脾臟部(下) (2)
1. 疳
〔肝疳〕亦名風疳,亦名筋疳。〔錢〕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而瘦。〔湯〕肝疳眼白青,眼睛澀癢。《聖惠》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發竦頭焦,筋青腦熱,渾身瘡癬,腹中積聚,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曾氏〕目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利夾水,或如苔色。
〔心疳〕亦名驚疳。錢氏,面黃頰赤,身壯熱。湯氏,口內生瘡。《聖惠》渾身壯熱,吐利無常,頰赤面黃,胸膈煩滿,鼻乾心躁,口舌生瘡,痢久不痊,多下膿血,有時盜汗,或乃虛驚。楊氏,小便赤澀,五心皆熱。曾氏,咬牙舒舌,愛飲冷水,喜伏眠於地。
脾疳亦名食疳。錢氏:面黃,腹大,食泥土。湯氏:脾疳,食不消。胃疳,多吐。《聖惠》腹多筋脈,喘促氣粗,乳食不多,心腹脹滿,多啼咳逆,面色痿黃,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胸膈壅悶,水穀不消,口鼻常干,情意不悅,愛暗憎明,腸胃不和,利多酸臭。曾氏,愛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
錢氏又云:肥疳,即脾疳也,身瘦虛黃,干而有瘡,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干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痢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按:此言脾疳證候,多與余疳相濫,蓋疳為脾經本病,固應兼之。
肺疳亦名氣疳。錢氏,氣喘,口鼻生瘡。《聖惠》咳嗽氣逆,皮毛乾焦,饒涕多啼,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壯熱憎寒,唇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大腸不調,頻頻泄利,糞中米出,皮上粟生。曾氏,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右腮㿠白。
腎疳亦名急疳,亦名骨疳。錢氏,腎疳極瘦,身有瘡疥。骨疳,喜臥冷地。湯氏,齒爪黑。《聖惠》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作時,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減少,瀉利頻並,下部開張,肛門不收,疳瘡癢痛。曾氏,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
〔楊〕五臟疳傷,大抵然爾,析而論之,曰五疳出蟲,曰蛔疳,曰脊疳,曰腦疳,曰乾疳,曰疳渴,曰疳瀉,曰疳痢,曰疳腫脹,曰疳勞,曰無辜疳,曰丁奚,曰哺露。證狀非一,可不舉宏撮要而條析之乎。五疳出蟲者,疳傷之源,雖起於乳餔不調,然臟腑停積已久,莫不化而為蟲,其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醫,青黑則難療也。
蛔疳者,失乳飯早,食肉太早,或腸胃停蓄甜膩,化為蛔蟲,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乍痛,肚脹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齒癢是也(蛔雖食蟲,蟲不可動,從口鼻出者難治)。脊疳者,蟲蝕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溫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是也。
白話文:
[疳]
肝疳: 也叫做風疳,又叫做筋疳。肝疳的症狀是眼睛被一層白膜遮住,筋疳則是會拉血導致身體消瘦。肝疳的眼睛會發青,而且眼睛會感到澀癢。《聖惠方》描述肝疳會搖頭揉眼睛,全身出汗,喜歡趴著睡,臉色青黃,頭髮豎起焦黃,筋脈發青、頭部發熱,全身長瘡癬,肚子裡有積塊,經常拉肚子而且很久都好不了,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導致身體非常消瘦。曾氏認為肝疳的眼睛會出現眼屎,髮際、左臉會出現很多青色或白色,眼珠會微微發黃,拉肚子時會夾雜水狀物,或者像青苔的顏色。
心疳: 也叫做驚疳。錢氏認為心疳的症狀是臉色發黃、臉頰發紅,身體發熱。《湯氏方》認為心疳是嘴巴裡面會長瘡。《聖惠方》描述心疳會全身發熱,嘔吐和腹瀉沒有規律,臉頰發紅臉色發黃,胸口覺得煩悶,鼻子乾燥、心煩易怒,嘴巴和舌頭會長瘡,久瀉不止,常常拉膿血,有時會盜汗,或者會受到驚嚇。楊氏認為心疳會小便赤澀,手心腳心都發熱。曾氏認為心疳會咬牙、伸舌頭,喜歡喝冷水,喜歡趴在地上睡覺。
脾疳: 也叫做食疳。錢氏認為脾疳的症狀是臉色發黃、肚子很大,喜歡吃泥土。湯氏認為脾疳是消化不良。胃疳則是會常常嘔吐。《聖惠方》描述脾疳肚子上有很多青筋,呼吸急促,吃很少的乳汁和食物,肚子脹滿,常常哭鬧咳嗽,臉色萎黃,瘦得只剩骨頭,頭髮焦枯,身體虛弱,胸口覺得悶,水穀不消化,口鼻常常乾燥,情緒不好,不喜歡明亮的地方,腸胃不和,常常拉肚子而且大便酸臭。曾氏認為脾疳喜歡吃冷的東西,喝水沒有節制,全身和臉色都發黃,頭髮稀疏像穗子一樣,頭很大脖子很細,肚子脹大、腿腳無力,偶爾會腹瀉,肌肉消瘦、眼神呆滯,白天感到涼爽晚上感到發熱,不想吃乳汁和食物。
錢氏又說:「肥疳其實就是脾疳,身體消瘦虛弱發黃,乾燥而且有瘡,它的症狀不一,有很多不同的表現,現在簡單的說一些,例如眼睛發澀或者長白膜,嘴唇發紅、身體乾燥發黃或發黑,喜歡睡在冷地上或者吃泥土,身上長瘡疥,拉出青色、白色或黃色的泡沫狀物,拉肚子的顏色會變化,容易肚子脹滿,身體、耳朵、鼻子都長瘡,頭髮像穗子一樣,頭大脖子細,非常消瘦、喜歡喝水,這些都是脾疳的症狀。」
(作者按:以上說的脾疳症狀,常常跟其他疳病混淆,因為疳病本質上是脾經的病,所以應該要一起考慮。)
肺疳: 也叫做氣疳。錢氏認為肺疳會氣喘,口鼻長瘡。《聖惠方》描述肺疳會咳嗽、氣喘,皮膚毛髮乾燥焦黃,常常流鼻涕哭鬧,喉嚨不舒服,揉鼻子咬指甲,身體發熱又怕冷,嘴唇邊發紅發癢,肚子裡脹氣,乳汁和食物吃得越來越少,大腸功能不好,常常拉肚子,大便中有米粒,皮膚上長出像粟米一樣的疹子。曾氏認為肺疳的鼻子下方會紅腫潰爛,手腳枯瘦,嘴裡有腥味,右邊臉頰會長白色的瘡。
腎疳: 也叫做急疳,又叫做骨疳。錢氏認為腎疳會非常消瘦,身上長瘡疥。骨疳則是喜歡睡在冷地上。湯氏認為腎疳的牙齒和指甲會變黑。《聖惠方》描述腎疳會肌肉和骨頭消瘦,牙齦長瘡,時冷時熱,口鼻乾燥,頭部發熱像火一樣,腳卻冷得像冰,嘔吐次數增多,乳汁和食物吃得更少,常常拉肚子,下體開張、肛門鬆弛無法收縮,疳瘡發癢疼痛。曾氏認為腎疳的耳朵內外會長瘡,腿像鶴的膝蓋一樣,頭骨縫隙無法癒合,或者還不會走路,牙齒長得晚,牙齒縫隙會發臭腐爛,可能會演變成走馬疳等疾病。
[楊氏論] 五臟疳病的情況大致如此,如果詳細分析,可以分為五疳導致的蟲害,蛔蟲疳,脊疳,腦疳,乾疳,疳渴,疳瀉,疳痢,疳腫脹,疳勞,無辜疳,丁奚,哺露等。病狀有很多種,不可以不歸納重點、仔細分析嗎? 五疳導致的蟲害,是疳病的根源,雖然是因為餵養不當引起的,但是由於臟腑積滯很久,都會化成蟲,這些蟲有的像絲髮,有的像馬尾,多半出現在頭部、頸部、腹部、背部之間,黃色、白色或紅色的蟲可以醫治,青色或黑色的蟲就難以醫治了。
蛔蟲疳,是因為太早停止餵乳,太早吃飯,或者太早吃肉,或者腸胃積累甜膩的食物,化成蛔蟲,會皺眉、常常哭鬧,嘔吐清口水,肚子突然疼痛,肚子脹大有青筋,嘴唇發紫發黑,腸子頭感覺癢(蛔蟲雖然是食蟲,但是蟲不能動,蟲從口鼻出來就難以醫治)。脊疳,是因為蟲蝕脊椎,身體發熱、消瘦發黃,積累的熱從內部產生,煩躁溫熱而且拉肚子,拍打背部像打鼓一樣,脊椎像鋸齒一樣,或者十個手指都長瘡,常常咬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