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3)

1.

腦疳者,胎中素挾風熱,生下乳哺越常,頭皮光急,滿頭餅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是也(臨產多欲亦然易損兒眼)。乾疳者,瘦悴少血、舌乾多啼,其病在心,目不轉睛、乾啼少淚,其病在肝,身熱尿干、手足清冷,其病在腎,聲焦皮燥、大便乾結,其病在肺,搭口癡眠、胸脘乾渴,其病在脾,總為五乾疳是也。

疳渴者,臟中夙有疳氣,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爆,使小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引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爾。疳瀉者,毛乾唇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泄下糟粕是爾(勿用熱藥止之)。疳痢者,挾受風寒暑濕,或冷熱不調,或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爾。

疳腫脹者,虛中有積,其毒與氣交併,故令腹肚緊脹,由是脾復受濕,故令頭面、腳手、虛浮是爾(法當磨積調氣)。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是爾,或渴而復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活。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破之,則蟲隨熱氣流散,淫蝕臟腑以致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爾(針刺破膏藥貼),或浣濯兒衣,露於檐下,為雌鳥落羽所汙,兒著此衣,蟲入皮毛,亦致無辜之疾,兒衣已曬,須微火烘之。其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或生谷癥,是為丁奚。

虛熱來往,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化水穀以榮血氣,故肌肉消鑠,腎氣不足,復為風冷所傷,使柴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少血致之,此皆無辜種類之疾,病而至此,不幾殆哉。又有小兒久患腎疳,內虛不食,甚者天柱骨倒,治法當用錢氏地黃丸加驅疳等劑,仍與貼項強筋,若不識證,謂之五軟,非也。

天柱骨倒,凡有三種,有吐瀉日久,羸弱成者;有肝膽伏熱,面赤唇紅,忽變此者;有傷寒不及發表成者;是皆風邪入肝,以致筋絡舒弛,吐瀉者當調胃氣,肝熱者隨輕重以涼肝,並與強筋貼項。惟傷寒天柱骨倒者難療,故並及之。

《莊氏家傳》小兒二十四候,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第二候,腳細肚高,胸前骨生,愛吃泥土酸鹹,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痢,腹內疼痛,是脾疳。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承熱物,或病奶所損心肺,加之咳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第四候,皮虛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

第五候,毛髮稀疏,鼻生瘡,是肺疳。第六候,頭生瘡,毛髮稀焦,是肝疳。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第八候,頭髮焦乾,鼻下瘡生,是肺疳。第九候,咬指甲,毛髮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第十候,肚上筋生,齒蟲蝕,是骨槽疳。第十一候,吐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奶疳。

白話文:

[疳]

「腦疳」指的是嬰兒在胎中就帶有風熱,出生後又過度餵食,導致頭皮緊繃光滑,頭上長滿像餅狀的瘡,腦部發熱如火,頭髮糾結成束,全身多汗,腮部腫大,囟門高起(生產時母親慾望過多也容易損害嬰兒眼睛)。

「乾疳」指的是身體瘦弱、氣血不足、舌頭乾燥、經常哭鬧。如果病症在心,會出現眼睛不轉動、哭泣但少有眼淚;如果病症在肝,會出現身體發熱、尿液減少、手腳冰冷;如果病症在腎,會出現聲音嘶啞、皮膚乾燥、大便乾硬;如果病症在肺,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胸腹部乾渴;如果病症在脾,以上這些都屬於五種「乾疳」。

「疳渴」指的是體內原本就有疳氣,加上母親過度食用辛辣、酒類、麵食或燒烤等食物,導致嬰兒心肺積熱,白天會煩躁口渴、想喝水,不願意吃奶或食物,但晚上口渴會停止。

「疳瀉」指的是毛髮乾燥、嘴唇蒼白、額頭有青筋、肚子脹氣、腸鳴、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不要使用熱性藥物止瀉)。

「疳痢」指的是受到風寒暑濕侵襲,或是冷熱失調,或是食物積滯,導致水穀無法消化,頻繁排出穢物。

「疳腫脹」指的是虛弱的身體裡有積滯,毒氣與體內氣交織在一起,導致腹部緊繃脹大,由於脾受到濕氣影響,導致頭面、手腳虛腫(應當消積理氣)。

「疳勞」指的是潮熱往來,手心、腳心及胸前發熱,並長出瘡,盜汗骨蒸,咳嗽氣喘、身體枯槁。有時會口渴又腹瀉,喝水後又吐,厭食,肚子硬如石頭,面色蒼白,這種情況很難存活。

「無辜疳」指的是後腦勺、脖子附近長出像彈珠一樣的核,按壓會移動,柔軟但不疼痛,裡面有像米粉一樣的蟲。如果不趕快將其弄破,蟲會隨著熱氣散布,侵蝕臟腑導致肢體生瘡,大小便有膿血,高燒且身體消瘦、頭骨突出(可用針刺破,再貼上膏藥)。另外,洗滌嬰兒衣物後,若暴露在屋簷下被母鳥羽毛污染,嬰兒穿上後,蟲也會進入皮膚,導致無辜之疾。嬰兒衣服曬乾後,要用微火烘烤。如果手腳極細,脖子細,骨頭突出,屁股消瘦,身體萎靡,肚子大,肚臍突出,哭聲微弱,胸部凹陷,或是長出腫塊,稱為「丁奚」。

「虛熱來往」,頭骨分離,吃下東西又吐出蟲,煩躁口渴、嘔吐,稱為「哺露」。丁奚和哺露都是因為脾胃長期虛弱,無法消化水穀來滋養氣血,導致肌肉消瘦,腎氣不足,又受到風寒侵襲,使骨骼顯露。也可能是胎中帶毒,臟腑氣血不足所致。這些都是無辜疳的種類,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生命危在旦夕。

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兒長期患有腎疳,體內虛弱不思飲食,嚴重者頸椎骨傾倒。治療方法應使用錢氏地黃丸,並搭配驅疳的藥劑,並在脖子上貼強筋的藥膏。如果不認識這種病症,誤以為是「五軟」,那就錯了。

頸椎骨傾倒有三種情況:一是腹瀉嘔吐日久,身體虛弱導致;二是肝膽伏熱,面色赤紅,嘴唇紅潤,突然出現;三是傷寒沒有及時發汗治療導致。這些都是風邪進入肝臟,導致筋絡鬆弛。嘔吐腹瀉者應當調理胃氣,肝熱者應當根據病情輕重來清肝熱,並搭配強筋的藥膏貼在脖子上。唯獨傷寒導致頸椎骨傾倒最難治療,所以也一併說明。

《莊氏家傳》記載小兒二十四種病候,第一種是「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第二種是「腳細肚高,胸前骨突出,愛吃泥土酸鹹,日久全身發黃,時常嘔吐腹瀉,腹內疼痛」,是脾疳。第三種是「鼻下紅腫潰爛,愛揉眼睛,兼血痢」,是肺疳,因為吃了熱性食物,或是因為不健康的母乳損害心肺,加上咳嗽,又吃太多寒涼藥物,導致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哭鬧。第四種是「皮膚鬆弛起皺,面色蒼白,身上乾燥發癢,心煩」。

第五種是「毛髮稀疏,鼻子生瘡」,是肺疳。第六種是「頭上長瘡,毛髮焦黃枯槁」,是肝疳。第七種是「牙齒變黃或變紅」,是腎疳。第八種是「頭髮焦乾,鼻下生瘡」,是肺疳。第九種是「咬指甲,頭髮像穗子一樣,四肢沉重」,是心疳。第十種是「肚子上青筋暴露,牙齒被蟲蛀蝕」,是骨槽疳。第十一種是「嘔吐腹脹」,是胃疳,又叫奶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