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2)

1. 辨證

若夫內外皆熱,則喘而渴,齒乾煩冤腹滿,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能冬不能夏,是皆陽盛陰虛也。脈尺寸俱滿為重實,尺寸俱弱為重虛。脈洪大,或緩而滑,或數而鼓,此熱盛拒陰,雖形證似寒,實非寒也。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陽,雖形證似熱,實非熱也。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成兼目痛鼻乾者,此血虛發躁也,當補其血。如不能食而熱,自汗者氣虛也,當補其氣。

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禁不可發汗;如飲食勞役,雖病發熱,誤發其汗,則表必虛也。身熱而汗出者,風也。發熱身疼而身重黃者,濕也。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胸痞者,痰也。發熱頭痛脈數者,食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則安靜,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至若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癉瘧也。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溫病也。若四肢發熱,口舌咽乾,是火熱乘土位,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若身體沉重,走注疼痛,乃濕熱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體外都發熱,就會氣喘、口渴、牙齒乾燥、煩躁不安、腹脹、四肢發熱,吹到風寒就像被火烤一樣難受,能適應冬天卻不能適應夏天,這些都是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表現。

脈象如果寸關尺三部都浮大有力,代表實證嚴重;如果寸關尺三部都虛弱無力,代表虛證嚴重。脈象如果洪大有力,或者緩慢而滑利,或者快速而跳動有力,這是熱邪旺盛而拒絕陰氣的表現,雖然外在症狀看起來像寒證,但實際上並不是寒證。發熱但脈象快速,按壓下去卻沒有力量,這是寒邪太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雖然外在症狀看起來像熱證,但實際上並不是熱證。

發熱又怕熱、口渴嚴重無法止渴、煩躁不安、肌肉發熱、不想穿衣服,脈象洪大但按壓下去無力,甚至伴隨眼睛痛、鼻子乾燥,這是血虛導致的躁熱,應當補血。如果發熱卻吃不下東西而且自汗,這是氣虛的表現,應當補氣。

張仲景論述體內體外不足而發熱自汗的病症,告誡說不能發汗;如果因為飲食勞累而導致發熱,誤用發汗療法,表氣一定會更加虛弱。身體發熱而有汗,這是風邪引起的。發熱、身體疼痛且身體沉重發黃,這是濕邪引起的。怕冷發熱、怕風自汗、脈象浮大且胸悶,這是痰邪引起的。發熱頭痛且脈象快速,這是飲食積滯引起的。

寸脈微弱,代表陽氣不足,陰氣上侵到陽氣的範圍,就會怕冷;尺脈虛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下沉到陰氣的範圍,就會發熱,陰陽二氣不能各安其位,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

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氣中去了;白天發熱煩躁,晚上卻安靜,這是陽氣太盛而沒有陰氣制約,應當趕緊瀉掉陽氣,大力補益陰氣。如果身體發熱、脈象弦數,且發抖卻不感到寒冷,這是癉瘧。發熱怕冷,脈象浮而快速,這是溫病。如果四肢發熱、口舌咽喉乾燥,這是火熱侵入脾胃,濕熱相結合,所以會煩躁悶亂。如果身體沉重、到處遊走疼痛,這是濕熱互相搏擊,風熱被鬱結而不能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