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
集之八·脾臟部(下) (3)
1. 積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可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繫,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腹脹是積。
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轉,轉後更宜調氣。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府,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發黃是積。
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幹,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兩眼黃赤、睛青、是積。
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幹,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多瀉白糞是積。
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積病不可醫者六。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噁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
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寶鑑》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家寶》提到的小兒積病,可治療的有九種:
- 臉部虛腫是積:這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調所致。脾主肌肉,所以反應在臉上。脾屬土,土的形態不固定,因此早晚浮腫程度不一,通常早上較為明顯。睡覺時脾臟功能較弱,也會使臉部腫脹。如果是病後出現,屬於虛中夾積,應該使用調理脾胃、消除積滯、疏通行氣的藥物。
- 臉貼地睡是積:這是因為積滯在脾臟,屬於冷積。脾喜歡土,因此可以判斷是脾臟的問題。寒冷屬陰,所以是因為吃了過於寒冷或堅硬的食物所導致。應該使用溫熱、消積的藥物。
- 腹脹是積:這是積滯在肺部。肺主氣,當積滯影響到肺氣,氣會變冷,導致腹部脹滿、呼吸急促。腹脹時,應先調理氣機,然後再消除積滯,之後仍需調理氣機。
- 小便像油一樣是積:這是積滯在小腸。積滯源於脾,脾應該將營養輸送到心,但如果心臟功能受阻,營養就會進入小腸。小腸是心臟的附屬器官,積滯會阻礙水分代謝,導致小便像米泔油一樣。
- 發黃是積:這是因為積滯傷到了心臟。心主血脈,滋養全身毛髮。當積滯影響心臟,導致血脈不暢,就會出現發黃的現象。應該服用空心散等藥物來消除積滯。這種情況的人通常會反覆發燒。
- 拉赤白痢是積:這是積滯在肺部,傳導至大腸,也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所致。肺屬金,顏色是白色,如果出現紅色,則是外邪入侵。應該先消除積滯,再調理氣機。
- 兩眼發黃發紅、眼珠發青是積:這是積滯在肝臟。肝屬木,顏色是青色,當肝臟受積滯影響,就會發黃發紅。眼睛是五臟的反映,肝是主導,如果肝臟受積,眼睛就會發青。如果積滯傳到膽,患者會口苦、不想吃東西,應該使用涼性藥物來消除積滯。
- 全身虛腫是積:這種積滯不在臟腑,而在皮膚之間。這是因為曾經消除過積滯,但藥力使其發散到體表而導致腫脹。應該使用消虛中積的藥物,然後再補養身體。
- 大便多次拉白色糞便是積:這是因為脾臟受寒冷積滯的影響。脾主運化,當受寒冷積滯時,會導致大便稀滑,呈白色。應該先消除積滯,然後再用溫熱藥物補養脾胃。
積病不可醫治的有六種:
- 呼吸急促是肺積:肺主氣,呼吸急促代表肺氣衰竭,患者會面色蒼白,沒有血色,這種情況無法醫治。
- 面色發黑是腎積:面色發黑代表腎氣衰竭,患者會分不清好壞,眼神呆滯,通常只能活一天。
- 吐出熱氣是榮積:榮指的是血液,吐出熱氣表示血氣衰竭,這種情況無法醫治。血液由心臟掌管,如果心臟功能衰竭,就會不斷吐出熱氣。
- 手腳心長瘡是衛積:衛指的是氣,衛氣不足,手腳就會長瘡。如果衛氣衰竭,氣無法回流,通常只能活半天。
- 噁心嘔吐是胃積:胃主消化,如果胃熱就會噁心嘔吐。這種情況代表胃氣衰竭,患者會吃不下奶,不吃也乾嘔,面色青黃,沒有血色。
- 腹瀉不止又腹瀉是積:這是脾臟腐爛的表現。患者會拉白色糞便,因為食物無法消化。停止腹瀉後,又拉出黑色糞便,這是脾爛的表現,無法醫治。
《寶鑑》中關於小兒五積的論述,認為是臟腑之氣運行不暢,積聚在一處不動。心積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會向上影響心臟,向下影響胃口。脾積稱為痞氣,位於胃口上方橫隔。肝積稱為肥氣,位於肚臍左邊。肺積稱為息賁,位於肚臍右邊。腎積稱為賁豚,位於肚臍下方。這些積滯各有變化,不是因為飲食造成,而是因為氣積。臟屬陰,所以積滯固定不動。而聚指的是六腑之氣的留聚,腑屬陽,陽氣運行不止,所以聚積不定,會導致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