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1)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31)

1. 乾疳

上件藥,都細研為散。每服半錢,空心以粥飲調下,更用少許藥吹入鼻中。後以桃枝湯看冷熱浴兒,衣蓋,有蟲子出為效也。

牛黃丸,治小兒乾疳,體熱羸瘦,心神煩躁,少得眠臥。

牛黃(細研),硃砂(細研,水飛過),子芩,犀角(屑。各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用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按:乾疳既是五臟之涸,則當以人參白朮散、加減八味丸之類補而濡之,若專恃以上諸丸藥,恐無愈理。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全部仔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空腹時用粥水調服,再用少許藥粉吹入鼻中。之後用桃枝湯看水溫冷熱給小孩洗澡,洗完後蓋好被子,如果洗澡後有蟲子排出就表示藥效發揮了。

牛黃丸可以治療小孩的乾疳,症狀是身體發熱、消瘦、心神煩躁、難以入睡。

配方包含:牛黃(仔細研磨)、硃砂(仔細研磨,用水淘洗過)、子芩、犀角(磨成屑,各半兩)、麝香(一分,仔細研磨)。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為細末,再研磨均勻,用糯米飯捏成丸子,像麻子大小。每次服用,用粥水送服三顆,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增減用量。

要注意的是:乾疳既然是五臟虧損的表現,就應該用人參白朮散、加減八味丸之類的藥方來補養滋潤,如果只依賴上述這些丸藥,恐怕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