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20)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六·心臟部四 (20)

1. 夾癍

〔萬〕《活人書》云:傷寒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發癍。下之太遲,熱留胃中,發癍。胃爛,亦發癍。癍者,乃熱毒郁遏,煎熬陰血,血得熱而不解,浮於肌肉為癍,足陽明胃主之。痘瘡初出,皮肉紅腫,片片如錦紋者,此夾癍也,以辛涼之藥解之,其癍漸退,瘡本堅實者吉,否則皮膚癍爛,瘡易瘙癢,所謂皮嫩易破者是也。如赤癍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瘡未成就,此先潰爛,工不能治。

夾癍痘,亦用荊防敗毒散主之,癍退,可治。〔張〕痘出而夾癍者,痘毒隨臟而出,其毒發之勢最為迅疾,或血太過而氣不及,則衛氣疏缺,不能密護脈絡,而致太過之血,夾毒上浮,亦乘毒出之勢而發為癰也,較前夾疹者稍為易治,如痘起齊,其內必虛,癍多從內解,如不解,以升麻湯加歸、芍主之。

又有或結痂後而發者,餘毒熱盛,煎熬肉分,其癍必爛,以消毒散(出不快)加歸、芍、防風,盛則用連翹湯(痘大小便秘),爛處以生肌散(潰爛)敷之。若夾毒初出,色赤如火,乃毒滯不能宣發之故,以四順飲(發熱)利之,如大便利一二次,而癍或退,則血附氣位,急用四君子湯(不能食)加耆、薑、棗、與服,以防其損陷,如不止,加肉豆蔻必止。

〔翁〕用玄參升麻湯(咽喉)、黃芩、荊芥、白芍、歸、芎,在初多用表散,在後多用解利,紅癍易退,紫癍稍難,藍癍不可治矣。〔婁〕用白虎湯。〔袁〕痘中夾癍,陽明受梟炎之毒盛而然,丁、桂、之藥,纖毫莫可投也,張半仙用黃連解毒湯以治夾癍之痘,則失之太寒。錢氏用檳榔大黃以療痘中之癍,則失之太峻。

總不如犀角地黃湯以徹內陽明之郁毒,五龍化癍湯以消外蚊咬之血紋,內外夾攻,表裡調和,斯能復全矣。愚治痘里夾癍者極多,但見形就是癍,不見痘樣者熱毒峻烈,克全者十止三四,兩日而癍見者,速清逐為尚,患此者必煩躁譫語,渴飲不寧,劉禪師用地龍汁和犀角水投服,亦心得治癍之法者矣。

山梔子湯,治痘瘡及癍毒,狀如蚊蚤所齧,毒盛黑色者。

山梔子仁,白蘚皮,赤芍藥,升麻(各一兩),寒水石,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紫草、薄荷各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袁氏方

紫草,紅花,犀角,木通,芍藥,生地黃,茯苓,甘草,蟬蛻

燈草、金銀煎服。外加荊芥、紫蘇、木通、荔枝殼、鳳凰脫、升麻、楊枝,濃煎湯,浴之。

陽毒升麻湯,面赤,狂言,煩躁,腰背疼,下利,脈浮,喉痛。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上,水煎服。

陰毒升麻湯,治陰癍。

升麻,當歸,川椒,鱉甲,雄黃,甘草

白話文:

夾癍

《活人書》說:傷寒病太早用藥瀉下,熱氣會趁虛進入胃部,引發癍疹。太晚瀉下,熱氣留在胃中,也會引發癍疹。胃部潰爛,也會引發癍疹。癍疹的形成,是熱毒積聚,煎熬陰血,血受到熱而無法舒散,浮在肌肉表面就形成癍疹,這歸屬於足陽明胃經所主管。痘瘡剛出現時,皮膚紅腫,呈現一片片像錦緞紋路,這就是夾癍。要用辛涼的藥物來化解,癍疹就會逐漸消退。如果痘瘡本身結實堅硬,那就是好轉的跡象,反之,如果皮膚癍疹潰爛,痘瘡容易搔癢,這就是所謂的皮膚嬌嫩容易破損的情況。如果紅色的癍疹結成塊狀,而且肌肉浮腫堅硬,又叫做丹瘤,毒性最強,痘瘡還沒形成就先潰爛,醫生也難以治療。

夾癍痘,也可用荊防敗毒散來治療,如果癍疹消退,就可以治好。痘瘡出現時夾雜癍疹,是因為痘毒隨著臟腑而出,毒發之勢最為迅猛,可能是血過多而氣不足,導致衛氣疏忽,無法緊密保護脈絡,使過多的血挾帶毒素上浮,也趁著毒氣外出的趨勢而形成癰瘡,這種情況比之前單純的夾疹稍微容易治療。如果痘瘡都長得很均勻,體內通常是虛弱的,癍疹大多會從體內消散,如果無法消散,就用升麻湯加上當歸、芍藥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痘瘡結痂後才出現癍疹,這是因為餘毒熱盛,煎熬肌肉組織,這種癍疹一定會潰爛,要用消毒散(痘疹發不出來時用)加上當歸、芍藥、防風來治療,如果熱盛就用連翹湯(痘瘡、大小便秘時用),潰爛的地方用生肌散(用於潰爛)敷上。如果夾帶的毒素剛出現,顏色赤紅如火,那是因為毒素停滯無法宣發的緣故,要用四順飲(發熱時用)來疏通,如果大便順暢一兩次,癍疹可能就會消退,這時是血附著於氣位,要趕緊服用四君子湯(不能進食時用)加上黃耆、生薑、紅棗,以防止身體虛損,如果還沒止住,加上肉豆蔻一定能止住。

翁氏認為,用玄參升麻湯(針對咽喉問題),加上黃芩、荊芥、白芍、當歸、川芎,在初期多用發散的藥物,後期多用解毒疏利的藥物,紅癍容易消退,紫癍稍微困難,藍癍就無法治療了。婁氏則用白虎湯。袁氏認為,痘瘡中夾雜癍疹,是陽明經受到熾熱的毒邪侵襲所導致,絕對不能用丁香、肉桂等溫熱的藥物。張半仙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夾癍的痘瘡,就太過寒涼了。錢氏用檳榔、大黃來治療痘瘡中的癍疹,又太過猛烈了。

總不如用犀角地黃湯來清除體內陽明經的鬱積毒素,再用五龍化癍湯來消除皮膚表面的血紋,內外夾攻,表裡調和,才能夠完全康復。我治療痘瘡中夾雜癍疹的病例非常多,只要看到皮膚出現癍疹,沒有痘瘡的樣子,就是熱毒非常猛烈,能夠完全治好的,十個裡面只有三四個,如果兩天內就出現癍疹的,要趕緊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患上這種情況的人一定會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口渴難耐。劉禪師用地龍汁和犀角水來服用,也是治療癍疹的有效方法。

山梔子湯,可以治療痘瘡和癍毒,症狀像是蚊子跳蚤咬傷,毒性很強,呈現黑色。

山梔子仁、白蘚皮、赤芍藥、升麻(各一兩),寒水石、甘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加上少量紫草、薄荷,一起煎煮至五分,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

袁氏方

紫草,紅花,犀角,木通,芍藥,生地黃,茯苓,甘草,蟬蛻

燈芯草、金銀花煎服。外用荊芥、紫蘇、木通、荔枝殼、鳳凰衣、升麻、楊枝,濃煎湯,用來洗浴。

陽毒升麻湯,用於治療面色發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腰背疼痛、腹瀉、脈象浮盛、喉嚨痛等症狀。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陰毒升麻湯,用於治療陰癍。

升麻,當歸,川椒,鱉甲,雄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