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1)

1. 腹痛

〔婁〕痘腹痛,多是痘毒,當臨證消息。〔萬〕《內經》腹痛皆屬於寒,惟有一證為熱,瘡疹腹痛,皆屬毒熱也。訣云:發熱肚中痛,癍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透,發少更防癰。是已。或有兼食積者。〔翁〕痘疹腹痛者,由毒鬱於三陰,臍以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須分別之。

腹脹者,毒聚於腸胃也,治法俱當升發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氣上下分消,則痛與脹自止,故曰:痛隨利減,脹以利消。俗醫以厚朴行滯氣而不知升發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滯不消化而腹脹者,當以升發解利藥中,加消食之劑,所傷之物,當審其寒熱。又有數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脹自止,亦未可驟用硝黃也。

定痛散,傷寒肚痛,及冷氣痛。

神麯,香附(各一錢),山楂(二錢),良薑,當歸,甘草(各五分)

上,用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藥湯,治腹痛。

桂枝,炙甘草(各一錢),白芍藥(酒炒,二錢)

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黃連湯,治熱毒在胃腹痛,時或欲吐。此藥能升降陰陽。

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各二錢),半夏,人參(各八分)

棗二枚,水煎服。

一味異功散,治小兒諸般釣證,角弓反張,胸膈臍凸,以透明沒藥為末,薑湯調下。

《紹定論》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異者。蓋肢體厥冷而腹痛者,此毒氣在裡也,若不審諦,必作極冷治之,反與熱藥,為害愈深。未冷極者不問有無寒熱,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臥惡寒,今身熱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熱毒在裡,熱甚則發厥,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也。

伏熱深而瘡疹不出者,宜以蟬蛻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氣得泄,則四肢溫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論腹痛有虛實,腸鳴自利而腹痛者為虛痛,是冷也。腹滿而不大便者為實痛,是熱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熱,耳尖冷,腳冷,為瘡疹證明矣。又有瘡疹始發,腹中有宿塊而痛者,醫不能辨,誤作食積下之,多夭橫矣。

〔薛〕前證,痘未出而發熱煩躁,或作渴飲冷,大便堅實,此熱毒壅滯也,用疏利之藥。

〔萬〕凡發熱腹中便痛者,此毒氣內攻也,急宜發表疏里,桂枝大黃湯主之。亦有外邪與毒相併,致未盡出而腹疼脹滿者,宜參蘇飲去參、苓、加縮砂、陳皮,溫而出之。若原無腹痛發熱,二三日後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與毒相併而痛也,三黃丸(熱)、七物升麻丸(初熱)、宣風散(痘發熱)擇而用之。有譫妄狂亂者,三乙承氣湯主之(便秘)。

原無腹痛,或因飲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湯(吐利)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積痛也,微則木香大安丸(傷食),甚則備急丸(傷食),丁香脾積丸(傷食)、原物湯下。原無腹痛,自利後痛者,此虛痛也,黃耆建中湯加木香、青皮。發熱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黃芩湯(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湯主之。

白話文:

腹痛

痘疹引起的腹痛,多半是痘毒引起的,需要根據臨床情況仔細判斷。古籍《內經》認為腹痛多屬於寒症,只有一種情況是熱症,那就是瘡疹引起的腹痛,都屬於毒熱。俗語說:「發燒肚子痛,是斑疹在肚子裡作怪,發出的疹子多,要小心疹子發不出來,發出的疹子少,更要小心長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也會兼有飲食積滯的情況。

痘疹引起的腹痛,是毒素鬱積在三陰經脈造成的。肚臍以上屬於太陰經,肚臍部位屬於少陰經,小腹部位屬於厥陰經,要仔細區分。

腹脹是毒素聚集在腸胃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是升提發散、疏通排泄痘毒,同時利小便,讓毒氣上下分消,這樣腹痛和腹脹自然會停止。所以說:「痛隨著排泄減少,脹隨著排泄消除。」有些庸醫只知道用厚朴來疏導停滯的氣,而不知道升提發散、疏通排泄,這樣治療就錯了。也有因為吃了奶或食物停滯不消化而引起腹脹的情況,應該在升提發散、疏通排泄的藥物中,加入消食的藥物,並根據所吃食物的寒熱性質來辨證。還有的情況是幾天沒有大便,大便通暢後腹痛腹脹自然停止,也不可以立即使用硝石、大黃等瀉藥。

定痛散,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肚子痛以及冷氣引起的疼痛。

藥方:神麯、香附(各一錢)、山楂(二錢)、良薑、當歸、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生薑三片、紅棗二枚,加水煎服。如果手腳冰涼,加入附子二分。

桂枝芍藥湯,可以治療腹痛。

藥方:桂枝、炙甘草(各一錢)、白芍藥(酒炒,二錢)。

用法:用生薑三片、紅棗二枚,加水煎服。

黃連湯,可以治療熱毒在胃導致的腹痛,有時還會想吐。這個藥可以調節陰陽。

藥方: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各二錢)、半夏、人參(各八分)。

用法:用紅棗二枚,加水煎服。

一味異功散,可以治療小兒各種抽筋的症狀,如角弓反張(身體向後彎曲),胸膈和肚臍突出。用透明的沒藥研成粉末,用薑湯調服。

《紹定論》中說:有些疾病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卻不一樣。比如四肢冰冷卻腹痛,這是毒氣在身體裡,如果沒有仔細判斷,就當成極寒來治療,反而用熱藥,會更加有害。如果不是冷到極點,無論有無寒熱症狀,只要是四肢冰冷、腹痛,通常會有大便自利、蜷縮身體、怕冷等症狀。如果身體發熱,四肢卻冰冷、腹痛、大便不通,這是熱毒在體內,熱到極點就會出現厥逆,就像仲景說的「熱深厥亦深」。

如果伏藏的熱毒很深導致疹子發不出來,可以用蟬蛻研成末,加水煎服。疹子已經發出來的也可以服用,毒氣得到宣泄,四肢就會溫暖,腹痛也會停止。前人認為腹痛有虛實之分,腸鳴、腹瀉且腹痛屬於虛痛,是寒症;腹脹卻不大便屬於實痛,是熱症。現在如果腹痛卻不大便,又發熱,而且耳朵尖發冷、腳發冷,這就是瘡疹的證明了。還有的情況是瘡疹剛開始發,腹中有舊的腫塊而引起疼痛,醫生如果不能辨別,誤當成食積而用瀉藥,多半會夭折。

痘疹還沒發出來就發熱煩躁,或者口渴想喝冷飲,大便乾燥,這是熱毒壅塞,應該用疏通瀉熱的藥物。

凡是發燒腹痛,這是毒氣向內侵犯,應該趕快發散表邪、疏通裡邪,可以用桂枝大黃湯來治療。也有外邪和毒邪同時存在,導致疹子沒有完全發出來就腹痛腹脹,可以用參蘇飲去除人參、茯苓,加入縮砂仁、陳皮,用溫藥發散。如果原本沒有腹痛發熱,過了兩三天後大便不通而腹痛,這是乾燥的糞便和毒邪同時導致的疼痛,可以使用三黃丸(熱症)、七物升麻丸(發熱初期)、宣風散(痘疹發熱)來治療。如果有胡言亂語、狂躁不安的症狀,用三乙承氣湯治療(便秘)。

如果原本沒有腹痛,因為喝冷水而腹痛,這是寒痛,可以用理中湯(吐利)加桂心來治療。如果因為吃太多而腹痛,這是食積引起的疼痛,輕微的可以用木香大安丸(傷食),嚴重的可以用備急丸(傷食)、丁香脾積丸(傷食)、原物湯等來治療。如果原本沒有腹痛,拉肚子後才腹痛,這是虛痛,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木香、青皮來治療。發熱、腹瀉又腹痛,這也是毒邪引起的,可以用黃芩湯(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