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沈氏尊生書》,這部由清代著名醫學家沈金鰲(字玉峰,號玉峰山人)所著的醫學巨著,全書七十二卷,是其畢生醫學經驗與學術精華的結晶。沈金鰲師從張璐、張志聰等當時名醫,其醫學根基深厚,廣泛吸收前人學說,並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實踐,最終編撰成此書。書名「尊生」二字,點明了其核心思想:尊重生命、以護衛和救助生命為最高宗旨,這也是中醫醫學的根本所在。《沈氏尊生書》內容博大精深,體系完整,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視為清代中醫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書的結構極為宏大且系統,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被稱為「七種」。這七種醫書各自獨立成篇,卻又相互聯繫、有機地構成了沈金鰲的醫學體系,涵蓋了中醫學的診斷、理論、臨床科別及藥物應用等主要範疇。這七種醫書分別是:《脈象統類》、《諸脈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傷寒論綱目》、《婦科玉尺》、《幼科釋迷》、《要藥分劑》。這種編排方式,體現了沈金鰲將醫學知識分類整理、力求清晰易懂的治學態度。
首先看診斷學部分,《脈象統類》與《諸脈主病詩》專論脈法。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首,對疾病的判斷至關重要。《脈象統類》分為上、中、下三卷,從基礎原理到臟腑脈象,再到各種疾病的具體脈象,進行了層層深入的闡述。書中開宗明義,將脈象歸納為「浮、沉、遲、數、滑、澀」六大綱脈,認為這六脈足以涵蓋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燥濕、臟腑氣血等所有病理變化。它不僅定義了這些基本脈象及其統攝的其他脈(如洪、芤等統於浮;短、細等統於沉),還區分了辨脈的方法(如遲數以至數察,滑澀以形狀察)。書中詳細列舉了六綱脈及其統屬脈在不同寸口部位(左寸、左關、左尺、右寸、右關、右尺)所主之病,並描述了某些典型脈象的具體形態(如洪脈的「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湧」;芤脈的「浮大而軟,按之中有兩邊無,中空兩邊實」)。這種詳細的脈象描述與臨床病症的對應,使得學習者能夠按圖索驥,將抽象的脈象與具體的病情聯繫起來。例如,書中對浮脈的描述不僅有其基本特性(輕手乃得,重手不見),還詳列了左右寸關尺浮脈可能提示的病症,如左寸浮提示心經風熱、風痰等,左關浮提示腹脹、肝熱等。對於更具體的脈象如洪脈和芤脈,書中不僅給出形態描述,更直接點明其臨床意義,如洪為經絡大熱,芤為失血。這部分內容,脈理闡述清晰,臨證指導性強,是學習脈診的重要參考。而《諸脈主病詩》則以詩歌形式將各種脈象與其主病濃縮呈現,易於記誦,是輔助理解和記憶《脈象統類》內容的有效工具,也體現了古人醫學教育中注重韻語歌訣的傳統。
接著是基礎理論與雜病部分。《雜病源流犀燭》是本書的核心之一,專門探討各種雜病的源流與病機。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總論雜病的一般原理,中卷按臟腑分類論述相關雜病,下卷則詳述各種具體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與治療。書名中的「源流」意指探求疾病的根源和發展變化,而「犀燭」則比喻犀牛角能照見幽隱,寓意本書能闡明雜病錯綜複雜的病機,如明燈般指引臨床。《雜病源流犀燭》內容龐雜,涵蓋內科多種病證,其論述深入淺出,注重病機的分析。書中在論述臟腑病變時,不僅描述其生理功能、經絡循行、與其他臟腑的關係,更詳述其病理變化及相應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例如,書中關於肺臟的論述,從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肺的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輸精臟腑、與脾腎的關係)講起,再詳細闡述肺的病理變化(如受外邪傷、受內傷、與腎家水火兩病的關係),並列舉了各種肺系疾病的症狀(如鼻塞、咳喘、皮毛焦、少氣等)和治療大法(如外傷治太陽、邪盛瀉太陽、內傷養少陰/培太陰)。這種「從經絡到臟腑,從生理到病理,從病機到治則」的論述模式,是中醫臨床思維的經典體現。此外,書中還深入探討了如「諸氣」一類的基礎病理概念。在「諸氣」一節中,書中明確指出「諸氣皆屬於肺」,並闡述了氣失其常態時導致的病症(痛、痞滿、積聚)。更為獨特的是,書中詳細分析了「喜怒勞思悲恐驚寒暑」七情對氣機的影響(如喜則氣緩,怒則氣逆),將情志因素與臟腑病變(心腎膽、肝脾肺)及具體病證(怔忡、健忘、癲狂、噎膈等)緊密聯繫起來。書中甚至提出了「以情治情」的心理療法,這是對傳統醫學治療範疇的拓展,也顯示了沈金鰲對身心整體觀的深刻認識。對於氣病,書中也提供了具體的用藥法則(氣虛當補、氣升當降、氣逆當調、氣實當破),並列舉了相應的常用藥物,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傷寒論綱目》則是對中醫經典《傷寒論》的整理與發揮。《傷寒論》是外感熱病學的基礎,其六經辨證體系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沈金鰲將龐雜的《傷寒論》內容提煉為「綱目」,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習框架。此書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總論傷寒的基本原理和六經概念,中卷詳細闡述六經病證的辨證要點和具體治法,下卷則按證候分類歸納總結。這種綱目式的編排,有助於學者系統地理解《傷寒論》的精髓,掌握其辨證論治的思路。沈金鰲對《傷寒論》的整理,既是對經典的繼承,也可能融入了他個人對傷寒條文的理解和臨床應用經驗,使之更易於學習和實踐。
在臨床專科方面,《沈氏尊生書》設有《婦科玉尺》和《幼科釋迷》。婦科和兒科是中醫臨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性。沈金鰲本人就擅長婦科和兒科疾病的診治,《婦科玉尺》和《幼科釋迷》正是他在此領域學術成就的體現。《婦科玉尺》將婦女的生理病理與臟腑、經絡變化相結合,論述經、帶、胎、產、雜病等各種婦科疾病。《幼科釋迷》則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如「稚陰稚陽」),深入淺出地闡述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玉尺」比喻度量衡,引申為規矩、準則,意指本書是婦科診療的規範;「釋迷」意指解釋疑惑、闡明道理,表明本書旨在廓清兒科診斷治療中的難點和誤區。這兩部分內容的獨立成篇,反映了沈金鰲對婦科和兒科的重視,也為後世這兩個專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文獻。
最後是治療方法部分,《要藥分劑》專門討論藥物和方劑。中醫治病離不開藥物,《要藥分劑》是學習中藥和方劑配伍的指導書。此書亦分三卷,上卷論述方劑配伍的一般原理、藥物的性味歸經等基本知識,中卷按臟腑分類介紹治療各臟腑疾病的常用方劑,下卷則針對各種具體疾病推薦有效方劑。這種分類方式,既便於學習者掌握藥物和方劑的基礎知識,又能結合臟腑病變和具體疾病進行應用。雖然書名為「要藥分劑」,提示可能側重於藥物和劑量,但其內容涵蓋了方劑的原理和應用,是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它與前面的診斷、理論、病機部分相輔相成,構成了從「診斷辨證」到「立法處方用藥」的完整診療鏈條。
總體而言,《沈氏尊生書》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其體系完整,涵蓋了中醫學的主要學科,從診斷到治療,從理論到臨床,從基礎到專科,構建了一個相對全面的醫學知識體系。這使得本書不僅適合單一領域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作為中醫學的綜合性參考書。 其次,其內容豐富、論述精闢。沈金鰲廣泛吸取前人學說,尤以《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為基礎,並結合明清時期醫家的發展,對各種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治療方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對脈象、臟腑病變、情志致病等方面的論述,體現了深刻的理論功底和細緻的臨床觀察。 再者,其臨床指導性強。書中大量的脈證對應、病機分析、治法方藥,都是直接面向臨床實踐的。特別是各專科的內容,更是匯集了沈金鰲在婦科、兒科等領域的經驗,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他對《傷寒論》的整理,也旨在便於臨床應用。 最後,本書體現了清代醫學的特色。清代是中醫學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各家學說爭鳴,對經典的整理和闡發取得了顯著成就。《沈氏尊生書》作為此時期的代表作,既傳承了經典,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反映了當時醫學的學術水平和臨床實踐狀況。
《沈氏尊生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流傳甚廣,證明了其在當時醫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時至今日,這部著作仍然是研究中醫學,特別是清代醫學的重要文獻。雖然部分內容可能受到時代的限制,但其中對經典醫理的闡釋、對複雜病機的分析、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對於當代中醫學的學習和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它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