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四 (7)
卷十四 (7)
1. 卷十四
萸,川斷,防風,杜仲,肉蓯蓉,破故紙蓽澄茄,巴戟,沉香,茴香,五味子,川芎桑
螵蛸,覆盆子,石龍芮去尖
,,參蘇飲,,〔發表〕,,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
甘草,木香,薑,棗
,,柴葛解肌湯,,〔解肌〕,,柴胡,葛根黃芩,芍藥,羌活,石膏,升麻,白芷,桔
梗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三,棗二,一名葛根解肌湯。
,,此方治陽明經病,目疼鼻乾,不得臥。
,,大柴胡湯,,〔裡熱〕,,柴胡,黃芩半夏,芍藥,大黃,枳實
,,小柴胡湯,,〔和解〕,,柴胡,黃芩各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三
棗二,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
,,此方專治少陽病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能和其內熱,解其外邪,傷寒方之正道也。
兼治汗下後不解,過經不解,時氣瘟疫,婦人熱入血室等症。
其間有五症尤為的當︰傷寒五六日,心煩喜嘔者,一也;寒熱往來者,二也;
耳聾胸結者,三也;發潮熱者,四也;產後發熱者,五也。此五症尤為可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未離表〕,麻黃附子,細辛,無熱惡寒,本陰經病也,
陰病當無熱,今反發熱,但頭不疼為異,邪仍在表也,脈雖沉,獨宜用溫劑以發汗。
,柴胡加桂湯,,〔陽頭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肉桂
,麻黃杏仁飲,,〔表症〕治痼冷方十五
,,附子理中湯,,〔總治〕,,,白朮,人參乾薑炮,炙甘草,附子,入肝加木瓜,
入脾多加朮,入肺加桑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多加白朮,
渴者亦多加白朮,倦臥沉重多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
臍下動氣去朮加桂心,悸加茯苓,寒積結胸加枳實。
,,四逆湯,,〔又〕,,附子,乾薑炮,炙甘草
,,加減白通湯,,〔又〕,,附子,炮薑肉桂,草蔻仁,半夏,人參,白朮,炙甘草薑
各一錢,或附子多加一錢亦可。
,,金液丹,,〔又〕硫黃十兩,研細,飛過,盛磁器內,赤石脂封口,鹽泥固之,
先掘拙坑埋小灌子,盛滿水,安磁器在上,泥固,漫火養七日,夜加頂火一斤煅,
取出放冷,研細末,每末一兩,蒸餅一兩湯浸去水和丸,梧子大,空心,
米湯下三十丸。,至聖來複丹,,〔又〕,,硫黃、硝石各一兩,共為細末,
入銚內微火慢炒,柳木箸不住攪,令陰陽氣相入,再研極細,名曰二氣砂,
乃入水飛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二兩,為細末,次入太陰元精石末一兩,和勻,
醋糊丸,碗豆大,空心,米湯下三十丸或五十丸。
,,此鐵甕城八角杜先生方。
,,此方兼治榮衛不交養,心神不升降,上實下虛,氣寒痰厥,一切急危之症,
白話文:
卷十四
吳茱萸、川斷、防風、杜仲、肉蓯蓉、破故紙、蓽澄茄、巴戟天、沉香、茴香、五味子、川芎、桑螵蛸、覆盆子、去掉尖端的石龍芮。
參蘇飲(用於發散):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草、木香、生薑、大棗。
柴葛解肌湯(用於解除肌肉層面的病邪):柴胡、葛根、黃芩、芍藥、羌活、石膏、升麻、白芷、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也稱葛根解肌湯。
這個方子治療陽明經的疾病,症狀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體內熱邪):柴胡、黃芩、半夏、芍藥、大黃、枳實。
小柴胡湯(用於協調陰陽):柴胡、黃芩各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也稱三禁湯,因為它禁忌使用發汗、利尿、通便的藥物,只用這個方子,是一種調和的藥劑。
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少陽病,症狀表現為半表半裡,寒熱交替。能調和體內的熱邪,解除體表的外邪,是傷寒方中的正統療法。
也可用於治療汗、下之後病情未解,病情拖延,時氣瘟疫,婦人熱邪侵入血室等病症。
其中有五種情況尤其適用:傷寒五六天,出現心煩、想吐的,這是第一種;寒熱往來,這是第二種;耳聾、胸悶,這是第三種;發潮熱,這是第四種;產後發熱,這是第五種。這五種情況尤其適合服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病邪未離開體表):麻黃、附子、細辛。沒有發熱卻怕冷,是屬於陰經的疾病。陰病通常不會發熱,現在反而發熱,但是頭不疼,這是一種特殊情況,說明病邪還在體表。雖然脈象沉,但還是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汗。
柴胡加桂湯(用於治療陽明頭痛和胃部不適):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肉桂。
麻黃杏仁飲(用於治療體表症狀):是治療頑固寒症的十五個方子之一。
附子理中湯(綜合治療):白朮、人參(乾薑炮製)、炙甘草、附子。如果病位在肝,加木瓜;如果病位在脾,多加白朮;如果病位在肺,加桑白皮;如果病位在心,加茯苓。腹痛厲害,加木香;腹瀉多次,多加白朮;口渴,也多加白朮;身體倦怠,喜歡躺著不動,多加附子;腹脹,去除甘草;嘔吐,去除白朮,加半夏和生薑汁;肚臍下有氣竄動,去除白朮加桂心;心悸,加茯苓;寒邪積聚胸部,加枳實。
四逆湯(也是用於治療陰寒證):附子、乾薑(炮製)、炙甘草。
加減白通湯(也是用於治療陰寒證):附子、炮製過的乾薑、肉桂、草蔻仁、半夏、人參、白朮、炙甘草、生薑各一錢。或者附子可以多加一錢。
金液丹(也是用於治療陰寒證):硫黃十兩,研成細末,再用特殊方法處理(飛過),裝在陶瓷器皿中,用赤石脂封口,用鹽泥固定好。先挖一個淺坑,埋一個裝滿水的小罐子,把裝有硫黃的陶瓷器皿放在小罐子上面,用泥封固好,然後用小火煨七天,晚上再在頂部加一斤木炭煅燒,取出放涼,研成細末。每次取一兩末,用一兩蒸餅浸水去水後和在一起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至聖來複丹(也是用於治療陰寒證):硫黃、硝石各一兩,一起研成細末,放入鍋中用微火慢炒,用柳木筷子不停攪拌,使陰陽之氣相互融合,然後再研成極細末,稱為二氣砂。再用水飛過的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二兩,也研成細末。接著加入太陰元精石末一兩,攪拌均勻,用醋糊做成丸子,像豌豆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丸或五十丸。
這是鐵甕城八角杜先生的方子。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營衛不和、心神不升降、上實下虛、氣虛寒痰、一切危急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