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四 (8)
卷十四 (8)
1. 卷十四
但有胃氣,無不獲安。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央效殊勝。
一名正乙丹。
,,真武湯,,〔太陽〕,,附子,白朮,茯苓,白芍,生薑,水寒相搏而咳,
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藥加乾薑,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
,,大建中湯,,〔陽明〕,,川椒,乾薑人參,煎去渣,入飴糖。
,,小柴胡湯,,〔少陽〕,,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理中湯,,〔太陰〕,,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加減法同附子理中湯。
,,當歸四逆湯,,〔厥陰〕,,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草,木通,大棗
,,天台烏藥散,,〔又〕,,高良薑,烏藥木香,茴香,青皮各五錢,檳榔二個,川楝
子十個,巴豆七十一粒,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
將川楝同餘藥為末,酒下一錢。
,,白通加入尿豬膽汁湯,,〔少陰〕,,蔥白,乾薑,附子,人尿,豬膽汁,加生薑。
,,吳茱萸湯,,〔又〕,,吳茱萸,人參薑,棗
,,四神丸,,〔又〕,,破故紙四兩酒浸一宿炒,五味子炒三兩,肉豆蔻面裡煨二兩吳
萸鹽湯泡淡炒一兩,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全煮爛取棗肉丸,每服二錢,
臨臥鹽湯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不能敵一夜之陰寒也。
,,導氣湯,,〔又〕,,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萸一錢,長流水煎。
治寒厥暴亡方二
,,回陽救急湯,,〔總治〕,,人參,附子甘草,白朮,茯苓,乾薑,陳皮,肉桂,半
夏,五味子
,,附子理中湯,,〔又〕,,附子,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
,,一方加吳萸、肉桂、當歸、陳皮、厚朴各等分,作一帖,水煎服,
亦名附子理中湯。
,,積聚癥瘕痃癖,因寒而痰與血食凝結病也。經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
厥乃成積,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
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又曰:卒然多飲食則脹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陽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
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
汁沫與血相搏,則並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又曰:內傷憂恐,則氣上逆,
逆則六腧不通,溫氣不行,且外中寒,與此偕厥,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澀著不去,
而積皆成。據經之言,可知經絡之氣,得寒則厥,寒與厥先逆於下,必肢節痛,
而不便利,至成足悗,於是脛寒,血氣凝澀,漸而入於腸胃,陽不化氣,
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多食而不及運化,汁又溢腸外,與血相搏,起居用力過度,
絡傷血瘀,得寒則食積血積所必不免,此積之所由成也。夫分言之,
白話文:
卷十四
只要胃氣充足,沒有什麼病不能痊癒的。這個藥方搭配使用不同的藥材,可以調和陰陽之氣,藥性可冷可熱,可緩可急,療效非常顯著。
這個藥方又名正乙丹。
真武湯(太陽):使用附子、白朮、茯苓、白芍、生薑。當身體因寒氣侵襲而咳嗽時,可加入五味子、細辛、乾薑。如果小便不利,則去掉茯苓。如果腹瀉,則去掉白芍,加入乾薑。如果嘔吐,則去掉附子,加入雙倍的生薑。
大建中湯(陽明):使用川椒、乾薑、人參,煎好後去掉藥渣,加入麥芽糖。
小柴胡湯(少陽):使用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理中湯(太陰):使用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其加減方法與附子理中湯相同。
當歸四逆湯(厥陰):使用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甘草、木通、大棗。
天台烏藥散(又):使用高良薑、烏藥、木香、茴香、青皮各五錢,檳榔兩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一粒。先將巴豆稍微打破,與川楝子一同用麩皮炒黑,然後去掉麩皮和巴豆。將川楝子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
白通加入豬膽汁湯(少陰):使用蔥白、乾薑、附子、人尿、豬膽汁,可加入生薑。
吳茱萸湯(又):使用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四神丸(又):使用補骨脂四兩(用酒浸泡一晚後炒製),五味子三兩(炒製),肉豆蔻二兩(用麵包裏煨),吳茱萸一兩(用鹽水浸泡後炒製)。另用大棗一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將大棗和生薑全部煮爛,取棗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鹽水送服。如果在早上服用,藥效到晚上就消失殆盡,無法抵禦一整夜的陰寒。
導氣湯(又):使用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用長流水煎煮。
以下是治療寒厥暴亡的兩個方劑:
回陽救急湯(總治):使用人參、附子、甘草、白朮、茯苓、乾薑、陳皮、肉桂、半夏、五味子。
附子理中湯(又):使用附子、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
另一個附子理中湯(又):在此方中加入吳茱萸、肉桂、當歸、陳皮、厚朴等量,作成一帖,用水煎服。
積聚癥瘕痃癖,是因為寒氣導致痰液、血液和食物凝結而成的疾病。醫書說,積聚最初的產生,是因為受寒,寒氣聚集就形成了積塊。寒氣首先在足部蔓延,導致足部麻木,麻木之後,小腿會感到寒冷,小腿寒冷則血液運行不暢,血液運行不暢則寒氣會進入腸胃。寒氣進入腸胃,會導致腹部脹滿。腹部脹滿後,腸道外的液體無法散開,日積月累形成積聚。
醫書又說,突然吃太多東西會導致腹脹。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會損傷陽絡脈,陽絡脈受傷會導致血液外溢。陰絡脈受傷則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則會排出血便。腸胃的絡脈受傷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道外。腸道外有寒氣,液體和血液互相碰撞,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就形成了積聚。
醫書還說,內傷、憂慮、恐懼會導致氣往上逆,氣往上逆則六條經絡不通,溫煦之氣無法運行。加上外感寒邪,寒邪和氣逆同時發生,導致血液凝結、包裹,津液無法散開,停滯不化,最後形成積聚。
根據醫書的描述,可知經絡之氣,遇到寒氣就會凝滯不通。寒氣和氣逆首先在下肢發生,必然導致肢節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最終導致足部麻木。足部麻木後,小腿感到寒冷,血氣凝滯不暢,逐漸進入腸胃。陽氣不能化生氣,導致腸外的液體凝滯不散。加上飲食過多而無法及時消化,液體又會溢出到腸道外,與血液相互碰撞。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會導致經絡損傷、血液瘀滯,受寒則食積、血積不可避免,這就是積聚形成的原因。分別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