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1)

1. 卷十七

,,經曰:諸澀活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夫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故燥之為病,皆陽實陰虛,血液衰耗所致,條分之,雖有風燥、熱燥、火燥、

氣虛燥之殊,要皆血少火多之故,是以外則皮膚皴揭,中則煩渴,上則咽鼻焦,

下則溲赤便難。陽有餘而陰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腎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攣,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凡是澀、活、涸、乾、勁、皴、揭等症狀,都屬於燥邪。

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的氣所屬,因此燥邪引起的疾病,都是陽氣盛實而陰氣虛弱,血液衰敗耗損所致。

具體來說,燥邪雖然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虛燥的不同類型,但其本質都是血少火多。

因此,燥邪在外表現為皮膚粗糙、乾裂,在內則感到口渴、煩躁,上焦則咽喉鼻腔乾燥,下焦則小便赤黃、大便乾結。

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肺臟失去清氣化生的源泉,腎臟缺乏滋養生化的根本,就會導致肌肉萎縮、消瘦、吞咽困難、肢體攣縮等症狀。

皆本於此,治法惟以滋金養血為主(宜滋燥飲)。所謂熱燥,病在裡者也,耗人津液,

白話文:

這些方法都基於滋養金屬元素、養血的原則(應該滋養乾燥的部位,服用滋養的飲品)。所謂熱燥,就是疾病在體內,消耗人體津液。

故便秘,消渴生焉(宜大補地黃丸)。所謂風燥,病在表者也,肌膚活,毛發槁,

白話文:

因此,便祕會導致口渴 (建議服用大補地黃丸)。所謂「風燥」,是一種影響身體表面的疾病,症狀是皮膚乾燥、毛髮枯萎。

故乾疥爪活生焉(宜養榮湯)。所謂火燥,病亦在裡者也。東垣云:飢飽勞役,

損傷胃氣,及食辛辣厚味而助火,邪優於肺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

白話文:

因此,乾枯的疥癬指甲會活化生長(適合使用養榮湯)。所謂「火燥」,指的是疾病在體內。東垣說:飢餓、飽食、勞累和工作,

而其燥結,又有風燥熱燥、陽結陰結之殊,治法總惟辛以潤之,苦以瀉之(宜大黃、

白話文:

它的燥結,又分為風燥熱燥、陽結陰結的差異,治療的方法總的來說,辛味藥用來滋潤,苦味藥用來瀉下(宜用大黃、

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石膏、童便、當歸、木通、麻仁、

白話文:

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

這些都是清熱解毒的藥材,可以治療發炎、腫脹、疼痛等症狀。

石膏

一種涼性藥材,可以清熱解毒,平喘止咳。

童便

嬰兒的尿液,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當歸

補血活血的藥材,可以治療血虛、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木通

利尿通淋的藥材,可以治療尿路感染、結石等症狀。

麻仁

潤腸通便的藥材,可以治療便祕等症狀。

甘菊、柏子仁、蔗漿、梨汁)。而此熱燥、風燥、火燥,其原總不外氣血之虛燥。

白話文:

甘菊、柏子仁、甘蔗汁、梨汁這些藥物。而造成熱燥、風燥、火燥的原因,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氣血不足、乾澀造成的。

說惟氣血之虛,先有致燥之由,故風熱火相感而成病也。然氣虛之燥,其症則為痿痹,

以肺熱不能管攝一身也。血虛之燥,其症則為噎嗝,

以胃槁不能收納飲食也(氣虛燥宜以黃芪為君,黃柏為臣,黃芩為使;

血虛燥宜以歸身為君,白芍為臣,生地為佐)。其本病亦有易見者,

至於燥病之發不一,療治之法亦不一。試列舉之,一切燥熱,

白話文:

意思是說,只有氣血虛弱,才會導致燥熱的發生,所以風熱火相互感應而致病。然而氣虛導致的燥熱,症狀表現為痿痹,這是因為肺氣虛弱,無法統攝全身。血虛導致的燥熱,症狀表現為噎嗝,這是因為胃部乾燥,無法收納飲食。

針對氣虛燥熱,應該以黃芪為君藥,黃柏為臣藥,黃芩為使藥;針對血虛燥熱,應該以當歸為君藥,白芍為臣藥,生地為佐藥。

這只是燥病的根本病因,實際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下面列舉一些燥熱的症狀,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供參考。一切燥熱,...

可概治也(宜大補地黃丸)。咽乾鼻燥,必清上部也(宜清涼飲)。大腸風秘燥結,

白話文:

可以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療(可以使用大補地黃丸)。咽喉乾燥鼻腔乾燥,肯定要清熱解毒(可以使用清涼飲)。大腸寒熱不通、燥結便祕,

必理中焦也(宜鎮風潤氣丸、辛潤湯、元戎四物湯)。皮膚皴裂,血出肌肉燥癢,

白話文:

主要調理中焦(可以使用鎮風潤氣丸、辛潤湯或元戎四物湯)。皮膚乾裂、出血、肌肉乾燥發癢,

是火型金,必清肺以保金也(宜加減四物湯)。筋燥爪活,必滋養其榮血也(宜養榮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火屬性的金元素失衡,需要清肺以保住金元素(建議加入四物湯)。

如果筋脈乾燥、爪子活動不靈活,需要滋養其氣血(建議使用養榮湯)。

皮膚拆,手足爪甲活,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必養血以澤膚也(宜生血潤膚飲、

白話文:

皮膚開裂、手腳指甲活動、抓癢時會產生鱗屑、出血且疼痛,必須滋養氣血以滋潤皮膚(適合服用生血潤膚飲)。

瓊指膏、天門冬膏)。腸胃活燥,大便秘結,必清燥以潤腸也(宜當歸承氣湯)。

白話文:

(治療)肺陰虛熱,乾咳無痰,可選用瓊玉膏、天冬膏。若腸胃燥熱,大便乾結,必須清熱潤腸。(可以使用當歸承氣湯)

如是而燥病有不愈者哉。,〔脈,法〕,,《入門》曰:傷燥脈澀。《正傳》曰: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遲,皆燥脈也。,〔燥病原由症治〕,,,《類聚》曰:

燥者肺金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由風能勝熱,熱能耗液而成燥也。

燥於外則皮膚皴揭而瘙癢,燥於中則精血活涸,燥於上則咽鼻乾焦,

白話文:

如果這樣治療燥病卻沒有痊癒,那怎麼辦呢? 脈象方面,《入門》說:傷燥脈澀。《正傳》說: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遲,這些都是燥脈。 燥病的病因和症狀治療,《類聚》說:燥是肺金的本質,肺金受熱就會化為乾燥,導致脈澀。因為風能克制熱,熱能消耗津液而產生燥。 燥邪在表則皮膚乾燥粗糙、發癢,燥邪在裡則精血枯竭,燥邪在上則咽喉鼻腔乾燥。

燥於下則便尿閉結,故日︰燥為肺金病也,宜當歸承氣湯。《正傳》曰:火熱勝,

白話文:

下焦燥熱,就會導致便祕和排尿困難。因此說:燥熱是肺金受損引起的,宜使用當歸承氣湯。《正傳》說:陽火旺盛時,

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為燥,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

說肝主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故其脈緊澀,

而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入門》曰:

經云,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宜服瓊王膏。又曰:

皮膚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皮膚搔癢,爪甲浮起乾活,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

白話文:

金氣衰弱就會產生風氣。因為風能勝過濕氣,熱能耗損津液而導致乾燥,陽氣盛而陰氣虛弱,就會導致風熱勝過水濕而變得乾燥。

肝臟主宰筋脈,而風氣本就容易侵犯筋脈,再加上燥熱,就會使筋脈過於乾燥。乾燥屬金,金主收斂,所以脈象緊澀,病症也變得強勁急迫,甚至口不能言。燥邪侵襲,血液衰少,無法滋養全身,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入門》中記載:「經文說,乾燥者應該滋潤,這就是養血。積聚津液能生氣,積聚氣息也能生液,宜服用瓊王膏。」又說:「皮膚皺裂,出血疼痛,或者皮膚瘙癢,指甲浮起乾枯,都是火氣灼傷肺金,乾燥過度所致。」

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之類。

白話文:

建議使用四物湯搭配生脈散,再加入天冬、花粉、知母、黃柏、紅花和生甘草等藥材。

東垣曰:榮衛活涸,濕劑所以潤之,二冬、人參、杞子、五味,同為生脈之劑。

《葉氏醫案》曰:燥有由陽過動傷液者,一老人舌腐肉消肌活,心事繁冗,陽氣過動,

白話文:

李東垣說:當營衛不足時,使用滋潤的藥物來補充,如天冬、麥冬、人參、枸杞子、五味子,這些都是用來生津益氣的藥方。

《葉氏醫案》記載:乾燥有時候是由於陽氣過旺而傷害到體內的津液,有一個老年人舌頭腐爛肌肉消失但肌肉還活著,因為心中事情煩多,導致陽氣過旺。

致五液皆涸而為燥,冬月無妨,夏月深處林壑,心境凝然,每早服牛乳一杯。又曰:

白話文:

當體內的體液都乾涸消耗殆盡,導致身體乾燥。在冬季,這並無大礙,但在炎熱的夏季,躲在樹木茂密的山谷中,心境清冷安寧,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此外,還說:

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此定評也。今陽明胃腑之虛,因久病嘔逆,投以辛耗破氣,

津液劫傷,胃氣不主下行,致腸中傳送失司,經云六腑以通為補,半月小效,

全在一通補工夫,豈徒理燥而已。議甘寒清補胃陰,用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

生白蜜。又曰:陽津陰液重傷,餘熱淹留不解,臨晚潮熱,舌色若赭,頻飲,

救亢陽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脈俱虛,難投白虎,當以仲景複脈一法,為邪少虛多,

使少陰厥陰二臟之陰少蘇,冀得胃關複振,因左關尺空數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白話文:

上半身燥熱要治氣,下半身燥熱要治血,這是固定的評斷。現在陽明胃腑虛弱,因為久病嘔吐逆流,用辛辣藥物耗損破壞氣機,津液受到損傷,胃氣無法向下運行,導致腸道傳送失常。經書說六腑以暢通為補,半個月才見效,全靠暢通和補益的功夫,哪裡是單純治療燥熱而已。應該用甘寒清補的方法滋養胃陰,使用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生白蜜。又說陽氣津液重傷,餘熱停留在體內不退,傍晚出現潮熱,舌頭顏色像赭石,經常口渴,想要救治亢盛的陽氣,卻始終無法解渴,形體脈象都虛弱,不能用白虎湯,應該使用仲景的複脈湯,因為邪氣少虛弱多,讓少陰、厥陰二臟的陰氣稍微恢復,希望胃氣能重新振作。由於左關、尺脈空虛,脈搏跳動不藏,不能久延,必須及時治療。

此亦治熱動陰液之法也,用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這也是治療熱症傷陰的常用方法,使用的藥物包括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草、生薑、大棗。

華岫云曰、燥為乾澀不通之候,內傷外感宜分。外感者,由於天時風熱過勝,

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

白話文:

華岫云說,燥是乾澀不順的症狀,內傷和外感應該區分。外感是因為天氣風熱太過,

或者因為深秋時氣候偏熱的邪氣,最初一定會影響到人的上半身氣機,治療時應先用辛涼甘潤的方法來調理肺胃。

喻氏清燥救肺湯是也;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

白話文:

喻氏清燥救肺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人的本病是指內傷,成因是精血流失,或者因為長期服用燥熱的藥物所導致。

病從下焦陰分先起,法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是也。

要知是症大忌苦澀,最喜甘柔,若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

喘咳痿厥三消噎嗝之萌,總由此致。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

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央;在腑以緩通為要務。

白話文:

疾病通常由下焦陰分開始,治療應以純陰靜藥,溫柔滋養肝腎為主,像是大補地黃丸、六味丸等。要注意的是,這種病症忌諱苦澀,最喜歡甘甜柔潤的藥物。如果氣分失調沒有治療,就會延及血液;而下焦疾病沒有治療,就會向上蔓延,最終導致喘咳、痿厥、三消、噎嗝等症狀,都是由此而來。一般來說,津液凝結導致的疾病,必須佐以辛辣通暢的藥物;精血虧損導致的疾病,必須依靠滋補血肉的藥物;表證需要配合風藥來緩解;腑臟病變則以緩和通暢為首要原則。

古之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

治燥病方十九

白話文:

古代的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這些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滋燥飲,,〔總治〕,,秦艽,花粉,白芍,生地,天冬,麥冬,加蜜、童便服。

人乳、牛乳、梨汁、蔗汁,時時可服。

白話文:

滋燥飲

適應症: 各種燥症

組成:

  • 秦艽
  • 花粉
  • 白芍
  • 生地黃
  • 天冬
  • 麥冬

用法:

加入蜂蜜和童便服用。

,,大補地黃丸,,〔熱燥〕,,,,熟地,當歸,杞子,山藥,山萸,白芍,生地,

白話文:

大補地黃丸(溫熱滋補)

成分:

  • 熟地黃
  • 當歸
  • 枸杞子
  • 山藥
  • 山萸肉
  • 白芍
  • 生地黃

元參酒知母,酒黃柏,肉蓯蓉,蜜丸,鹽湯下。

,,養榮湯,,〔風燥〕,,當歸,白芍,熟地,生地,秦艽,黃芩,防風

白話文:

將元參、酒炒知母、酒炒黃柏、肉蓯蓉製成蜜丸,用鹽水送服。

養榮湯,用於風燥症,包含當歸、白芍、熟地、生地、秦艽、黃芩、防風。

,,清涼飲,,〔清上部〕,黃連,黃芩薄荷,當歸,元參,白芍,甘草,便少加大黃。

白話文:

清涼飲(清熱)

組成:

  • 黃連
  • 黃芩
  • 薄荷
  • 當歸
  • 元參
  • 白芍
  • 甘草

加強版: 如果需要加強清熱效果,可加入大黃。

,,鎮風潤氣丸,,〔風秘〕,,大黃,麻仁山萸,山藥,牛膝,檳榔,枳殼,獨活,車

前子,菟絲子,郁李仁。

白話文:

鎮風潤氣丸 (治療風祕)

成分:

  • 大黃
  • 麻仁
  • 山萸肉
  • 山藥
  • 牛膝
  • 檳榔
  • 枳殼
  • 獨活
  • 車前子

,,辛潤湯,,〔又〕,,熟地,生地,升麻紅花,炙甘草,檳榔,歸身,桃仁

白話文:

辛潤湯(又稱)

  • 熟地黃
  • 生地黃
  • 升麻
  • 紅花
  • 炙甘草
  • 檳榔
  • 當歸
  • 桃仁

,,元戎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煨大黃,桃仁

,,加減四物湯,,〔保肺〕,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元參,花粉,甘草,黃柏,五味

,,生血潤膚飲,,〔潤膚〕,,天冬一錢半生地,熟地,麥冬,當歸,黃芪各一錢,酒

白話文:

元戎四物湯由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煨大黃、桃仁組成。加減四物湯,用於保肺,包括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元參、花粉、甘草、黃柏、五味子。生血潤膚飲,用於潤膚,由天冬一錢半、生地、熟地、麥冬、當歸、黃芪各一錢,以及酒組成。

芩,桃仁泥,瓜蔞仁各五分,升麻二分,酒紅花一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 地黃:5 分
  • 桃仁泥:5 分
  • 西瓜籽:5 分
  • 升麻:2 分
  • 紅花:1 分
  • 五味子:9 粒

,,天門冬膏,,〔又〕,,天門冬去心,生搗絞汁,濾去渣,砂鍋熬成膏,服一二匙。

白話文:

天門冬膏

做法:

去皮的天門冬搗碎絞汁,過濾去除渣滓,然後放入砂鍋中熬成膏狀。

用法:

每次服用一到兩匙。

,,當歸承氣湯,,〔潤腸〕,,當歸,大黃各二錢,芒硝七分,甘草五分,水煎臨時入

白話文:

當歸承氣湯(潤腸)

材料:

  • 當歸 2 錢
  • 大黃 2 錢
  • 芒硝 7 分
  • 甘草 5 分

做法: 用清水煎煮,煮好後加入芒硝即可。

芒硝攪和服。,,,,,,,,,,

四物湯,,〔燥甚〕,,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生脈散,,〔又〕,,人參,麥冬,五味子

炙甘草湯,,〔熱劫〕,,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

清燥救肺湯,,〔傷氣〕,,桔梗,黃芩麥冬,花粉,桑皮,

白話文:

芒硝攪和服用。四物湯,如果燥熱嚴重,可以加入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生脈散,另外,可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湯,如果熱邪耗傷,可以用炙甘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清燥救肺湯,如果傷到氣陰,可以用桔梗、黃芩、麥冬、花粉、桑皮。

生地六味丸,,〔傷血〕,,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白話文:

生地六味丸

**適應症:**血虛

組成:

  • 生地
  • 山藥
  • 山茱萸
  • 丹皮
  • 茯苓
  • 澤瀉

滋燥養榮湯,,〔總治〕,,熟地,生地黃芩,甘草,白荷,當歸,秦艽,防風

白話文:

滋燥養榮湯,用於各種症狀的治療,包含熟地、生地黃、黃芩、甘草、白芍、當歸、秦艽、防風。

潤腸丸,,〔又〕,,歸尾,羌活,桃仁麻仁,大黃,一方加秦艽、防風、皂角子。

白話文:

潤腸丸:

組成藥方:

  • 當歸尾
  • 羌活
  • 桃仁、麻仁
  • 大黃

有的藥方還會加入:

  • 秦艽
  • 防風
  • 皁角子

五仁湯,,〔又〕桃仁,杏仁,柏子仁 松子仁,郁李仁

白話文:

五仁湯,又包括:

  • 桃仁
  • 杏仁
  • 柏子仁
  • 松子仁
  • 郁李仁

,,瓊脂膏,,〔又〕,,生地二十斤打汁去渣,白蜜二升煎沸去沫,鹿角膠,真酥油各

白話文:

瓊脂膏

材料:

  • 生地黃 20 斤,打成汁後去除渣滓
  • 白蜜 2 升,煮沸後去除泡沫
  • 鹿角膠
  • 純酥油

步驟:

  1. 將生地黃汁、白蜜、鹿角膠、純酥油放入鍋中。
  2. 煮沸後,繼續熬煮一段時間,直至膏狀。

二斤,生薑二兩取汁,先以慢火熬地黃汁數沸,棉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膠,

白話文:

使用兩斤地黃,兩兩生薑搾汁。

先用小火熬煮地黃汁,沸騰幾次。

用棉花過濾取得純淨的地黃汁。

再次熬煮二十沸,最後加入膠。

次下酥蜜,同熬至如飴,磁器收貯,每服一二匙,溫酒下。

,,三消,燥病也。三消之症,分上中下。上消者,舌赤裂,咽如燒,大渴引飲,

日夜無度。中消者,多食易飢,肌肉燥,口乾飲水,大便鞭,小便如泔。下消者,

煩躁引飲,耳輪焦,便溺不攝,或便如膠油。三消之由:上消肺也,由肺家實火,

或上焦熱,或心火煅煉肺金。中消脾也,由脾家實火,或伏陽蒸胃。下消腎也,

由腎陰虛,或火伏下焦。經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又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又曰:奇病有消渴,皆上消也,多飲而渴不止者也。

白話文:

將酥蜜混合一起熬煮至像飴糖的狀態,裝入磁器容器中儲存,每次服用一到兩匙,溫酒送服。

三消是一種燥熱病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的症狀是舌頭紅裂、咽喉乾燥像燒灼一樣,口渴想喝水,日夜不停地喝。中消的症狀是食慾旺盛但容易飢餓,肌肉乾燥、口乾舌燥,大便乾燥成條狀,小便量多且稀薄。下消的症狀是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耳廓乾燥,大小便失禁,或者大便像膠油一樣。三消的病因分別是:上消由肺引起,是因為肺部實火,或是上焦熱,或是心火灼傷肺金;中消由脾引起,是因為脾部實火,或是伏陽蒸灼胃部;下消由腎引起,是因為腎陰虛,或是火熱下沉到下焦。經書中記載:心火移熱到肺部,就會導致肺消,肺消的人,喝水多,小便量也多,是難以治療的病症。又說:心火移熱到肺部,就會傳導到鬲消。又說:奇病中有一種叫做消渴,都是上消,表現為多喝水卻仍然口渴不止。

說肺主氣,其能通調水道而有製者,賴心君火,時與以溫氣而為之主,以潤燥金,

故肺之合皮,其主心也,若心火不足,不能溫金,而反移以寒,寒與金化,

則金冷氣沉而不得升,猶下有溝瀆,上無雨露,是以飲一溲二也,

是肺氣以下而活索也,故曰肺消死不治,此因於寒者也。肺本燥金,心腹以熱移之,

為火燥相即,因而鬲上焦煩,飲水多而善消,此因於熱者也。可見上消之由,

有陰有陽,不可不辨。而多飲易消,火氣炎鬱,所以為奇病也。經又日︰癉成為消中。

又日︰胃中熱則消谷,令人善飢。又曰:二陽結,謂之消,皆中消也。此說結於本氣,

白話文:

肺主氣,它能調節水液並有製化功能,依靠心臟的君火,時時溫暖肺氣,使其成為主宰,潤澤燥金。因此肺與皮膚相合,它主宰著心臟。若心火不足,不能溫暖肺金,反而導致寒氣入侵,寒氣與金氣結合,金氣就會冷卻沉降,無法上升,就像溝渠底部没有雨露滋润一样,所以喝得多排得多。這就是肺氣下降導致氣虛,所以說肺消死不治,這是寒氣造成的。肺本屬燥金,心腹的熱氣可以移到肺部,形成火燥相合,導致上焦煩躁,喝水多卻容易排泄,這是熱氣造成的。可見上消的原因,有陰有陽,不可不分。而多喝易排,火氣鬱積,所以成為奇病。經書中又說:癉病導致消中。又說:胃中熱則消谷,令人善飢。又說:二陽結,謂之消,都是中消。這些說法都歸結於本氣。

陽明氣盛熱壯,然以血多津守,未嘗有所結,今言其結,則陽邪盛而傷陰,活其津液,

故結在中焦。陽明亢甚,故消谷善飢。又熱亢能消,精液不榮肌肉,故名曰消也。

經又日︰溲便頻而膏濁不禁,肝腎主之,此下消也。說緣腎水虧損,津液活竭,

水虧火旺,蒸爍肺金,肺被火邪,不能生腎,故成了消也。趙獻可言三消之症,

總由煎熬既久,五臟燥烈,能食者必發胸疽背癰,不能食者必發中滿鼓脹,

治者不必分上下,概用清肺滋腎之藥,上消小劑,中消中劑,

下消大劑(宜概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子)。其或命門火衰,火不歸元,游於肺為上消,

白話文:

阳明经气盛热旺盛,但因血液充足津液充沛,平时没有出现阻塞的情况。现在出现阻塞,说明阳邪盛行损伤了阴气,津液停滞不流通,所以阻塞在中焦。阳明经气太过亢盛,所以消化食物快,容易感到饥饿。而且热邪亢盛导致消瘦,精液无法滋养肌肉,因此称之为消瘦。

经书里还说:小便频繁且排泄物浑浊,无法控制,这是由肝肾主导的,称为下消。这种情况是因为肾水亏损,津液消耗殆尽,水亏火旺,蒸灼肺金,肺脏被火邪损伤,无法滋生肾水,所以导致消瘦。赵献可说三消的病症,都是由于长期煎熬,五脏燥热所致。能吃的人容易出现胸部肿痛、背部生疮,不能吃的人容易出现腹部胀满。治疗时不必区分上下消,一律用清肺滋肾的药,上消用小剂量,中消用中等剂量,下消用大剂量(宜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如果命门火衰,火气不能回归本位,游走于肺部,就会导致上消。

游於胃為中消,必用引火歸元之法,渴病若失矣(宜八味丸,冷水服之)。若過用寒涼,

白話文:

胃部不適是中氣下陷所致,必須用溫陽補氣的治療方法,口渴的症狀才會解除。(可用八味丸,用冷水送服。)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恐內熱未除,中寒又起。獻可此言誠能於消病中尋源討流,但必切脈合症,

确然審是命門火衰,然後可用桂附,若由熱結所致,下咽立斃矣,慎之謹之。

大約善治三消者,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勢,除腸胃燥熱之邪,

濟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活,氣血利而不澀,則消症無不愈矣。

夫三消之成,總皆以水火不交,偏勝用事,燥熱傷陰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氣相成,

陽勝固能消陰,陰勝亦能消陽,如經言二陽之病,傳為風消。二陽者,陽明也,

陽明既病,木邪起而勝之,既勝,則精血不榮,肌,肉風消也,故由燥陽傷陰,

而氣不化水固為消。由陰邪偏勝,而陽不帥陰,其水不化氣亦為消,

白話文:

擔心體內熱氣尚未消除,又出現了寒症。確實應該在治病中尋找病因和病理變化,但必須仔細把脈診斷,才能確定。

如果確診是命門火衰,才能用桂枝和附子,若是由熱結引起的,服下藥物就會立刻致命,要格外小心。

治療三消症,一定要滋補腎水真陰的虛損,瀉去心火燔灼的勢頭,去除腸胃燥熱的邪氣,補充心臟的津液,使氣機暢通不阻塞,津液滋生而不枯竭,氣血流通不凝滯,那麼三消症就都能治癒。

三消症的發生,都是因為水火失衡,一方偏盛而導致另一方受損,燥熱傷陰造成的。總之,五行的氣機相互依存,陽盛固然能消損陰氣,陰盛也能消損陽氣。就像經書中所說,二陽之病會傳變為風消。二陽指的是陽明經,陽明經病變,木氣邪氣乘虛而入,战胜陽明經,就會導致精血不能滋養,肌肉、肉體消瘦,這就是風消。所以,由燥陽傷陰,氣化為水不足就會導致消瘦。由陰邪偏盛,陽氣不能主導陰氣,水不能化為氣,也會導致消瘦。

其消一也(總治三消,宜人參白朮散、桑白皮湯、活血潤燥生津飲、大黃甘草飲子。

白話文:

治療三消的總則是一致的,都適合使用人參白朮散、桑白皮湯、活血潤燥生津飲、大黃甘草飲子。

又有中消而口甘者,由脾熱中消而口苦者,由膽熱,此二種《內經》謂之癉症,

與消病一類卻非即消病。說口甘者,脾癉,肥美之所發。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

白話文:

又有因爲脾臟熱而導致口中感覺甜的情況,這是因爲中焦溼熱導致的;還有因爲膽熱而導致口中感覺苦的情況,這也是《內經》所說的癉症。

這種症狀雖然與消渴病類似但並不完全等同於消渴病。口中感覺甜的是脾癉,常發生在營養過剩的人身上。營養過剩會導致體內生熱,甜味會使人感到中焦脹滿。

中滿熱鬱,其氣上溢,久亦轉為消渴也,經則治之以蘭草,除萆薢也。蘭性味甘寒,

白話文:

腹部脹滿,火氣鬱結,氣氣上沖,時間久了就會轉變成糖尿病。根據經文記載,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以蘭草來清除體內的毒素。蘭草性質甘寒,

能利水道,其清氣能生津止渴,除陳積畜熱也。口苦者,膽癉。肝取決於膽,

而數謀慮不決,膽氣虛,其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以膽之脈會於咽也。

治法俱同三消,特各加引經藥使歸於肝脾。,,至三消分治之方,可詳舉之:

白話文:

能利水道,清氣能生津止渴,去除陳舊積熱。口苦是膽火旺盛的表現。肝臟依靠膽汁運行,若思慮過度導致膽氣虛弱,氣向上溢就會出現口苦,因為膽經的脈絡會合於咽喉。治療方法與三消症相同,只是需額外加入引導藥物使之歸於肝脾。三消症的具體治療方法,可詳細列舉說明。

有煩渴能食者(宜人參白虎湯)。有消渴胸滿心煩,無精神者(宜人參寧神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能進食的症狀,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 如果出現嚴重口渴、胸悶、心煩、精神不濟的症狀,適合服用人參寧神湯。

有消渴便乾,陰頭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澀而昏者(宜止消潤燥湯)。

白話文:

有口渴、便祕、陰部不適縮短、舌頭白且乾燥、口脣乾裂、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的情況,適合使用止消潤燥湯。

有消渴後身腫者(宜紫蘇湯)。有消渴面目足膝腫,小便少者(宜瞿麥飲)。

白話文:

  1. 糖尿病後出現全身水腫的人(可以使用紫蘇湯)。
  2. 糖尿病伴有臉部、手足、膝蓋腫脹,小便量少的人(可以使用瞿麥飲)。

有消渴咽乾面赤煩躁者(宜地黃飲)。有消渴盛於夜者(宜加減地黃丸)。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消渴、咽喉乾燥、面紅、煩躁不安等症狀,宜服用地黃飲。

如果患者在夜間消渴加重,宜在加減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味。

有消渴由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者(宜降心湯)。有心火熾熱,

白話文:

有因心火上炎而導致的消渴,腎水不足,煩渴多飲,氣血逐漸衰退的(宜服用降心湯)。心火熾熱,

口乾煩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心蓮子飲)。有消渴小便數,舌上山楂,

白話文:

感到口乾舌燥、小便赤熱疼痛的人(適合服用清心蓮子飲)。有口渴、小便頻繁、舌苔上出現紅色小片的症狀者,

肌體活瘦者(宜和血益氣湯)。有消渴而上焦煩熱,為膈消者(宜人參石膏,湯)。

白話文:

  1. 身體瘦弱的人(適合服用「和血益氣湯」)。

  2. 有口渴、上半身發熱的症狀,是膈肌消瘦所致(適合服用「人參石膏湯」)。

有消渴不能食者(宜麥門冬飲子)。有老人虛人大渴者(宜人參麥冬湯)。

白話文:

有患有消渴症(口渴多飲,食慾減退)的人(適合服用麥門冬飲)。

有年老體虛,口渴劇烈的人(適合服用人參麥冬湯)。

以上皆上消之屬(通治上消宜生津養血湯、黃芩湯)。有消中飲食多,不甚渴,小便數,

白話文:

上述症狀均屬於上焦消瘦的範疇(治療上焦消瘦,宜使用生津養血湯、黃芩湯)。有上焦消瘦,飲食較多,不怎麼口渴,小便頻繁的症狀。

肌肉瘦者(宜加減白朮散)。有消谷善飢者(宜加減白朮散)。有能食而瘦,口乾自汗,

白話文:

  • 肌肉消瘦的人(適合加減白朮散)。
  • 消耗食物,容易飢餓的人(適合加減白朮散)。
  • 即使進食也能消瘦,口乾並出虛汗,

便結溺數者(宜清涼飲)。有消中而瘦,二便秘者(宜蘭香飲子)。

有消中由胃熱者(宜藕汁膏)。有消中而中焦燥熱,肌肉瘦削,大便鞭,

白話文:

便祕且小便頻數的人(適合喝清涼飲)。有身體消瘦且二便不通的人(適合喝蘭香飲子)。

有因為胃熱導致消瘦的人(適合吃藕汁膏)。有中焦燥熱、肌肉消瘦、大便乾硬的人,

小便數而黃赤者(宜生津甘露飲)。有消中後腿漸細,將成腎消者(宜茯苓丸)。

白話文:

  • 尿頻且顏色發黃發紅,(建議服用生津甘露飲)。
  • 消瘦後腿部逐漸變細,即將發展成腎臟消瘦,(建議服用茯苓丸)。

以上皆中消之屬(通治消中,宜調胃承氣湯、加減三黃丸、黃連豬肚丸、順氣散)。

有腎消大渴飲水,下部消瘦,小便如脂液者(宜元菟丹)。

白話文:

上述這些症狀都屬於中焦消瘦,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加減三黃丸、黃連豬肚丸、順氣散來調理。

有腎虛水涸燥渴者(宜雙補丸)。有腎消大渴便數,腰膝疼者(宜腎瀝丸)。

白話文:

有腎虛、口乾舌燥的人(適合服用雙補丸)。 有腎臟萎縮、口很渴、小便頻繁、腰膝痠痛的人(適合服用腎瀝丸)。

有腎消尿濁如膏者(宜人參茯苓散)。有腎消口燥煩渴,兩腳活瘦者(宜加減腎氣丸)。

白話文:

有腎虧導致小便渾濁如膏狀者(適合使用人參茯苓散)。有腎虧導致口乾煩渴,雙腳消瘦無力者(適合加減腎氣丸)。

有腎虛消竭,小便無度者(宜鹿茸丸)。有腎消莖長而堅,精自出者,此孤陽無陰,

白話文:

黃連豬肝丸)。以上這些都是治療腹瀉的藥物(治療腹瀉,宜補腎地黃丸、加減八味丸)。 即強中症也,最難治,說此亦由耽好女色,或服丹石以恣欲,久則真氣脫而熱氣盛,

故飲食如湯沃雪,肌膚削,小便如膏油,陽易興而精易泄也(宜六味丸、石子薺芪湯、

黃連豬肝丸)。以上皆下消之屬(通治下消,宜補腎地黃丸、加減八味丸)。

消症之不同如此。此外又有食㑊症。經曰:大腸移熟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㑊。

胃移熱於膽,亦名食㑊。注云:㑊者,易也。飲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肉也,

治之與消中同。而又有酒渴症,由平日好酒,熱積於內,津液活燥,煩渴引飲,

白話文:

消瘦症的種類繁多,各有不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食瘕症」。《經》書上說:「大腸將已消化的食物移送至胃,病人明明食慾很好,卻還是瘦得不成人形,這叫做食瘕。」

胃部熱氣移至膽囊,也叫做食瘕。注釋中說:「瘕」就是「易」的意思。飲食容易消化而過度,就無法滋生肌肉。

食瘕症的治療方法與消瘦症相同。此外還有一種叫做「酒渴症」,是因為平時嗜酒,熱氣積聚於體內,津液被耗損,導致口渴難耐,拼命想喝水。

專嗜冷物也(宜烏梅木瓜湯)。而又有梔子症,由蟲在臟腑之間,耗其精液,

不比消渴之無厭,此由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於喉舌間,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宜服食苦楝湯)。此外還有一種消渴症,患者渴望喝水,但喝一兩口後就不想喝了。 而成消竭也(宜苦楝湯)。而又有類消症,其人渴欲求飲,飲一二口即厭,

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厭也(宜理中湯送八味丸)。又經云:

白話文:

所以上焦需要水來滋潤,水流到中焦,由於水遇見水,所以就會產生厭惡的感覺(這時適合服用理中湯送八味丸)。經書中又說: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陽明位太陰之表而居中,於腑則胃當之,

非若手陽明大腸之以經絡為陽明比也。其病發心脾者,胃與心為生土之母子,

而脾與胃為行津之表裡。發者,發足之義。人之情欲,本以傷心,勞倦憂思,

本以傷脾,臟既傷,則必連及於腑,又必從其能連及者,如母病必及子。

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者,皆能病及胃,此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也。

然陽明為生化之本,其氣盛,其精血下行,化榮衛而潤宗筋,化源既病,則陽道外衰,

故不得隱曲而活澀,女子則不月。說心脾為真陰之主,胃為真陽之主,

白話文:

二陽的病症會影響心脾,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異常,例如男性無法隱藏陽氣而變得遲鈍,女性則會出現月經不調。陽明經位於太陰經的外側,並居於中焦,在臟腑中,胃屬於陽明經。

這與手陽明大腸經以經絡為陽明不同。二陽的病症會影響心脾,是因為胃和心臟是生土的母子關係,脾和胃則是行津的表裡關係。發,指的是發作、出現的意思。

人的情慾,本就會傷害心臟,勞累、憂慮、思慮過度,則會傷害脾臟。臟器受損,必然會影響到相連的腑,就像母親生病,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凡是內傷精氣,外傷形體,都可能導致胃病。這就是二陽的病症,從心脾開始發作。

然而,陽明經是生化之本,其氣盛,精血下行,化生榮衛,滋潤宗筋。如果陽明經生病,則陽道外衰,就會導致身體遲鈍,女性則會出現月經不調。

可以說心脾是真陰之主,胃是真陽之主。

傷真陰必使真陽無守,二陽既病,倉廩空而餉道絕,為生死之關,

然必自真陽之傷為之,故曰發心脾也。 治亦同三消,參其症而用方主之可也。

至於消渴既久,其傳變之症,在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至中滿鼓脹,何也?

津液竭則火邪勝,故發癰膿,且痛甚而或不潰,或流赤水也。又如上中二消,

製之太急,寒藥多而胃氣傷,故成中滿,甚而水氣浸漬,溢於皮膚,則為腫脹,

所謂上熱未除,中寒之症複生也。夫至癰疽脹滿,亦與強中等症,

皆為傳變而不易治矣。,〔脈,法〕,,,《內經》曰:消渴脈實大,病久可治;

白話文:

損傷了真陰,必然導致真陽無力守住。陽氣兩虛,就像糧倉空了,補給之路斷了,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頭。

然而,陽氣虛弱一定是因為真陽受損,所以叫做發心脾。治療方法也和三消一樣,根據症狀選方用藥即可。

至於消渴病久不愈,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能吃的人會長癰疽背瘡,不能吃的人會腹脹如鼓,這是為什麼呢?

津液枯竭,就會導致火邪旺盛,所以長出癰瘡膿腫,而且疼痛劇烈,有的膿腫不破,有的會流出赤水。另外,如果治療上中二消過於急躁,寒藥用得太多,就會傷到胃氣,造成腹脹,嚴重的話,水氣浸漬,溢出到皮膚表面,就會腫脹。這就是所謂的上焦熱邪未除,中焦寒邪又生的症狀。

至於癰疽、脹滿,也和強中等症狀一樣,都是病情的變化,不容易治好。《內經》說:消渴病的脈象是實大,病久還是可以治療的。

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仲景曰: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

小便即數。《脈經》曰:消渴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澀而微者死。又曰:

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也。心脈微小為消癉。又曰:脈數大者生,沉小者死。

,,〔消渴與腳氣反〕,,,《本事》曰:消渴腳氣,雖皆為腎虛所致,其為病則相反。

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二月,

衰於二三月。其故何也?說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

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審此二者,疾可理也。

白話文:

脈搏懸浮而微弱,病症已久,難以治癒。張仲景說:足陽明經脈搏跳動頻繁,表示胃中有熱,就會消化不良,引起口渴,大便必定乾燥,小便也會頻繁。

《脈經》中記載:消渴病的脈搏,應該緊實而跳動頻繁,如果反而是沉重遲緩且微弱,則會死亡。書中又提到:心脈滑利表示口渴,滑利是陽氣旺盛的表现。心脈微弱則表示消瘦。此外,脈搏跳動頻繁而有力者生,沉重細小者死。

消渴與腳氣症狀相反。

《本事》中記載:消渴與腳氣雖然都是腎虛導致,但發病機制相反。腳氣在二三月開始發病,五六月最嚴重,七八月減輕。消渴在七八月開始發病,十一二月最嚴重,二三月減輕。這是因為:腳氣屬於阻塞性的疾病,消渴則屬於宣洩性的疾病。春夏陽氣上升,阻塞性疾病容易發病,宣洩性疾病則會減輕。秋冬陽氣下降,宣洩性疾病容易發病,阻塞性疾病則會減輕。明白這兩點,就能夠有效治療疾病。

,,〔消渴原由症治〕,,,《本事》曰:消渴之症,全由坎水衰少。何也?

肺為五臟華說,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乾而渴。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若無火力,

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終不能潤。火力者,腰腎強盛,常須暖補腎氣,

白話文:

消渴原由症治

《本事》說:消渴的病症,完全是因為腎水不足。為什麼呢?

肺是五臟之華,就像水一樣,如果下面有溫暖的氣體蒸發,就會讓肺部滋潤。如果下面太冷,陽氣就無法上升,所以肺部就會乾燥而感到口渴。

比喻來說,就像鍋子裡有水,用火加熱它,再用木板蓋住,溫暖的氣體就會上升,因此木板就會被水氣滋潤。如果沒有火力,水氣就無法上升,木板就永遠不會被滋潤。火力就如同腰腎強盛,需要經常溫補腎氣,……

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宜腎氣丸。又曰:消渴者腎虛所致,

白話文:

飲食經由火力煮熟後,會滋潤上焦而易於消化,也能避免口乾舌燥的困擾,適合服用腎氣丸。又說:消渴症是腎虛所致,

每發則小便必甜。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

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脾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成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為脂膏,

又其次為血肉,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

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谷氣,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

則肌膚活槁也。《直指》曰:自腎消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

石勢獨留,陽道興強,不交精泄,名曰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

又甚焉。若強中,則斃可立待。《類聚》曰:五臟六腑,皆有津液,熱氣在內,

白話文:

每一種發病的情況,小便總會有甜味。以物理學的角度來推測,如果使用淋浴、醋和酒製成的食品,很快就會產生甜味,這足以說明人們在進食後,所有味道都轉化為甜味,並流入膀胱。如果脾腎之氣旺盛,那麼這些氣體會上升成為熱氣,轉化成精氣,向下進入骨髓,接著是脂肪,然後是血液和肉質,剩下的則是小便,因此小便呈黃色,是血液的殘餘物。五臟之氣鹹潤的,則味道比較清淡。如果腰部和腎部已經虛弱寒冷,就無法蒸發和消化食物氣體,全部轉化為小便,因此味道甘甜不變,如果小便顏色清澈寒冷,則表示皮膚會變得活潑枯萎。《直指》提到:從腎消病中分出,還有五石過度的人,真氣已經耗盡,只有石質留下,男性性功能強烈,但不進行交配,精子外洩,被稱為強中。消渴是輕微的情況,消中更嚴重。消腎是最嚴重的情況。如果出現強中,那麼死亡可以立即發生。《類聚》說:五臟六腑,都有津液,熱氣在體內,

則津液竭少,故為渴。夫渴者,數飲水,其人必頭目眩,背寒而嘔,皆因裡虛故也。

《入門》曰:飲水而安者,實熱也;飲水少頃即吐者,火邪假渴耳。丹溪曰: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津液減少,就會感到口渴。當人感到口渴時,若頻繁喝水,可能會出現頭暈、背部發冷以及嘔吐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體內虛弱所導致的。

有這樣的一句話:喝了水後感到舒適,是因為體內有實熱;喝了水過不久就吐出來,那是因為火邪所致的假性口渴。丹溪說:

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宜以四物湯為主。上消加人參、五味、麥冬、花粉煎,

白話文:

三消(糖尿病、消渴、消瘦)多數是因為血氣虛弱而不能產生津液,治療時宜以四物湯為基礎。上消(糖尿病)可加入人參、五味子、麥冬、花粉煎煮服用。

入藕汁、地黃汁、牛乳。酒客生葛根汁衝服。中消加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

白話文:

加入蓮藕汁、生地黃汁和牛乳。嗜酒者可用生葛根汁沖服。消化不良時,可加入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

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又曰: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之。又曰:

消渴症,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宜腎氣丸。徐忠可曰:仲景云: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夫厥陰之為病消渴七字,乃消渴之大原,然或單渴不止,或善食而渴,

或渴而小便反多,後人乃有上中下之分,不知上中下似不同,其病原總屬厥陰。

厥陰者,風木之臟也,與風相得,故凡中風,必先中肝。然風善行而數變,故在經絡,

在血脈,在肌肉,各各不同。而又有鬱於本臟者,則肝得邪而實,因而乘其所勝。

白話文:

下消可以用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來治療。也有人說:治療消渴症要以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可以分上、中、下三種情況來治療。

消渴症的症狀是小便量很多,就像喝了一斗水,尿也尿了一斗一樣,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腎氣丸。徐忠可說:仲景說:「厥陰經的病症是消渴,氣往上衝擊心臟,導致胸中疼痛發熱,感到飢餓卻不想吃,吃了就吐,瀉下也不停。」

「厥陰之為病消渴」這七個字,是消渴症病症的根本。然而,消渴症除了單純的口渴不止之外,還有食慾很好卻口渴、口渴卻小便量很多等等不同的表現,後人因此將消渴症分為上、中、下三種情況。但無論是上、中、下,其病因都歸屬於厥陰經。

厥陰經是風木之臟,與風性相合,所以凡是中風,必定先中肝。然而,風性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所以它在經絡、在血脈、在肌肉中的表現各不相同。而且,風邪還有可能鬱積在肝臟,導致肝臟實證,進而乘勝而攻。

陽明受之,乘其所生,少陰受之,於是上中下或有偏勝,現症稍殊,皆為消渴,

皆由厥陰風鬱火燔,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內經》亦有風消二字,消必兼風言之,

亦此意也。又曰:《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仲景獨言厥陰,似乎互異,

不知邪氣浸淫,病深腸胃,氣聚不散,故曰結,其使腸胃之氣不能健運而成三消,

則厥陰實為病之本。如果病專腸胃,則下之為中病,消渴宜無不止矣。

然多食而飢不止為中消,此又云飢不欲食,則知消渴之病,亦有不欲食者,

但能食而渴者,全重二陽論治。飲一溲二,重在腎虛論治。其不能食而氣衝者,

白話文:

陽明經受熱,順著其生發之氣而上行,少陰經受寒,導致上焦、中焦、下焦可能出現偏盛,表現出來的症狀略有不同,都屬於消渴。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厥陰經風寒鬱結化熱,所以說厥陰病症表現為消渴。《內經》裡也提到「風消」兩個字,消渴一定與風寒相關,也是這個意思。

《內經》中提到「二陽結」就叫做消渴,而仲景卻單獨提到厥陰經,似乎有所不同。其實,是因為邪氣長期浸淫,病根深在腸胃,氣機鬱結不散,所以叫做「結」,導致腸胃氣機不能正常運作而出現三消,所以厥陰經才是病根所在。

如果病只在腸胃,那就屬於下焦病,消渴就會無限制地發展。

但很多消渴患者表現為多食而飢餓不止,這就是中消。但這裡又提到「飢而不欲食」,就說明消渴患者也有不願意吃飯的。

如果病人能夠進食,並且感到口渴,就需要重點考慮二陽經治療。如果病人排尿量多於飲水量,就需要重點考慮腎虛治療。如果病人不能進食,並且感到氣上衝,則…

重在厥陰論治。此又臨症時微細之辨乎。繆仲淳曰:三消渴疾,

以鮎魚涎和黃連末為丸,每五七丸,烏梅下,日三服取效。又曰:用白芍、

甘草等分為末,每一錢,水煎,日三服。有人患消渴九年,服藥止而複作,

得是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又方,用瓜蔞根、

白話文:

重點在於厥陰的治療。這又是在臨床上細微辨證的關鍵。繆仲淳說:三消渴疾,

可以用鮎魚涎和黃連末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烏梅湯送服,一天三次,效果顯著。他又說:可以用白芍、

甘草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一天三次。曾經有人患消渴病九年,服用藥物後病情停止,但又反复發作,

服用這個藥方,七天就完全痊癒了。古人開出的藥方,往往難以理解,不能因為看起來簡單就輕視它。另一個藥方,用瓜蔞根、

黃連各三兩,為末蜜丸,每三十丸,麥冬湯下,日二服。其飲水無度,小便數者,

白話文:

黃連,取三兩,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每一丸為三十丸。取一碗麥冬湯,將藥丸吞服,每日服用兩次。如果是飲水過多,導致小便次數頻繁的症狀,

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飲之,每日一換水及螺,或煮食飲汁亦妙。

其飲水無度,小便赤澀者,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不過五升瘥。

白話文:

使用田螺五升,用水一斗浸泡一夜,口渴時就喝這水,每天更換一次水和田螺,或者煮熟後吃肉喝湯也很好。

對於喝水量很大,小便顏色深且排尿不順暢的人,可以用一升的秋麻子仁,加三升水,煮沸三到四次後飲用,不超過五升就會好轉。

其腎消飲水,小便如膏油者,用茴香、苦楝子等分炒,為末,每食前酒服二錢。

白話文:

當腎臟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導致尿液像膏油一樣黏稠時,可以取用茴香和苦楝子等量的份量,一起炒製成粉末。每次餐前用酒送服二錢。

其消渴飲水,骨節煩熱者,用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其消渴不止,下元虛損者,

用牛膝末五兩,生地汁五升浸之,日曬夜浸,汁盡為度,蜜丸,空心酒下三下丸,

白話文:

如果患有消渴症,口渴難耐、骨節灼熱,可以用芭蕉根搗成汁,不時喝一兩杯。如果消渴症嚴重且持續不斷,且下元虛損,

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須發,津液自生。其胃虛消渴者,羊肚煮爛,空腹服之。

其消渴煩亂者,乾冬瓜瓤一兩水煎服。其消渴贏瘦,小便不禁者,

白話文:

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保持容顏,讓頭髮烏黑,滋潤液體自然產生。如果胃虛口渴,可以煮爛羊肚,空腹服用。

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極效。其消中易飢者,用蓯蓉、山萸、五味,蜜丸,

白話文:

煮兔骨頭和麥芽一起取汁服用,效果非常好。對於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飢餓的人,可以使用蓯蓉、山茱萸、五味子,混合蜂蜜製成丸藥。

每鹽酒下二十丸。其三消骨蒸者,以冬瓜自然汁浸曬黃連末七次,又以冬瓜汁和丸,

白話文:

每次服用,以鹽酒送服二十顆藥丸。對於骨蒸發熱的三消病症,使用冬瓜自然滲出的汁液浸泡黃連粉末七次,再用冬瓜汁調和製成藥丸。

每三四十丸,大麥湯下。尋常口渴,只一服見效。其強中消渴者,用豬腎一具,薺苨、

白話文:

每次服用 30-40 顆,用大麥湯送服。一般口渴,服用一次就能見效。治療消渴症,用一個豬腎,加上薺菜、

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花粉、甘草各二兩,

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去渣,下藥再煮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石膏和其他藥材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花粉、甘草各二兩。

黑大豆一升,用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和黑豆取汁一斗,去掉渣滓,加入藥材再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

名豬腎薺苨湯,後人名為石子薺苨湯。

白話文:

這道藥方原名為豬腎薺苨湯,後來的人把它改稱為石子薺苨湯。

即經所謂熱中,與三消異。《靈樞經》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皆柔弱者,

天元形體不充也。其本大氣不足,五臟氣餒,陰虛生內熱,自是內熱不解,

而外消肌肉,故五臟之脈,皆以微小者為消癉,是五臟之氣,不能充滿於榮分,

而內有鬱熱以爍之也。故法以脈實大者為順,雖病可治。若脈懸小而堅,則精活血槁,

必不能耐久矣。是知消癉之病,本起於不足,

必以滋陰平肝清熱為主也(宜生地黃飲子、鼻乾)。

,,〔消癉症治〕,,,《內經》注曰:癉,謂消熱病也。多飲數溲,謂之熱中。

白話文:

也就是所謂的熱中,與三消不同。《靈樞經》說:五臟都虛弱的人,容易生病消瘦。因為他們體質虛弱,先天不足,元氣虧損,導致五臟氣虛,陰虛內熱。這種內熱無法消退,就會消耗肌肉,導致身體消瘦。所以五臟的脈象,如果微小,就是消瘦的表現,說明五臟之氣不足,無法充盈於體表,而內有鬱熱在消耗著身體。因此,脈象實大,即使生病也能治癒。但如果脈象懸小而堅,就說明精氣耗損,血脈枯竭,一定無法持久。由此可知,消瘦的病根在於不足,必須滋陰平肝清熱為主。(可以用生地黃飲子治療,並注意鼻乾。)

《內經》註釋說:消瘦,就是指消熱病。經常口渴多飲,小便次數多,就叫做熱中。

多食數溲,謂之消中。《內經》曰:凡消癉,肥實人則膏梁之疾也。

此人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注曰:食肥則腠理密,

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

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

故轉為消渴。《入門》曰: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者也。,鰲按:消為肌肉爍,

癉為內鬱熱,二字連讀,為一症之名,非如《內經》言癉成為消中,消為三消,

癉為癉病也。即《內經》言肥甘之病,亦消渴之類,非消癢,姑附於此。

治三消方四十四

,,六味丸,,〔總治〕,,地黃,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白話文:

吃得多,尿得多,叫做消中。《內經》說,凡是消渴症,肥胖的人都是因為吃太多肥膩的食物造成的。

這個人因為經常吃甜美肥膩的食物,所以身體裡面的氣往上溢,就變成了消渴。註解說: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就會讓毛孔閉塞,陽氣無法向外發散,所以肥胖的人容易內熱。甜的食物,性溫和緩慢,但容易向上發散,所以吃甜食容易讓人覺得肚子飽脹。

然而,內熱就會讓陽氣向上炎燒,陽氣向上炎燒就會口渴想喝水,但是喉嚨卻乾澀;肚子飽脹,就是因為陽氣過剩,氣過剩就會導致脾氣向上溢,所以就變成了消渴。《入門》說,消就是燒,就像火燒東西一樣。鰲按:消是指肌肉被燒灼,癉是指內部鬱熱,兩個字連起來,是指同一種病症,不是像《內經》說的癉病變成消中,消是指三消,癉是指癉病。也就是說,《內經》說肥甘的食物造成的病,也是消渴的一種,不是消癢,這裡只是順便提一下。

治療三消的藥方四十四個,其中六味丸,是主治各種三消的藥方,方中包含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八味丸,,〔又〕,,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白話文:

八味丸(又名)

配方:

  • 熟地黃
  • 山藥
  • 山茱萸
  • 丹皮
  • 茯苓
  • 澤瀉
  • 附子
  • 肉桂

,,人參白朮散,,〔又〕,,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大黃,連翹,澤瀉,花粉

白話文:

人參白朮散

組成:

  • 人參
  • 白朮
  • 當歸
  • 白芍
  • 山梔
  • 大黃
  • 連翹
  • 澤瀉
  • 花粉

葛根,茯苓各一錢,官桂,木香,藿香各五分,廿草六分,寒水石四錢,石膏八錢

磁石,芒硝各六錢,共為末,每取五錢,加蜜少部服,漸加至兩部,日二三服。

白話文:

葛根、茯苓各 3 克 桂皮、木香、藿香各 1.5 克 二十味半夏 1.8 克 寒水石 12 克 石膏 24 克

,,桑白皮湯,,〔又〕,,桑白皮新生者二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

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桑白皮湯

〔又名〕

桑白皮(新鮮的)二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

, 大黃甘草飲子,,〔又〕,,大黃兩半甘草大者四兩,黑豆五升另煮三沸去苦水另用

井水一桶同煮,豆爛,令病人食豆飲汁,無時,不三劑病去。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

大黃 15 克,甘草 60 克,黑豆 750 克(另煮 3 次以去除苦味)

,,活血潤燥生津飲,,〔又〕,,天冬,麥冬,五味子,瓜蔞仁,火麻仁,生地,熟她

花粉,當歸,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活血潤燥生津飲

(也稱為)

材料:

  • 天冬
  • 麥冬
  • 五味子
  • 瓜子仁
  • 火麻仁
  • 生地黃
  • 熟地黃

,,人參寧神湯,,〔上消〕,,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葉,五

味子

,,人參白虎湯,,〔又〕,,人參,石膏甘草,知母

白話文:

寧神湯(適用於上半身消瘦)

組成:

  • 人參
  • 生地黃
  • 甘草
  • 葛根
  • 茯神
  • 知母
  • 花粉
  • 竹葉

,,止消潤燥湯,〔又〕,,升麻錢半,杏仁,桃仁,麻仁,歸身,荊芥,知母,黃柏石

白話文:

消渴煩熱湯(又名)

組成:

  • 升麻 半錢
  • 杏仁
  • 桃仁
  • 麻仁
  • 當歸
  • 荊芥
  • 知母
  • 黃柏

膏各一錢,熟地二錢,柴胡七分,甘草五分,川椒,細辛各一分,紅花二分半,熱

服。

白話文:

膏藥各一錢重,熟地兩錢重,柴胡七分重,甘草五分重,川椒、細辛各一分重,紅花二分半重,溫熱搗碎。

,,紫蘇湯,,〔又〕,,紫蘇,桑皮,赤苓各一錢,郁李仁二錢,羚羊角七分半,檳榔

七分,肉桂,木香,獨活,枳殼各五分

白話文:

紫蘇湯

組成:

  • 紫蘇:一錢
  • 桑皮:一錢
  • 赤苓:一錢
  • 烏梅仁:二錢
  • 羚羊角粉:七分半
  • 檳榔:適量

,,瞿麥飲,,〔又〕,,瞿麥,澤瀉,滑石各一錢,防己一錢半,黃芩,大黃各五分桑

螵蛸三個

白話文:

瞿麥飲,又可用瞿麥、澤瀉、滑石各一錢,防己一錢半,黃芩、大黃各五分,桑螵蛸三個。

,,地黃飲,,〔又〕,,熟地,生地,天冬麥冬,人參,枇杷葉,枳殼,石斛,澤瀉黃

白話文:

地黃飲

【組成】 熟地黃、生地黃、天冬、麥冬、人參、枇杷葉、枳殼、石斛、澤瀉、黃柏

芪,甘草

,,加減地黃丸,,〔又〕,,熟地,山藥山萸,丹皮,五味子,百藥煎

白話文:

黃耆,甘草,

加減的地黃丸,

另外,熟地,山藥,山茱萸,牡丹皮,五味子,百藥煎。

,,降心湯,,〔又〕,,花粉二錢,人參遠志,當歸,熟地,茯苓,蜜黃芪,五味子甘

草各一錢,棗二枚

白話文:

降心湯(又名)

組成: 花粉 二錢 人參 遠志 當歸 熟地 茯苓 蜜黃芪 五味子(甘)

,,清心蓮子飲,,〔又〕,,蓮子二錢,赤苓,人參,黃芪各一錢,黃芩,麥冬,車前

子,地骨皮,甘草各七分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用蓮子兩錢,赤苓、人參、黃芪各一錢,黃芩、麥冬、車前子、地骨皮、甘草各七分。

,,人參石膏湯,,〔又〕,,人參錢七分石膏四錢,知母二錢三分,甘草錢三分

白話文:

人參石膏湯

材料:

  • 人參 7 錢
  • 石膏 4 錢
  • 知母 2 錢 3 分
  • 甘草 3 分錢

,,和血益氣湯,,〔又〕,酒黃柏,升麻各一錢,酒生地,酒黃連各八分,杏仁,桃仁

白話文:

服用和血益氣湯,可以再搭配酒黃柏、升麻各一錢,酒生地、酒黃連各八分,杏仁、桃仁。

,石膏各六分,知母,羌活,防己各五分歸梢四分,生甘草,炙甘草,麻黃根,柴胡各

三分,紅花分半

白話文:

石膏:0.6 克 知母:0.5 克 羌活:0.5 克 防己:0.5 克 歸梢:0.4 克 生甘草:份量未記載 炙甘草:份量未記載 麻黃根:份量未記載 柴胡:份量未記載

,,,麥門冬飲子,,〔又〕,,麥冬二錢,知母,花粉,人參,五味子,葛根,茯神,

生地,甘草各一七,竹葉十片

,,,人參麥冬湯,,〔又〕,,人參,茯苓甘草,杞子,五味子,麥冬

白話文:

麥門冬飲子

材料:

  • 麥門冬:2 錢
  • 知母
  • 花粉
  • 人參
  • 五味子
  • 葛根
  • 茯苓

,,生津養血湯,,〔通治上消〕,,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各一錢,川芎,黃連各八分

白話文:

生津養血湯(適用於上焦消瘦)

組成:

  • 當歸 1 錢
  • 白芍 1 錢
  • 生地黃 1 錢
  • 麥冬 1 錢
  • 川芎 8 分
  • 黃連 8 分

,花粉七分,蜜知母,蜜黃柏,蓮肉,烏梅肉,薄荷,甘草各五分

,,黃芩湯,,〔又〕,,片芩,山梔,桔梗麥冬,當歸,生地,花粉,葛根,人參,白

芍各一錢,烏梅一個,水煎服。

白話文:

花粉七分,蜜炒知母、蜜炒黃柏、蓮子肉、烏梅肉、薄荷、甘草各五分。

黃芩湯,包含:黃芩、山梔、桔梗、麥冬、當歸、生地、花粉、葛根、人參、白芍各一錢,烏梅一個,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涼飲,,〔中消〕,,甘草冬用梢,防風梢,羌活,龍膽草,柴胡,黃芪,茯苓生

白話文:

清涼飲

消除中焦積熱:

  • 甘草(冬季採收的根部)
  • 防風(根皮)
  • 羌活(根莖)
  • 龍膽草(全草)
  • 柴胡(根)
  • 黃芪(根)
  • 茯苓(生茯苓)

地,酒知母,防己,桃仁,杏仁,當歸黃柏,石膏

,,蘭香飲子,,〔又〕,,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

白話文:

以下是地黃、酒炒知母、防己、桃仁、杏仁、當歸、黃柏、石膏。

蘭香飲子的配方是: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適量。

蘭香葉,連翹,白豆蔻,桔梗,升麻各五分半夏二分,蒸餅糊調成餅,曬乾為末,

每二錢,淡薑湯下。

白話文:

蘭香葉、連翹、白豆蔻、桔梗、升麻,各五分;半夏,二分。用蒸餅糊調成餅狀,曬乾後磨成粉末。

,,生津甘露湯,,〔又〕,,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柴胡,羌活,黃芪,酒知母酒

白話文:

生津甘露湯

組成:

  • 石膏 1 錢
  • 龍膽草 1 錢
  • 黃柏 1 錢
  • 柴胡
  • 羌活
  • 黃芪
  • 酒知母

黃芩,炙甘草各八分,歸身六分,升麻四分,防風,防己,生地,生甘草各三分,

杏仁六個,桃仁五個,紅花少部,水煎,加酒一匙,不拘時,稍熱服。

一名清涼飲子。

白話文:

黃芩和炙甘草各取八分,當歸身取六分,升麻取四分,防風、防己、生地、生甘草各取三分,

杏仁取六粒,桃仁取五粒,加入少量的紅花,用水煎煮,最後加一匙酒,不限時間,在稍微溫熱的時候服用。

這個方劑又名為清涼飲子。

,,藕汁膏,,〔又〕,,藕汁,生地汁,牛乳和黃連末、天花粉末,佐以薑汁,

白話文:

藕汁膏

另又有一種,將藕汁、生地汁、牛乳混合,再加入黃連末、天花粉末,最後佐以薑汁。

白蜜為膏,挑取留舌上,徐徐以白湯送下。日三四次。

,,加減白朮散,,〔又〕,,葛根二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木香,知母,黃柏

甘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將白蜜做成膏狀,用東西挑取一些放在舌頭上,然後慢慢用溫開水送服。每天服用三四次。

加減使用白朮散,其中包含葛根二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木香、知母、黃柏和甘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茯苓丸,,〔又〕茯苓,黃連,花粉熟地,覆盆子,萆薢,人參,元參,石斛蛇床子

白話文:

茯苓丸

組成:

  • 茯苓
  • 黃連
  • 花粉熟地
  • 覆盆子
  • 萆薢
  • 人參
  • 元參
  • 石斛
  • 蛇牀子

雞肫皮,磁石湯下。

,,調胃承氣湯,,〔通治中消〕

,,加減三黃丸,,〔又〕,,大黃,黃芩黃連,生地

白話文:

雞內金,用磁石湯送服。

調胃承氣湯,主治中消症。

加減三黃丸,另外,包含大黃、黃芩、黃連、生地。

,,黃連豬肚丸,,〔又〕,,雄豬肚全具黃連五兩,麥冬,瓜蔞根,知母各四兩,將四

白話文:

黃連豬肚丸

材料:

  • 雄豬肚一個,洗淨
  • 黃連五兩
  • 麥冬四兩
  • 瓜蔞根四兩
  • 知母四兩

做法: 將黃連、麥冬、瓜蔞根、知母等材料研磨成細粉,放入豬肚中。將豬肚紮好,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豬肚熟透。

味為末,入肚內線封口,蒸爛搗,入蜜少部丸,每百丸米飲下。

,,順氣散,,〔又〕,,大黃,芒硝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服用時放入肚內並封住口,蒸煮至熟軟後搗碎,加入少量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

順氣散的配方中,大黃和芒硝各用二錢,炙甘草用一錢。

,元菟丹,,〔下消〕,,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乾別取末十兩,五味子酒浸別為末淨

白話文:

元菟丹

功用: 消散疝氣

組成:

  • 菟絲子:用酒浸泡軟化後,磨成漿狀再烘乾。
  • 五味子:用酒浸泡後,磨成細末。

重量:

  • 菟絲子:10 兩
  • 五味子:不詳

七兩,茯苓,蓮肉各三兩,別研乾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添酒打糊丸,空心,

食前米飲下。

白話文:

茯苓、蓮肉各三兩,乾山藥末六兩。

將浸製好的藥酒加入藥末,攪拌成糊狀,再做成丸子。空腹服用。

,,雙補丸,,〔又〕,,鹿角膠,人參,茯苓,苡仁,熟地,蓯蓉,歸身,石斛,黃芪

白話文:

雙補丸

另稱:鹿茸補丸

組成:

  • 鹿角膠
  • 人參
  • 茯苓
  • 苡仁
  • 熟地
  • 蓯蓉
  • 龜板
  • 石斛
  • 黃芪

木瓜,五味,菟絲子,覆盆子各一兩,沉香澤瀉各五錢,麝香一錢

,,腎瀝丸,,〔又〕,,雞肫皮,人參,黃芪,肉桂,澤瀉,熟地,遠志,茯苓,歸身

白話文:

木瓜、肉蓯蓉、覆盆子各 30 克,沉香、澤瀉各 15 克,麝香 3 克

龍骨,桑螵蛸各一兩,麥冬,川芎各二兩五味子,元參,炙草各五錢,磁石二兩研

白話文:

龍骨、桑螵蛸各 60 克,麥冬、川芎各 125 克,五味子、元參、炙草各 25 克,磁石 120 克(研磨成粉)

淬去赤水,每末五錢,用羊腎煮湯代水煎,日二服。

,,加減腎氣丸,,〔又〕,,熟地二兩,丹皮,茯苓,山萸,五味子,澤瀉,山藥,鹿

茸各一兩,肉桂,沉香各五錢,蜜丸,空心下七八十丸。

白話文:

將赤水煮沸去除雜質,取藥末五錢,用羊腎煮湯代替水煎藥,每天喝兩次。另外,可以服用加減腎氣丸,它是由熟地二兩、丹皮、茯苓、山萸、五味子、澤瀉、山藥、鹿茸各一兩、肉桂、沉香各五錢製成蜜丸,空腹服用,每次七八十丸。

,,人參茯苓散,,〔又〕,,滑石,寒水石各錢半,甘草七分,赤苓,葛根,黃苓,薄

白話文:

人參茯苓散: 滑石、寒水石各半錢,甘草七分,赤茯苓、葛根、黃芩、薄荷各一錢。

荷,大黃各五分,連翹三分,人參,白朮澤瀉,桔梗,天花粉,山梔,砂仁各二分

,,一名人參散。

白話文:

荷葉、大黃各5錢,連翹3錢,人參、白朮、澤瀉、桔梗、天花粉、山梔、砂仁各2錢

,,鹿茸丸,,〔又〕,,麥冬二兩,鹿茸熟地,黃芪,五味子,雞肫皮麩炒,酒浸肉蓯

白話文:

鹿茸丸

材料:

  • 麥冬:2 兩
  • 鹿茸
  • 熟地
  • 黃芪
  • 五味子
  • 雞肫皮(炒麩,浸泡於酒中)
  • 肉蓯蓉

鹿茸丸是一種中藥丸劑,由麥冬、鹿茸、熟地、黃芪、五味子、雞肫皮和肉蓯蓉製成。

蓉,破故紙,酒牛膝,山萸,人參各七錢半,地骨皮,茯苓,元參各五錢,蜜丸,

白話文:

當歸、破故紙、牛膝、山茱萸、人參各 75 克,地骨皮、茯苓、元參各 50 克,混合搓成蜜丸。

空心米飲下。

,,石子薺苨湯,,〔又〕,,薺苨,石膏各錢半,人參,茯苓,花粉,磁石,知母,葛

根,黃芩,,甘草各一錢,先以水三盞,煮豬腰一個、黑豆一合至半,去渣入藥,

煎七分,食後服,次服黃連豬肚丸。,

補腎地黃丸,,〔通治下消〕,,黃柏一斤切,生地半斤酒浸二日蒸爛研膏與黃柏拌曬乾

,茯苓四兩,天冬,,熟地,人參,甘菊各二兩,酒條芩,生片芩,當歸,枳殼,麥冬

各一兩,水丸,空心鹽、酒下七八十丸。

,,加減八味丸,,〔又〕,,熟地二兩,山藥,山萸各一兩,酒蒸澤瀉,茯苓,丹皮各

八錢,五味子略炒一兩半,肉桂五錢,蜜丸,五更初未言語時,鹽湯下五六十丸,

臨臥再服。此方有五味,最為得力,不惟止渴,亦免生癰疽,久服永除渴疾,

氣血加壯。

白話文:

喝完空心米湯之後,服用石子薺苨湯,材料包括薺苨、石膏各半錢,人參、茯苓、花粉、磁石、知母、葛根、黃芩、甘草各一錢。先以三碗水煮豬腰一個、黑豆一合至半,去渣後加入藥材,煎至七分,飯後服用,接著再服用黃連豬肚丸。

此外,還可以服用補腎地黃丸治療下消。將黃柏一斤切片,生地半斤浸泡在酒中兩日,蒸至軟爛後研磨成膏狀,與黃柏拌勻曬乾。再取茯苓四兩,天冬、熟地、人參、甘菊各二兩,酒條芩、生片芩、當歸、枳殼、麥冬各一兩,製成水丸,空腹以鹽水或酒送服,每次七八十丸。

加減八味丸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取熟地二兩,山藥、山萸各一兩,酒蒸澤瀉、茯苓、丹皮各八錢,五味子略炒一兩半,肉桂五錢,製成蜜丸,凌晨五更初未說話時,以鹽湯送服,每次五六十丸,臨睡前再服一次。此方藥材齊全,療效顯著,不僅可以止渴,还能預防生癰疽,長期服用可徹底治愈渴疾,增強氣血。

,,烏梅木瓜湯,,〔酒渴〕,,烏梅打碎木瓜各二錢,炒麥芽,草果,甘草各一錢薑五

白話文:

烏梅木瓜湯

【適應症】 :口渴

【組成】

  • 烏梅:2 錢,打碎
  • 木瓜:2 錢
  • 炒麥芽:1 錢
  • 草果:1 錢
  • 甘草:1 錢
  • 生薑:5 片

,,苦楝湯,,,〔蟲渴〕,,苦楝根皮一握切焙,麝香少部,水煎,空心飲之。

白話文:

苦楝湯

(治療)蟲渴

藥方:

  • 苦楝根皮一把,切片後烘烤
  • 少許麝香

用法: 加水煎煮,於空腹時服用。

,,金匱腎氣丸,,〔補氣〕,,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牛

膝,車前子

,,四物湯,,〔補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治消癉諸藥要品及方二

白話文:

金匱腎氣丸,具有補氣的功效,成分包括熟地、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和牛膝,還有車前子。

四物湯,主要用於補血,由川芎、當歸、白芍和地黃組成,是治療消耗性疾病的重要藥物及處方。

,,滋陰清熱平肝(地黃元參麥冬鱉甲,沙參山藥黃柏棗仁丹皮知母,白芍川續斷青蒿

白話文:

滋養陰液、清熱解毒、平息肝火(地黃、元參、麥冬、鱉甲、沙參、山藥、黃柏、棗仁、丹皮、知母、白芍、川續斷、青蒿)

牛膝五味,山萸,阿膠珠沙蒺藜柏子仁地骨皮杞子金石斛車前子)

,,玉泉丸,,〔消癉〕,,花粉,葛根各兩半,麥冬,人參,茯苓,烏梅,甘草各一兩

生黃芪,蜜黃芪各五錢,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溫水嚼下。

白話文:

牛膝五味子,山茱萸,阿膠珠,沙蒺藜,柏子仁,地骨皮,枸杞子,金石斛,車前子。

玉泉丸,消渴,花粉,葛根各兩半,麥冬,人參,茯苓,烏梅,甘草各一兩。

生黃芪,蜜炙黃芪各五錢,製成蜜丸,彈子大小,每次一丸,用溫水嚼服。

,,生地黃飲子,,〔又〕,,人參,黃芪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麥冬,枳殼枇杷

葉,澤瀉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生地黃飲劑

(另外一種)

成分:人參、黃芪、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麥冬、枳殼、枇杷

,,此方乃二黃元合甘露飲也,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府,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二黃元合甘露飲,可以促進身體產生精華,補充氣血,滋潤身體、解渴,加上澤瀉和枳殼,可以疏通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

使心火下行,則小便清利,肺金潤澤,火府流暢,宿熱既消,其渴自止,造化精深,

妙無倫比。

,,火有三:一曰君火,一曰相火,一曰龍雷之火。人之心為君,以照臨為德,

故居神之物,惟火為之,所謂君火也。君火不以火用,惟建極於廣明。廣明即膻中,

為神明喜樂之官。廣大清明之地,君主居之,以照臨十二官,為生之本,榮之居,

初非以燔灼為令也。經故曰:君火以明。以明者,言照臨之不爽也。

後人昧乎明字之義,因改曰君火以名,亦可發一笑矣。然君火雖不用,有時無精以養,

則神空飛而有自焚之患,則亦有灼熱之時。相火者,心包代君行事,在三焦之中,

白話文:

將心火引導向下,則小便暢通,肺部滋潤,火氣流通,積熱消除,口渴自然止住,造化之妙,無與倫比。

火有三種:一是君火,二是相火,三是龍雷之火。人的心臟為君主,以照耀統領為德,

故只有火才能居於神明之物,這就是君火。君火不以燃燒為用,只在廣明之地建極。廣明即膻中,

是神明喜樂之處。廣大清明之地,君主居於此,以照耀統領十二官,是生命之本,榮耀之處,

從一開始就不是以焚燒灼熱為目的。經書上說:君火以明。以明者,是指照耀統領,無有差錯。

後人不明明字之義,改稱君火以名,真是可笑。雖然君火不用於燃燒,但有時精氣不足以滋養,

精神就會空虛飄散,甚至自焚,就會出現灼熱之症。相火者,是指心包代君主行事,在三焦之中,

解釋:

  • 此段文字是講述中醫對火的三種不同層面理解,以及君火的作用和與相火、龍雷之火的关系。
  • 首句強調將心火引導向下,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態。
  • 中間部分說明君火是心臟之火,代表光明和照耀,而不是單純的燃燒。
  • 最後部分解释相火是心包代君主行事,位於三焦之中。

注意事項:

  • 此段文字屬於中醫理論,需要專業人士解讀,不可自行實踐。

處兩陽合明之地,所以應天之夏令,而主乎腐熟水谷。故經曰:陽明者,午也。

經以陽明當棉火夏令,不言心包,而心包在其中矣。說人之相火,起少陽膽,

游行三焦,督署於心包,為陽明胃腐熟水谷之主。故曰少陽相火,火之能相在少陽耳。

丹溪諸公,乃以龍雷之陰火為相火,後人多承襲其訛,其不知相火,

先不知龍雷之陰火矣。所謂龍雷者何?曇氏曰: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遍滿法界。

陰符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說陽隧真形,即在陰物奠宅之中,故此火則隱胎坎水,

朕兆風木,實在乎君相有形之外。是謂龍雷,無故則不現,雖激之亦不起,

白話文:

陽明經脈位於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因此應合於夏季的陽氣,負責消化吸收食物。古籍中說:「陽明,午也」,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經文中將陽明經脈比作夏季的火,沒有提到心包經,但心包經其實就藏在其中。人體的相火起源於少陽膽經,流經三焦經,最終歸於心包經,成為陽明胃經消化食物的主宰。所以說,少陽膽經的相火,是火能相互作用的根本。

丹溪翁等醫家將龍雷之陰火視為相火,後人多沿用這種錯誤觀點。他們並不知道真正的相火,更不懂龍雷之陰火。所謂龍雷之火,指的是曇氏所說:「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遍滿法界」的隱藏之火。

《陰符經》中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尅」,指這種火潛藏於陰物之中,就像樹木的根基隱藏在地下。這種龍雷之火,平常不顯露,即使被激發也不會輕易出現。

惟水涸木活,氣逆血沸,則勢將焚巢燎原而不可止。此火若起,則反君滅相,

豈君相治平之火乎。緣此火不起於子半,不循行於少陽膽,猝犯之而猝起,

所謂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者也。何前人竟謂之相火哉,然而相火之為害亦大矣。

甚則為元氣之賊,又能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皆相火之為也。夫火主動,

凡動皆屬火,醉飽胃火動,恚怒肝火動,大棗肺火動,房勞腎火動,心火能自焚,

是五臟又皆有火也。且火動即身熱,其因於五臟者各不同。如按至肌肉之下,至骨上,

乃肝之熱,寅卯時尤甚,其症必兼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筋疲,

白話文:

如果水分乾涸而木性生存,氣息逆亂血液沸騰,那麼這種情況就像是火勢蔓延開來,不可遏止。這種火一旦燃起,就會反過來危害到主要的臟腑。

這並不是因為君火和相火治理失當所引起的火。這種火不是在夜半時分開始,也不會按照少陽膽經的路徑運行,而是突然間侵犯身體並迅速爆發,

這就是所謂的火從木而生,災禍發生必然剋制的情況。為什麼前人竟稱之為相火呢?但是,相火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甚至成為損害元氣的禍首,還能煎熬真陰,陰虛了就會生病,陰盡了就會死亡,這些都是相火所致。火的特性是活動,

凡是活動都屬於火的範疇,酒足飯飽後胃火動,恚怒時肝火動,食用大棗後肺火動,房事過度腎火動,心火能自我焚燒,

這就是說五臟之中也都各自有火。而且火一旦活動身體就會發熱,由五臟引起的火各有不同。比如說按壓到肌肉下面,到達骨頭上面,

這是肝熱的表現,在寅卯時刻特別嚴重,其症狀一定會伴有四肢脹悶,排便困難,轉筋,多怒多驚,筋疲力盡。

不能起於床(宜柴胡飲子)。如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

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乃心之熱,日中尤甚,其症必兼煩心,

白話文:

  • 無法起身下牀(建議服用柴胡飲子)。如果按壓皮膚以下、肌肉以上的部位,輕按即可感覺到;如果再輕按深入皮膚毛髮以下,

心痛,掌中熱而啘(宜導赤湯)。如輕手按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在不輕不重間,

此熱在肌肉也,乃脾之熱,夜尤重,其症必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

白話文:

心臟痛,手掌心發熱且打嗝(適合用導赤湯治療)。如果輕輕按壓不覺得熱,用力按壓到筋骨也不覺得熱,處在不輕不重之間的按壓力度,

宜分虛實(虛宜補中益氣湯,實宜瀉黃散)。如輕按不熱,重按至骨,其熱炙手,

白話文:

根據虛實(虛證適用補中益氣湯,實證適用瀉黃散)。例如輕輕按下去時不覺得熱,但用力按下去按到骨頭時,會感到極為灼熱。

乃腎之熱,亥子時尤甚,其症必兼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因熱不任,

亦不能起於床(宜心傷)。如輕手乃得,略按全無,此熱在皮毛也,乃肺之熱,

白話文:

這是腎臟有熱,在夜間特別是亥時和子時會更加嚴重,症狀會包括感覺骨頭像被蟲咬似的,因為熱而無法承受。

同時也無法從牀上起身。如果是輕輕觸摸就能感到不適,稍微用力按壓則沒有感覺,這表示熱邪在皮毛層,是肺部有熱的表現。

日西尤甚,宜分輕重(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是五臟之熱所宜審也。

且火動則熱壅,其見於三焦者又各不同。如熱在上焦,因咳而為肺萎,或口舌生瘡,

白話文:

到了下午和傍晚的時候,熱症會更嚴重。要根據輕重程度來分類治療(輕微的用瀉白散,嚴重的用涼膈散)。這是根據五臟的熱性來決定適當的方藥。

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宜涼膈散加減、涼膈散、清心湯)。如熱在中焦,大便堅結,

白話文:

眼睛、眼皮紅腫,頭頸腫痛(建議使用涼膈散加減、涼膈散、清心湯)。如果熱氣在腹部,大便乾結,

或胸膈煩躁,飲食不美(宜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如熱在下焦,尿血淋閉,

白話文:

如果胸部和橫膈膜感到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可以服用四順清涼飲和桃仁承氣湯。如果熱在下腹部,出現尿血和尿閉的情況,

或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立效散、防風當歸飲子)。是三焦之熱所宜審也。

白話文:

如果小便發紅刺痛,大便乾結(適用立效散、防風當歸飲)。這是三焦發熱的徵兆,需要詳細辨證。

然而火之虛實又宜辨,如遇發熱,脈沉實而大者為實,浮而虛數者為虛也。

火之燥濕又宜辨,燥火疼而不腫,濕火腫而不疼;又燥火筋縮而疼,濕火腫脹而疼;

又燥火口渴便閉,濕火口不渴而大便滑也。痰與火又宜辨,如病之有形者總是痰,

紅腫結核,或疼或不疼是也;病之無形者總是火,但疼不腫是也。火變病又宜辨,

如睡覺忽腰背重滯,轉側不便;如隆冬薄衣不冷,非關壯盛;如平時筋不縮,

偶直足一曲即縮;如食時有涕無痰,不食時有痰無涕;如弱症左側睡,心左墜一響,

右側睡,心有墜一響;如心中滴滴噹噹若有響聲;如頭眩耳鳴目暈。皆火之變幻也。

白話文:

然而,火症的虛實也要辨別。如果遇到發熱,脈沉實而有力者為實火,脈浮而虛弱者為虛火。

火症的燥濕也要辨別。燥火疼痛而不腫脹,濕火腫脹而不疼痛;又燥火筋絡收縮而疼痛,濕火腫脹而疼痛;

又燥火口渴便秘,濕火口不渴而大便稀溏。痰火也要辨別,如病症有形狀者總是痰,

紅腫結核,或疼痛或不疼痛都是;病症無形狀者總是火,只有疼痛不腫脹而已。火症的變化也要辨別,

如睡覺時突然腰背沉重難受,翻身不便;如隆冬時穿著薄衣不感覺寒冷,非因體質強壯;如平時筋絡不收縮,

偶爾直立足部彎曲就收縮;如吃飯時有鼻涕無痰,不吃飯時有痰無鼻涕;如體弱左側睡覺,心臟左側下墜一聲響,

右側睡覺,心臟右側下墜一聲響;如心中滴滴答答好像有聲音;如頭暈耳鳴眼花。這些都是火症變化的表現。

治火之藥又宜辨,如心火(宜黃連、生地、麥冬、木通)。小腸火(宜赤苓、木通)。

肝火(宜柴胡、黃芩)。膽火(宜連翹、龍膽草)。脾火(宜白芍、生地)。胃火(宜石膏、

葛根、大黃。肺火(宜山梔、黃芩、桑皮、石膏)。大腸火(宜大黃、黃芩)。

腎火(宜黃柏、知母)。膀胱火(宜黃柏、滑石)。三焦火(上宜山梔,中宜地骨皮)。

白話文:

治療火症的藥物要懂得辨別,例如:

  • 心火:應該用黃連、生地、麥冬、木通等藥物。
  • 小腸火:應該用赤苓、木通等藥物。
  • 肝火:應該用柴胡、黃芩等藥物。
  • 膽火:應該用連翹、龍膽草等藥物。
  • 脾火:應該用白芍、生地等藥物。
  • 胃火:應該用石膏、葛根、大黃等藥物。
  • 肺火:應該用山梔、黃芩、桑皮、石膏等藥物。
  • 大腸火:應該用大黃、黃芩等藥物。
  • 腎火:應該用黃柏、知母等藥物。
  • 膀胱火:應該用黃柏、滑石等藥物。
  • 三焦火: 上焦火應該用山梔,中焦火應該用地骨皮。

心包絡(宜麥冬、丹皮)。燥火(宜生地、當歸、麥冬)。濕火(宜蒼朮、木通、茯苓、

白話文:

**心包絡:**建議使用麥冬、丹皮。

燥火: 建議使用生地、當歸、麥冬。

濕火: 建議使用蒼朮、木通、茯苓。

豬苓)。實火(宜大黃、芒硝)。實火熱甚(宜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如欲下之,

白話文:

豬苓治療濕熱腫脹。實熱的證狀(宜用大黃、芒硝)。實熱很嚴重(宜用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如果要瀉下,

宜加大黃)。虛火(宜薑皮、竹葉、麥冬、童便、甘草、生薑)。虛火宜補(宜人參、

白話文:

適當增加大黃的用量。

虛火(宜用薑皮、竹葉、麥冬、童便、甘草、生薑)。

虛火宜補(宜用人參、)

黃芪、白朮、炙草、生薑)。鬱火(宜青黛)。鬱火重按烙手,輕按不覺,

此熱在肌肉之內,取汗則愈(宜升麻、葛根、羌活以發熱鬱之火,青黛以宣五臟鬱火,

山梔以利小便而解鬱火)。血中火(宜生地)。血虛發熱(宜當歸、生地、熟地)。

氣如火從足下起入腹,為虛熱之極,十不救一(宜六味加肉桂,大劑作湯,

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或愈)。無根之火,游行作熱(宜元參、麥冬)。

白話文:

黃芪、白朮、炙草、生薑適合治療鬱火。如果鬱火嚴重,按壓手心會感到灼熱,輕按則無感覺,說明熱氣積聚在肌肉裡,需要發汗治療。可以使用升麻、葛根、羌活來發散鬱火,青黛可以宣通五臟鬱火,山梔可以利尿排解鬱火。如果血中火旺,適合服用生地。如果血虛發熱,適合服用當歸、生地、熟地。如果氣虛導致火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這是虛熱的極端情況,十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個能治癒。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大量服用,晚上用附子末調和津液塗抹湧泉穴,可能會有效果。如果熱氣無根無源,游走不定,適合服用元參、麥冬。

腎水受傷,為真陰失守(宜六味加元參作湯服)。痰結熱火(宜竹茹、竹瀝、花粉、

白話文:

腎臟中的水液受損,是真陰流失導致的(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加元參湯)。

痰液鬱結化熱(建議服用竹茹、竹瀝、花粉、)

天冬)。過食生冷,遏抑少陽之火於脾部(宜加減發鬱湯)。是皆火之為病,

所當悉心究之者。火之見症又宜辨,二便忽閉,火也,以利小便為先(宜赤苓、豬苓、

白話文:

天冬)。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會抑制脾臟的少陽之火(可增減發鬱湯的藥方)。這些都是火邪所致的疾病。

澤瀉、通草、車前孔、滑石、海金沙、防己、扁畜、瞿麥)。氣逆衝上,火也,

白話文:

澤瀉、通草、車前子、滑石、海金沙、防己、扁蓄、瞿麥這些藥材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氣逆衝上,這是火熱證,

以降氣清熱為先(宜鬱金、蘇子、麥冬、枇杷葉)。躁擾狂越,詈罵驚駭,火也,

白話文:

治療以疏降肝氣、清熱降火為主(建議使用鬱金、蘇子、麥冬、枇杷葉)。煩躁、狂躁,大聲辱罵、行為異常,這是肝火過旺。

以清鎮涼解為先(宜牛黃、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知母、童便、石膏,

大便秘加大黃,不行再加芒硝)。猝眩僕,九竅流血,火也,以降折清涼為先,

白話文:

首先應該使用清涼鎮靜的方法(適宜使用牛黃、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知母、童便、石膏,

如果大便乾燥祕結則增加大黃,若仍無改善再加入芒硝)。突然暈倒並且九竅出血,是因爲火氣,應該首先採取降低火氣、清涼解毒的方法。

然多不治(宜犀角汁、童便、竹瀝、鹽湯、藍汁、梨汁、蔗汁)。猝心痛,火也,

白話文:

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適宜用犀牛角汁、童尿、竹瀝、鹽水、藍靛汁、梨汁、甘蔗汁)心痛發作突然,是因為有火氣。

以涼心解毒為先(宜山梔、白芍、生甘草、元胡索、蘇子、鹽湯)。目暴赤腫痛甚,

火也,以涼血清熱為先(宜生地、赤芍、黃柏、荊芥、山梔、木通、黃連、大黃、

元參、連翹、龍膽章、童便)。頭面忽然赤腫或痛,火也,以清熱消毒為先(宜甘菊、

牛蒡子、連翹、荊芥、石膏、竹葉、薄荷、蟬退、元參、知母、甘草、大黃)。

口乾舌苦,忽大渴思冰水,火也,以清潤生津為先(宜石膏、知母、元參、麥冬、

竹葉、花粉、五味子、梨汁、蔗汁、童便)。暴喑,火也,以降氣發音為先(宜蘇子、

白話文:

心火旺盛,先要涼心解毒,可用山梔、白芍、生甘草、元胡索、蘇子、鹽湯。眼睛紅腫疼痛,火氣大,要涼血清熱,可用生地、赤芍、黃柏、荊芥、山梔、木通、黃連、大黃、元參、連翹、龍膽章、童便。頭面突然紅腫疼痛,火氣大,要清熱消毒,可用甘菊、牛蒡子、連翹、荊芥、石膏、竹葉、薄荷、蟬退、元參、知母、甘草、大黃。口乾舌苦,突然想喝冰水,火氣大,要清潤生津,可用石膏、知母、元參、麥冬、竹葉、花粉、五味子、梨汁、蔗汁、童便。突然失聲,火氣大,要降氣發音,可用蘇子、…

貝母、桔梗、百部、竹瀝、天冬、麥冬、薄荷、元參、桑皮、梨汁、枇杷葉)。暴注,

白話文:

貝母、桔梗、百部、竹瀝、天冬、麥冬、薄荷、元參、桑皮、梨汁、枇杷葉等。

暴注(指急速的咳嗽)。

火也,以利水泄熱為先(宜茯苓、黃連、黃芩、滑石、白芍、葛根、木通、甘草)。

禁栗如喪神守,火也,以清熱鎮神為先(宜朱砂、黃芩、山梔、知母、牛黃、黃連、

童便、石膏)。瞤瘛瞀亂,火也,以和肝滌熱為先(宜白芍、竹葉、元參、黃連、石膏、

黃柏、知母、甘菊、生地、麥冬)。症狀不同,而各有所以治之如此。總之,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故化而裁之因乎變,

神而明之存乎人。,〔脈,法〕,,,《脈經》曰:火脈洪數,虛則浮。《脈訣》曰:

骨痿勞熟,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捐其軀,加汗加咳,非藥可治。

白話文:

火氣上炎,首先要利水泄熱,可以服用茯苓、黃連、黃芩、滑石、白芍、葛根、木通、甘草等藥材。

若出現神志不清、躁動不安等症狀,則要以清熱鎮神為主,可以服用朱砂、黃芩、山梔、知母、牛黃、黃連、童便、石膏等藥材。

若出現痙攣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則要以和肝滌熱為主,可以服用白芍、竹葉、元參、黃連、石膏、黃柏、知母、甘菊、生地、麥冬等藥材。

不同症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總之,治療火症切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脾胃,得不償失。所以,要根據病情變化灵活调整用药,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脈經》中說:火脈洪數,虛則浮。《脈訣》中說:骨痿勞熟,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捐其軀,加汗加咳,非藥可治。

丹溪日︰脈實數者有實熱。《正傳》曰:脈浮而洪數,虛火。沉而實大,實火。

洪數見左寸,心火。有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腎經命門之火。

男子兩尺洪大,必遺精,陰火盛也。,〔火論四條〕繆仲淳曰:夫火者,陽也,氣也,

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

如是則諸病不作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陰,不足則陽必湊之,

是謂陽盛陰虛,亦曰旺火食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

亦指此也。譬諸水性本流,過極即凝為冰,解則複常,非二物也。說平則為水火既濟。

白話文:

丹溪日︰脈實數者有實熱。《正傳》曰:脈浮而洪數,虛火。沉而實大,實火。

丹溪先生說:脈象實數的,就表示有實熱。《傷寒論》說:脈象浮而洪數,是虛火;脈象沉而實大,是實火。

洪數見左寸,心火。有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腎經命門之火。

脈象洪數出現在左手寸關脈,是心火;出現在左手寸口脈,是肺火;出現在左手關脈,是肝火;出現在右手關脈,是脾火;出現在雙手尺脈,是腎經命門之火。

男子兩尺洪大,必遺精,陰火盛也。,〔火論四條〕繆仲淳曰:夫火者,陽也,氣也,

男子雙手尺脈洪大,必定會遺精,這是陰火盛的表現。 繆仲淳說:火,就是陽,就是氣,

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

和水相對的。水是陰精,火是陽氣,這兩種東西相互匹配,就叫做陰陽平和,也叫做少火生氣,

如是則諸病不作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陰,不足則陽必湊之,

這樣的話,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了。如果不好好保養,導致陰精虧損,水液枯竭,火就會偏勝於陰,不足則陽氣必然會去補充它,

是謂陽盛陰虛,亦曰旺火食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

這就是陽盛陰虛,也叫做旺火食氣,由此可知火就是氣,氣就是火。東垣先生也說,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

亦指此也。譬諸水性本流,過極即凝為冰,解則複常,非二物也。說平則為水火既濟。

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喻水性本是流動的,過度就會凝結成冰,解凍之後又恢復正常,這並不是兩種東西。水火平和,就是水火既濟。

火即真陽之氣,及其偏,則即陽氣而為火也,始與元氣不兩立矣。故戴人日︰莫治風,

莫治燥,治得火時風便了。正指火之變態多端,為病不一,了此,則皆可辨也。

人身之有陰陽,水一而已,火則二焉,是稟受之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也。

故自少至老,所生疾病,由於真陰不足者恆也。若真陽不足之病,千百中一二矣。

陽者,氣也、火也、神也。陰者,血也、水也、精也。陰陽和平,是為常候。

若縱恣房室,或肆情喜怒,或輕犯陰陽,或嗜好辛熱,以致腎水真陰不足,

不能匹配陽火,遂使陽氣有餘,氣有餘即是火,故火愈盛而水愈涸,於是而吐血、

白話文:

火其實是真陽之氣,當它偏離正常狀態時,就會變成陽氣而化為火,這時就與元氣無法共存了。所以戴人說:「不要治療風,不要治療燥,治療好火時,風就會好了。」這正是指火變化多端,引發的疾病也各不相同,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能辨別各種病症。

人體有陰陽,水只有一種,而火則有兩種,這是人體最初的稟賦,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所以從年輕到年老,人們所生的疾病,大多是由於真陰不足造成的。而真陽不足的疾病,千百種疾病中只有一兩件。

陽氣指的是氣、火和神。陰氣指的是血、水和精。陰陽平衡,就是正常的狀態。

如果縱慾房事,或放縱喜怒哀樂,或輕犯陰陽法則,或嗜好辛辣燥熱的食物,就會導致腎水真陰不足,無法與陽火相匹配,最終導致陽氣有餘。氣有餘就會化為火,所以火越來越旺盛,水就越來越枯竭,於是就出現吐血的現象。

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種種陰虛之病。醫者又不明,凡見前症,不分陰陽,

概施溫補,參芪二朮,還佐薑桂。倘遇盧劇,輒投附子,死猶不悟,良可憫也。雖然,

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何則,難成易虧者,陰也。益陰之藥,必無旦夕之效,

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加增,或陽道興舉,有似神旺。醫者病者,

利其速效,宜乎服藥者多斃,勿藥者反得存也。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偏勝則病,

此大較也。水不足,則火有餘,陰既虧,則陽獨盛。說陰陽之精,互藏其宅,

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故心,火也,而生赤液。腎,水也,而藏白氣。赤液為陰,

白話文:

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醫生卻不明就裡,凡是看到這些症狀,不分陰陽,就一股腦兒地用溫補藥物,像人參、黃芪、白朮,還加上生薑、桂枝。遇到病情嚴重的,就馬上用附子,死都不明白,實在令人痛心。其實,病人自己也不明白,這是因為陰虛難補,陽氣容易耗損,所以補陰藥效慢,而補陽藥能使胃氣一時壯盛,食慾增加,甚至陽氣旺盛,好像很有效。醫生和病人貪图速效,所以服用補陽藥的人大多死亡,不服用藥物反倒能活命。人體靠陰陽平衡才能健康,偏勝就會生病,這就是基本道理。水不足,火就會過盛;陰氣虧損,陽氣就會過旺。陰陽精氣互相藏匿,也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例如,心屬火,生赤液;腎屬水,藏白氣。赤液屬陰,

白氣為陽,循環不息,此常度也。茍不知攝養,虧損真陰,陽無所附,而發越上升,

此火空則發,周身之氣並於陽也。並於陽則陽盛,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迫血上行,

而為吐衄,為煩躁,為頭痛,為不得眠,為胸前骨痛,為口乾舌苦,此其候也。

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為潮熱骨蒸,為遺精,為骨乏少力,

為小水短赤,丹田不暖,則飲食不化,為瀉泄,為卒僵僕,此其候也。 治之之要,

當亟降氣,當急益精。氣降則陽交於陰,是火下降也。精血生,則腎陰來複,

是水上升也。此坎離而既濟也。至此則陰陰二氣複得其平矣。經曰:形不足,

白話文:

白色的氣息屬於陽氣,它不斷循環往復,這是正常的狀態。如果不懂得保養身體,就會損傷真陰,陽氣失去依附,於是向上升發,如同沒有燃料的火,只能空洞地燃燒,全身的氣都集中在陽氣上。陽氣過盛,就會導致上焦發熱,出現咳嗽、痰多,迫使血液上涌,出現吐血、鼻出血,還會感到煩躁、頭痛、失眠、胸骨疼痛、口乾舌燥,這些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

陽氣越盛,陰氣就越虛弱,陰氣虛弱就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骨蒸、遺精、骨乏无力、小便短赤、丹田不暖,導致飲食不消化、腹瀉,甚至出現四肢僵硬、行动不便,这些都是阴气不足的表現。治療的关键,在于迅速降氣,尽快补充精气。氣息下降,陽氣就會與陰氣相交,如同火势下降;精血生成,腎陰就會回歸,如同水勢上升。这如同阴阳相济,水火相容。到此,阴阳二氣才能恢复平衡。经书上说:身體虚弱,…

補之以氣。人參、黃芪、人胞、羊肉、紅鉛之屬是已,益陽氣也,乃可以卻沉寒。

白話文:

以氣血來補充。人蔘、黃芪、人胞胎、羊肉、紅鉛之類的藥物,可以滋補陽氣,從而抵禦體內沉寒。

經曰:精不足,補之以味。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杞子、牛膝、天冬之屬是已,

補陰精也,乃可以除伏熱。,〔火病原由症治〕,,,《內經》日︰心熱病者,

顏先赤。顏即額也。脾熱病者,鼻先赤。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有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綱目》曰:心肺居胸背,心熱則胸熱,肺熱則背熱。肝膽居脅,

肝膽熱則當脅熱。腎居腰,腎熱則當腰熱。胃居臍上,胃熱臍以上熱。腸居臍下,

腸熱則臍以下熱。(以上言臟腑發熱部分)。東垣曰:凡病,晝病在氣,夜病在血。

晝發少而夜發多者,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微有氣也。有時發,有時止,

知邪氣不在表,不在裡,而在經絡中也。夜發多者,是邪氣下陷之深,

白話文:

經書上說,精氣不足,就用飲食來補充。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枸杞、牛膝、天冬等,都是補益陰精的藥材,可以消除潛伏的熱氣。

《內經》說:心火病的人,臉色先會發紅,這裡的臉指的是額頭。脾火病的人,鼻子先會發紅。肝火病的人,左臉頰先會發紅。肺火病的人,右臉頰先會發紅。腎火病的人,下巴先會發紅。《本草綱目》說:心肺位於胸背,心火旺則胸部發熱,肺火旺則背部發熱。肝膽位於脅肋,肝膽火旺則脅肋部位發熱。腎臟位於腰部,腎火旺則腰部發熱。胃部位於肚臍以上,胃火旺則肚臍以上發熱。腸道位於肚臍以下,腸火旺則肚臍以下發熱。(以上是說臟腑發熱的部位)。東垣說:所有的病,白天病在氣,晚上病在血。白天發病少,晚上發病多,這是足太陽膀胱經血中浮熱,並伴有輕微的氣。有時發病,有時停止,說明邪氣不在表層,也不在內裡,而是在經絡之中。晚上發病多,說明邪氣下陷得很深,

當從熱入血室而論之,宜瀉血湯、退熱湯。海藏日︰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

白話文:

根據熱入血室理論,適合使用瀉血湯和退熱湯。海藏說:「白天發熱時,陽脈運行在25度角。」

宜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宜四順清涼飲。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

肺氣主之,故宜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下列症狀,宜服用柴胡飲:

  • 夜間發熱,且身體出現偏陰的二十五度脈象。

如果出現下列症狀,宜服用四順清涼飲:

  • 早晨發熱,且熱度位於身體行陽的分界點(即半夜到中午)。

故宜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入門》曰:氣分實熱,白虎湯。血分實熱,

白話文:

因此應該使用地骨皮散來清除血液中的熱氣。《入門》中提到:氣分實熱,宜用白虎湯;血分實熱,

四順清涼飲。氣分虛熱,清心蓮子飲。血分虛熱,滋陰降火湯。

(以上言晝夜發熱之異)。丹溪曰:火能消物,凡爍金虧土,旺木涸水者,皆火也。

河間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熱甚張,其死甚暴。人身有二火,

一君火,一相火,在氣交中,多動少靜,凡動皆屬火化,動之極也,病則死矣。

又有臟腑陰陽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隨起。東垣曰:相火易起,

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不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

陰絕則死。又曰: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以上言火為元氣賊)。丹溪曰:

白話文:

四順清涼飲用於氣虛發熱,清心蓮子飲則適合血虛發熱,滋陰降火湯適用於血分虛熱。這些方子針對的是晝夜發熱的不同情況。丹溪認為,火能消融萬物,凡是損傷金、虧損土、旺盛木、耗竭水,都屬於火。

河間則指出,火為病邪,其危害甚大,變化迅速,熱力強烈,致死速度快。人體有兩種火,一是君火,一是相火,位於氣交之中,多動少靜,任何活動都屬於火的轉化,動極則病亡。

人體還有臟腑陰陽之火,源於五志,六欲七情會激發這些火。東垣指出,相火容易燃起,五性厥陽之火相互助長,就會妄動。火因妄動而生,變化無常,時刻煎熬真陰,陰虛則生病,陰竭則死亡。火是元氣、谷氣、真氣的賊邪。

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真冷氣也,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

其熱為甚。自覺其冷者,火極似水,積熱之甚也,陽亢陰微,故見此症。冷生氣者,

高陽生之謬言也。又曰:氣從左邊起,肝火也,宜回金丸。氣從臍下起,陰火也,

白話文:

病人自己說感覺有寒氣從下往上,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寒氣。這是上升的氣從肝臟出來,中間夾雜著相火,從下往上走,

所以感覺很熱。病人自己感覺到冷,這是因為火氣過盛而像水一樣,積熱很嚴重,陽氣亢盛而陰氣微弱,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說寒氣生氣,是錯誤的說法。

還說:氣從左邊開始,是肝火,應該服用回金丸。氣從臍下開始,是陰火,

解釋:

  • 冷氣從下而上,非真冷氣也: 病人感受到的冷,不是真正的寒氣,而是由體內熱氣上升造成的錯覺。
  • 上升之氣自肝而出: 這種上升的熱氣,來自肝臟。
  • 中挾相火: 肝火中夾雜著相火,相火是人體命門之火,也代表著腎陽。
  • 自下而上: 肝火夾雜著相火,從下往上走,造成病人感覺到冷。
  • 火極似水: 火氣過盛,就會表現出像水一樣的現象,例如感覺到寒涼。
  • 積熱之甚也: 體內積熱很嚴重。
  • 陽亢陰微: 陽氣過盛,陰氣不足。
  • 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 認為寒氣可以生氣,是錯誤的說法。
  • 氣從左邊起,肝火也: 氣從左邊開始,說明是肝火引起的。
  • 氣從臍下起,陰火也: 氣從臍下開始,說明是陰火引起的。

總結: 這些文字描述了病人出現的症狀,並分析了其病因,認為是肝火和陰火造成的。 醫生建議根據病情的具体情况,服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

現代醫學的角度: 這種症状可能與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身體炎症有關。 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確切的病因。

宜黃柏丸、坎離丸。氣從足下起,入腹,乃虛之極也,宜滋陰降火湯,

白話文:

可以使用黃柏丸或坎離丸。如果氣從腳底上升進入腹部,表示身體極度虛弱,建議使用滋陰降火湯。

外用津調附子末塗湧泉穴,引熱下行。說火起於九泉之下,十不救一。

(以上言上升之氣屬火)。東坦日︰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實熱也,

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陰,脈洪盛而有力者是也。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

虛熱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脈虛而無力者是也。海藏曰: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

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陰足而熱反勝之,是為實熱。若骨痿肉爍,

筋緩血活,皮聚毛落者,陰不足。陰不足而有熱,乃虛熱也。丹溪曰:實火可瀉,

白話文:

將附子末塗抹在湧泉穴上,可以引導熱氣向下,但如果熱氣源自地底,就非常難以治療。體內上升的氣息屬火,如果能吃但感到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就是實熱。應使用辛寒的藥物瀉熱補陰,脈象洪盛有力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吃但感到熱,自汗氣短,就是虛熱。應使用甘寒的藥物瀉熱補氣,脈象虛弱無力就是這種情況。五臟屬陰,主掌骨肉筋血皮毛等有形之物。當陰氣充足,卻出現熱症,就是實熱。如果骨骼痿弱,肌肉消瘦,筋脈鬆弛,血液活躍,皮膚收縮,毛髮脫落,就是陰氣不足。陰氣不足且有熱症,就是虛熱。實熱可以瀉火,

黃連解毒湯之類。虛火可補,四君子湯之類。(以言火熱有虛實)。《內經》曰:

白話文:

像黃連解毒湯這類藥方可以解毒。虛火可以滋補,像四君子湯這類藥方(說明火熱有虛實之分)。《內經》中說:

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當作陰虛治之。又曰:惡寒戰栗,皆屬於熱。

白話文:

陰虛則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陽氣在外保護着陰,陰氣在內穩固着陽。如果精神外散,慾望沒有節制,會導致陰氣耗散,

陽氣失去依附,於是就會在肌肉表面浮動散開並且感覺熱,這種情況應當按照陰虛來治療。又說:感覺寒冷並且發抖,都屬於熱症的表現。

又曰:病熱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古人遇戰寒之症,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

白話文:

古書中還提到:病人明明發燒,卻覺得自己很冷,這並不是因為身體受寒。古人遇到患者因寒冷而發病時,有人用大承氣湯幫助瀉出過度積聚的糞便而治癒。

明是熱症耳。丹溪日;惡熱非熱,明是虛症;惡寒非寒,明是實症。仲景曰:

其人亡血,必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其陰脈必遲澀,或微澀。(以上言惡熱惡寒)。

陽虛外寒,陽盛外熱者,《內經》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又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密致,

腠理閉寒,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陰虛內實,陰盛外寒者,

《內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

熱氣燻胸中,故內熱。又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發熱,就屬於熱症。丹溪說:畏熱不一定是熱症,有可能是虛症;畏寒不一定是寒症,有可能是實症。仲景說:失血的人,一定會畏寒,之後就發熱不止,陰脈一定會遲澀或微澀。陽虛的人體外有寒氣,陽盛的人體外有熱氣,《內經》說:陽氣從上焦接收氣息,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氣在外,上焦就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氣就留在體外,所以會發冷。又說:上焦不通暢,皮膚就會緊密,毛孔閉塞,寒氣入侵,玄府不通暢,衛氣無法散發,所以體外會發熱。陰虛的人體內有實熱,陰盛的人體外有寒氣,《內經》說:如果勞累過度,精氣衰弱,谷氣不充沛,上焦運行不暢,下脘不通暢,胃氣就會發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體內有熱。又說:厥氣上逆,寒氣積聚在胸中無法排出,不排出就會耗損溫氣,

寒獨留而血凝澀,澀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以上言陰陽虛盛而致內外寒熱。方廣曰:陰虛陽虛,丹溪辯之明矣,何則?

日夜發熱,日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症也。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

陰虛症也。陽虛之症責在胃,陰虛之症責在腎。說飢飽傷胃,則陽虛矣。房勞傷腎,

則陰虛矣。以藥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如四君子補陽氣,

四物補陰血是也。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補氣,氣旺則能生血也。若只血虛而氣不虛,

亦用甘溫補氣,氣旺而陰血愈作矣。故陽虛與陰虛,甘藥與苦藥,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寒冷獨留體內,導致血液凝滯不流暢,脈象強勁但澀滯,說明體內寒氣入侵。

《入門》曰:氣虛熱,升陽以散之,宜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血虛熱,

白話文:

《入門》中說:如果氣虛發熱,就用升陽散氣的方法,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或「益胃升陽湯」。如果血虛發熱,

滋陰以降之,宜滋陰降火湯、坎離丸。氣血俱虛熱,升陽滋陰兼用之,宜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滋陰降火

  • 適合使用滋陰降火湯、坎離丸。

氣血兩虛發熱

  • 需要升陽氣、滋陰液雙管齊下,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

人參養榮湯加知母、黃柏。(以上辨陰虛陽虛)。丹溪曰:飲酒人發熱者難治,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可以加知母和黃柏。(以上方法用於分辨陰虛和陽虛)丹溪子說:愛喝酒的人如果發熱,很難治療。

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也。仲景曰:飲酒發熱,黃連解毒湯加葛根主之。

白話文:

即使是不喝酒的人,如果因為喝酒而導致發熱,就很難治療。張仲景說:如果飲酒發熱,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加入葛根來治療。

(以上言飲酒發熱)。《直指》曰:其人血滯而發熱者,脈澀,必有漱水之症,

必有嘔惡之症,必有兩足厥冷之症,必有小腹結急之症,或吐血,或鼻衄,宜用柴、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喝酒後發熱的情況,《直指》說:如果人因爲血液不暢而發熱,脈象會顯得滯澀,一定會有口含水不欲吞的症狀,

一定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一定會有雙腳冰涼的症狀,一定會有小腹脹痛的症狀,可能會吐血,或者鼻出血,適合使用柴胡等藥物來治療。

芩,佐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更加大黃、蜂蜜,使滯血宣通,黑物利去,

白話文:

黃芩配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再加入大黃和蜂蜜,能通暢滯血,清除瘀塊。

則熱不複作矣。(以上言滯血發熱)。《入門》曰: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平。又曰: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以上言製火有方)。

丹溪曰:退熱之法,全在清心,必用麥冬、燈心、白朮、茯苓。說心者,一身之宰,

心不清,則妄動而熱不退。熱能傷血,血滯則氣鬱,而熱愈不退。退熱之法,

白話文:

如果熱症不再復發,就表示瘀血引起的發熱已經解決了。《入門》中說:「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心才是控制心火的關鍵。書中又說:「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心火。

丹溪先生說:「退熱的方法,關鍵在於清心,必須使用麥冬、燈心、白朮、茯苓。」心是人體的主宰,心不平靜就會妄動而導致發熱不退。熱能傷血,血瘀則氣鬱,熱症就更難退去。退熱的方法,

又在調血,宜用芎、歸。若陽浮於外,則當斂以降之,宜參苓白朮散。《直指》曰:

白話文:

又如果需要調理血氣,可以使用川芎、當歸。如果陽氣浮於體外,則應收斂陽氣以使之下降,可以使用人參、茯苓、白朮散。《直指方論》中說:

凡壯熱煩躁,用柴、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不退,宜用黃芩、川芎、烏梅作劑,

入黃連、生地、赤苓、燈草煎湯,其效甚速。說芎地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

駱隆古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可耳。(以上言退熱有法)。海藏曰:君火者,心火也,

可以濕伏,可以水滅,黃連之屬可以製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滅,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煩躁的情況,可以用柴胡、黃芩、大黃瀉藥來治療。如果發燒持續不退,可以用黃芩、川芎、烏梅配伍,加入黃連、生地、赤苓、燈草煎湯服用,效果很快。因為川芎、生地都能調節血液,心血一調,發燒就會自然退去。駱隆古說:風火旺盛,就要滋養腎水來降火。海藏說:君火指的是心火,可以用濕氣來壓制,可以用水來滅,黃連這一類藥物可以控制它。相火指的是腎火,不能用水來滅,…

惟從其性而伏之,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又曰:上焦熱,梔子、片芩;中焦熱,黃連、

白話文:

只要從五行屬性下手去抑制它,例如用黃柏之類的藥材就能讓它下降。

還有說法:上焦有熱,可以用梔子、片芩;中焦有熱,可以用黃連。

白芍;下焦熱,黃柏、大黃。東垣曰: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脾火。

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湯火。條芩瀉大腸火。柴胡瀉膽火,

黃連佐之。(鰲按:瀉膽火龍膽草為最)。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入門》曰:

主治各經熱藥,肝之氣柴胡,血黃芩;心之氣麥冬,血黃連;脾之氣白芍,血大黃;

肺之氣石膏,血梔子;腎之氣元參,血黃柏;膽之氣連翹,血柴胡;胃之氣葛根,

血大黃;大腸之氣連翹,血大黃;小腸之氣赤苓,血木通;膀胱之氣滑石,血黃柏;

心包之氣麥冬,血丹皮;三焦之氣連翹,血地骨皮。(以上言臟腑瀉火清熱藥)。

丹溪曰: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不退者,加石膏。

白話文:

白芍可以治療下焦熱,黃柏、大黃也能治療下焦熱。東垣說:黃連可以瀉心火,黃芩可以瀉肺火,白芍可以瀉脾火,柴胡可以瀉肝火,黃連輔助柴胡,知母可以瀉腎火,木通可以瀉小腸火,條芩可以瀉大腸火,柴胡可以瀉膽火,黃連輔助柴胡。(鰲按:瀉膽火龍膽草最有效)。石膏可以瀉胃火,黃柏可以瀉膀胱火。《入門》中說:治療各經熱的藥物分別是:肝之氣用柴胡,肝之血用黃芩;心之氣用麥冬,心之血用黃連;脾之氣用白芍,脾之血用大黃;肺之氣用石膏,肺之血用梔子;腎之氣用元參,腎之血用黃柏;膽之氣用連翹,膽之血用柴胡;胃之氣用葛根,胃之血用大黃;大腸之氣用連翹,大腸之血用大黃;小腸之氣用赤苓,小腸之血用木通;膀胱之氣用滑石,膀胱之血用黃柏;心包之氣用麥冬,心包之血用丹皮;三焦之氣用連翹,三焦之血用地骨皮。(以上都是治療臟腑熱症的清熱藥)。

丹溪說:消除熱症、瀉火,非甘寒不可。如果遇到熱症很重、脈搏洪大,服用苦寒藥卻不見效的情況,就應該加石膏。

火妄動,夏月用益元散鎮墜之。虛熱用荊芥、薄荷、山梔、黃芩,實熱用大黃、芒硝。

白話文:

如果「虛火」過於旺盛,在夏季可用益元散壓制平息。「虛熱」症狀時,可用荊芥、薄荷、山梔子、黃芩等藥材。而「實熱」症狀時,則可用大黃、芒硝等藥材。

實火可瀉,黃連解毒湯之類;虛火可補,參、朮、甘草之類。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

必兼溫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火盛發狂,人壯氣實者,

白話文:

實火可以使用泄火的方法來治療,比如用黃連解毒湯這類方劑;虛火則可以使用補益的方法,比如用人參、白朮、甘草這類藥物。如果火氣旺盛,不能立刻使用性寒涼的藥物,必須同時配合溫散的藥物。當火氣非常急迫時,必須用緩和的方法來處理,生甘草既能泄火又能緩急,人參和白朮也可以使用。若是火氣旺盛到讓人發狂,而患者體質壯實的情況下,

可用正治,冰水之類飲之。虛者用生薑湯,若投冰水立死。補陰則火自降,黃柏、

白話文:

如果病症屬實熱,可以用小茴香、冰水之類的飲品服用。虛寒體質的人要用生薑湯,如果喝了冰水就會立刻死去。補陰的話就能自動降火,黃柏、

生地之類。又曰:芩、連、白芍、知母、柴胡,皆苦寒能瀉五臟有餘之火。

若內傷勞倦,為陽虛之病,以甘溫除之,如參、芪、甘草之屬。相火熾盛,日漸煎,

為血虛之病,以甘寒降之,如歸、地之屬。心火亢極,為陽強之病,以咸冷折之,

如硝、黃之屬。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主製之,如生地、

元參之屬。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濟之,如附、桂之屬。胃虛食冷,

遏抑陽氣,為火鬱之病,以升散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以上言通治火熱之藥)。

治火病方四十八方

,,六味丸,,〔虛熱〕,,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

白話文:

生地等藥材,還有芩、連、白芍、知母、柴胡,都是苦寒性,能瀉去五臟過盛的火氣。若因內傷勞倦導致陽氣虛弱,就用甘溫藥材來治療,比如人參、黃芪、甘草等。如果相火過盛,日漸煎熬,導致血虛,就用甘寒藥材來降火,比如當歸、生地等。心火過盛,導致陽氣過強,就用鹹冷藥材來抑制,比如硝石、黃連等。腎水受損,真陰不足,導致陰虛,就用壯水藥材來滋補,比如生地、元參等。命門火衰,導致陽氣虛脫,就用溫熱藥材來溫補,比如附子、肉桂等。胃虛寒涼,壓抑陽氣,導致火鬱,就用升散藥材來發散,比如升麻、葛根等。以上這些都是治療火熱病的常用藥材。

治火病方四十八方,其中六味丸,主要用於治療虛熱,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等藥材。

,,加減發鬱湯,,〔火遏〕,,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細辛,香附,蔥白

白話文:

加減發鬱湯(調理肝鬱氣滯)

材料:

  • 升麻
  • 葛根
  • 羌活
  • 柴胡
  • 細辛
  • 香附
  • 蔥白

,,瀉血湯,,,〔夜熱〕,,酒生地,柴胡各一錢,熟地,蒲黃,丹參,酒當歸,酒防

白話文:

瀉血湯,用於治療夜熱症,方劑包括酒生地、柴胡各一錢,熟地、蒲黃、丹參,酒當歸、酒防風各適量。

己羌活,炙甘草各七分,桃仁泥二分

,,退熱湯,,〔又〕,,黃芪錢三分,柴胡一錢,酒黃連,黃芩,甘草,赤芍,地骨皮

生地,蒼朮各七分,歸身,升麻各五分

,,柴胡飲子,,〔晝熱〕,,柴胡,黃芩人參,當歸,赤芍,大黃,甘草各一錢,薑三

,,四順清涼飲,,〔積熱〕,,蒸大黃,赤芍,當歸,炙草各一錢二分,薄荷汁

,,白虎湯,,,〔朝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話文:

己羌活、炙甘草各七分,桃仁泥二分,這是退熱湯。另外,黃芪三分,柴胡一錢,酒黃連、黃芩、甘草、赤芍、地骨皮各七分,生地、蒼朮各七分,歸身、升麻各五分,也是退熱湯。

柴胡飲子,用於晝熱,由柴胡、黃芩人參、當歸、赤芍、大黃、甘草各一錢,薑三片組成。

四順清涼飲,用於積熱,由蒸大黃、赤芍、當歸、炙草各一錢二分,薄荷汁組成。

白虎湯,用於朝熱,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

,,地骨皮散,,〔骨蒸〕,,石膏二錢,柴胡,黃芩,知母,生地各一錢,羌活,麻黃

白話文:

地骨皮散,適用於治療骨蒸,方劑包含石膏二錢,柴胡、黃芩、知母、生地各一錢,羌活、麻黃各適量。

各七分半,赤苓,地骨皮各五分,薑三片

,,清心蓮子飲,,〔心火〕,,蓮子二錢赤苓,人參,黃芪各一錢,黃芩,麥冬,地骨

皮,車前子,甘草各七分

,,滋陰降火湯,〔血熱〕,,白芍錢三分當歸錢二分,熟地,麥冬,白朮各一錢,酒生

地八分,陳皮七分,鹽知母,鹽黃柏,炙草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

,,黃連解毒湯,,〔實火〕,,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錢二分半,加連翹、柴胡、

赤芍各一錢。

,,四君子湯,,〔虛火〕,,人參,茯苓白芍,甘草

白話文:

各七分半,赤苓,地骨皮各五分,薑三片,清心蓮子飲(心火):蓮子二錢,赤苓,人參,黃芪各一錢,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七分。滋陰降火湯(血熱):白芍錢三分,當歸錢二分,熟地,麥冬,白朮各一錢,酒生地八分,陳皮七分,鹽知母,鹽黃柏,炙草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黃連解毒湯(實火):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錢二分半,加連翹,柴胡,赤芍各一錢。四君子湯(虛火):人參,茯苓,白芍,甘草。

,涼膈散,,〔積熱〕,,連翹二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芩,山梔各五分

竹葉七片,蜜少部,煎至半入硝。

,,清心湯,,〔上焦熱〕,,甘草錢七分連翹,山梔,酒蒸大黃,,薄荷,黃連,黃芩

各七分,朴硝五分,竹葉七片,蜜少部

白話文:

涼膈散,是治療積熱的藥方,包含:連翹兩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芩、山梔各五分,以及竹葉七片,用少許蜜調和,煎煮至一半藥液剩下時,即可加入芒硝。

清心湯,是治療上焦熱的藥方,包含:甘草七分、連翹、山梔、酒蒸大黃、薄荷、黃連、黃芩各七分、朴硝五分、竹葉七片,用少許蜜調和。

,,加減涼膈散,,〔又〕,,連翹二錢,甘草錢半,山梔,黃芩,桔梗,薄荷各五分竹

白話文:

加減涼膈散

組成:

  • 連翹:2 錢
  • 甘草:1.5 錢
  • 山梔:0.5 錢
  • 黃芩:0.5 錢
  • 桔梗:0.5 錢
  • 薄荷:0.5 錢(竹葉可選)

葉七片

,,桃仁承氣湯,,〔中焦熱〕,,桃仁,大黃,芒硝,甘草,桂枝

,,立效散,,〔下焦熱〕,,,瞿麥四錢,山梔二錢,甘草一錢,薑,燈心

,,防風便血,,〔又〕,,滑石三錢柴胡,人參,赤苓,甘草各一錢,大黃,當歸

,赤芍,防風各七分,薑三片

,,此方乃專治風熱、燥熱、濕熱,補虛之妙劑。

白話文:

葉七片,桃仁承氣湯主治中焦熱,用桃仁、大黃、芒硝、甘草、桂枝;立效散主治下焦熱,用瞿麥、山梔、甘草、薑、燈心;防風便血則用滑石、柴胡、人參、赤苓、甘草、大黃、當歸、赤芍、防風、薑。此方專治風熱、燥熱、濕熱,亦可補虛。

,,五蒸湯,,〔諸蒸〕,,石膏二錢,生地葛根各錢半,知母,黃芩,赤苓各一錢,甘

草五分,竹葉七片,粳米一撮,小麥二撮

白話文:

五蒸湯,用石膏兩錢,生地、葛根各半錢,知母、黃芩、赤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竹葉七片,粳米一小撮,小麥兩撮。

,五蒸丸,,〔又〕,,青蒿童便浸,地骨皮,生地,石膏各一兩,當歸七錢,胡黃連五

錢,醋鱉甲一片,蜜丸,小麥湯下七十丸。

白話文:

五蒸丸:

(另外一種配方:)

用青蒿在童便中浸泡,地骨皮、生地黃、石膏各一兩,當歸七錢,胡黃連五錢。

,,荊蓬煎丸,,〔骨蒸〕,,三棱,蓬朮俱酒浸三日夏一日同巴豆二十八粒炒去豆湯浸

白話文:

製作「荊蓬丸」,用來治療骨蒸潮熱。

取三棱和蓬朮,用酒浸泡三天,在夏季浸泡一天。然後將三棱、蓬朮與 28 顆巴豆一起炒熟,去掉巴豆殼,再用巴豆湯浸泡。

去自各二兩,木香,枳殼,青皮,茴香,檳榔各一兩,糊丸,薑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去掉各自兩兩,木香,枳殼,青皮,茴香,檳榔各一兩,製成糊丸,用薑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

,,清骨散,,〔又〕,,生地,柴胡各二錢熟地,人參,防風各一錢,薄荷七分,胡黃

連,秦艽,赤苓各五分

白話文:

清骨散

成分:

  • 生地黃 2 錢
  • 柴胡 2 錢
  • 熟地黃 1 錢
  • 人參 1 錢
  • 防風 1 錢
  • 薄荷 7 分
  • 胡黃連 未記載

,,柴前梅連散,,〔又〕,,柴胡,前胡烏梅,黃連各一錢,童尿二盞,豬膽一個豬脊

髓一條,韭白五分,煎至一盞服。

,,此劫劑也,胃虛人忌用。

白話文:

柴前梅連散,由柴胡、前胡、烏梅、黃連各一錢,童尿兩杯,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五分組成,煎成一杯服用。此為強力藥物,胃虛者忌用。

,,加減小柴胡湯,,〔五心熱〕,,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加香附、黃連、前胡。

白話文:

加減小柴胡湯

症狀:五心發熱

成份: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加上香附、黃連、前胡。

,,升陽散火湯,,〔又〕,,升麻,葛根羌活,獨活,人參,白芍各一錢,柴胡,甘草

各七分,防風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升陽散火湯

又名:

  • 升麻
  • 葛根
  • 羌活
  • 獨活
  • 人參
  • 白芍,各一錢
  • 柴胡
  • 甘草

,,火鬱湯,,〔又〕,,羌活,升麻,葛根白芍,人參,腎氣盛,甘草各一錢,防風五

分,蔥白

白話文:

火鬱湯

(另名)

  • 羌活
  • 升麻
  • 葛根
  • 白芍
  • 人參(腎氣盛者使用)
  • 甘草
  • 防風,各一錢(0.375 克)

,,四七湯,,〔骨厥〕,,半夏曲,茯苓蘇葉,厚朴,薑,大棗

白話文:

四七湯

主治: 骨厥(指骨頭痙攣或麻木)

組成:

  • 半夏
  • 茯苓
  • 蘇葉
  • 厚朴
  • 生薑
  • 大棗

,,補中益氣湯,,〔潮熱〕,,黃芪錢半人參,白朮,炙草各一錢,歸身,陳皮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於調理體內氣機,對於潮熱症狀,藥方組成為:黃芪一錢半,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炙甘草一錢,當歸身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茯苓補心湯,,〔勞心〕,,,白芍二錢熟地錢半,當歸一錢二分,川芎,茯苓,人

參,前胡,半夏各七分,陳皮,枳殼,葛根桔梗,蘇葉,甘草各五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茯苓補心湯

適應症: 勞心**

組成:

  • 白芍:2 錢
  • 熟地:1.5 錢
  • 當歸:1.2 錢
  • 川芎:適量
  • 茯苓:適量
  • 人參:適量

,,加減逍遙散,,〔又〕,,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甘草,煨薑,薄荷,加胡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包括:

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甘草、煨薑、薄荷,再加入胡(即防風)

黃連、麥冬、地骨皮、黃芩、秦艽、木通、車前子,等分,入燈心。

,,四物二連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胡黃連,黃連

白話文:

將以下藥材等量混合後加入燈心草:黃連、麥冬、地骨皮、黃芩、秦艽、木通、車前子。

另外,四物二連湯的配方包含: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胡黃連、黃連。

,,參蘇飲,,〔又〕,,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

白話文:

參蘇飲(又稱)

成分:

  • 人參
  • 蘇葉
  • 葛根
  • 半夏
  • 前胡
  • 桔梗
  • 枳殼
  • 陳皮
  • 茯苓
  • 甘草

草,木香,生薑,大棗

,,三黃丸,,〔積熱〕,,煨大黃,黃芩黃連,等分,蜜丸,熱水下三五十丸。

,,三黃湯,,〔又〕,,取三黃丸料,每用一錢半,水煎服。

白話文:

草、木香、生薑、大棗。

三黃丸,用於積熱,等份的煨大黃、黃芩、黃連,製成蜜丸,用熱水送服三五十丸。

另外,三黃湯,也是使用三黃丸的材料,每次用一錢半,用水煎煮後服用。

,,洗心散,,〔又〕,麻黃,大黃,當歸荊芥穗,赤芍,甘草各一錢,白朮五分,薄荷

七葉

白話文:

洗心散

組成:

  • 麻黃 1 錢
  • 大黃 1 錢
  • 當歸 1 錢
  • 荊芥穗 1 錢
  • 赤芍 1 錢
  • 甘草 1 錢
  • 白朮 0.5 錢
  • 薄荷 適量

,,四金丸,,〔肝火〕,,黃連六兩,吳萸一兩,蒸餅丸,空心,白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四金丸(用於治療肝火)

藥材: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製法: 蒸製成丸狀

用法: 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三五十丸。

一名左金丸,又名萸連丸。,黃柏丸,,〔陰火〕,,黃柏一味,炒為末,水丸,

空心服。

白話文:

左金丸,又稱萸連丸、黃柏丸

**適用症狀:**陰火

成分:

黃柏一味,炒焦為末,製成水丸。

,,坎離既濟丸,,〔又〕,,酒當歸二兩熟地,酒生地,山萸,酒牛膝,天冬,麥冬各

白話文:

坎離既濟丸

材料:

  • 當歸(經酒浸泡)2 兩
  • 熟地
  • 生地(經酒浸泡)
  • 山茱萸
  • 牛膝(經酒浸泡)
  • 天冬
  • 麥冬

四兩,酒白芍,五味子,山藥,酥炙龜板各三兩,酒知母,鹽知母各二兩,酒川柏

白話文:

芍藥四兩,白芍用酒浸泡,五味子、山藥、酥炙龜板各三兩,用酒浸泡的知母、用鹽炒過的知母各二兩,用酒浸泡的川柏

鹽川柏各三兩,川芎一兩,蜜丸,鹽湯下三五十丸。

,,四物湯,,〔陰虛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白話文:

將鹽川柏各三兩、川芎一兩,製成蜜丸,用鹽水送服三十到五十丸。

四物湯,用於陰虛血弱,包括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益胃升陽湯,,〔內傷〕,,,白朮一錢半人參,神曲各七分半,黃芪一錢,歸身,

白話文:

益胃升陽湯

**適用範圍:**內傷

組成:

  • 白朮:1.5錢
  • 人參:0.75錢
  • 神曲:0.75錢
  • 黃芪:1錢
  • 歸身(黨參):

陳皮,炙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黃芩二分

,,十全酒客,,〔升陽滋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

黃,黃芪,肉桂各一錢,薑三,棗二

,人參養榮湯,,〔又〕,,酒白芍二錢人參,當歸,黃芪,白朮,陳皮,肉桂,炙草各

一錢,五味子,熟地,防風各七分半遠志五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陳皮、炙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黃芩二分。

十全酒客,升陽滋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黃芪、肉桂各一錢,薑三片,棗二枚。

人參養榮湯,酒白芍二錢,人參、當歸、黃芪、白朮、陳皮、肉桂、炙草各一錢,五味子、熟地、防風各七分半,遠志五分,薑三片,棗二枚。

,,橘皮湯,,〔虛損〕,,橘皮三錢,竹茹甘草各一錢,人參五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橘皮湯(適用於虛弱損傷)

材料:

  • 橘皮 3 錢
  • 竹茹 1 錢
  • 甘草 1 錢
  • 人參 5 分
  • 生薑 3 片
  • 紅棗 2 枚

,,人參竹葉湯,,〔又〕,,石膏,麥冬各二錢,半夏一錢,炙甘草,人參各五分,竹

葉七片,粳米一撮,薑三片

白話文:

人參竹葉湯

[又名:石膏麥冬湯]

材料:

  • 石膏 2 錢
  • 麥冬 2 錢
  • 半夏 1 錢
  • 炙甘草 0.5 錢
  • 人參 0.5 錢
  • 竹葉 一把

,,淡竹茹湯,,〔又〕麥冬,小麥各二錢,半夏錢半,白茯苓,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竹茹一錢二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淡竹茹湯的藥方:麥冬、小麥各二錢,半夏半錢,白茯苓、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竹茹一錢二分,生薑三片,大棗兩枚。

,,既濟湯,,〔又〕,,竹葉,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生薑,粳米,附子

,,此即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附子。

白話文:

既濟湯(又名)

材料:

  • 竹葉
  • 人參
  • 麥冬半夏
  • 甘草
  • 生薑
  • 粳米
  • 附子

,,竹葉石膏湯,,〔又〕,,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半夏,生甘草,生薑,粳米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組成:

  • 竹葉
  • 石膏
  • 人參
  • 麥冬
  • 半夏
  • 生甘草
  • 生薑
  • 粳米

,,陰虛生內熱湯,,〔又〕,,川芎,當歸蒼朮,陳皮各八分,白朮,麥冬,沙參各七

分,白芍,花粉各六分,元參五分,黃柏三分,甘草二分,薑三片,久服去川芎,

冬月加補骨脂。

,,諸血,火病也。血生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根於腎,灌溉於一身,

以入於脈,故曰血者,神氣也。其入於脈,少則澀,充則實。生化旺,諸經賴以長養。

衰耗竭,百脈由此空虛。說血蜀陰,難成而易虧,人非節欲以謹養之,必至陽火盛熾,

日漸煎熬,真陰內損,而吐衄妄行於上,便溺滲泄於下,精神損而百病生矣。

白話文:

陰虛生內熱湯

藥方:

  • 川芎、當歸、蒼朮、陳皮 各八分
  • 白朮、麥冬、沙參 各七分
  • 白芍、花粉 各六分
  • 元參 五分
  • 黃柏 三分
  • 甘草 二分
  • 生薑 三片

服用方法:

  • 久服可去川芎。
  • 冬月可加補骨脂。

方義:

諸血皆屬火病。血液生於脾臟,由心臟統御,貯藏於肝臟,宣佈於肺臟,根源於腎臟,滋養全身,流注於血管,故曰「血者,神氣也」。血液充盈則脈道通暢,血液不足則脈道澀滯。

血液生化旺盛,則全身經絡得以上養;血液衰竭耗損,則百脈空虛。血液屬陰,易耗難成,若不節制慾望,悉心保養,必致陽火熾盛,日漸煎熬,真陰受損,最終導致吐血衄血、小便失禁、精神萎靡,百病叢生。

故經日︰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複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听令於心。心為君,

肝為相,君火動,相火從之。相火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

迨至六經受傷,血液流進,聚於兩脅胸膈之間,從火而升,為吐為咯。

傷重者從夾脊而上如潮湧生,法當任其出,不得強遏,以所出皆敗血,

即遏之亦不歸經也,必與以消瘀之品,佐以潤下之劑,使敗血下行,

白話文:

因此,經書中說:白天心臟主宰血液,但無法儲藏,晚上血液就會回到肝臟,肝臟儲藏血液,但無法主導,白天則聽從心臟的命令。心臟為君,肝臟為相,君火動,相火隨之而動。相火動,六經的火氣也隨之而動。火氣動,血液就跟著流動。

等到六經受傷,血液流入,聚集在兩肋和胸膈之間,隨著火氣向上升,就會出現嘔吐和咯血。

傷勢嚴重者,血液從夾脊處向上涌,如同潮水一般,應當任其流出,不可強行阻止,因為流出的都是敗血,即使阻止它也不會回到經絡,必須服用消瘀藥,輔以潤下藥,使敗血向下運行,

乃服止血藥以歸其經,再服補血藥以還其元,此正治也。試與諸血症詳言之:吐血者,

白話文:

服食止血藥,以使血歸於經絡中。再服補血藥,以使氣血恢復充盛。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現在試著與大家詳細談談各種血證:吐血的人,

吐出全血也。陽症血色鮮紅,陰症血色如豬肝紫黯。或由七情妄動,形體疲勞,

陽火相迫錯行。脈洪口渴便結者,須用涼藥(宜二冬、二母、生地、丹皮、山梔、

白芍、黃柏、犀角)。若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必有虛冷之狀,

白話文:

吐出全血,如果是陽證,血色鮮紅;如果是陰證,血色像豬肝一樣紫暗。可能是因為七情妄動、身體疲勞,陽火迫使血氣錯亂所致。脈搏洪大、口渴、大便乾燥的人,需要用涼藥,比如二冬、二母、生地、丹皮、山梔、白芍、黃柏、犀角。如果氣虛伴隨寒氣,陰陽失衡,血液也會亂流,就會出現虛寒的症狀。

說陽虛陰必走也(宜理中湯加木香、烏藥。血症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央,如烏藥、

沉香、炮薑、大棗,此虛家神劑也。而其條分薄判,則有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

白話文:

陽氣虛弱時,陰氣會趁虛而入。(宜使用理中湯,並添加木香、烏藥。對於血證時間較久的,古人多使用胃藥收斂治療,例如烏藥、

吐血汗血,或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宜槐花散)。有勞瘵而吐血者(宜神傳膏)。

白話文:

  • 吐血或咳血,血液甚至從口鼻異常流出,但聲音沒有沙啞者(可以用槐花散)。
  • 因勞累或肺結核而吐血者(可以用神傳膏)。

有勞心而吐血者(宜米蓮散)。有肺痿而吐血者(宜黃明膠散)。

白話文:

出現嘔吐時應關注精神力是否過度(此時可用米蓮散)。肺部虛弱導致嘔吐(此時可用黃明膠散)。

有陽虛而吐血者(宜生地黃膏)。有憂恚吐血,煩滿少氣,腳中疼痛者(宜柏葉散)。

白話文:

出現陽氣虛弱而吐血的(可以使用生地黃膏)。有憂鬱而吐血、胸悶氣少、腳部疼痛的(可以使用柏葉散)。

有氣鬱而吐血者(宜香附散)。有心熱而吐血者(宜蒲黃湯)。有吐痰夾血,

白話文:

  • 患有氣鬱吐血的(適合香附散)。
  • 心臟有熱而吐血的(適合蒲黃湯)。
  • 吐痰帶血的,

心煩骨蒸者(宜人中黃散)。有墜跌瘀血,積在胸腹,吐血無數者(宜乾藕節散)。

白話文:

心煩發熱的人(可以使用人中黃散)。有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積聚在胸腹,吐血很多的人(可以使用乾藕節散)。

有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者(宜阿膠湯、茜根煎)。皆當治。

而古人試血之法,又不可不知。如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

白話文:

如果突然間吐血一兩口,或者是心血上溢,或者是內出血的情況(適合使用阿膠湯、茜根煎來治療)。這些情況都應該要進行治療。

另外,對於辨識血液的方法,也有一些古人的經驗值得了解。比如說,把血吐在水碗裡,如果血浮在水面,那是肺部的血;如果血沉在水底,那是肝臟的血。

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

咯血者,痰中咯出血疙瘩,與吐血症相類,輕則身涼脈微,重則身熱脈大,

白話文:

在水中一半浮、一半沉的,是心血,具體如何,視所見而定。用羊肺、羊肝、羊心煮熟,沾著白芨粉末,每天食用。

急則治標(宜十灰散、花蕊散),緩則治本(宜四物湯、犀角地黃湯),當斟酌行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緊急,就先處理症狀(可以使用十灰散、花蕊散)。如果病情緩慢,就調理身體根本(可以使用四物湯、犀角地黃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而其條分薄判,則有由肺熱者(宜青餅子)。有由肺損者(宜薏苡仁散)。皆當治。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咳嗽出也。先痰嗽而後見紅者,是積痰生熱,

白話文:

而其條理分明地分類,有以下幾種:

  • 起因於肺部熱氣者(宜服青餅子)。
  • 起因於肺部受損者(宜服薏苡仁散)。

這些都應該得到適當的治療。

宜急降痰火(宜橘紅、蘇子、貝母、麥冬、黃連、瓜蔞霜)。先見紅而後痰嗽者,

白話文:

建議快速降痰息火(可使用橘紅、蘇子、貝母、麥冬、黃連、瓜蔞霜等藥材)。如果先前見到血絲,後者咳嗽帶痰,

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滋陰降火(宜補陰丸加麥冬)。而其條分薄判,

白話文:

由於身體陰液不足,導致虛火上升,痰液不能下降,應該滋陰降火(可以用補陰丸加麥冬)。而且他的脈象條理分明,辨別明確。

則有肺家熱鬱而咳血者(宜紫菀丸)。有咳血而極甚不止者(宜桑白皮散)。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肺熱鬱積導致咯血的症狀(可以使用紫菀丸治療)。如果咯血非常嚴重並且無法止住(可以使用桑白皮散治療)。

有肺破而嗽血不止者(宜海犀膏散)。皆當治,而此條又當與咳嗽條互參。衄血者,

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邪火上衝,氣歸於肺也,宜清肺降火(宜白虎湯加地黃、犀角、

白話文:

患有肺破裂導致咳血不止的人(可以用海犀膏散治療)。以上情況都應該治療,而這條方劑又應該與治療咳嗽的方劑同時參照。流鼻血的人,

丹皮、白芍、山梔、扁柏)。而其條分薄判,則有由肺經實熱者(宜青黃散)。

有由少小鼻破衄血,小勞輒出者(宜桑耳塞鼻丹)。有由病後常衄,

白話文:

用丹皮、白芍、山梔、扁柏這些中藥。而根據具體情況細分的話,有肺經實熱的(適用青黃散)。

小勞即作者(宜石膏牡蠣丸)。有衄至五七日不住者(宜人中白散)。有口鼻出血如湧,

白話文:

輕微疲勞可以服用宜石膏牡蠣丸。

如果流鼻血超過五到七天,可以服用人中白散。

如果口鼻出血如泉水湧出,

因酒色太過者(宜荊芥散)。有火熱上升,而衄極甚,或不止者(宜沈氏止衄丹)。

白話文:

過度飲酒和縱慾(宜用荊芥散)。有火氣上升,流鼻血嚴重或不止(宜用沈氏止血丹)。

牙血者,陽明經熱火上攻所致,或挾風或挾濕,或係血熱,或係氣實(宜清胃湯加減),

白話文:

牙齦出血是由於陽明經的熱火上沖所引起的,有時還會伴隨風邪或濕氣,或因血熱,或因氣滯(使用清胃湯加減方治療)。

或大寒犯腦(宜白芷散),須就脈症辨之。(總治宜用百草霜,擦牙立止)。

舌上無故出血者,全屬心火,舌為心苗也(宜槐花末擦之)。而其條分薄判,

白話文:

如果大寒天氣犯了頭疼(可以使用白芷散),但還是要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辨證治療。(總體治療宜用百草霜擦拭牙齒,可以立竿見影。)

則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賊煎)。有舌腫出血如泉者(宜塗舌丹)。有舌上出血,

白話文:

如果舌頭僵硬出血(可用木賊煎服)。如果舌頭腫脹出血如泉水(可塗抹舌丹)。如果舌頭上出血,

竅如針孔者(宜紫金沙丸)。溺血者,一因膀胱火,即血淋之屬,

溺出必痛(宜小蘇飲子,或四物湯加發灰、山梔、牛膝)。一因下元虛冷,即尿血,

白話文:

孔隙像針孔一樣小的,適合使用紫金沙製成的藥丸。有尿血的情況,一是因為膀胱有熱,這就是血淋的症狀,排尿時一定會疼痛,適合服用小蘇飲子,或者四物湯加上發灰、山梔、牛膝。另一種原因是下元虛寒造成的尿血。

溺出不痛(宜金匱腎氣丸)。而其條分薄判,則有由勞傷者(宜茅根湯)。

有由陰虛者(宜參芪夢卜散)。有卒然尿血不止者(宜龍膽草湯)。

白話文:

尿失禁且不痛(適合服用金匱腎氣丸)。如果尿失禁伴有條紋狀或稀薄無力(適合服用茅根湯)。

有不問男婦患溺血者(宜龍骨散、鬱金散、二草丹)。皆當治。腸風者,

白話文:

無論男女,得了血尿的(可以用龍骨散、鬱金散、二草丹)。都要治療。腸風指:

腸胃間濕熱鬱積,甚至脹滿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湯加阿膠、山梔、地榆)。

而其條分薄判,則有風入大腸,留滯不散,挾濕而成者(宜加減四物湯)。有陰分虛,

白話文:

如果是腸胃中濕熱積聚,嚴重到腹部脹滿出血(適合用槐花散,或以四物湯加阿膠、山梔、地榆治療)。

血不循經而成者(宜四物湯、地榆散合用)。皆當治。便血者,《內經》謂之結陰病,

由於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遂成此症,與腸風不同,

白話文:

由於血液沒有循著正常的經絡而流動造成的出血(可以用四物湯和地榆散一起治療)。這些出血問題都應該治療。對於大便帶血的情況,《內經》稱之為「結陰病」,

《內經釋》云,其脈必虛澀者是也(宜平胃地榆湯、結陰丹、清臟湯、榆砂湯)。

白話文:

《內經釋》記載,此脈象必定虛弱不滑,是肝血不足的徵兆(宜用平胃地榆湯、結陰丹、清臟湯、榆砂湯治療)。

而其條分薄判,有先便後血,仲景謂之遠血者(宜黃土湯)。有先血後便,

白話文:

症狀裡有先出現大便異常,後出現血便的,仲景認為是「遠血」(適合用黃土湯)。有先出現血便,後出現大便異常的,

仲景謂之近血者(宜赤小豆當歸散)。有內傷下血,必有以解脈絡之結者(宜連殼丸)。

白話文:

仲景認為是接近血的症狀(適合使用赤小豆當歸散)。如果是有內傷造成的出血,一定需要用藥來疏通脈絡中的阻塞(適合使用連殼丸)。

有實熱積於內而使血者(宜當歸承氣湯)。有結陰下血,而腹痛不已者(宜地榆甘草湯)。

白話文:

當內部有實熱蓄積,致使血氣妄行(宜服用當歸承氣湯)。當有寒凝血滯,導致下血不止,而且腹部疼痛持續(宜服用地榆甘草湯)。

有由脾濕便血者(宜蒼朮地榆湯)。有大便瀉血,三代相傳者(宜砂仁末米湯熱服二錢,

白話文:

  • 有因脾臟濕熱而導致便血的(宜用蒼朮地榆湯)。
  • 有家族遺傳的大便出血的(宜用砂仁粉末拌入米湯中,每次服二錢熱飲)。

以愈為度)。有臟毒下血者(宜大蒜丸、旱蓮草散、乾柿散)。有痔漏脫肛瀉血,

白話文:

以治癒為目標。有內臟毒熱引起的大便出血(宜用大蒜丸、旱蓮草散、乾柿散)。有痔瘡脫肛出血,

面色萎黃,積年不瘥者(宜白朮丸)。有五腫腸風痔漏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

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蘽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

白話文:

面色發黃,多年來一直沒有恢復的人(適用於白朮丸)。

有五種腫脹:

  • 腸風痔漏:大便前有血,稱為外痔。

名瘻瘡。內有蟲,名蟲痔者。(宜槐角丸)。有瘀血內漏者(宜蒲黃散子)。有下血虛寒,

白話文:

**病名:**痔瘡

症狀:

  • **內有蟲:**稱作痔蟲。(建議使用槐角丸。)
  • 有瘀血內漏:(建議使用蒲黃散子。)
  • 大便帶血,血虛寒性:

日久腸冷者(宜熟附子丸)。有便血及腸風用寒藥熱藥及脾虛藥俱不效者(宜山楂子散)。

白話文:

長期腹中寒冷的人(適合服用熟附子丸)。有便血和腸道脹氣,用寒性藥、熱性藥和補脾藥都沒效的人(適合服用山楂子散)。

有便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有卒瀉鮮血,

噴出如竹筒者(宜小蘇打汁,溫服一升)。有腸胃積熱,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

白話文:

當便血停止後,但感覺丹田(腹部)的元氣虛弱,腰膝沉重乏力時(適合服用桑寄生散)。如果有突然的大量鮮血便,

脈弦數者(宜黃連丸、酒蒸黃連丸)。有大腸素虛挾風,又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

白話文:

脈搏弦細且數(適合使用黃連丸、酒蒸黃連丸)。如果有大腸虛弱挾帶風邪,又因為飲酒過度而挾帶熱氣,導致拉肚子帶膿血,

且痛甚,多日不瘥者(宜烏梅丸、樗白皮散)。有風邪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

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者(宜木饅頭散)。皆當治。痰涎血者,

白話文:

如果疼痛劇烈,長時間無法癒合的(宜服用烏梅丸、樗白皮散)。

有風邪侵入身體,或因食物中毒積熱,大便帶有鮮血,

脾家畜熱所致(宜加味逍遙散、清肺湯)。而痰唾中帶有紅絲紅點,病尤為甚。

白話文:

脾臟積聚熱氣所導致的(建議添加逍遙散、清肺湯)。而痰液和唾液中帶有紅絲紅點,病情更加嚴重。

其條分薄判,則有由六經之火者(宜山梔地黃湯)。有由思慮傷心傷肺者(宜天門冬湯)。

白話文:

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以區分為以下六種:

  • 由於六經火熱引起的(適合山梔地黃湯)

  • 由於思慮憂傷而傷心肺的(適合天門冬湯)

有由於陰分虛弱者(宜清火滋陰湯)。嘔血者,血從口湧出,多至成盆成碗者,

白話文:

對於陰液不足的人(適合服用清火滋陰湯)。嘔血的患者,血液從口中湧出,多至裝滿盆或碗。

始必大怒,以致肝氣上逆,治以降氣清熱為主(宜蘇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

白話文:

起初一定非常生氣,導致肝氣逆流,治療以降氣清熱為主。(可用蘇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等藥材)

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麥冬)。而其條分薄判,

則有飲酒過多,積熱湧盛,或至垂死者(宜葛黃丸)。有飲食過度,負重努力,

白話文:

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子尿、天冬、麥冬。對於這些症狀的細分判斷,

如果有喝酒過量,導致體內熱氣過旺,甚至瀕臨死亡的情況(適合使用葛黃丸)。有飲食過量,或是過度勞累承重的,

]

傷胃而大嘔者(宜是齋白朮散)。有陽乘於陰血溢妄出者(宜四生丸)。有內傷心肺,

血如湧泉,從口鼻出,須臾不救則死者(宜側柏散)。有血出如泉,

白話文:

傷胃導致劇烈嘔吐者(宜用齋白朮散治療)。

陽氣過盛侵犯陰血,導致血溢妄出的(宜用四生丸治療)。

內傷心肺,

諸藥不能效者(宜七生湯)。有因虛勞,五內崩損,湧出可升斗計者(宜花蕊石散)。

白話文:

其他藥物無效時(適合使用七生湯)。有因氣血虛弱,內臟受損,大量嘔血不止(適合使用花蕊石散)。

皆當治。腸澼者,東垣謂為水谷與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湧出也。長夏濕熱太甚,

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四者,

雖相似而各有辨。腸風由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下清血而色鮮,必在糞前。

臟毒由蘊積熱毒,久而始見,所以下濁血而色黯,必在糞後。便血兼由濕熱風虛,

所以下血或清或濁,亦不論糞前糞後。腸澼則客氣盛而正氣衰,所以血與水谷齊出。

固不可不詳審而治之也。然則腸澼之不得用腸風等藥明矣(宜涼血地黃湯、

白話文:

所有這些症狀都應該治療。腸澼,東垣認為是水谷和血另成一股,像唧筒般湧出。長夏濕熱過盛,正氣虛弱,所以腸澼病症嚴重。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雖然相似,但各有區別。腸風由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排出鮮紅色血液,一定在糞便前。臟毒由積熱毒素引起,久而久之才出現,所以排出濁血,顏色暗沉,一定在糞便後。便血則兼由濕熱風虛引起,所以排出血液可能清也可能濁,也不論糞便前後。腸澼則是客氣盛而正氣衰,所以血和水谷一起排出。因此不可不細心辨別而對症下藥。這樣,腸澼就明白不能用腸風等藥物了,應該用涼血地黃湯。

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和血湯、加味香連丸)。而其條分薄判,則有唧出之血,

白話文:

當歸:益氣養血、活血散瘀,可用於血虛或氣虛血瘀的病症。

升陽除濕和血湯:溫補陽氣、散寒除濕、和血通絡,可用於陽氣不足、濕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

加味香連丸:清熱化濕、理氣活血,可用於濕熱鬱滯、氣血不通暢的病症。

而這些方劑的功效,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 排出積血:通過活血化瘀,促使積聚的血液排出。

遠散如篩,色紫黑,腰腹沉重,名曰濕毒腸澼者(宜升陽補胃湯)。有唧出血色紫黑,

白話文:

濕氣嚴重發作時,大便會像篩子一樣稀爛,顏色發紫發黑,腰腹部有沉重感,這種情況稱為濕毒腸澼(應服用升陽補胃湯)。如果是咳出帶有血絲的紫黑色痰

腹痛惡寒,有關脈按之無力,喜熱物熨之,而由於內寒者(宜益智和中湯)。

白話文:

腹部疼痛、怕冷,脈象按起來無力,喜歡用熱的東西熨燙,這是由於體內有寒氣造成的(建議使用益智和中湯)。

有因飽食發為腸澼者(宜香殼丸)。有下血作派,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

白話文:

有人因為吃太飽而導致腹瀉(建議服用香殼丸)。

有人出現便血,排便時用力,血水會像篩子一樣遠遠地射出去,

腹中大痛者(宜芍藥黃連湯)。皆當治。九竅出血者,因火盛之極,故卒然大驚,

白話文:

腹中疼痛劇烈(適合使用芍藥黃連湯)。都應該治療。九竅出血,是因為火氣過旺,導致突然驚慌失措。

九竅皆出血也(宜側柏散、沈氏犀角湯)。而其條分薄判,則有九竅四肢指岐間出血,

白話文:

九個孔竅都出血(宜用側柏散、沈氏犀角湯)。而細分起來,則有九竅、四肢、手指之間出血。

乃暴怒所為者(宜小蘇散,或以井華水卒噀其面,勿令病人先知)。有指縫搔癢成瘡,

有竅出血不止者(宜多年糞桶箍篾燒灰,傅之即止)。

有血自皮膚間濺出者(宜以煮酒壇上紙揉碎如楊花,攤在出血處,按之即止)。

有膕中出血不止,乃血虛者(宜十全大補湯)。有遍身不論何處,

白話文:

若是因為暴怒引起的,可以服用小蘇散,或用井水煮沸後噴灑在患者臉上,不要讓病人事先知道。指縫搔癢成瘡,或者有孔洞出血不止的,可以用多年糞桶箍竹篾燒成的灰敷在患處,就能止住。如果血從皮膚間迸裂出來,可以用煮酒坛上用過的紙揉碎成像楊柳絮一樣,敷在出血處,按住就能止住。如果膝蓋窩出血不止,是血虛引起的,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全身任何地方出血的,

無故出血者(宜五花湯)。皆當治。血汗者,或有病,或無病,汗出而色紅染衣,

白話文:

莫名其妙出血的(可以用五花湯治療)。都應該治療。血汗症,有可能是身體疾病導致,也有可能是沒有疾病,流出的汗帶有血色並染紅衣服。

亦謂之紅汗,《內經》以為少陰所至,河間以為膽受熱而血妄行,

《本草》以為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而血隨氣行。其原雖不同,

白話文:

這也可以稱作紅汗,《內經》認為是少陰所致,河間則認為是膽受熱導致血液異常流通,

《本草》認為是因為過度高興傷到了心,高興時氣會散開,血液就跟著氣行走了。雖然它們的源頭不同,

而治之則一(宜黃芪建中湯兼服妙香散,以金銀器、大小麥、麥冬煎湯調下,

白話文:

要治療它,只用一種方法:使用黃芪建中湯,搭配妙香散服用。用金銀器皿將小麥、大麥和麥冬煮成湯,然後調和服用。

或定命散)。薄厥症者,得於大怒氣逆,陰陽奔並,不必素有病,而忽吐血以升斗計,

白話文:

口服方劑固澀止血或定命散。薄厥症的患者,是因大怒,使得氣息上逆,陰陽相衝而導致的,不必是本來就有疾病,卻突然會吐出大量的血。

脈弦急者是也(宜六鬱湯)。唾血者,鮮血隨唾出,其原本於腎也(宜滋陰降火湯)。

而其條薄判,有唾中帶紅絲者,乃是肺痿難治(宜人參平肺散)。

白話文:

**脈弦急:**脈搏緊而有力且急促(宜用六鬱湯)。

咯血: 鮮紅的血液隨著唾液咳出,源自於腎氣不足(宜用滋陰降火湯)。

有由熱鬱所致者(宜河間生地黃散)。有陰虛火動而唾血者(宜清唾湯)。

白話文:

有些是由熱氣過剩引起的(這種情況適合用河間生地黃散)。有些是因為陰液不足而虛火上炎導致吐血(這種情況適合用清唾湯)。

有由勞心動火者(宜元霜雪梨膏)。皆當治。以上諸血疰,或輕或重,或緩或急,

其原各有所因,其症各有所見如此。然而一切去血過多,則必致眩暈悶絕,

白話文:

由於思慮過度和情緒激動而導致的血熱症狀(適合用元霜雪梨膏)。所有這些血熱症狀,有的輕微,有的嚴重,有的進展緩慢,有的進展迅速。

以虛故也(宜大劑芎歸湯煎服救之,全生活血湯、生地芩連湯亦佳)。

白話文:

病因在虛證上(宜大劑量服用芎歸湯煎劑加以救治,全生活血湯、生地芩連湯也很好)。

故凡吐衄太多不止者,當防其血暈,急取茅根燒煙,將醋灑之,令鼻嗅氣,以遏其勢。

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使驚則止。或濃磨京墨汁飲之,仍點入鼻中。如此頂防,

庶可免血暈之患。至婦人崩漏,及產後血症,俱詳在《婦科》,玆不贅。

,,〔脈,法〕,,,《靈樞》曰:衄而不止,脈大者逆。《內經》曰:脈至而搏,

血衄身熱者死。又曰:腹脹便血,脈大時絕者死。《難經》曰:病若吐衄,脈當沉細,

反浮大而牢者死。仲景曰:脫血而脈實者,難治。《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

為亡血。《脈訣》曰:諸症失血,皆見芤脈,脈貴沉細,浮大難治。《正傳》曰:

白話文:

因此,凡是吐血或鼻出血過多止不住的,要預防血暈,趕緊用茅根燒煙,再用醋灑在煙上,讓病人聞氣,以遏止出血。

也可以突然用冷水潑臉,使其驚嚇而止血。或者用濃墨汁磨好飲用,並滴入鼻中。如此防治,才可免除血暈之患。至於婦女崩漏和產後血症,都詳載於《婦科》,這裡就不再贅述。

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又曰:亡血之脈,必大而芤,大為發熱,芤為失血。丹溪曰:

吐衄血,脈滑數者難治。又曰:吐唾血,脈細弱者生,實大者死。又曰:諸失血症,

脈大且數者逆也。,〔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繆仲淳曰:血虛宜補之,虛則發熱,

內熱法宜滋益榮血,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溫之品(宜熟地、白芍、牛膝、炙草、鹿角膠、

杞子、人乳、肉蓯蓉、生地、棗仁、龍眼、甘菊)。血熱宜清之涼之,

熱則為癰腫瘡疥,為齒衄,為牙齒腫,為舌上出血,為舌腫,為赤淋,為血崩,

為月事先期,為熱入血室,為赤游丹,為眼暴赤腫痛,

白話文:

脈搏虛弱代表失血,脈搏澀滯代表血量不足。也有人說,失血的脈搏一定又大又虛弱,大是因為發熱,虛弱是因為失血。丹溪說,吐血或鼻出血,脈搏滑數的病人難治。又說,吐血或咳血,脈搏細弱的病人能活,脈搏強勁的病人會死。又說,各種失血症,脈搏又大又數的都是凶兆。要治療失血症,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藥物。繆仲淳說,血虛應該補血,血虛會導致發熱,所以內熱的治療方法應該滋補血液,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溫的藥物,例如熟地、白芍、牛膝、炙甘草、鹿角膠、枸杞子、人乳、肉蓯蓉、生地、棗仁、龍眼、甘菊。血熱應該清熱降火,血熱會導致癰腫瘡疥、鼻出血、牙齒腫痛、舌頭出血、舌頭腫脹、血尿、血崩、月經提前、熱入血室、赤游丹、眼睛紅腫疼痛。

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涼以除實熱(宜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腳氣、

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血瘀宜通之,

瘀必發熱發黃,作痛作腫,及作結塊癖積,法宜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之劑,

白話文:

治療實熱,應該使用酸、寒、苦、咸、辛涼等性質的藥物,例如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腳氣、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遇到血瘀,應該使用通血的藥物,因為血瘀會導致發熱、發黃、疼痛、腫脹、結塊或積聚。治療血瘀,應該使用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等性質的藥物。

以入血通行,佐以咸寒,乃可軟堅(宜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

白話文:

在血液中暢通運行,再搭配具有鹹味和寒性的藥材,就能夠軟化堅硬的腫塊。(適用的藥材: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

蒲黃、薑黃、鬱金、三棱、花蕊石、韭汁、左牡蠣、芒硝、延胡索、䗪蟲、乾漆、

白話文:

蒲黃:蒲草花粉 薑黃:薑科植物的地下莖 鬱金:薑科植物的根莖 三棱:鳶尾科植物的果實 花蕊石:中藥,為石蕊的乾品 韭汁:韭菜榨取的汁液 左牡蠣:蠔殼燒製後的產物 芒硝:硫酸鎂的天然結晶體 延胡索:毛茛科植物的根莖 䗪蟲:一種昆蟲,常用其卵巢入藥 乾漆:漆樹的汁液經過加工乾燥後製成

童便、沒藥、丹參、乳香)。說血為榮,陰也,有形可見,有色可察,有症可審者也,

白話文:

童便、沒藥、丹參、乳香)。血液被稱為「榮」,屬陰,具有可見的形狀、可察覺的顏色,以及可審視的症狀。

病既不同,藥亦各異,治之之法,要在合宜而已,謹之。

,,〔論治吐血三要〕繆仲淳曰:吐血宜降氣,不宜降火。說氣有餘即是火,

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藥,

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

白話文:

疾病不同,用藥也應該有所區別,治療方法的关键是要合適。要謹慎!

繆仲淳说:吐血应该降气,不应该降火。因為氣盛則化火,氣降火自然也就降了。火降下来,氣就不會再上升,血随着氣一起運行,就不会溢出上部窍穴了。降火一定要用寒涼的藥,反而會傷胃氣,胃氣受傷,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血更无法归经了。現在治療吐血的人,主要有两个問題:

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

白話文:

專門使用寒涼藥材,例如:黃芩、黃連、山梔子、青黛、柿霜、四物湯、黃柏、知母等。

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參而愈者,

此是氣虛喘嗽。氣為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草製肝,

白話文:

常常因為傷害到脾臟而導致腹瀉,進而無法挽救。一種情況是單純使用人參,肺熱反而會傷害肺部,咳嗽會更加嚴重。但也有人使用人參後病情好轉,

這是因為氣虛引發的喘咳。氣屬於陽,這種情況不是由陰虛火旺所導致的,不過這種情況非常少見,適合使用白芍和炙甘草來調理肝臟。

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枇杷葉清肺,苡仁、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

白話文:

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枇杷葉:清肺 苡仁、山藥:滋養脾胃 韭菜、降香、蘇子:緩解氣滯

青蒿,鱉甲、丹皮、地骨皮、銀柴胡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杞子、

牛膝補腎,此累試輒驗之方。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病家欲速其央,

醫士張皇失主,百藥雜試,以致損命而不悟,悲夫,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

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則血凝,血凝必發熱惡食,及胸脅痛,病日沉痼矣,

宜補肝不宜伐肝。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白話文:

青蒿、鱉甲、丹皮、地骨皮、銀柴胡等藥材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杞子、牛膝補腎,這個方子經過多次驗證都很有效。然而陰虛不能急於求補,不是藥物服用越多就越有效,病人急於求成,醫生也慌亂失措,胡亂用藥,結果導致性命不保還沒有意識到,令人悲痛!應該要行血,不應該止血。血液不循行經絡,是因為氣逆上壅。血液遇熱就會流動,遇寒就會凝固,所以降氣行血,血液就會循行經絡,不用刻意止血,它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止血,血液就會凝固,血液凝固就會發熱、食慾不振,以及胸脅疼痛,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應該要補肝,不應該伐肝。經書上說:「五臟藏精氣而不瀉。」肝臟是將軍之官,主掌藏血,吐血就是肝臟失職。養肝則肝氣平和,血液就會有歸宿,伐肝則肝臟無法藏血,血就會止不住。

,,〔辮驗血色〕王海藏曰: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

色變者,以其有火燥也,不可不辨。《綱目》曰:新血鮮紅,舊血瘀黑。又曰:

風症色青,寒症色黯,暑症色紅,濕症如煙煤屋漏水。

,,〔諸血原由症治〕,,《內經》曰:諸血者,皆屬於心。又曰: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入門》曰:暴喜動心,

不能生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皆能動血。

《正傳》曰: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暴怒傷肝,

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歸。又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

白話文:

觀察大便顏色可以判斷病情,王海藏說:第一次大便呈褐色,病情較重;第二次大便呈深褐色,病情更重;第三次大便呈黑色,病情最重。

顏色變化是由於體內有火熱燥邪所致,不可不辨。 《本草綱目》說:新血鮮紅,舊血瘀黑。又說:風症面色青,寒症面色黯,暑症面色紅,濕症面色如煙煤屋漏水。

人體血液皆由心臟統率。《內經》說: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又說:大怒會導致氣血逆亂,血上涌使人昏厥。又說:憤怒會導致氣逆,嚴重時會嘔血。《醫學入門》說:暴喜會傷心,不能生血;暴怒會傷肝,不能藏血;積憂會傷肺,過思會傷脾,失志會傷腎,這些都會導致血液病變。

《醫宗正傳》說: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暴怒傷肝,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歸。又房事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

故錯經妄行。以上皆七情動血之病也。《直指》曰:凡熱皆出於心,熱甚則能傷血。

《三因》曰:凡血,得熱則洋溢,故鮮。得寒則凝滯,故瘀。瘀者黑色也,

鮮者紅色也。丹溪曰:諸見血皆熱症,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又曰:

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凡口鼻出血,皆係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

越出諸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於經也。以上皆言火熱傷血之病也。

《靈樞》曰:卒然多飲食,則脹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陽絡脈傷,

傷則血外溢而衄,陰絡脈傷,則血內溢而後血。《內經》日︰血由上竅出,為血溢;

白話文:

所以月經不調,以上都是七情導致血氣病變的症狀。《直指》說:所有熱症都源於心火,熱氣過盛就會傷血。《三因》說:血液遇熱會膨脹,所以顏色鮮紅;遇寒則凝滯,所以顏色瘀黑,瘀黑是黑色,鮮紅是紅色。丹溪說:凡是出現出血都是熱症,所謂抓住重點,一言以蔽之就是這樣。又說: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寒則凝滯,凡是口鼻出血都是陽盛陰虛,氣往上衝,血隨氣而上,從竅孔溢出,應該補陰降陽,氣降下來,血就會歸於經脈。以上都是說明火熱傷血的病症。《靈樞》說:突然暴飲暴食,就會導致脹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就會損傷陽絡脈,傷了陽絡脈就會導致血液外溢而鼻出血,傷了陰絡脈就會導致血液內溢而便血。《內經》說:血液從上竅流出,就是血溢。

由大小便出,為血泄。以上皆言內傷失血之病也。丹溪曰:血妄行於上則吐衄,

衰涸於下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尿血,滲漏腸間則為腸風,

濕壅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則紫黑,熱勝於陰則發瘡瘍,

濕滯於血則發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畜之在上其人喜忘,畜之在下其人喜狂,

以上言諸失血病也。《入門》曰:凡血逆行難治,順行易治,無潮熱者輕,

有潮熱者重,潮盛脈大者死,九竅血身熱不得臥者即死。東垣曰:諸血症,

身熱脈大難治,身涼脈靜易治。又曰:血溢上行,或吐嘔唾,逆也,兇也;

白話文:

血從大小便排出,稱為血泄。以上這些都是內傷失血的病症。丹溪說:血錯誤地向上運行就會吐血鼻血,虛弱地向下運行就會虛勞,錯誤地返回下方就會便血,積熱在膀胱就會尿閉血尿,滲漏到腸道就會出現腸風,濕氣阻塞熱氣瘀積就會導致下痢,熱氣極度嚴重腐化就會變成膿血,火氣極度旺盛就如同水一樣變成紫黑色,熱氣超過陰氣就會長瘡瘍,濕氣停滯在血中就會發癢痛,癮疹皮膚就會出現冷痹,血氣停滯在頭部的人容易健忘,血氣停滯在下腹部的人容易狂躁,以上都是失血的病症。《入門》說:血逆行難治,順行易治,沒有潮熱的病症比較輕,有潮熱的病症比較重,潮熱嚴重脈搏強大的病人會死亡,九竅出血身體發熱不能臥床的病人也會死亡。東垣說:各種血症,身體發熱脈搏強大的病症難治,身體涼脈搏平靜的病症容易治。又說:血溢上行,或是吐嘔唾液,這是逆行,很凶險。

若變而下行,為惡痢,順也,吉也。故仲景云:畜血症下血者,當自愈。

無病人忽然下血利者,其病進也。今病血症上行,而複下行為惡痢者,其邪欲去,

是知吉也。仲景曰:吐血咳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直指》曰:

無故忽然瀉下惡血,名曰心絕,難治。又曰:傷寒太陽症衄血者,病欲愈。熱結膀胱,

血自下者,亦欲愈。觀此則他病伏熱之人,上焦瘀熱而作吐者,亦病之欲愈也。雖然,

血既吐而自止,則可矣。以上皆言諸血病之吉兇也。丹溪曰:凡藥治血,

不可單行單止,及純用寒涼,如用,須酒炒酒煮。又日︰血症久服藥不效,

以川芎為君乃效也。《入門》曰:若嘔吐血出未多,必有瘀在胸膈,

白話文:

如果病情轉變,血往下走,變成惡痢,這是順應自然規律,預示著病情會好轉。就像張仲景說的那樣,積血症下血的人,往往會自愈。

如果原本沒有病,突然出現下血利的情況,就表示病情在加重。但如果現在病人的血症往上走,又往下變成惡痢,說明邪氣想要離開身體,預示著吉兆。張仲景也說過,吐血、咳嗽、呼吸急促、脈搏快速、發熱、不能平躺的人會死。

《直指》記載,無緣無故突然瀉下惡血,叫做心絕,很難治癒。又說傷寒太陽症鼻出血的人,病症將要好轉。熱邪積聚在膀胱,血從下部流出,也預示著病情會好轉。由此可見,其他病症,如果有內伏熱邪,上焦瘀熱而導致嘔吐的,也是病情將要好轉的表現。當然,如果血吐出來後能自行停止,那就更好了。以上都是關於血病吉凶的論述。

丹溪翁說,治療血病,不能單獨使用寒涼藥物,即使使用,也應該用酒炒酒煮。還說血症長期服用藥物無效,可以用川芎作為君藥,就能有效。

《入門》記載,如果嘔吐出血不多,說明胸膈處一定有瘀血。

當先消瘀而涼之止之,消瘀宜犀角地黃湯。又曰:治血,防風為上使,連翹、

白話文:

首先應該消瘀血並涼血、止血。消瘀血宜用犀角地黃湯。又說:治療血證,防風是上選的藥材,連翹、

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東垣曰:血不足用甘草,血瘀黑用熟地,

血鮮紅用生地,若脈洪實痛甚用酒大黃,和血止痛用當歸。以言治血藥法也。

白話文:

黃連作為中間調和的藥物,地榆作為底部調和的藥物,這些都不能不知道。李東垣說:如果血不足就使用甘草,如果有血瘀且血液顏色偏黑就使用熟地,

如果血液新鮮呈紅色就使用生地,如果脈搏強大且實在並且疼痛非常嚴重時就使用酒製大黃,要調和血液並止痛就使用當歸。這是在講治療與血液相關疾病的藥物使用方法。

,,〔咳紅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坐定兀子上,以雙手搭項,蹲身閉氣三七口,

白話文:

咳嗽導引法

《保生祕要》記載:

坐姿端正,雙手抱在頸部,閉氣下蹲三次,每次大約三到七個呼吸的長度。

如氣稍急,微微放之,放而又閉,日行五次,兼用運法極妙。

,,〔運,央〕,,《保生秘要》曰:艮念數日,絛胸前推開,次運湧泉水洗心,

或封固臍凝守。

如衄嘔唾吐血,皆屬上部,茍蓄於此,其症必兼善忘(宜犀角地黃湯)。血結胸中,

則屬中部,茍蓄於此,其症必兼胸滿身黃,漱水不欲咽(宜桃仁承氣湯)。血凝下焦,

白話文:

如果呼吸稍微急促,就稍微放松一下,放松后又闭合,一天做五次,同时运用推拿手法效果极佳。《保生秘要》中说:如果感觉气滞数日,可以推开胸前,然后用湧泉水洗心,或者用药物封固脐部,守住丹田。如果出现鼻出血、呕吐、唾液带血等症状,都属于上部病症,如果积聚在上面,症状一定伴随健忘(宜服用犀角地黄汤)。如果血结在胸中,则属于中部病症,如果积聚在中间,症状一定伴随胸闷、全身发黄、漱口后不想吞咽(宜服用桃仁承气汤)。如果血凝结在下焦,

又屬下部,茍蓄於此,其症必兼發狂糞黑,小腹硬痛,須盡下黑物為效(宜抵當湯、

白話文:

另外還屬於身體下部,如果積蓄於此,其症狀必定同時出現發狂、糞便呈黑色,小腹又硬又痛,必須完全排出黑色物質才會有效。(建議使用抵當湯)

抵當丸)。醫者能分三部治之,蓄血之症,無遁情矣。而仲景云:傷寒熱病,

白話文:

抵當丸)。如果醫生能夠按照三部治療,那麼蓄血的症狀,就無所遁形了。但仲景說:傷寒熱病,

身黃屎黑,發狂喜忘者,為蓄血。仲景云然者,乃是傷寒熱病亦有蓄血之症,

非蓄血止屬傷寒熱病才有之也,治之之法,雖大略相同,而倘由傷寒熱病者,

則必隨本症而調劑治之,與單病蓄血者應稍殊也。

,〔蓄血原由症治〕,,,《海藏》曰:喜忘發狂,身黃屎黑,疾已甚也;但小腹滿,

小便不利者,輕也。《直指》曰:蓄血外症,痰嘔燥渴,昏憒迷忘,常喜湯水沃口。

白話文:

人如果身體發黃、大便發黑,同時出現發狂、喜忘的症狀,這是蓄血的表現。仲景也說過,傷寒熱病中也可能出現蓄血的症狀,但蓄血不單單是傷寒熱病的特徵。治療方法雖然大體相同,但如果蓄血是由傷寒熱病引起的,就必須根據傷寒熱病的症狀進行調整治療,跟單純的蓄血症治療方法略有不同。

《海藏》中記載:喜忘發狂,身黃屎黑,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但如果只是小腹脹滿,小便不暢,症狀就比較輕微。《直指》中提到:蓄血的外在症狀包括痰嘔、口渴、昏迷、喜忘,患者常常喜歡喝水潤口。

《入門》曰: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又曰:通治三焦蓄血,生地黃湯。丹溪曰:

白話文:

《入門》中說:凡是白天症狀較輕,到了晚上加重的,就是瘀血造成的。又說:普遍治療三焦蓄血的方劑,是用生地黃湯。丹溪說:

生韭菜汁,善治胸膈間瘀血,甚效。《綱目》曰:瘀血燥結,宜用玉燭散。

《直指》曰:下焦蓄血,宜桃仁、五靈脂、生地、大黃、甘草,利而逐之。

白話文:

生的韭菜汁,對於治療胸腔和橫隔膜之間的瘀血很有幫助,效果非常好。《本草綱目》中記載:瘀血乾結,應該使用玉燭散來治療。

《本草》曰:沒藥、蘇木、水蛭、虻蟲、桃仁留尖、五靈脂,皆破瘀血。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沒藥、蘇木、水蛭、虻蟲、桃仁留尖、五靈脂,都能化解淤血。

是名血脫。又曰: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然則據經之言,脫血之症,

固由衝脈不足,但其所以不足之故,有由先天賦畀,本來衰弱,而後天又不能培養,

以致@然如不勝衣者。有先天賦畀,本來充盛,而或因思慮過傷,或因房勞過傷,

或努力過傷,或因酒食過傷,皆能虧耗真陰,真陰既虧,血自消散而不澤者。

且真陰既虧,火熱愈熾,或致衄吐溺便,上下失血,而夭然血不華者。

白話文:

這叫做血脫。又說:血脫的人,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象虛弱。

根據經書的說法,血脫的病症,固然是由於衝脈不足,但不足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本來就虛弱,後天又沒有好好調養,

導致像衣服快掉下來一樣虛弱無力。也有可能是先天稟賦充足,但因思慮過度、房事勞累過度、努力過度,或因飲食過度,這些都容易損耗真陰。真陰虧損,血氣自然就會消散,失去光澤。

而且真陰虧損,火熱就會更盛,容易導致鼻衄、嘔吐、小便失禁、大便失禁,上下皆有失血,面色蒼白無華。

凡此皆脫血之所由來也,故附列此條於諸血之後(宜四物湯、三才丸、補榮湯、

白話文:

上述這些都是導致氣血虛弱的原因,因此將這一條內容附在所有與血相關的內容之後(推薦使用四物湯、三才丸、補榮湯等方劑)。

加減四物湯)。,〔脫血原由症治〕,,,《內經》曰:臂多青脈曰脫血。又曰: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東垣日;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

脫血也。,鰲按:《靈樞》謂鼻頭色白者,為亡血。身少血乜,面無精光者,

為脫血。則知亡血之色之白,僅在鼻頭,而脫血之色之白,且由面而及於一身,

此其所以異也。亡血者,即諸失血也,乃一時暴來之病,

非若脫血為由內而漸致之病也。

治諸血方一百零三

,,理中湯,,〔氣虛〕,,人參,白朮,炙草,乾薑

,,槐花散,,〔吐血〕,,槐花二兩,百草霜五錢,每末二錢,茅根湯下。

白話文:

加減四物湯

〔脫血原由症治〕

《內經》說:手臂上青筋明顯,稱為脫血。又說:安臥時脈搏有力,也稱為脫血。東垣說: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脈色必定白而無光澤,就是脫血。

鰲按: 《靈樞》說鼻頭顏色發白,是失血的徵兆。身體缺乏血液,臉色黯淡無光,也是脫血的表現。由此可知,失血的白色僅限於鼻頭,而脫血的白色則從臉部延伸至全身,這兩者有所不同。失血指的是各種失血狀況,是一種突然發生的疾病,不同於脫血,脫血是由內而外逐漸發展的疾病。

治諸血方一百零三

理中湯 〔氣虛〕 人參、白朮、炙草、乾薑

槐花散 〔吐血〕 槐花二兩,百草霜五錢,每次服用二錢,用茅根湯送服。

,,神傳膏,,〔又〕,,剪草一斤,洗淨,曬為末,入生蜜二斤和為膏,忌鐵器,

白話文:

神傳膏:

另外取剪草一斤,清洗乾淨,晾乾後搗成粉末。加入兩斤生蜂蜜,混合攪拌成膏狀。製作過程中,避免使用鐵器。

盛磁瓶內,一日一蒸,九蒸九曬乃止。病人五更面東坐,勿言語,挑膏四匙食之,

良久,以粥湯壓之,藥只冷服,米湯亦勿太熱,或吐或否,總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

只一服愈。尋常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上部血,須用翦草、丹皮、天冬、麥冬。

部學士云:翦草治勞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

白話文:

將盛滿磁瓶的藥材,每天蒸一次,連續蒸曬九次,直到完成。病人於凌晨五點面向東方坐好,保持安靜,取藥膏四匙服用。

服用後過一段時間,用粥湯壓住藥性,藥物務必冷服,米湯也別太熱。無論是否嘔吐,都不必在意。如果長期患病導致肺部受損、咯血,只要服用一次藥就能痊癒。一般的咳嗽吐血,每次服用一匙即可。治療上部出血,需要使用剪草、丹皮、天冬、麥冬。

部學士說:剪草能治療勞損咳嗽、吐血、肺部損傷,以及血妄行。

,,米蓮散,,〔又〕,,糯米五錢,蓮子心七枚,為末,酒服多效,

或以墨汁作丸服之。

白話文:

米蓮散

配方:

  • 糯米 五錢
  • 蓮子心 七枚

做法: 研磨成粉。

服用方法: 以酒調服。

,,黃明膠散,,〔又〕,,黃明膠炙乾,花桑葉陰乾各二兩,研末,每三錢,

白話文:

中醫古文:黃明膠散,【又】黃明膠烤乾,花桑葉曬乾各 2 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3 錢。

藥方組成:

  • 黃明膠:2 兩
  • 花桑葉:2 兩

生地汁調下。,生地黃膏,,〔又〕,,生地一斤,打汁,入酒少部,以熟附兩半,

白話文:

使用生地汁調配。

生地黃膏

另外:

取一斤 生地黃,榨出汁液,加入少量的 酒。再加入兩片熟 附子

去皮臍,切片入汁,內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乾,入山藥三兩研末,以膏搗丸,空心,

米飲下三十丸。,柏葉散,〔又〕,,柏葉為末,米飲調下二方寸匕。

,,香附散,,〔又〕,,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童便調下。

,,蒲黃湯,,〔又〕蒲黃末三錢,煎湯服。每日溫酒或冷水調跟亦可。

白話文:

將去皮的臍帶切片,加入汁液和石器一起煮成膏狀。取附片烘乾,加入三兩山藥研磨成粉,用膏狀物混合成丸,空腹服用三十丸,以米湯送服。柏葉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每次服用二方寸匕。香附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童便調和服用。蒲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煎湯服用,每日可以用溫酒或冷水調和服用。

,人中黃散,〔又〕,,人中黃為末,每服四錢或三錢,用茜根汁、薑汁、竹瀝,

白話文:

人中黃散(另一種方子是),人中黃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或三錢,用茜根汁、薑汁、竹瀝調服。

和勻服之。,乾藕節散,,〔又〕,,乾藕節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次。

白話文:

將藥材均勻混合後服用。

  • 乾藕節散:將乾藕切成小段,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次約一湯匙,每日兩次。

,,阿膠湯,,〔又〕,,阿膠二兩,蒲黃六合,生地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服。

,,茜根煎,,〔又〕,,茜根一兩為末,每末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調服。

白話文:

阿膠湯:阿膠二兩,蒲黃六合,生地三升,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分次服用。

茜根煎:茜根一兩研成粉末,每次取兩錢粉末,用水煎後冷服,也可以用水調服。

,,十灰散,〔咯血〕,,大薊,小薊,柏葉,荷葉,茅根,茜根,丹皮,椶皮,大黃

白話文:

十灰散(用於咯血)

材料:

  • 大薊
  • 小薊
  • 柏葉
  • 荷葉
  • 茅根
  • 茜根
  • 丹皮
  • 椶皮
  • 大黃

梔子黃,等分,燒存性研末,或藕汁或萊菔汁磨京墨半匙下五錢,立止。,

花蕊散,,〔又〕,,花蕊石研極細,童便一杯煎溫,調服三錢或五錢,用酒一半,

女用醋一半與童便和服亦可,總使瘀化黃水再調治。

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水煎服。一方,

春倍川芎,夏倍白芍,秋倍地黃,冬倍當歸。又方,春加防風,夏加黃芩,

秋加天冬,冬加桂枝。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黃生血寧心,

熟地補血滋腎,川芎行血通肝。劉宗厚曰: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夫川芎,

白話文:

梔子黃與其他藥材等量,燒成灰燼研磨成粉末,可以用藕汁或蘿蔔汁調和,加入半匙墨汁,服用五錢,即可止痛。

也可以將花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一杯童尿煎煮溫熱,調和三錢或五錢服用,也可以用一半酒和一半醋與童尿混合服用。總之,要使瘀血化為黃水,才能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四物湯的配方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各一錢二分半,水煎服。另一個配方是根據季節調整藥材的比例:春天增加川芎,夏天增加白芍,秋天增加地黃,冬天增加當歸。還有一個配方是根據季節加入不同的藥材: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天冬,冬天加桂枝。當歸能和血歸經,白芍能涼血補腎,生地黃能生血寧心,熟地黃能補血滋腎,川芎能行血通肝。劉宗厚說:想要尋找補血的藥物,四物湯就是最好的選擇。川芎...

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

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者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白芍,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涼血,

又治血虛腹痛,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犀角地黃湯,,〔又〕,,犀角,生地黃連,黃芩,大黃

白話文:

血中氣藥,像是辛散性味的藥物,能通肝經,化解血氣凝滯;地黃則屬血中血藥,通腎經,甘寒的性質可以滋養虛損的真陰;當歸分成三種治法,是血中主藥,通肝經,辛溫的性味,整體都能活血,各歸其經;白芍屬陰分藥,通脾經,酸寒的性味可以涼血,也治血虛腹痛,若要尋找陰藥,就必須從白芍入手。

犀角地黃湯,方中包含犀角、生地黃、黃芩和大黃。

,,青餅子,,〔又〕,,青黛一兩,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研勻,黃蠟化和,

作三十餅,以乾柿半個夾定,濕紙包,煨香嚼食,粥飲送下,日三。

白話文:

青餅

材料:

  • 青黛:一兩
  • 杏仁(用牡蠣粉炒過):一兩
  • 黃蠟:適量

做法:

將青黛和杏仁研磨成細粉,然後將黃蠟化開,與細粉混合均勻。

,,薏苡仁散,,〔又〕,薏苡仁為末,以熟豬肺切蘸,空心食之,苡仁補肺,

豬肺引經也。

白話文:

薏苡仁散:

將薏苡仁研磨成粉末。用煮熟的豬肺切成塊沾取粉末,空腹食用。薏苡仁可以補益肺氣。

,,補陰丸,,〔咳血〕,,龜板,杞子,黃柏,知母,杜仲,砂仁,甘草,五味子,側

白話文:

固本丸

**適用症狀:**咳血

組成:

  • 龜板
  • 枸杞
  • 黃柏
  • 知母
  • 杜仲
  • 砂仁
  • 甘草
  • 五味子
  • 當歸

柏葉,用豬脊髓、地黃膏為丸。

紫菀丸,〔又〕紫菀,五味子,等分,蜜丸,芡子大,含化。,

白話文:

柏葉,用豬脊髓和地黃膏製成丸藥。

紫菀丸,也是用紫菀和五味子等量,加上蜂蜜製成丸藥,丸藥大小如芡子,可以含服。

桑白皮散,,〔又〕,,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黃皮,銼碎,

白話文:

桑白皮散

【材料】

  • 新鮮桑樹根部的白皮 1 斤
  • 米湯浸泡 3 夜

【製法】

  1. 將桑樹根部白皮颳去黃皮
  2. 將白皮搗碎

入糯米四兩,焙乾為末,每一錢,米飲下。

,海犀膏散,〔又〕海犀膏即水膠一大片,炙黃,塗酥再炙,研末,每三錢,白湯化服。

,,白虎湯,,〔衄血〕,,石膏,知母,粳米,竹葉,,,,,,,,,,,,,

白話文:

糯米四兩,烤乾後磨成粉,每次用一錢,以米湯送服。

海犀膏散,用一大片的水膠,烤至黃色後,塗上酥油再烤,研磨成粉末,每次用三錢,以開水化開後服用。

白虎湯,用於鼻出血,包含石膏、知母、粳米、竹葉等成分。

,青黃散,,〔又〕,,青黛,蒲黃各一錢新汲水服之,或青黛、發灰等分,

白話文:

青黃散:

(又稱)青黛、蒲黃散。

做法:青黛、蒲黃各一錢,用新鮮汲取的水送服。

或:青黛、發灰等分,(以水服)

生地汁調下亦可。,桑耳塞鼻丹,,〔又〕桑耳炒焦搗末,每發時以杏仁大塞鼻中,

數次即可斷。石膏牡蠣丸,〔又〕石膏五錢,牡蠣一兩,每末方寸匕,酒服,

蜜丸亦可,日三次。

白話文:

也可以用生地黃汁液滴入鼻中。

桑耳塞鼻丹: 取桑耳炒焦,研磨成細末。每次鼻炎發作時,取杏仁粒大小的藥末塞入鼻中。

,,人中白散,,〔又〕,,人中白新瓦上焙乾,入麝少部,溫酒調服,立效。

白話文:

人中白散:用新的瓦片將人中白曬乾,加入少量麝香,用溫酒送服,立竿見影。

荊芥散,〔又〕荊芥炭,每二錢,研,陳皮湯下,不過二服也。

,,沈氏止衄丹,,〔又〕,香附二兩,川芎一兩,黑山梔,,黃芩各五錢,共為末,

每服二錢,開水下,不過一服即止,重者亦止二三服。

,,此金鰲自製方也,用之無不驗。

,清胃湯,,〔牙血〕升麻,當歸,黃連,生地,丹皮

,,白芷散,,〔又〕

,,木賊煎,,〔舌血〕,,木賊草煎水漱之,立止。

,,塗舌丹,,〔又〕烏賊骨,,蒲黃,等分,炒為細末,塗舌上。

白話文:

荊芥散(或用荊芥炭)每次取兩錢,研磨後加入陳皮湯中服用,最多服用兩次。

沈氏止衄丹:香附二兩,川芎一兩,黑山梔、黃芩各五錢,共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開水送服,一般服用一次即可止血,嚴重者可服用兩到三次。

此方為金鰲自製,屢試不爽。

清胃湯:升麻、當歸、黃連、生地、丹皮。

白芷散:

木賊煎:用木賊草煎水漱口,可立即止住舌頭出血。

塗舌丹:烏賊骨、蒲黃等量,炒成細末,塗抹在舌頭上。

,紫金沙丸,,〔又〕,,紫金沙即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貝母四錢,蘆薈三錢,蜜丸,

白話文:

紫金沙丸,又作紫金沙。

方劑組成:

  • 紫金沙(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
  • 貝母四錢
  • 蘆薈三錢

製作方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丸劑。

芡子大,每一丸,水一小杯,煎五分溫服。如吐血,溫酒調服。

,,小薊鐵子,,〔溺血〕,,藕節二錢,當歸一錢,山梔八分,小薊,生地,滑石,通

草,蒲黃各五分,甘草三分,竹葉七片

,,金匱腎氣丸,,〔又〕,,熟地八兩,山藥,山萸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

附子,肉桂,車前子,牛膝各一兩

,,茅根湯,,,〔又〕,,茅根,薑炭,等分,入蜜一匙,水二杯,煎一杯。

白話文:

【芡實大,每一丸,水一小杯,煎至五分後溫服。若出現吐血的情況,可使用溫酒調服。】

【小薊鐵子(對於尿血癥狀),藕節(二錢),當歸(一錢),山梔(八分),小薊,生地,滑石,通草,蒲黃(各五分),甘草(三分),竹葉(七片)。】

【金匱腎氣丸(又稱),熟地(八兩),山藥,山萸(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附子,肉桂,車前子,牛膝(各一兩)。】

【茅根湯(又稱),茅根,薑炭(等分),加入一匙蜂蜜,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

,,參芪夢卜散,,〔又〕,,人參,鹽黃芪等分,為末,用紅皮大夢卜一枚,切四片,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參芪夢卜散

將人參和鹽黃芪比例相同的研磨成粉末,再取一枚紅皮大夢卜,切成四片。

用蜜二兩,將夢卜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蜜盡為度,每用一斤,蘸藥食之,

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龍膽草湯,,〔又〕,,龍膽草一虎口水五升,

白話文:

使用兩兩的蜂蜜,將夢卜一片片蘸過之後烤乾,再進行烤製,注意不要烤焦,直到蜂蜜用完為止,每次使用一斤,蘸藥後食用,

並且用鹽水送服,直到病癒為止。龍膽草湯,

另外,龍膽草一把,用水五升煎煮。

煮二升半,分五服。,鬱金散,,〔又〕,,鬱金,槐花各一兩每末二錢,淡豉湯下。

,,龍骨散,,〔又〕,,龍骨煅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煮兩升半(藥液),分五次服用。

鬱金散:鬱金、槐花各一兩,每次取兩錢研末,用淡豆豉湯送服。

,,二草丹,,〔又〕,,金陵草即旱蓮草、車前草各等分,搗汁,每空心服三杯,

白話文:

二草丹:又稱金陵草,是由旱蓮草和車前草各等份一起搗爛取汁,空腹時服用三杯。

愈乃止。

,,槐花散,,〔腸風〕,,槐花二錢,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錢,烏梅肉炙

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病情好轉就停止用藥。

槐花散,用於治療腸風,藥物組成爲槐花二錢,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錢,烏梅肉和炙甘草各五分。

,,加減四物湯,,〔又〕,,生地,當歸川芎,側柏葉各一錢,枳殼,荊芥,槐花炙草

白話文:

加減四物湯

【另加】生地黃、當歸、川芎、側柏葉各 1 錢;枳殼、荊芥、槐花、炙甘草

各五分,烏梅一枚,薑三片

,,地榆散,,〔又〕,,地榆,卷柏各五錢砂瓶煮十餘沸,溫服。

白話文:

每種藥材各取五分,烏梅一枚,生薑三片。 另外,地榆散,再取地榆和卷柏各五錢,放在砂鍋中煮沸十餘次,溫服。

,,平胃地榆湯,,〔便血〕,,蒼朮,升麻炮附各一錢,地榆七分,葛根,厚朴,白朮

白話文:

平胃地榆湯

便血

藥方:

  • 蒼朮 一錢
  • 升麻(炮附) 一錢
  • 地榆 七分
  • 葛根 一錢
  • 厚朴 一錢
  • 白朮 一錢

陳皮,赤苓各五分,乾薑,當歸,神曲,白芍,益智仁,人參,炙草各三分,薑三,棗

白話文:

陳皮、赤苓各 0.5 克,乾薑、當歸、神曲、白芍、益智仁、人參、甘草各 0.3 克,薑 3 片,大棗 1 顆

,,結陰丹,,〔又〕,,枳殼,,威靈仙,黃芪,陳皮,椿根白皮,首烏,荊芥穗各五

白話文:

結陰丹

成分:

  • 枳殼
  • 威靈仙
  • 黃芪
  • 陳皮
  • 椿根白皮
  • 首烏
  • 荊芥穗

錢米糊丸,每五七十丸,米湯少入醋下。

,,清臟湯,,,〔又〕,,生地一錢,酒洗當歸,地榆各八分,山梔,黃芩,黃柏各七

分白芍,黃連,阿膠,側柏葉各六分,川芎槐角各五分

,,榆砂湯,,〔又〕,,地榆四兩,砂仁七枚,生甘草錢半,炙草一錢

白話文:

錢米糊丸,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少量米湯加少許醋送服。

清臟湯:生地一錢,酒洗當歸、地榆各八分,山梔、黃芩、黃柏各七分,白芍、黃連、阿膠、側柏葉各六分,川芎、槐角各五分。

榆砂湯:地榆四兩,砂仁七枚,生甘草半錢,炙草一錢。

,,黃土湯,,〔又〕,,灶中黃土三錢,熟地,白朮,附子,阿膠,,黃芩,炙草各一

白話文:

黃土湯

(又名)

  • 竈中黃土 三錢
  • 熟地 一錢
  • 白朮 一錢
  • 附子 一錢
  • 阿膠 一錢
  • 黃芩 一錢
  • 炙草 一錢

,,赤小豆當歸散,,〔又〕,,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當歸一兩,每末二錢,

白話文:

赤小豆當歸散

(另有配方)

配方:

赤小豆:5 兩(浸泡後發出芽苗,曬乾) 當歸:1 兩

用法:

每次取 2 錢藥粉服用。

漿水調服,日三服。

,,連殼丸,,〔又〕,,黃連,枳殼各二兩銼,以槐花四兩同炒去槐花,蒸餅丸,

白湯下五七十丸。

,,當歸承氣湯,,〔又〕,,當歸二錢,厚樸,枳實,大黃各八分,芒硝七分

,,地榆甘草湯,〔又〕,,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

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

,蒼朮地榆湯,,〔又〕,,蒼朮二兩,地榆一兩,分二帖,水煎,食前溫服。

白話文:

服用漿水,每日三次。另外,將黃連、枳殼各兩兩切碎,與槐花四兩一起炒,去除槐花,再用蒸餅丸成藥丸,用白湯送服,每次五七十丸。

另外,當歸二錢,厚樸、枳實、大黃各八分,芒硝七分,一起煎湯服用。

另外,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研磨成粉,每次取五錢,用兩盞水,加入砂仁末一錢,煎至半盞,分兩次服用。

另外,蒼朮二兩,地榆一兩,分成兩帖,水煎,飯前溫服。

,,大蒜丸,,〔又〕,,煨大蒜二枚,淡豉十枚,同搗丸,梧子大,香菜湯送二十丸,

白話文:

大蒜丸:

用兩個烤大蒜,十個淡豉,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香菜湯送服二十丸。

日二服,安乃止,永絕根本,無所忌。此藥甚妙,大蒜九蒸更佳,仍以冷@水送下。

,,旱蓮草散,,〔又〕,,旱蓮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湯下。

,,乾柿散,,〔又〕,,乾柿燒存性,湯服二錢愈。有人患此半月,自分必死,

服此方即愈。,白朮丸,,〔又〕,,白朮一斤土炒研末,生地半斤,飯上蒸熟,

搗和,乾則少入酒丸,每十五丸米飲下,日三。

,,槐角丸,,〔又〕,,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酒當歸,麩炒枳殼,防風,黃芩各五

錢,酒糊丸,米飲下五十丸。,

蒲黃散子,〔又〕,,蒲黃末二兩,每方寸匕,水調下,服盡止。,

白話文:

每天服用兩次,就能安神止痛,徹底根除病根,沒有忌口。這個藥方非常有效,大蒜九蒸之後效果更佳,用冷水送服。

旱蓮草散:旱蓮草放在瓦片上焙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米湯送服。

乾柿散:乾柿子燒至完全炭化,用湯送服兩錢即可治愈。有人患病半個月,自認必死無疑,服用此方後卻痊癒了。

白朮丸:白朮一斤土炒研磨成粉,生地半斤,用飯蒸熟,搗碎混合,乾燥後加入少量酒搓成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

槐角丸:槐角去掉梗,炒至一兩,地榆、酒當歸、麩炒枳殼、防風、黃芩各五錢,用酒糊做成丸,用米湯送服五十丸。

蒲黃散子:蒲黃末兩兩,每次服用一匙,用水調服,服完即可止痛。

熟附子丸,,〔又〕,,熟附子去皮,活礬各一兩,每末三錢,米飲下。又方,

熟附一枚,生薑三錢半,水煎,或加黑豆一百粒。,

白話文:

熟附子丸,將熟附子去掉皮,與活礬各用一兩,每次服用時取粉末三錢,用米湯送服。另一個方子,用熟附子一個,生薑三錢半,用水煎煮,有時候可以加入一百粒黑豆。

山楂子散,〔又〕,,山楂淨肉為末艾湯調下,應手而效。,

白話文:

山楂果散(又名),以純淨的山楂果肉磨成細末,用艾草湯調服,可以立即見效。

桑寄生散,,〔又〕,,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

,,黃連丸,,,,〔又〕,,黃連四兩作四分一生研一炒研一炮研一水浸曬研,條芩一

兩防風一兩,面糊丸,每五十丸,米泔浸枳殼水送下。冬月加酒蒸大黃一兩。

,,酒蒸黃連丸,,〔又〕,,黃連四兩,酒浸一宿,曬乾為末,酒糊丸,

熟水下三五十丸。,烏梅丸,,〔又〕,,烏梅三兩燒存性醋煮米糊丸,每空心,

白話文:

桑寄生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非時服用,用白湯送服。黃連四兩分成四份,分別生研、炒研、炮研、水浸曬研,再與一兩條芩、一兩防風混合,用麵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泔浸泡的枳殼水送服。冬月可加酒蒸大黃一兩。黃連四兩用酒浸泡一夜,曬乾研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熟水送服。烏梅三兩燒至存性,用醋煮米糊做成丸藥,每次空腹服用。

米飲下二十丸,日三。,樗白皮散,,〔又〕,,樗白皮,人參各一兩,每末二錢,

空心,溫酒調服,米湯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

白話文:

口服藥丸 20 粒,每日三次。

樗白皮散:

樗白皮和人參各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

,,木餛頭散,,〔又〕,,木饅頭燒存性椶灰,烏梅肉,炙甘草,等分,每末二錢,

水一盞,煎服。

白話文:

木餛頭散

組成:

  • 木饅頭灰(燒製後留存的白色粉末)
  • 烏梅肉
  • 炙甘草

用法:

將上述材料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 2 錢。

,,加味逍遙散,,〔痰涎〕,,丹皮,白朮各錢半,當歸,赤芍,桃仁,貝母各一錢山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

用於治療痰涎

組成:

  • 丹皮 半錢
  • 白朮 半錢
  • 當歸 一錢
  • 赤芍 一錢
  • 桃仁 一錢
  • 貝母 一錢

梔,黃芩各八分,桔梗七分,青皮五分甘草三分,,,,,,,,,,,,,,

,,清肺湯,,〔又〕,,赤苓,陳皮,當歸生地,赤芍,天冬,麥冬,山梔,黃芩,紫

菀,桑皮,阿膠珠各七分,甘草三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山梔地黃湯,〔又〕,,山梔錢二分生地,赤芍,知母,貝母,瓜蔞仁各一錢花粉,

丹皮,麥冬各五分

,,天門冬湯,〔又〕,,天冬,遠志,白芍,藕節,麥冬,黃芪,阿膠,沒藥,當歸生

地各七分,人參,甘草各三分,薑三片

白話文:

梔子、黃芩各八分,桔梗七分,青皮五分,甘草三分。清肺湯:赤苓、陳皮、當歸、生地、赤芍、天冬、麥冬、山梔、黃芩、紫菀、桑皮、阿膠珠各七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烏梅一個。山梔地黃湯:山梔二分,生地、赤芍、知母、貝母、瓜蔞仁各一錢,花粉、丹皮、麥冬各五分。天門冬湯:天冬、遠志、白芍、藕節、麥冬、黃芪、阿膠、沒藥、當歸、生地各七分,人參、甘草各三分,生薑三片。

,,清火滋陰湯,,〔又〕,,天冬,麥冬生地,丹皮,赤芍,山梔,黃連,山藥,山萸

白話文:

清火滋陰湯

組成:

  • 天冬
  • 麥冬
  • 地黃
  • 丹皮
  • 赤芍
  • 山梔
  • 黃連
  • 山藥
  • 山茱萸

,澤瀉,甘草,赤苓各七分,加童便

,,葛黃丸,,〔嘔血〕,,黃連四兩,葛花三兩無則葛根代之,用大黃末,

水熬成膏為丸,溫水下百丸。

白話文:

澤瀉、甘草、赤茯苓各用七分,加上童子尿。

對於嘔血的情況,使用黃連四兩,葛花三兩,如果沒有葛花可用葛根代替,加入大黃末,

用水熬製成膏狀後做成藥丸,用溫水送服一百粒。

,,是齋白朮散,,〔又〕,,,白朮二錢,人參,黃芪,茯苓各一錢,,山藥,百合各

七分半,甘草五分,前胡,柴胡各二分半,薑三棗二

白話文:

白朮二錢,人參、黃耆、茯苓各一錢,山藥、百合各七分半,甘草五分,前胡、柴胡各二分半,加薑三片、大棗兩枚。

,,四生丸,,〔又〕,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葉如無以鮮生地代,等分,

白話文:

四生丸:

由以下材料等分製成:

  • 生荷葉
  • 生艾葉
  • 生側柏葉
  • 生地黃葉(如果沒有,可用新鮮生地黃代替)

搗爛丸,如雞子大,每取一丸,水一盞,煎服,或鹽湯化服亦可。一方無荷葉,

有生薄荷葉。

,,側柏散,,〔又〕,,側柏葉蒸乾二兩半荊芥穗炭,人參各一兩,每末三錢,

入白面二錢,新汲水調如稀糊服。

七生湯,,〔又〕,,生地,生荷葉,生藕節,生茅根,生韭菜各一錢,生薑五錢上共搗

取自然汁一碗,濃磨京墨同服。

,,涼血地黃湯,,〔腸澼〕,,知母,黃柏各錢半,熟地,當歸,槐花,青皮各七分

,,當歸和血散,,,〔又〕,當歸,升麻各錢半,槐花,青皮,荊芥,白朮,熟地各七

白話文:

搗爛丸,如雞子大,每取一丸,水一盞,煎服,或鹽湯化服亦可。一方無荷葉,有生薄荷葉。

將藥丸搗爛,做成雞蛋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一盞水煎服,或用鹽湯化服亦可。另一種配方中沒有荷葉,改用生薄荷葉。

側柏散,〔又〕側柏葉蒸乾二兩半荊芥穗炭,人參各一兩,每末三錢,入白面二錢,新汲水調如稀糊服。

側柏散,又名側柏葉散。將側柏葉蒸乾,取二兩半,再加入荊芥穗炭、人參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入白面二錢,用新汲取的水調成稀糊狀服用。

七生湯,〔又〕生地,生荷葉,生藕節,生茅根,生韭菜各一錢,生薑五錢上共搗取自然汁一碗,濃磨京墨同服。

七生湯,又名七生散。將生地、生荷葉、生藕節、生茅根、生韭菜各一錢,生薑五錢,一起搗碎,取其自然汁液一碗,再加入濃磨的京墨一起服用。

涼血地黃湯,〔腸澼〕知母,黃柏各錢半,熟地,當歸,槐花,青皮各七分

涼血地黃湯,用於治療腸澼症。將知母、黃柏各取一錢半,熟地、當歸、槐花、青皮各取七分。

當歸和血散,〔又〕當歸,升麻各錢半,槐花,青皮,荊芥,白朮,熟地各七

當歸和血散,又名當歸散。將當歸、升麻各取一錢半,槐花、青皮、荊芥、白朮、熟地各取七分。

註:

  • 上述文本中括號內的文字,可能是藥方來源或別名。
  • 文本中出現的“錢”、“兩”等單位,是古代重量單位。

分,,川芎五分,共為末,每二錢,空心,米飲下。一名槐花散。

,,升陽除濕和血湯,,〔又〕,,,白芍錢半黃芪,炙草各一錢,陳皮,升麻各七分,

生地,丹皮,生甘草各七分,當歸,熟地,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

白話文:

川芎五分,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槐花散。

升陽除濕和血湯則由白芍錢半、黃芪、炙草各一錢、陳皮、升麻各七分、生地、丹皮、生甘草各七分、當歸、熟地、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組成。

,,加味香連丸,,〔又〕,,黃連,淡吳萸各一兩,木香一錢,煨白豆蔻一錢半,乳香

沒藥各錢二分,水浸烏梅肉搗丸,每三十丸,甘草湯下。

白話文:

加味香蓮丸

(材料:)

  • 黃連:一兩
  • 淡吳茱萸:一兩
  • 木香:一錢
  • 煨白豆蔻:一錢半
  • 乳香:適量

,,升陽補胃湯,〔又〕,,,白芍一錢半升麻,羌活,黃芪各一錢,生地,熟地,獨活

,柴胡,防風,丹皮,炙草各五分,當歸葛根各三分,肉桂二分

白話文:

升陽補胃湯

材料:

  • 白芍:1.5錢
  • 升麻:1錢
  • 羌活:1錢
  • 黃芪:1錢
  • 生地:適量
  • 熟地:適量
  • 獨活:適量

,,益智和中丸,,〔又〕,,,白芍一錢半當歸,黃芪,升麻,炙草各一錢,丹皮,柴

白話文:

益智和中丸

藥方:

  • 白芍:1.5錢
  • 當歸:1錢
  • 黃芪:1錢
  • 升麻:1錢
  • 炙草(甘草):1錢
  • 丹皮:1錢
  • 柴胡:1錢

胡,葛根,半夏,益智仁各五分,桂枝四分肉桂,,炮薑各二分

,,香殼丸,,〔又〕,,黃連一兩,枳殼厚朴各五錢,當歸四錢,荊芥穗,木香,黃柏

白話文:

胡椒、葛根、半夏、益智仁各五分,桂枝四分、肉桂四分,炮姜各二分。

香殼丸:黃連一兩,枳殼、厚朴各五錢,當歸四錢,荊芥穗、木香、黃柏。

各三錢,刺蝟皮一個燒灰,面糊丸,溫水下五七十丸,日二服。一名加味連殼丸。

白話文:

各種藥材各三錢,刺蝟皮燒成灰,用麵粉做成丸子,用溫水送下五、六十丸,一天兩次。又名加味連殼丸。

,,芍藥黃連湯,,〔又〕,,,白芍,黃連當歸各二錢半,炙草一錢,大黃五分,肉桂

白話文:

芍藥黃連湯

組成:

  • 白芍 2.5 錢
  • 黃連 2.5 錢
  • 當歸 2.5 錢
  • 炙草 1 錢
  • 大黃 0.5 錢
  • 肉桂 適量

二分半

,,沈氏犀角湯,,〔九竅血〕,,犀角磨汁黃連,,荊芥炭,小薊各一錢,龍骨生研八

分黃芩錢半,人參五分,水二杯,煎一杯,入側柏汁五匙服。

,,此金鱉自製方也,用之效。

白話文:

使用沈氏的犀角湯,配方如下:取犀角磨成汁,加上黃連、荊芥炭、小薊各一錢,龍骨研磨後取八分,黃芩一錢半,人參五分。用水兩杯煎至一杯量,然後加入側柏汁五匙服用。

這是金鱉自己配製的藥方,使用後效果良好。

,,小薊散,,〔又〕,,小薊、百草霜、香附、蒲黃炒,各用五錢為末,或摻或擦牙,

立止。

白話文:

小薊散:

小薊、百草霜、香附、蒲黃,各取五錢搗碎,用於揩牙或塗抹牙齒。

五花湯,,〔又〕,,水蘆花,紅花,槐花,茅花,白雞冠花,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五花湯:將水蘆花、紅花、槐花、茅花、白雞冠花等分量混合,加水煎服。

,,黃芪建中湯,,〔血汗〕

,,妙香散,,〔又〕

,,定命散,,〔又〕,,朱砂,寒水石,麝香,等分,每末五分,新水調下。

,,六鬱湯,,〔薄厥症〕,,香附,蒼朮神曲,山梔子,連翹,陳皮,川芎,赤苓貝母

,枳殼,蘇葉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三

,,滋陰降火湯,,〔唾血〕白芍錢三分當歸錢二分,熟地,麥冬,白朮各一錢,酒生地

八分,陳皮七分,鹽知母,鹽黃柏各五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黃芪建中湯用於血汗症,妙香散和定命散也可用於治療。定命散由朱砂、寒水石、麝香等分,每次服用五分,以新水調服。六鬱湯用於薄厥症,由香附、蒼朮、神曲、山梔子、連翹、陳皮、川芎、赤苓、貝母、枳殼、蘇葉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三片組成。滋陰降火湯用於唾血症,由白芍三分、當歸二分、熟地、麥冬、白朮各一錢、酒生地八分、陳皮七分、鹽知母、鹽黃柏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組成。

,,人參平肺散,,〔又〕,,桑皮二錢,人參,知母,地骨皮,炙草各一錢,天冬,赤

苓各八分,陳皮,青皮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薑三片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

組成:

  • 桑皮:2 錢
  • 人參:1 錢
  • 知母:1 錢
  • 地骨皮:1 錢
  • 炙甘草:1 錢
  • 天冬:1 錢
  • 白芍:1 錢
  • 麥冬:1 錢
  • 五味子:1 錢

人參平肺散是一種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的中藥方劑。其中,桑皮可以清肺熱、止咳。人參大補元氣,知母清肺熱、生津,地骨皮清肺熱、瀉肺火,炙甘草補氣、和中,天冬滋肺潤燥,白芍養血和營,麥冬滋肺養陰,五味子斂肺固表。此方劑整體具有清肺熱、補氣血、潤燥止咳的功效。

,,河間生地黃散,,〔又〕,,杞子,柴胡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黃芩,黃芪

白話文:

河間生地黃散

組成:

  • 地黃
  • 枸杞子
  • 柴胡
  • 黃連
  • 地骨皮
  • 天門冬
  • 白芍
  • 黃芩
  • 黃芪

生地,熟地,生甘草各七分

,,清唾湯,,〔又〕,,知母,貝母,桔梗黃柏鹽水炒,熟地,元參,天冬,遠志,麥

冬各一錢,薑炭五分

白話文:

生地、熟地和生甘草各取七分,

清唾湯,

另外,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用鹽水炒過、熟地、元參、天冬、遠志和麥冬各取一錢,薑炭取五分。

,,元霜雪梨膏,,〔又〕,,雪梨六十個去心打取汁二十鐘酸者不用,生藕汁十鐘,生

白話文:

元霜雪梨膏,用雪梨六十個去心,打取汁二十鐘,酸者不用,加入生藕汁十鐘,生…

地汁十鐘,麥冬煎濃汁五鐘,生萊菔汁五鐘白茅根汁十鐘

,,上汁合和,重濾去渣,火上煎煉,入煉蜜一斤,飴糖八兩,薑汁半酒杯,

火上再熬如稀糊,收好,每服三五匙,日三次,不拘時。

,,芎歸湯,,〔眩暈〕

白話文:

取地黃汁十鐘,麥冬煎濃汁五鐘,生蘿蔔汁五鐘,白茅根汁十鐘,將所有汁液混合,重濾去渣,再用火煎煉,加入煉蜜一斤、飴糖八兩、薑汁半酒杯,繼續用火熬成稀糊狀,收好備用。每次服用三到五匙,一天三次,不拘時間。此方適用於芎歸湯治療眩暈症。

,,生地芩連湯,,〔又〕,,生地,川芎當歸各錢半,赤芍,山梔,黃芩,黃連各七分

白話文:

服用生地芩連湯,也可以用生地、川芎、當歸各半錢,赤芍、山梔、黃芩、黃連各七分來代替。

防風二錢,水煎,徐徐呷下。

,,此方兼治男子失血過多,女人崩漏過度,因而涸燥,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

揚手擲足,錯語失神,鼻乾氣粗,並及眩暈,皆危症也,以此救之。

白話文:

防風兩錢,用水煎煮,慢慢喝下。

這個方子同時可以用於治療男性失血過多,女性月經過多導致身體乾燥,行為異常,摸衣服摸牀,做出抓取空中動作,閉眼昏迷,

手舞足蹈,說話混亂失去神智,鼻子乾燥呼吸急促,以及頭暈目眩,這些都是危險的症狀,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急救。

,,全生活血湯,,〔又〕,,,白芍,升麻各一錢,防風,羌活,獨活,柴胡,歸身,

白話文:

全生活血湯

藥材:

  • 白芍:1錢
  • 升麻:1錢
  • 防風
  • 羌活
  • 獨活
  • 柴胡
  • 歸身(人參)

葛根,甘草各七分,川芎,藁本各五分,生地熟地各四分,蔓荊子,細辛各三分,紅花

白話文:

葛根、甘草各 7 克 川芎、藁本各 5 克 生地黃、熟地黃各 4 克 蔓荊子、細辛各 3 克 紅花(適量)

二分

,,此方兼治崩漏太多,昏冒不省,閉目無所知覺。說因血暴亡也,

血去則心神無所養,暴損氣血,豈能久活。當補而升舉之,以助其陽,

則目張神不昏迷矣。此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

治蓄血方五

,,犀角地黃湯,,〔上部〕,,生地三錢赤芍二錢,犀角鎊,丹皮各一錢,一方加當歸

、黃芩、黃連各一錢。

,,桃仁承氣湯,,〔中部〕,,桃仁,甘草桂枝,大黃,芒硝

,,抵當湯,,,〔下部〕

,,抵當丸,,〔又〕

,,生地黃湯,,〔總治〕生地汁一升無則用於生地二兩,乾漆五錢,生藕汁半升無則用

白話文:

二分

此方兼治崩漏太多,昏冒不省,閉目無所知覺。說因血暴亡也,

這方子可以同時治療月經量過多、頭昏眼花、神志不清,閉眼昏迷。這是因為血液大量流失造成的,

血去則心神無所養,暴損氣血,豈能久活。當補而升舉之,以助其陽,

血液流失,心神就無處依附,氣血大量損耗,怎麼能長久活下去呢?應該補益並提升氣血,幫助陽氣上升,

則目張神不昏迷矣。此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

這樣眼睛才能睜開,精神就不會昏迷了。這方子補益血液、滋養血液、生血益陽,補益手足厥陰經的不足。

治蓄血方五

犀角地黃湯 〔上部〕 生地三錢、赤芍二錢、犀角鎊、丹皮各一錢,一方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

桃仁承氣湯 〔中部〕 桃仁、甘草、桂枝、大黃、芒硝

抵當湯 〔下部〕

抵當丸 〔又〕

生地黃湯 〔總治〕 生地汁一升(沒有則用生地二兩),乾漆五錢,生藕汁半升(沒有則用

刺薊汁升半,生藍葉汁半升無則用於末半升,虻蟲二十個炒,水蛭十個炒,大黃一

兩,桃仁研五錢,水一升,可熬至二升,放冷,分二服,先服至半日部,

血未下再服之。此藥比抵當湯丸甚輕,恐服抵當湯丸下血不止,故以此主之。

,,此方專治蓄血症,脈沉細微,膚冷,臍下滿,或狂或躁,大便色黑,小便自利,

老幼氣弱者尤宜。

治脫血症方四

四物湯,,〔總治〕,,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三才湯,,〔又〕,,熟地,天冬,人參蜜丸,酒飲任下百丸。

加減四物湯,,〔又〕,,側柏葉,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枳殼,荊芥,槐花,炙

白話文:

用刺薊汁半升,沒有的話用藍葉汁半升,虻蟲二十個炒過,水蛭十個炒過,大黃一兩,桃仁研成五錢,加水一升,熬到二升,放涼,分兩次服用,第一次服一半,如果半天後血沒下來再服用另一半。這個藥方比抵當湯丸輕,擔心服用抵當湯丸會導致血不止,所以用這個方子代替。

這個方子專治蓄血症,脈象沉細微弱,皮膚冰冷,臍下脹滿,或狂躁不安,大便黑色,小便正常,特別適合老人小孩和體弱者。

治療脫血症的藥方四個:

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三才湯:熟地、天冬、人參蜜丸,用酒送服,每次一百丸。

加減四物湯:側柏葉、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枳殼、荊芥、槐花、炙甘草各五分。

草各五分,薑三,烏梅一

補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

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噯氣嘈雜吞酸惡心,皆火病也。噯氣者,即《內經》之噫氣。經云:五氣所病,

心為噫。又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於胃,故為噫。竊按噯氣一症,

總由胃弱不和,三焦失職。經云:寒氣客胃者,必先有火鬱於胃中,又為客寒所遏,

清無所歸而不得升,濁無所納而不得降。又或挾痰,或挾食,或挾氣,

故隨胸中之氣而上逆也(宜香附散)。而致噯之原,更有由脾肺鬱者,

白話文:

草各五分,薑三,烏梅一,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噯氣嘈雜吞酸惡心,都是火病。噯氣,就是《內經》裡的噫氣。經書說:五氣所病,心為噫。又說:寒氣停留在胃裡,厥逆,從下往上散,再從胃裡出來,所以會噫氣。我私下認為噯氣這個症狀,主要是胃弱不和,三焦失職造成的。經書說:寒氣停留在胃裡,一定先有火鬱積在胃裡,又受到寒氣的阻礙,清氣無處上升,濁氣無處下降。又或者夾雜著痰、食物,或者夾雜著氣,所以隨著胸中的氣向上逆流(適合用香附散)。而導致噯氣的根本原因,還有可能是脾肺鬱積。

有由胃陽虛者(脾肺鬱,宜杏仁、桔梗、鬱金、厚朴、半夏曲,胃陽虛,宜生白朮、

茯苓、益智、厚朴、半夏曲)。皆當詳察。嘈雜者,即心嘈。《內經》云: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又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剛知胃陽易燥,必賴脾陰養之。脾陰易濕,必賴胃陽運之。若表裡不和,

則鮮衝和之氣,致生嘈雜之病。其原有火動其痰者,必痰多脈滑而數,當先治痰,

次治火(宜大棗加黃芩、黃連)。有食鬱作熱者,必脈數實而大,當先治火,

次消導(宜生地、黃芩、木通、神曲、山楂、麥芽)。有濕痰壅盛者,必脈沉而滑,

白話文:

如果胃陽虛,脾肺會鬱結,可以使用杏仁、桔梗、鬱金、厚朴、半夏曲等藥物。如果胃陽虛,可以使用生白朮、茯苓、益智、厚朴、半夏曲等藥物。治療時要仔細觀察。胃中嘈雜就是心嘈。古籍《內經》記載:飲水進入胃中,精氣會上輸脾臟,脾氣散發精氣,再上歸肺臟。也說脾臟負責輸送津液給胃臟,胃陽容易燥熱,必須依靠脾陰滋養;脾陰容易濕潤,必須依靠胃陽運化。若表裡不和,就會缺乏調和之氣,導致嘈雜的病症。嘈雜的原因可能是火氣動了痰液,這樣的人痰多脈滑而數,應該先治痰,再治火,可以使用大棗、黃芩、黃連等藥物。也有可能是食物積滯化熱,這樣的人脈數實而大,應該先治火,再消導,可以使用生地、黃芩、木通、神曲、山楂、麥芽等藥物。如果濕痰壅盛,脈象會沉而滑。

當去濕消痰(宜白朮丸)。有氣鬱胸膈者,必脈沉而澀,當開鬱理氣(宜氣鬱湯)。

又有嘈雜至於醋心吐水者(宜檳榔橘皮湯)。有嘈雜醋心,

白話文:

如果出現濕氣過重和痰液過多的情況(適合服用白朮丸)。如果有氣鬱的感覺堵在胸膈,脈搏一定會又沉又澀,這時應該疏通氣鬱,調理氣機(適合服用氣鬱湯)。

上攻直至咽喉者(宜吳茱萸湯)。有嘈雜由心陽熱,而心中煩,頭汗泄者(宜茯神、

淮小麥、朱砂、柏子仁)。有婦人時患嘈雜,皆血液汗瓷,變而為痰。或言是血嘈,

白話文:

當風寒之氣上攻到咽喉時(宜用吳茱萸湯)。如果有嘈雜的聲音,是由於心陽熱,導致心中煩躁,頭汗外泄(宜用茯苓)。

多以豬血炒食自愈。說以血導血歸原之意也。即或蛔蟲作嘈雜,蟲得血腥亦飽伏也。

白話文:

許多人用豬血炒來吃就能自癒,這是因為血能引導血液回復原處。就算是有蛔蟲在作祟,蛔蟲聞到血腥味也會飽足而潛伏下來。

又有肝陰虛,經水十日半月一至,夜分多嘈雜者(宜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

丹皮)。皆當詳察。吞酸者,鬱滯日久,優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咽不下。

倘肌表複遇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

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暫解(宜二陳湯、左金丸)。或有食已吞酸,

則因於胃氣虛冷(宜吳萸、炮薑等分為末,湯服一錢或八分)。另有葉酸,

吐出酸水如醋,是津液鬱積日久,濕中生痰,故從火化,

白話文:

如果還有肝陰虛,經期十天半個月才來一次,晚上睡覺容易感到心煩意亂,就應該服用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丹皮。

所有情況都要仔細觀察。如果經常吞酸,是因為鬱結在脾胃之間,不能自然排出,也咽不下去。

如果體表又遇到風寒,體內的熱氣就會更加鬱結,導致酸味刺痛心臟。如果皮膚得到溫暖,毛孔就會打開。

或者喝一些溫熱的湯藥丸,就能讓津液流通,暫時緩解鬱熱,可以用二陳湯、左金丸。有些人飯後就吞酸,是因為胃氣虛寒,可以用吳萸、炮薑等分研磨成粉末,用湯送服一錢或八分。還有些人會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這是因為津液鬱積日久,濕氣化生痰液,所以從火化出來。

遂作酸味隨上升之氣而吐也(宜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查肉、神曲)。惡心者,

白話文:

胃氣上逆,產生酸味,隨著氣息往上吐出(建議服用平胃散,並添加木香、砂仁、砂仁、神曲)。嘔吐噁心的情況下,

由痰凝胃脘,或濕熱壅遏膈中,故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中兀兀,

如畏舟車者然(宜橘紅、半夏、山梔、黃連)。此四者,皆胃家之病,而治之之法,

固不離乎胃矣。而亦有時不專主胃者,說胃司納食,主乎通降,通降則無此四者之病,

其所以不通降而生病之故,皆由肝氣衝逆,阻胃之降泡。古人胃病治肝實,有見於此,

所以噯氣嘈雜吞酸惡心諸症,於理胃藥中,必加平肝之品也。

,,〔噯氣等原由症治〕,,,《靈樞》曰:足太陽之脈病,是動,則病腹脹善噫。

《內經》曰:太陰病,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乎陽明,陽明終屬心,

故上走而噫也。《脈經》曰:寸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仲景曰:

白話文:

當痰凝結在胃脘,或濕熱阻礙在膈肌,就會出現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嘔吐卻嘔不出來,心裡悶悶不舒,就像暈船暈車一樣。這時可以用橘紅、半夏、山梔、黃連來治療。這四味藥都是針對胃部的病症,所以治療方法自然也離不開胃。不過,有時也不完全只針對胃,因為胃負責納食,主要作用是通降,通降了就不會有這四種病症。不通降而生病的原因,都是因為肝氣逆衝,阻礙了胃的下降作用。古人治療胃病時會治肝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噯氣、嘈雜、吞酸、噁心等症,在理胃藥中,一定要加入平肝的藥物。

《靈樞》中說,足太陽經脈有病,就會出現腹部脹滿,經常打嗝的症狀。《內經》中說,太陰病,所謂上走心為噫者,就是陰氣盛而上衝到陽明經,陽明經最終屬心,所以上走而打嗝。 《脈經》中說,寸脈緊,是寒實之證,寒氣在陽明經,胸中就會滿悶而打嗝。仲景說:

上焦受中焦之氣未和,不能消,故能噫。又日,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黑豆,

白話文:

上焦受到中焦氣息不調和的影響,無法消化食物,因此會打嗝。此外,上焦氣息如果不能到達適當部位,那麼食物就不能變黑(氧化變色)。

故噫而吞酸。又日︰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氣填於隔上。《活人書》曰:傷寒噫氣,由中氣不交故也。

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噫氣。《入門》曰:噫氣,轉出食氣也。

胃中鬱火,膈上稠痰,飲食鬱成,宜香附、石膏、半夏、南星、梔子治之,亦治嘈雜。

又曰:氣實噫者,食罷噫轉腐氣,甚則物亦然,濕熱所致也。氣虛噫者,濁氣填胸也。

不因飲食常噫者,虛也。說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噫也。

宜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葉為臣,吳萸為使以治之。亦有善飲酒,

白話文:

因此打嗝並伴隨反酸。又說:寸口脈搏微弱且緩慢,弱表示陽氣不足,緩表示胃氣過盛,就會打嗝並伴隨反酸,食物吃下去卻無法順利消化,氣體積聚在膈膜之上。《活人書》說:傷寒引起的打嗝,是因為中氣不流通所致。

少陰經脈到達胸部,與厥陰經脈交會,水火相搏產生聲音,因此打嗝。《入門》說:打嗝,是胃氣反覆轉出所致。

胃中積聚熱氣,膈膜上有稠密的痰液,飲食停滯不消化,可以用香附、石膏、半夏、南星、梔子治療,也能治療嘈雜症。

又說:氣實引起的打嗝,是飯後打嗝,排出腐敗的氣體,嚴重時甚至會嘔吐食物,這是濕熱造成的。氣虛引起的打嗝,是因為濁氣積聚在胸部。

不是因為飲食而經常打嗝的,是虛症。說明胃中有濁氣,膈膜上有濕痰,都能引起打嗝。

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沉香作為主藥,厚朴、蘇葉作為輔藥,吳萸作為使藥來治療。也有些人喜歡喝酒,

每朝常噫不吐者。《正傳》曰:痰在中焦,作噫氣吞酸,胃脘當心痛,或嘔清水,

惡心,以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白朮、蒼朮、神曲、麥芽、砂仁、川芎、草蔻仁、

枳實、豬苓、澤瀉、吳萸、黃連、檳榔、木香、山梔之類治之效。又曰:

河間原病式言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尅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

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胃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丹溪曰:

俗謂之心嘈,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其症或兼噯氣,或兼痞滿,

漸至胃脘作痛,皆痰火為患也,治法以半夏、橘紅輩消其痰,芩、連、石膏、山梔、

白話文:

每天早上經常打嗝卻吐不出來。《正傳》說:痰積在中焦,會引起打嗝、吞酸,胃脘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或者嘔吐清水,感到噁心,可以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白朮、蒼朮、神曲、麥芽、砂仁、川芎、草蔻仁、枳實、豬苓、澤瀉、吳茱萸、黃連、檳榔、木香、山梔子等藥物治療。又說:河間的原病式中提到,酸味是肝木的味道,是因為火盛剋金,不能平肝木,於是肝木自己變得更盛,所以出現酸味,因此肝熱就會口酸。所以中焦有酸味的人,不適合吃黏膩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使氣機鬱滯不通暢。丹溪說:俗稱「心嘈」,感覺好像餓又不餓,好像痛又不痛,心裡總是煩躁不安,這種症狀可能伴隨噯氣,也可能伴隨痞滿,逐漸發展到胃脘疼痛,都是痰火所致,治療方法是用半夏、橘紅等藥物消痰,用黃芩、黃連、石膏、山梔子等藥物清熱。

知母輩降其火,二朮、芍藥輩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則安。又曰:此乃食鬱有熱,

黑山梔、薑炒黃連必用之藥。又曰:《內經》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以為熱,

言其本也;東垣言作熱攻之,必誤,則又以為寒,言其末也。

,,〔吞酸導引法〕,,,《保生秘要》曰:於肝經肺經二穴,掐之九九,擦亦九九,

行央後自效。,〔運,央〕,,,《保生秘要》曰:先服氣凝定,歸元半響,

次行胃口,洗滌邪火,至轉大腸散濁,複元,又凝定氣自愈。

治噯氣嘈雜吞酸吐酸惡心方九

,,香附散,,〔噯氣〕,,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

白話文:

知母能降火,白術、芍藥則健脾行濕,強壯脾胃,從根本上安穩脾胃功能。這屬於飲食積滯導致的胃熱,因此要用黑山梔、薑炒黃連來治療。古籍《內經》指出,各種嘔吐、泛酸都屬於熱證,這是指其根本原因;而東垣則認為用寒涼藥治療熱證是錯誤的,這是指其表象。

治療吞酸的導引法:在肝經和肺經的穴位上,掐按九九次,搓揉九九次,這樣就能見效。

治療噯氣的導引法:先調息凝神,保持元氣半響,然後運行胃氣,洗滌邪火,直到排泄到腸道,散去濁氣,恢復元氣,再調息凝神,自然痊癒。

治療噯氣、嘈雜、吞酸、吐酸、惡心的九個方劑:

香附散(治療噯氣):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

,,六君子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炙草,陳皮,半夏

,,二陳湯,,〔嘈雜〕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白朮丸,,〔又〕,,,白朮,南星,半夏

,,氣鬱湯,,〔又〕,,香附,蒼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川芎,山梔,甘草,紫

蘇,木香,尖檳榔

,,檳榔橘皮湯,,〔又〕,,檳榔四兩,橘皮一兩,每末方寸匕,空心,生蜜湯下。

白話文:

六君子湯包含人參、茯苓、白朮、炙草、陳皮、半夏。二陳湯由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組成。白朮丸則以白朮、南星、半夏為藥材。氣鬱湯則包含香附、蒼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川芎、山梔、甘草、紫蘇、木香、尖檳榔。檳榔橘皮湯用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研末,空腹以生蜜湯服用。

,,吳茱萸湯,,〔又〕,,淡吳萸,水煎,頓服。有人心如蜇破,服此,

白話文:

吳茱萸湯

也可以只用淡吳茱萸,加水煎煮,一次性喝完。有人感覺心臟像被針紮了一樣,服用此藥後能緩解。

二十年不發也,累用有效。

,,左金丸,,〔吞酸〕,,黃連,吳萸

,,平胃散,,〔吐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呃逆,火病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呃逆一症,古名噦,後名咳逆,

又名吃忒。其故有三:一曰熱逆,胃火乾氣上逆,脈洪大而數,必口乾舌燥,

面赤便秘(宜平胃散加清火藥)。陰火上炎而呃,其氣從臍下逆上,

說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也(宜山梔、黃連清火,木香理氣,茯苓、半夏理脾)。

白話文:

二十年的老藥方,只要有效,就能一直用下去。左金丸治吞酸,用黃連、吳萸;平胃散治吐酸,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呃逆是火症,古書上說,凡是逆氣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症。呃逆這個病,古稱噦,後來改稱咳逆,又叫吃忒。原因有三:一種是熱逆,胃火燥氣上逆,脈象洪大而數,患者一定口乾舌燥,面紅便秘(可用平胃散加上清火藥)。另一種是陰火上炎而呃逆,氣從臍下逆上,這是上升之氣到達肝臟而外洩,中間夾雜著相火(可用山梔、黃連清火,木香理氣,茯苓、半夏理脾)。

胃中停痰阻塞,致痰火鬱遏,不得疏泄,亦呃(宜參用二陳湯、半黃丸)。溫病發呃,

白話文:

胃部有痰液停滯、阻塞,導致痰火鬱結,無法疏散。因此會呃逆(可以參用二陳湯、半黃丸)。溫病發生的呃逆,

乃伏熱在胃,令人腦滿而氣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虛冷,亦致呃(宜茅葛湯)。

一曰氣呃,勞役過度,努傷中焦,丹田之氣,逆而上行,故呃,

白話文:

熱氣積聚在胃中,使人腦脹氣逆,氣逆導致打嗝,或拉肚子。胃寒虛冷也會導致打嗝。(可以用茅葛湯來治療。)

急調氣(宜對待、人參利膈湯)。中氣大虛,不時發呃,急補益(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急調氣(建議使用對待、人參利膈湯。)如果中氣非常虛弱,經常打嗝,需要緊急補益(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

元氣不足,胃虛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參理中湯)。肺氣鬱痹,面冷頻呃,

白話文:

當人體元氣不足時,胃部虛弱導致打嗝,必須補養身體的元氣(建議服用人參理中湯)。肺氣鬱積不通,導致面部發冷,頻繁打嗝。

總在咽喉不爽,當開上焦之痹,說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

乃能曠達也(宜枇杷葉、川貝、鬱金、射乾、通草、淡豉)。痢後發呃,

極為險症(宜六君子湯)。傷寒汗吐下後,或瀉利日久,或大病後氣呃,

白話文:

總是覺得喉嚨不舒服,那是上焦氣機不通暢的表現。心胸背部都感覺不舒展,需要借助上清藥物的陽氣來舒展,才能感到寬敞舒暢。(可用枇杷葉、川貝、鬱金、射乾、通草、淡豉等藥材)痢疾之後出現呃逆,是非常危險的症狀。(可用六君子湯)傷寒病經過汗、吐、下法治療後,或者長期腹瀉,或者大病之後出現呃逆,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症。

為中氣極虛(宜十全大補湯,兼熱加竹茹、丹皮,兼寒方加丁香、附、桂,脈沉數大、

白話文:

對於極度氣虛的情況(應以十全大補湯為宜,夾雜熱象時加入竹茹、丹皮,夾雜寒象時加入丁香、附子、桂枝,脈象沉滯數大、

便秘,宜稍加大黃)。男女傷寒,及一切雜病,手足逆冷而嘔且呃(宜薑橘湯)。

白話文:

*便祕:適當增加大黃的用量。 *男女患傷寒,及其他各種雜症,出現手腳冰冷而嘔吐呃逆時:使用薑橘湯。

呃逆之甚,至於短氣,急疏導之(宜紫蘇二錢、人參一錢,煎服)。食傷脾胃,

複病嘔吐,發呃下利,兩脈微澀,是陽氣欲盡,濁陰衝逆,急候也,

白話文:

呃逆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導致呼吸短促,應該立即疏通引導(適合使用紫蘇兩錢、人參一錢,煎煮後服用)。飲食傷及脾胃,

進而引發嘔吐,出現呃逆和腹瀉,脈象微弱且澀滯,這是陽氣即將耗盡,濁陰上逆的緊急情況。

舍理陽驅陰無別法(宜乾薑、吳萸、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熟附子)。病後氣逆,

白話文:

治療陽虛驅趕陰寒的方法很簡單(適合使用乾薑、吳茱萸、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製熟附子)。病後出現氣逆症狀,

不能歸元,致呃呃連聲不止,聲聞屋外(宜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

白話文:

無法歸於原處,導致打嗝連連,聲響傳到屋外(建議將刀豆燒成灰,用清水調服兩錢即可止住打嗝)。

溫病飲水過多,氣滯,呃逆不止(宜枇杷葉、茅根各半斤煎水,徐徐服)。呃而心下悸,

說緣水氣停鬱(宜二陳湯加木香、竹瀝、薑汁)。痰氣滯,其氣從胸中起中州,

元氣鬱也(宜氣鬱湯)。或脈小舌白,氣逆吃忒,畏寒微戰,胃陽虛,肝木上犯,

必議鎮肝安胃理陽法(宜代赭石、人參、丁香、橘皮、茯苓、淡乾薑、半夏)。

若無別症,忽然發呃,氣從胃中而起,

白話文:

患溫病時,喝太多水會導致氣滯,引發不停的呃逆。可以將枇杷葉和茅根各半斤煎水慢慢喝。如果呃逆時還伴隨心慌,可能是因為水氣停留在體內。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入木香、竹瀝和薑汁。如果痰氣阻塞,氣從胸部上涌,可能是元氣鬱結,可用氣鬱湯治療。如果脈搏微弱、舌苔白、氣逆、食慾不振、畏寒發抖,可能是胃陽虛、肝氣上逆,需要用鎮肝安胃、溫陽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代赭石、人參、丁香、橘皮、茯苓、淡乾薑和半夏。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突然發呃,氣從胃部上涌,

只,,,,,,,,,,,,,是氣不順(宜木香調氣散)。若痰結礙逆而吃忒,

白話文:

如果是氣不暢通,應該用木香調氣散治療。如果痰液阻塞導致氣逆而喘不過氣來,

乃為痰呃(宜先用鹽湯探吐法,後服導痰湯)。陰火從少腹上衝呃逆,夜分轉甚,

乃榮血虧傷之故(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呃而專由於火,

白話文:

主要是因為痰氣鬱結(應先用鹽水催吐的方法,再服用化痰湯)。陰火從下腹部往上衝擊,導致呃逆,在夜間會變得更加嚴重。

則曰火呃(宜乾柿生薑煎服)。呃而音高連聲,尚為有力,為實,可治;

白話文:

這種症狀稱為「火呃」(可以用乾柿子和生薑煎服)。如果打嗝的聲音高亢且連續不斷,還算有力氣,這屬於實證,可以治療;

若呃一二聲而音低者,中氣稍絕,而不能接續,則虛之極,旦發夕死;病後大發呃,

亦由真元之氣絕,不治。一曰胃寒,手足冷,嘔吐,無熱症,脈遲澀,

白話文:

如果打嗝聲音低弱且斷斷續續的,這是中氣非常虛弱的表現,一旦在早晨出現這種症狀,晚上就可能去世;疾病後期如果劇烈打嗝,也是因爲體內的元氣耗盡,無法治癒。另一種情況是胃部受寒,伴有手腳冰涼、嘔吐,並且沒有發熱的症狀,脈搏緩慢且澀滯。

為胃寒之候(宜丁香柿蒂湯)。胃虛寒,致胸滿而發呃(宜丁香柿蒂湯)。胃家寒冷,

白話文:

胃寒時(適用丁香柿蒂湯)。胃虛寒,導致胸腔積氣導致打嗝(適用丁香柿蒂湯)。胃寒。

久呃不能止(宜沉香散)。腎氣自腹中趕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出,

白話文:

長期的打嗝無法停止(應使用沉香散)。來自腹部的腎氣往上衝,卡在咽喉,形成一股阻力無法排出。

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並。經云:

病深者,其聲噦也(宜吳茱萸散)。吐利後胃氣虛寒,手足厥冷,

必傷土氣(宜理中湯加丁香、白朮、枳殼)。或脈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

此勞倦積傷,胃中虛冷,陰濁上乾(宜人參、茯苓、淡乾薑、炒川椒、代赭石、

炒烏梅肉)。若為冷物所阻,或誤投寒劑所遏,至陽不得上升而呃,陽症傷寒,

胸中飲食未消,誤服石膏、人中黃之類而呃,均宜散其寒,越其熱,

不使寒熱抑遏(宜丁香柿蒂散)。以上三者,皆呃症之由也,

白話文:

如果連續咳嗽數十聲,上下氣喘不過來,這是因為寒邪傷了胃脘,腎虛氣逆,上衝到胃部,與氣一起上升。經書記載:病症嚴重時,會發出噦聲(宜用吳茱萸散)。如果吐瀉之後,胃氣虛寒,手腳冰冷,就一定會損傷脾土的氣(宜用理中湯加丁香、白朮、枳殼)。如果脈搏停止,汗出呃逆,大便稀溏,這是勞累過度積累傷害,胃中虛寒,陰邪上逆(宜用人參、茯苓、淡乾薑、炒川椒、代赭石、炒烏梅肉)。如果因為吃冷的食物或誤服寒涼藥物而導致陽氣不能上升而呃逆,這是陽症傷寒,胸中食物尚未消化,誤服石膏、人中黃之類藥物而呃逆,都應該散寒通熱,不要讓寒熱互相抑制(宜用丁香柿蒂散)。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呃逆的原因。

故有謂呃證屬寒多而熱少者,又有謂呃症屬熱多而寒少者,皆一偏之見。說呃之為症,

總屬乎火,即如胃寒諸症,亦必火熱為寒所遏而然,若純由乎寒,

則必不相激而逆上矣。故人有尋常並無疾病,或一張口而寒氣相襲,立時發呃者,

俗名之曰冷呃,其得竟謂之冷病乎。說相襲者寒氣,而相襲之時,必陽氣適當上升,

故寒氣一襲,陽即不得越而呃也。若陽當下降,而非上升之時,雖寒襲之,

亦必不呃也。然此偶然感發,不足為病,非若前文三因之症,必須調治也。

白話文:

所以有人說呃逆症多屬寒性,而少屬熱性,也有人說呃逆症多屬熱性,而少屬寒性,這些都是片面的觀點。

說到呃逆症,總歸屬於火。就如同胃寒諸症,也必然是火熱被寒氣阻遏所致。如果純粹是寒性,就必定不會相互激盪而逆流上涌。所以有些人平時身體無恙,或者一開口就感到寒氣襲來,立刻發出呃逆聲,俗稱「冷呃」,難道這也能稱為「冷病」嗎?

說到襲來的寒氣,它襲擊的時候,必然是陽氣正要上升之時。因此寒氣一襲,陽氣就無法越過它而往上,於是就發生了呃逆。如果陽氣應該下降,而不是上升的時候,即使寒氣襲來,也必定不會發生呃逆。

然而這只是偶然感發的現象,不足以構成疾病,不像之前文中提到的三因之症,需要積極調治。

至如《活人書》所載呃逆陰症,胃寒脈細虛極(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

白話文:

就像《活人書》中提到的打嗝陰症,是胃寒引起的,脈搏細弱,元氣極度衰竭(適合服用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湯)。

呃逆陽症,發熱口苦,胸滿脈數(宜橘皮竹茹湯,或小柴胡湯加橘皮、竹茹)。

白話文:

呃逆伴隨發熱、口苦、胸悶、脈搏跳動快(可服用橘皮竹茹湯,或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橘皮、竹茹)。

《入門》所載痢後呃逆(宜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頓服,自止。痢後胃陽衰,

氣弱不相續而呃逆(宜補中益氣湯加竹茹、生薑、附子)。飲食填塞胸中,或食物太甚,

噎而不下,發為呃逆(宜三香散或二陳湯加枳殼、砂仁、蘇葉。

《正傳》所載痰閉於上,火動於下,無別症,忽發呃逆,從胸中起(宜二陳湯加芩、

連、桔梗、薑炒山梔)。痰挾氣虛而呃逆(宜六君子湯)。《綱目》所載胃中虛冷,

不能食,飲水則呃逆,或飲水太過,或水結胸而呃逆(宜小陷胸湯)。

白話文:

痢疾後呃逆,可服用人參、白朮煎湯,再搭配益元散服用,即可止呃。痢疾後胃陽虛弱,氣虛無法順暢,也會導致呃逆,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竹茹、生薑、附子治療。飲食過飽或進食過多,導致食物阻塞於胸中,難以下嚥,引發呃逆,可用三香散或二陳湯加入枳殼、砂仁、蘇葉治療。痰氣阻塞於上,火氣下行,無其他症狀,突然發作呃逆,從胸中起,可用二陳湯加入黃芩、連翹、桔梗、薑炒山梔治療。痰氣阻塞,伴隨氣虛而呃逆,可用六君子湯治療。胃中虛寒,食慾不振,喝水就呃逆,或喝水過多,或水積於胸而導致呃逆,可用小陷胸湯治療。

或但飲水多而呃逆,別無惡候(宜五苓散)。

《回春》所載過笑而呃逆(宜燈草探鼻取嚏)。皆所當究者也。總之,呃逆甚危,

不得視為尋常易瘳之症,倘尋常視之,危斃立見。,〔脈,法〕,,《醫鑑》曰:

呃逆之脈,宜浮緩,若弦促代急微結,難治,散大者必死。

,,〔呃逆症治〕,,,《入門》曰:呃逆當分有餘不足:不足者,因內傷,

及大病後發,其症胃弱面青,肢冷便軟;有餘者,因外感冒燥,及大怒大飽而發,

白話文:

有些人只是喝水太多而打嗝,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五苓散治療。書中記載,有些人因為過度歡笑而打嗝,可以將燈草塞進鼻孔引發噴嚏來緩解。總之,打嗝是很危險的,不能把它當作容易治好的小病,如果輕視它,就會立刻致命。脈象方面,《醫鑑》記載,打嗝的脈象應該浮緩,如果弦促代急微結,就很難治癒,脈象散大的話一定會死。

《入門》中提到,打嗝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是因為內傷或大病之後引起,症狀包括胃弱、面色蒼白、手腳冰冷、大便稀軟;實證是因為外感燥邪或大怒、大飽而引起。

其症面紅體熱,便閉。便軟者瀉心湯主之,便閉者大承氣湯主之。《綱目》曰:

白話文:

症狀: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大便不通。

大便軟的人,使用瀉心湯治療。 大便不通的人,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綱目》記載:

《靈樞》云嘔以草刺鼻令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詳此三法,

正是治呃逆之法。今人用紙捻刺鼻取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

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立已,此以噦為呃逆,正得經旨也。

謂之噦者,呃聲之重也。謂之呃者,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而名之也。又曰:

呃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呃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死在旦夕;

呃至八九聲氣不回者,難治;呃逆小便秘澀,或腹滿者,不治;脈見沉微散者死;

瀉痢後呃逆,及傷寒結胸發黃而呃逆,俱難治。

治呃逆方二十七

白話文:

《靈樞》說,用草刺鼻引起打噴嚏,就能止住嘔吐。同樣地,屏住呼吸,或用強烈的驚嚇,也能止住呃逆。這三種方法,正是治療呃逆的妙方。現代人用紙捻刺鼻使人打噴嚏,打噴嚏之後呃逆便會立刻停止,或閉住口鼻使人屏住呼吸,也能立刻止住呃逆,或裝作有賊人入侵,用驚嚇的方式也能立刻止住呃逆,這些方法都是根據《靈樞》的醫理,將嘔吐當作呃逆來治療。所謂噦,是呃聲的加重;所謂呃,是噦聲的減輕,都是根據病症聲音的輕重來命名的。另外,呃聲頻繁密集者屬於實證,可治;如果半個時辰才呃一聲,則是虛證,難以治療,多半會死,死期就在旦夕;呃到八九聲後氣息不能恢復者,也很難治;呃逆伴隨小便不通或腹部脹滿者,不可治療;脈象沉微散亂者,將會死亡;瀉痢之後出現呃逆,以及傷寒引起胸部結實發黃並伴隨呃逆者,也難以治療。

治療呃逆的方劑共有二十七個。

平胃散,,〔熱呃〕,,蒼朮,厚朴,廿草,陳皮

二陳湯,〔痰呃〕,,茯苓,陳皮,甘草,,半夏

半黃丸,,〔又〕,,半夏,南星,黃芩薑汁漫蒸餅丸,食後薑湯下七十丸。

茅葛湯,,〔熱呃〕,,茅根,葛根各半斤,水三升,煎升半,每溫飲一盞,

噦止即停。

調氣平胃散,〔氣呃〕,木香,檀香烏藥,蔻仁,砂仁,藿香,蒼朮,厚朴,陳

皮,甘草人參

白話文:

平胃散,用於治療熱呃,由蒼朮、厚朴、廿草、陳皮组成。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呃,由茯苓、陳皮、甘草、半夏组成。

半黃丸,用於治療呃逆,由半夏、南星、黃芩制成饼丸,用薑汁蒸制,饭后用薑湯送服,每次七十丸。

茅葛湯,用於治療熱呃,由茅根和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至升半,温热服用,每次一盏,呃逆止住即停。

調氣平胃散,用於治療氣呃,由木香、檀香、烏藥、蔻仁、砂仁、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人參组成。

利膈湯,,〔又〕,木香,檳榔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厚朴,大黃

白話文:

利膈湯

(藥材包括:)

  • 木香
  • 檳榔
  • 人參
  • 當歸
  • 藿香
  • 甘草
  • 枳實
  • 厚朴
  • 大黃

,,補中益氣湯,,〔虛呃〕,,人參,黃芪歸身,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

,,人參理中湯,,〔胃虛〕,,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六君子湯,,〔痢後〕,,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半夏,陳皮

,,十全大補湯,,〔虛極〕,,肉桂,炙草白芍,黃芪,當歸,川芎,人參,白朮,熟

地,茯苓,薑,棗

,,薑橘湯,,〔病後〕,,橘皮四兩,生薑一兩,水煎,徐呷乃止。

,,木香調氣湯,〔忽呃〕,,木香,藿香砂仁,蔻仁,甘草

,導痰湯,,〔痰呃〕,,南星,半夏,茯苓,枳實,陳皮,甘草

,,四物湯,,〔血虧〕,,川芎,當歸,地黃,白芍,,,,,,,,,,,,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於虛呃,成分包含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人參理中湯用於胃虛,成分包含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六君子湯用於痢後,成分包含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半夏、陳皮;十全大補湯用於虛極,成分包含肉桂、炙草、白芍、黃芪、當歸、川芎、人參、白朮、熟地、茯苓、薑、棗;薑橘湯用於病後,成分包含橘皮、生薑;木香調氣湯用於忽呃,成分包含木香、藿香、砂仁、蔻仁、甘草;導痰湯用於痰呃,成分包含南星、半夏、茯苓、枳實、陳皮、甘草;四物湯用於血虧,成分包含川芎、當歸、地黃、白芍。

,丁香柿蒂湯,,〔胃寒〕,,丁香,柿蒂人參,茯苓,良薑,橘皮,半夏各五錢,甘草

白話文:

丁香柿蒂湯

適用於: 胃部寒冷

組成:

  • 丁香
  • 柿蒂
  • 人參
  • 茯苓
  • 良薑
  • 橘皮
  • 半夏

各五錢

  • 甘草

二錢半,生薑七錢半,共為粗末,每三錢,煎服,或調蘇合丸服亦可。

一方七味各一錢,甘草五分煎服

,,沉香散,〔久呃〕,沉香,紫蘇,白蔻仁各一錢,共為末,每柿蒂湯服五七分。

,,理中湯,,〔吐痢後〕,,,白朮,乾薑炙草

,,氣鬱湯,,〔鬱呃〕,,香附,茯神,藿香,桔梗,木香,枳殼,厚朴,砂仁

,,丁香柿蒂散,,〔寒呃〕,,丁香,柿蒂各二錢,共為末,生薑五斤,煎湯調下。

如治傷寒呃逆,每末一錢,人參湯下。本方洁古治虛人呃逆,加人參一錢。

《三因方》加貝母、甘草等分。《衛生方》加青皮、陳皮。《易簡方》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取藥材二錢半,生薑七錢半,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煎服,或調蘇合丸服用亦可。

另一方,取七味藥材,每味各一錢,甘草五分,煎服。

沉香散用於久呃,取沉香、紫蘇、白蔻仁各一錢,研磨成末,每次取五到七分,用柿蒂湯送服。

理中湯用於吐痢後,取白朮、乾薑、炙草。

氣鬱湯用於鬱呃,取香附、茯神、藿香、桔梗、木香、枳殼、厚朴、砂仁。

丁香柿蒂散用於寒呃,取丁香、柿蒂各二錢,研磨成末,用生薑五斤煎湯調服。

如治療傷寒呃逆,每次取藥末一錢,用人參湯送服。本方原方用於治療虛人呃逆,需加人參一錢。

《三因方》中加入貝母、甘草等分。《衛生方》中加入青皮、陳皮。《易簡方》中加入半夏、生薑。

,,羌活附子湯,,,〔胃寒〕羌活,附子茴香,炮薑,木香,丁香各一錢,入鹽一撮,

同煎服。

白話文:

羌活附子湯

**適用:**胃寒

組成:

  • 羌活 1 錢
  • 附子 1 錢 (須炮製)
  • 茴香 1 錢
  • 炮薑 1 錢
  • 木香 1 錢
  • 丁香 1 錢

用法:

加入少許鹽,以上藥材一同煎煮服用。

,橘皮竹茹湯,〔陽症〕,,橘皮三錢人參二錢,,竹茹四錢,甘草一錢,薑五片棗二枚

白話文:

橘皮竹茹湯

適用於: 熱性症狀

材料:

  • 橘皮:三錢
  • 人參:二錢
  • 竹茹:四錢
  • 甘草:一錢
  • 薑片:五片
  • 紅棗:二枚

,加白朮,枳殼尤妙。

,,小柴胡湯,,〔又〕,,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益元散,,〔痢後〕,,滑石,甘草

,,三香散,,〔食呃〕,,沉香,木香,蔻仁,蘇葉,藿香

,,小陷胸湯,,〔水結〕,,黃連,半夏瓜蔞實

白話文:

加白朮,枳殼效果更好。

柴胡湯,裡面含有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益元散,是治療痢疾後遺症的藥方,裡面含有滑石、甘草。

三香散,可以治療飲食不消化引起的呃逆,裡面含有沉香、木香、蔻仁、蘇葉、藿香。

陷胸湯,可以治療水腫,裡面含有黃連、半夏、瓜蔞實。

,,生薑瀉心湯,,〔便軟〕,生薑,黃連黃芩,半夏,人參,甘草,乾薑,大棗

,,大承氣湯,,〔便閉〕,,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治大便軟溏)

  • 生薑
  • 黃連
  • 黃芩
  • 半夏
  • 人參
  • 甘草
  • 乾薑
  • 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