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卷六

故恐病由心者,宜鎮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銀箔、琥珀、犀角、龍齒等;)恐病由腎者,

宜壯其氣(宜四君子湯倍茯苓;)恐病由膽與肝者,宜養其陰(宜酸棗仁湯去黃耆、

蓮肉,加山萸、丹皮、白芍;)恐病由腎本經傷者,宜壯其水(宜人參散去肉桂,

加牛膝、遠志。),,【脈,法】,《得效》曰:恐則脈沉。《入門》曰:恐傷腎,

則脈必沉。《脈經》曰:人恐怖,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

其面白脫色也。又曰:人楚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恐病原由】,《內經》曰:腎在志為恐。又曰:胃為恐。注云:

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由心虛而腎氣並之,故為恐。

,,《靈樞》曰:足少陰之脈病,善恐。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又曰:恐者,

神散盪而不收。又曰:恐則氣下。注云:上焦固禁,下焦氣遠,故氣不行矣。子和曰:

肝藏血,血不足則恐。《綱目》曰:恐與驚相似,然驚者,為自不知也;恐者,

為自知也。說驚者,聞聲乃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

不能獨自臥,或夜必用燈者是也。,喜者,心肺二經病也。凡人心有所樂則動,

動而其氣達於外為喜。其氣,即肺氣也,肺氣舒鬯,喜迺以成,然是喜也。或觸乎事,

或因乎境,為情之正,《中庸》所謂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是也。

若過其節,則情盪而不能收,心肺二臟俱傷矣。二臟既傷,

而病於是作矣(宜定志丸加天冬、麥冬。)顧安可逞情怒志為哉。

,,【脈,法】,《得效》曰:喜則脈散。《入門》曰:喜傷心,則脈虛。

,,【喜病原由】,《內經》曰:心在志為喜。又曰:心實則笑,笑則喜。(鰲按:

心實者,邪氣實於心也,邪氣,或痰或火是也。)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怒傷氣。

又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日;喜則氣緩,說喜則氣和志達,

榮衛通利,故氣緩矣。《靈樞》曰:喜樂者,神盪散而不藏。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為肺神也。,怒者,肝膽病也。怒本情之正,惟發不中節,則肝膽之氣橫逆,

而二經遂傷,且木盛剋土,久必傷脾,怒所以為病也。程子云:

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如此用怒,便是情之正,

便是發而中節之和,豈至成病。今所謂怒者,以肝膽屬木,木性本直,木勢必伸,

稍有所鬱,不能遂其直達之性,不能順其上伸之勢。因激而成怒,則此怒已非情之正,

已非中節之和,即其怒已是病。況木鬱則激,激則橫,橫則變生諸症,

有不可意計測者矣。程子又云:治怒為難,惟剋己可以治怒,此聖賢治怒之法也。

餘亦云: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家治怒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內心的恐懼而生病,應該要安定心神(可以使用定志丸,並加入金銀箔、琥珀、犀角、龍齒等藥材);如果因為腎臟虛弱而生病,應該要補養腎氣(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並加倍茯苓的用量);如果因為膽和肝的問題而生病,應該要滋養肝膽的陰液(可以使用酸棗仁湯,去除黃耆和蓮肉,加入山茱萸、丹皮、白芍等藥材);如果因為腎臟本身的損傷而生病,應該要補益腎水(可以使用人參散,去除肉桂,加入牛膝、遠志等藥材)。

關於脈象的判斷,《得效》這本書說: 如果是恐懼的病,脈象會沉下去。《入門》這本書說: 恐懼會傷害腎臟,所以脈象一定會沉。《脈經》這本書說: 人在恐懼的時候,脈象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呢?老師回答說:脈象摸起來像絲線一樣細長,而且臉色會蒼白。又說:人在焦慮不安的時候,脈象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呢?老師回答說:脈象會浮動,而且臉色會忽白忽紅。

關於恐懼的病因,《內經》這本書說: 腎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恐懼。又說:胃也會引起恐懼。註解說:胃熱會導致腎氣虛弱,所以會產生恐懼。又說:精氣都聚積在腎臟就會產生恐懼,這是因為心虛導致腎氣上湧而引起的。

《靈樞》這本書說: 足少陰經脈有病,容易感到恐懼。又說:如果恐懼不解除,就會損傷精氣。又說:恐懼會使精神渙散而無法收斂。又說:恐懼會使氣向下沉。註解說:上焦被固守而不能流通,下焦的氣離散很遠,所以氣就無法運行。朱丹溪說: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血液不足就會感到恐懼。《本草綱目》說:恐懼和驚嚇很相似,但是驚嚇是自己不知道原因,恐懼是自己知道原因。說到驚嚇,是聽到聲音而產生驚嚇;說到恐懼,是自己感覺好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而且不能獨自坐立,不能獨自睡覺,或是晚上一定要點燈。

喜悅的情緒,是心經和肺經的疾病。一般人如果內心感到快樂就會有所行動,行動時,其氣會向外發散,這就是喜悅的表現。這裡所說的氣,就是肺氣。肺氣舒暢,喜悅的情緒才能形成,這是一種正常的喜悅。這種喜悅可能是因為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也可能是因為環境變化所引起,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在適當的時候發生,而且都能夠符合節度,這就叫做「和諧」。如果過度,情感就會放縱而無法控制,導致心肺二個臟器都受到損傷。一旦心肺受損,疾病就會因此產生(可以使用定志丸,加入天冬、麥冬等藥材)。所以,怎麼可以放縱自己的情緒呢?

關於脈象的判斷,《得效》這本書說: 喜悅時脈象會散亂。《入門》這本書說: 喜悅會傷害心臟,所以脈象會虛弱。

關於喜悅的病因,《內經》這本書說: 心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喜悅。又說:心臟功能旺盛時會發笑,發笑就是喜悅。(我認為:心實是指邪氣侵入心臟,這些邪氣可能是痰或火)。又說:過度的喜悅會損傷陽氣。又說:喜怒會損傷氣。又說:如果喜怒沒有節制,寒熱失調,身體就會不健康。又說:喜悅會使氣機緩慢,也說喜悅能使氣血調和、意志暢達、榮衛通利,所以氣機才會緩慢。《靈樞》這本書說:喜悅會使精神渙散而無法收斂。又說:過度喜悅會損傷魂魄,魂魄是肺臟的神。

憤怒是肝膽疾病。憤怒本身也是正常的情緒,只是如果發作的時候沒有節制,就會使肝膽之氣橫逆,導致肝膽兩條經脈都受到傷害,而且木氣過盛會克制脾土,時間久了也會傷害脾臟,所以憤怒才會導致疾病產生。程頤說:因為有令人憤怒的事情而生氣,聖人的內心本來沒有憤怒,這樣用憤怒,就是正常的情緒,發洩出來也能符合節度,這樣就不會產生疾病。現在所說的憤怒,是因為肝膽屬木,木的性質是直的,木的氣勢一定要伸展,稍微有一點鬱悶,就無法順著它直達的本性,無法順著它向上伸展的趨勢。因此受到激發而產生憤怒,這種憤怒已經不是正常的情緒,已經不是符合節度的和諧,也就是說,這種憤怒本身就是一種病。更何況木氣鬱結會導致激動,激動就會橫行,橫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讓人無法預測。程頤又說:控制憤怒是很難的,只有克制自己才能控制憤怒,這是聖賢控制憤怒的方法。我也說:控制憤怒是很難的,只有平息肝氣才能控制憤怒,這是醫家控制憤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