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卷六

言肝而膽在其中(宜香甘散。),,【脈,法】,《得效》曰:怒則脈激。《入門》曰:

怒傷肝,則脈必濡。,【怒病原由】,《內經》曰:肝在志為怒。又曰:暴怒傷陰。

又曰:大怒則氣絕而血菀於(上菀、鬱也,)使人薄厥。又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

心煩惋善怒。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矣。又曰:膽為怒。《綱目》曰:

怒在陰陽,為陰閉遏而不得伸也。,憂者,肺與脾病也。肺居華說之頂,

下通心肝之氣,心有所愁苦而不樂,則上搏乎肺而成憂,故憂為肺病。

肺與脾同稱太陰,同行氣以給眾臟,肺既成憂病,則閉結不解,氣固於內而氣不通,

氣不通,則大小便閉而傷脾,故憂又為脾病(宜靜神丹、歸脾湯。

),,【脈, 法】,《得效》曰:憂則脈澀。《入門》曰:憂傷肺則脈必澀。

,,【憂病原由】,《內經》曰:肺在志為憂,憂則氣沉。《靈樞》曰:

愁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也。又曰:憂則隔塞否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

,,思者,脾與心病也。脾之神為意。意者,心之所發也。由發而漸引焉曰思,

則當其發屬在脾,及其思屬在心。故玄晏先生曰: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也。《中庸》曰: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論語》曰:君子有九思。孟子曰:心之官則思。

是思固不可不用者,然思之太過,則流盪失節,必至傷神,神傷,百病蜂集矣,

其何以堪。故或有勞心思慮,損傷精神,致頭眩目昏,心虛氣短,

驚悸煩熱者(宜清心補血湯。)有思慮傷心,致心神不足,而不能寐者(宜養心湯。

)有憂思過度,令人惕然心跳動而不自安者(宜靜神丹。)有思慮太甚,致心氣不足,

忽忽善忘,恐怯不安,夢寐不祥者(宜定志丸。)有思慮太甚,心血耗散,

竟至怔忡恍惚者(宜益榮湯。)有因思勞傷心脾,致健忘失事,

言語顛倒如癡者(宜歸脾湯。)有思力太猛,心神失守,致痰涎聚於心包,

漸成癡癲者(宜加味茯苓湯。)凡此皆思之病也,皆過用其思之病也。

乃若過用其悲憂恐懼,亦有類於此者,治法大約可以相參。

,,【脈,法】,《得效》曰:思則脈沉,一云結。《入門》曰:思傷脾,則脈必結。

又曰:凡七情之脈,惟氣口緊盛而已,細分之,乃有如此等項之不同也。

,,【思病原由】,《內經》曰:脾在志為思。又曰:思則氣結。注云:聚心不散,

故氣亦停留而結也。《靈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又曰:

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也。

治驚方十四,,控涎丹,,〔去痰〕,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糊丸,

淡薑湯下七丸。

,,溫膽湯,,〔涼魘〕,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甘草,薑,棗

白話文:

卷六

談論肝臟時,膽腑也包含在其中(適合使用氣味芳香、味甘且能疏散的藥物)。

【脈象、診斷方法】 《得效》中說:當人發怒時,脈搏會變得急速有力。《入門》中說:發怒會損傷肝臟,導致脈象變得軟弱無力。

【怒氣的病因】 《內經》中說:肝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怒。又說:過度暴怒會損傷陰氣。還說:大怒會使氣機阻絕,導致血液淤積在上(上指的是鬱結),使人昏厥。又說:當血液向上湧動,氣向下沉積時,會使人心煩意亂,容易發怒。還說:發怒會導致氣機逆亂,嚴重時會嘔血,甚至會出現不消化食物的腹瀉。又說:膽腑與怒氣相關。《綱目》中說:怒的情緒在陰陽方面來看,是因為陰氣被閉塞而無法伸展。

憂愁,與肺和脾的疾病相關。肺位於胸腔上方,向下連通心肝的氣,當心中有憂愁不快樂時,就會向上影響到肺,形成憂愁的情緒,所以憂愁是一種肺病。肺和脾都屬於太陰,共同運行氣血以供給各個臟腑,當肺形成憂愁的疾病時,就會閉塞不暢,氣積在體內無法運行,氣不通暢,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並損傷脾臟,所以憂愁也是一種脾病(適合使用靜神丹、歸脾湯)。

【脈象、診斷方法】 《得效》中說:當人憂愁時,脈搏會變得澀滯。《入門》中說:憂愁會損傷肺臟,導致脈象變得澀滯。

【憂愁的病因】 《內經》中說:肺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憂愁,憂愁會導致氣機下沉。《靈樞》中說:憂愁無法排解就會損傷意志,而意志是屬於脾的神志。又說:憂愁會導致氣機隔塞閉鎖,氣脈斷絕,上下氣機無法順暢運行。

思慮,與脾和心的疾病相關。脾的神志是意志。意志是心所發出的。由發出而逐漸延伸叫做思慮,那麼當它發出時歸屬於脾臟,而當它成為思慮時歸屬於心臟。所以玄晏先生說:思慮發於脾臟,而形成於心臟。《中庸》中說: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經過思慮仍然無法理解就不要放棄。《論語》中說:君子有九種思慮。孟子說:心臟的功能是思慮。思慮本來就是不能不使用的,但是思慮過度,就會失去控制,必然會損傷精神,精神受到損傷,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如何能承受得了呢?所以有些人因為勞心費神,損傷精神,導致頭暈眼花、心虛氣短、驚悸煩熱(適合使用清心補血湯)。有些人因為思慮損傷心臟,導致心神不足,而無法入睡(適合使用養心湯)。有些人因為過度憂思,讓人心跳不安(適合使用靜神丹)。有些人因為思慮過度,導致心氣不足,經常健忘、膽怯不安、做噩夢(適合使用定志丸)。有些人因為思慮太過,心血耗散,甚至導致心悸恍惚(適合使用益榮湯)。有些人因為思慮勞損心脾,導致健忘,說話顛三倒四,像癡呆一樣(適合使用歸脾湯)。有些人因為思慮過於強烈,導致心神失守,使得痰液積聚在心包,逐漸形成癡呆症(適合使用加味茯苓湯)。這些都是因為思慮引起的疾病,都是因為過度使用思慮功能所導致的。如果過度使用悲傷、憂愁、恐懼的情緒,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治療方法大體上可以互相參考。

【脈象、診斷方法】 《得效》中說:當人思慮時,脈象會變得沉緩,也有人認為是結脈。《入門》中說:思慮會損傷脾臟,導致脈象出現結脈。又說:所有七情所引起的脈象,都以氣口的脈象強盛為主要表現,如果仔細區分,就會有以上這些脈象上的不同。

【思慮的病因】 《內經》中說:脾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思慮。又說:思慮會導致氣機鬱結。註解說:心神凝聚不散,所以氣機也停滯而鬱結。《靈樞》中說:因情志而產生的變化叫做思慮,因思慮而遠思叫做憂慮。又說:擔驚害怕、思慮過多就會損傷神志,神志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恐懼不安,甚至無法停止。

治療驚悸的藥方有十四種。

控涎丹:用於祛痰。成分包含: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混合磨成糊狀製成藥丸,用淡薑湯送服七丸。

溫膽湯:用於治療噩夢。成分包含: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