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卷六

)有血虛而驚者(宜朱砂安神丸。)有由痰盛而驚者(宜加味定志丸。

)有思慮過度者(宜清心補血湯。)有氣血俱虛者(宜養心湯。)皆當求其端而治之,

而驚始可安矣。,【脈,法】,《脈訣》曰:心中驚悸,脈必結代。《正傳》曰: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又曰:肝脈動暴,有所驚駭。《得效》曰:

驚則脈顫,顫者動也。《入門》曰:驚傷膽,則脈動。

,,【驚病形症】,《內經》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綱目》曰:

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三因》曰: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名曰心驚膽攝,

病在心膽經,其脈必大動。丹溪曰:驚悸者,有時而作,大概屬血虛與痰,

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入門》曰:

驚悸因思虛過度及大驚恐而作,甚則心跳欲厥。又曰:驚悸當補血安神,宜靜神丹、

寧志元;若氣鬱驚悸,宜交感丹、加味四七湯。《正傳》曰:心虛而痰鬱,遇險臨危,

觸事喪志,使人有惕惕之狀,是為驚悸。,悸者,心痺病也。非緣外有所觸,

自然跳動不寧,其原由水衰火旺,故心胸躁動(宜天王補心丹。)或水停心下,

心為火而惡水,故築築跳動不自安(宜茯苓飲子、半夏麻黃湯。)或汗吐下後,

正氣虛而悸不得臥(宜溫膽湯。)此皆病之由也。總而論之,要不外乎心傷火動、

火鬱痰生二語,其為症狀,舌強,恍惚,善悲。丹溪以血與痰概之(虛宜天王補心丹,

痰宜辰砂遠志丸,)可以識其端矣。,【悸病形症】,仲景曰:心悸者,水懼火也,

惟腎欺心,故為悸。傷寒飲水多,必心下悸。又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三因》曰:五飲停畜,閉於中脘,使人驚悸,屬飲家。《綱目》曰:

水飲為症,必頭眩心悸。,悲者,心肝兩虛病也。凡人心氣虛,神失所守,

肝虛又不能生之,則志不能伸,已無暢遂之致,而金來乘木,肺氣複與相並,

肺本主悲,故遂生悲病也。所謂善悲者,不必實有可悲之事,心中只是怏悒不快,

雖遇可喜,亦只強為歡笑而已(宜加味溫膽湯、安神補心湯。

),,【脈,法】,《得效》曰:悲則脈結,或云緊。《入門》曰:悲傷心包,

則脈必緊。,【悲病原由】,《內經》曰:肺在志為悲。又曰:心虛則悲,

悲者則憂。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又曰:悲則氣消。又曰:肺主殺,故其志為悲。

《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又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恐者,

心腎肝胃病也。心藏神,神傷則心怯而恐,火傷水也。胃屬土,腎屬水,

土邪傷水則為恐。肝者,腎之子,水強則膽壯,水衰則血虛,故易恐。而恐者,

又腎之情志,故心肝胃三經,皆有恐病,其原莫不由於腎也。此則《內經》之旨也。

白話文:

卷六

有些人因為血虛而產生驚嚇(適合服用朱砂安神丸)。有些人因為痰液過多而驚嚇(適合服用加味定志丸)。

有些人因為思慮過度而驚嚇(適合服用清心補血湯)。有些人因為氣血都虛弱而驚嚇(適合服用養心湯)。這些情況都應該找出根本原因來治療,驚嚇才能平靜下來。

【脈象、診斷方法】

《脈訣》說:心中驚悸,脈象一定會出現結脈或代脈。《正傳》說:寸口的脈搏跳動無力,動表示驚,弱表示悸。又說:肝脈跳動急促,表示受到驚嚇。《得效》說:驚嚇時脈象會顫動,顫動就是跳動。《入門》說:驚嚇傷到膽,脈象就會跳動。

【驚病的外在症狀】

《內經》說:血集中在陰分,氣集中在陽分,就會出現驚狂。《綱目》說:驚是心突然跳動而不安定。《三因》說:因為發生大事受到驚嚇而引起的,叫做心驚膽怯,病在心膽經,脈象一定會跳動得很大。朱丹溪說:驚悸是間歇性發作,大多屬於血虛和痰,瘦的人多半是血虛,胖的人多半是痰多,時常覺得心跳的人也是血虛。《入門》說:驚悸是因為思慮過度和受到極度驚恐而發作,嚴重時會心跳欲絕。又說:驚悸應該補血安神,適合服用靜神丹、寧志元;如果是氣鬱引起的驚悸,適合服用交感丹、加味四七湯。《正傳》說:心虛又有痰,遇到危險、面臨困境,就容易喪失意志,使人感到心神不寧,這就是驚悸。

悸,指的是心臟麻痺的病症。不是因為外在因素觸動,而是心臟自然跳動不安,根本原因是陰液衰退,陽火旺盛,導致心胸煩躁不安(適合服用天王補心丹);或是體內有水液停留在心下,心屬火而厭惡水,所以心臟會怦怦跳動不穩定(適合服用茯苓飲子、半夏麻黃湯);或是因為汗出過多、嘔吐、腹瀉之後,正氣虛弱導致心悸而無法入睡(適合服用溫膽湯)。這些都是疾病的原因。總而言之,不外乎是心傷火動、火鬱生痰這兩種情況,症狀包括舌頭僵硬、神情恍惚、容易悲傷。朱丹溪用血虛和痰來概括(虛弱的適合服用天王補心丹,痰多的適合服用辰砂遠志丸),就可以了解病因了。

【悸病的外在症狀】

張仲景說:心悸是水液害怕火熱,只有腎氣不足才會影響到心,所以才會心悸。傷寒病如果飲水過多,一定會出現心下悸動。又說:吃得少喝得多,水液停留在心下,嚴重就會心悸,輕微就會呼吸短促。《三因》說:五種水液停留在體內,阻塞在中脘,會使人驚悸,屬於飲症。《綱目》說:水飲引起的症狀,一定會頭暈心悸。

悲傷,是心肝兩虛的疾病。人體的氣虛弱,神失所養,肝虛又無法滋養,意志就無法伸展,已經沒有舒暢的感覺,加上肺氣來剋制肝木,肺氣也跟著虛弱,肺主悲傷,因此產生悲傷的病症。所謂的容易悲傷,不一定真的有什麼可悲的事情,只是心中悶悶不樂,即使遇到值得高興的事,也只是勉強擠出笑容而已(適合服用加味溫膽湯、安神補心湯)。

【脈象、診斷方法】

《得效》說:悲傷時脈象會出現結脈,也有人說是緊脈。《入門》說:悲傷傷到心包,脈象一定會是緊脈。

【悲病的原因】

《內經》說:肺在情志上對應悲傷。又說:心虛就會悲傷,悲傷就會憂愁。又說:精氣都集中在肺就會悲傷。又說:悲傷會使氣消散。又說:肺主肅殺,所以情志對應悲傷。《靈樞》說:悲哀如果過度會損傷魂魄。又說:悲哀過度會使精氣耗盡而失去生命力。

恐懼,是心、腎、肝、胃的疾病。心藏神,神受到損傷就會膽怯而恐懼,這是火傷到水的表現。胃屬土,腎屬水,土邪傷害水就會產生恐懼。肝是腎的子,水旺盛則膽氣強,水衰弱則血虛,所以容易恐懼。而恐懼又是腎的情志,所以心、肝、胃三經都有恐懼的病症,其根本原因都是來自於腎。這是《內經》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