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7)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又厥陰位下焦,總諸筋,其氣壅而不升,則亦病疝。故經有厥陰有餘,病陰痺,

滑則病狐風疝之語。總之,內外邪所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

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正自有辨。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腹內牽引作痛,

受濕則腫脹累垂,虛亦腫墜,血分不移,氣分多動。睪丸有兩,左屬水,生肝木,

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

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

諸氣憤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為厥陰、太陰、

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

可據而依也。,試詳七疝之症。經曰: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說既上沖心,又二便不通,能上而不能下也(宜木香散。)經又曰:肝所生病為狐疝。

說上抵少腹,下環陰器,皆肝部分,受疝之處。一切疝病,非肝木受邪,即肝自病,

狐疝乃其自病,曰狐者,以出入不常也(宜二香丸,蜘蛛散。)經又曰:三陽為病,

發寒熱,其傳為㿗疝。說三陽者,小腸、膀胱、膽也。小腸、膀胱皆在下體,

膽與肝為表裡,故皆能致疝。曰㿗者,丸腫大如升如斗,頑㿗不仁也(宜蠲痛丸、

楊氏麝香丸、茱萸內消丸、金鈴散。)若木腎則不痛,另詳前陰條。《內經》又曰: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說肝木乘脾,故大而虛,

肝木主上升,怒則氣上逆。曰厥者,脾受肝邪,氣逆有積也(宜蟠葱散、烏頭桂枝湯、

四神丸。)經又曰: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說脾受肝邪,

又傳於腎,則脾失運化之常,入遇寒水之臟,則留而成形。曰瘕者,狀如黃瓜是也,

氣不得申曰冤(宜二香丸、加味通心飲。)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

小腹悶痛,此亦疝瘕之屬(宜沈氏散瘕湯。)經又曰: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

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說以肝木乘胃,故既曰陽明之病,又曰肝之病也。曰㿉者,

以必裡膿血,甚則下膿血也(宜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經又曰: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說以內裡膿血,外小便秘,

由脾邪傳腎之故也(宜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飲。)此《內經》七疝,

有可考而得之者也。後張氏又立寒、筋、血、氣、狐、水、㿉七名。

內惟狐疝一名與《內經》同,然其言症,則主寒濕下注囊中(宜丁香楝實丸、

四炒川楝丸,)亦或由於痰飲下注(宜二陳湯加青皮、香附、蒼朮,)名雖同,

而實與《內經》肝自為病之旨有異。至其曰寒疝,則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

白話文:

另外,足厥陰經脈的部位在下焦,統管全身的筋,如果氣血運行不順暢而無法上升,也會導致疝氣。所以經典裡說,厥陰經氣過盛會導致陰痺(陰部麻木),流動不暢則會導致狐疝。總之,無論是外邪還是內邪侵襲,攻擊到內臟就會形成腹部疝氣,影響到陰部就會形成睪丸疝氣,這些情況本身就有區別。有位醫家說:疝氣這種病,如果受熱就會導致腹內牽引疼痛;如果受濕就會導致腫脹下垂;虛弱也會導致腫脹下墜,但血分的問題不常變動,氣分的問題則較多。睪丸有兩個,左邊屬水,與肝臟的木氣相連,木能生火,火能生心,這三者都主管血,而肝臟主要負責統管左邊的血。右邊屬火,火能生脾土,土能生肺金,這三者都主管氣,而肺臟主要負責統管右邊的氣。所以,各種寒邪收縮牽引時,會使氣血凝滯而歸於肝臟,然後下注到左邊的睪丸;各種氣機鬱結時,會使濕邪聚集而歸於肺臟,然後下注到右邊的睪丸。而且,睪丸周圍的筋絡,不完全是厥陰經、太陰經、陽明經的筋,也有其他經脈的筋絡參與。所以,左邊睪丸患病時,疼痛多而腫脹少;右邊睪丸患病時,疼痛少而腫脹多,這種說法非常確切,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現在來詳細說明七種疝氣的症狀。

《黃帝內經》說:從小腹向上衝到心窩的疼痛,大小便不順暢,這叫做「衝疝」。說明這種疝氣的病氣是向上衝的,而且二便不通,屬於氣機上逆而無法下降的情況(宜服用木香散)。《黃帝內經》又說:肝臟引起的疾病為「狐疝」。說明這種疝氣病氣上到小腹,下環繞陰器,這些都是肝臟的管轄範圍,也是疝氣容易發生的地方。所有的疝氣病,不是肝木受邪就是肝臟本身有病,而狐疝是肝臟本身有病造成的。之所以叫「狐」,是因為它發作時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宜服用二香丸、蜘蛛散)。《黃帝內經》又說:三陽經發病,會出現發冷發熱,並轉變為「㿗疝」。所謂三陽經,指的是小腸經、膀胱經、膽經。小腸經、膀胱經都在下體,膽經與肝經互為表裡,所以都可能導致疝氣。所謂「㿗」疝,是指睪丸腫大如升或如斗,堅硬而麻木(宜服用蠲痛丸、楊氏麝香丸、茱萸內消丸、金鈴散)。如果是「木腎」,則不會疼痛,相關情況在前面的陰部篇有詳細描述。《黃帝內經》還說:黃脈(指肝脈)出現脈象大而虛,腹中積聚氣,有氣逆的症狀,這叫做「厥疝」。說明這是因為肝木侵犯脾土,所以脈象大而虛。肝木主升,發怒則氣向上逆行。所謂「厥」,是指脾臟受到肝邪侵擾,導致氣機逆亂而積聚(宜服用蟠葱散、烏頭桂枝湯、四神丸)。《黃帝內經》又說:脾的病傳給腎,病名為「疝瘕」,小腹發熱疼痛,並有白色分泌物。說明這是因為脾臟受到肝邪侵擾,又傳到腎臟,導致脾臟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進入到屬水的腎臟後,就會停滯並形成固體。所謂「瘕」,是指像黃瓜一樣的腫塊,氣機不暢通時會感到憋悶(宜服用二香丸、加味通心飲)。有位醫家認為:陽明經(胃經)受濕熱,傳到太陽經(膀胱經),會出現發熱怕冷,小腹悶痛,這也屬於「疝瘕」的範疇(宜服用沈氏散瘕湯)。《黃帝內經》又說:足陽明經的筋發病會導致「㿉疝」,腹部肌肉會感到緊張。還說:肝脈滑動過快也會導致「㿉疝」。說明這是肝木侵犯胃土所致,所以既說是陽明經的病,又說是肝臟的病。所謂「㿉」,是指內部化膿出血,嚴重時會排出膿血(宜服用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黃帝內經》又說:脾脈微弱而大,會導致「疝氣」,滑動過快會導致「㿉癃」。還說:腎脈滑動過快也會導致「㿉癃」。說明這是因為內部化膿出血,外部出現小便不暢,是由於脾邪傳到腎臟引起的(宜服用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飲)。以上是《黃帝內經》記載的七種疝氣,可以依據這些進行考察和辨別。

後來,有位醫家又提出寒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水疝、㿉疝這七種疝氣。其中只有「狐疝」這個名稱與《黃帝內經》相同,但是他所描述的症狀,主要是寒濕之邪下注到陰囊中(宜服用丁香楝實丸、四炒川楝丸),也可能是由於痰飲下注引起的(宜服用二陳湯加青皮、香附、蒼朮)。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上與《黃帝內經》中肝臟本身有病的觀點有所不同。至於他所說的「寒疝」,是指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