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6)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督脈會(唇下陷中,)環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

至承泣而終(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按《難經》、

《甲乙經》卻無循曲以下之說。,【脈法】,《脈經》曰:寸口脈來,

緊綑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又曰:橫寸口邊脈丸丸者,任脈也。

,,【任病源由症治】,楊氏曰:任者,妊也。此是人生養之本,

故曰任脈起中極之下。《內經》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又曰:

上月音者,治其缺盆中。(鰲按:此言治,謂針炙之也,

與《脈經》言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穴治之之治同。

)《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其側動脈人迎,足陽明也,瀕湖曰:

任沖之別絡,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治任病方四

,,奪命丹,,〔陰襲〕,吳萸一斤,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

一分白湯浸,並焙乾,澤瀉二兩,酒面糊丸,空心,鹽湯下。

,,此方兼治奔豚疝氣上沖小腹引痛。

,,一捏金散,,〔又〕,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末二錢,酒下。

,,此方亦治奔豚疝氣上衝,及小腸氣、臍腹大痛。

,,木香順氣散,,〔氣痛〕,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

砂仁,炙草

,,和氣湯,,〔又〕,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

沒藥

,,七疝,任脈病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者,狐、

沖、㿗、厥、瘕、㿉癃、㿉是也。凡內外邪所感,皆能使陰陽不和,

陰偏勝則寒氣衝擊,陽偏勝則熱氣內壅,皆致任脈為疝。而肝則佐任脈以生化者,

故疝病原於任,必及於肝。若專主肝而不及任,背《內經》矣,非也。

專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矣,亦非也。說疝病在中極之中,少腹之間,

總諸陰之會,而上於關元,無不由任脈為之,以任總諸陰之所聚也。乃其症或由於熱,

或由於寒,或由於勞,或由於虛,而犯陰傷筋則同,故其病皆在陰,其傷皆在筋,

其動為風,其聚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經又曰:少陰脈滑,病肺風疝;太陽脈滑,

病腎風疝;少陽脈滑,病肝風癌。歷觀經旨,雖各經皆病,非俱從任脈起,

然各經所受之邪,必與任脈相犯,故心肝脾肺腎五經,皆統系之曰疝。言風者,

肝心陽氣為風,任之陰氣為疝,肝既佐任以生化,故病必相及,而以風與疝並稱也。

惟肝佐任,故其病曰少陽有餘病筋痺。肝風疝者。此少陽之相火,犯陰傷筋,

而動肝木之風,因聚肝而為疝也。太陽與腎,風寒合邪,傷陰而聚於腎,故腎亦有疝。

白話文:

督脈的穴位會合於嘴唇下方的凹陷處,環繞嘴唇,向上到下牙齦交會處再出來,分開行走,沿著臉部到兩眼下方的中央,直到承泣穴(眼睛下方七分,瞳孔直下的凹陷處,左右各一穴)結束。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根據《難經》、《甲乙經》的記載,督脈並沒有沿著臉頰下行的說法。)

【脈法】《脈經》說:寸口脈的脈象,如果繃緊、有力、長而直達關部,那就是任脈的脈象。又說:寸口邊緣的脈象呈現圓形,也是任脈的脈象。

【任脈的病源與症狀】楊氏說:任,就是妊娠的意思。任脈是人體生育的根本,所以說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方。《內經》說:女子十四歲時,腎氣開始旺盛,任脈暢通,太衝脈氣血充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衰退,太衝脈也衰弱,腎氣衰竭,月經停止,所以形體衰老而無法生育。又說:如果想要治上月音,要針刺缺盆穴(鎖骨上窩)。(鰲按:這裡說的治療,是指針灸,和《脈經》所說的動則少腹繞臍下,牽引橫骨,陰部疼痛的症狀,要取關元穴治療的道理相同。)《靈樞》說:缺盆穴的位置,就是任脈所經,稱為天突穴。天突穴旁邊的動脈是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李時珍說:任脈與衝脈的絡脈分支,稱為尾翳,向下到達鳩尾穴,散布於腹部,如果氣血實,則腹皮疼痛,如果氣血虛,則會癢而想抓。

治療任脈疾病的藥方四個:

奪命丹:組成:吳茱萸一斤,分為四份,分別用酒、醋、童便、白湯浸泡後焙乾,澤瀉二兩,用酒和麵糊製成丸劑。空腹時用鹽水送服。此方可以兼治奔豚(氣從下腹向上衝)和疝氣引起的上衝小腹疼痛。

一捏金散:組成:延胡索、川楝子肉、全蠍、茴香,每味藥磨成粉末二錢,用酒送服。此方也治療奔豚、疝氣上衝、小腸氣、臍腹劇痛。

木香順氣散:組成: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砂仁、炙甘草。

和氣湯:組成: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沒藥。

七種疝氣,都屬於任脈的病症。《經脈》說:任脈發病,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女子則會有帶下和癥瘕。七疝包括:狐疝、衝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癃疝、㿉疝。凡是內外邪氣侵犯人體,都會導致陰陽失調,如果陰氣過盛,就會寒氣衝擊,如果陽氣過盛,就會熱氣內壅,這些都會導致任脈出現疝氣。而肝臟是輔助任脈進行生化的,所以疝氣病源於任脈,也一定會影響到肝臟。如果只注重肝臟而忽略任脈,就違背了《內經》的說法,是不對的;如果只注重任脈而忽略肝臟,就會不了解疾病的根源,也是不對的。總之,疝氣病在中極穴、少腹之間,是所有陰經的會合之處,並上行到關元穴,沒有不由任脈引起的,因為任脈是所有陰經聚集的地方。而疝氣的症狀可能由於熱、寒、勞累或虛弱等原因引起,但都會損傷筋脈,所以疝氣的病都屬於陰症,損傷的都是筋脈,其發病如同風邪一樣來去不定,聚集時就像山一樣隆起,所以有疝氣的名稱。《經脈》又說:少陰脈滑,會出現肺風疝;太陽脈滑,會出現腎風疝;少陽脈滑,會出現肝風疝。綜觀經脈的旨意,雖然各經脈都可能出現疾病,但並非都從任脈發起,然而各經脈所受的邪氣,一定會侵犯到任脈,所以心、肝、脾、肺、腎五經,都歸屬於疝氣的範疇。所謂的風,是指肝心陽氣為風,任脈陰氣為疝,肝臟既然輔助任脈進行生化,所以疾病一定會互相影響,因此風與疝並稱。只有肝臟輔助任脈,所以其病症會出現少陽有餘,導致筋脈麻痺,肝風疝就是因為少陽相火侵犯陰經,損傷筋脈,導致肝木之風動,因而在肝臟聚集形成疝氣。太陽經與腎經,受到風寒邪氣侵犯,損傷陰經,聚集在腎臟,所以腎臟也會出現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