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5)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此與沖脈主身前之陰。),,古人以任脈為陰沉之海,以其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也。

按其脈之所到,既上中極,即與足厥陰、太陰、小陰之脈並行,循關元,歷石門、

氣海,又會足少陽沖脈於陰交,歷建裡,再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之脈於中脘,

以上喉嚨,再會陰維之脈於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是任脈固起於真陰,

而陰無陽不生,猶地之統於天,而地氣之上通,必由天氣之下降,兩相濟而後能通。

不然,竅陰冱寒,必至成痞閉也。人身之有天癸,乃天之元氣,降則為精氣以充於地,

則真陰自生,既生而漸至於充,然後地氣通,太沖脈由是始旺,月事以時下,

而易於有子。若無子者,必其任脈虛,以致中衰血竭地氣不通故也。

然而真陰最難充滿,非年歲既至,谷氣充實,天元必不堅定,故天癸亦不至,

然則真陰之盛,有不由於真陰之實者乎。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言乎陽極而衰,

為陰所襲,故曰陰半。說此陰已為竅陰,非真陰也。此雖真陰衰,實真陽衰也。

故任脈為病,非陰之自病,實由於陰中無陽。如經云: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皆原結陰之故耳。若經又云:脈來丸丸橫於寸口者,為任脈。此脈已為陰氣所襲,

故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宜奪命丹、一捏金散。)又苦腹中有氣如指,

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也(宜木香順氣散、和氣湯。)則此雖為無陰之症,

何莫非無陽之症乎。所謂真陰之盛,必由於真陽之實,益可見矣。

,,【任脈經行諸穴】,《脈經》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

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上亍而外出循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

)上毛際至中極(臍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

循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為任脈之會,)歷石門(即丹田,一名命名,

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會足少陽、

沖脈於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闕(臍中央、)水分(臍上一寸,

當小腸下口,)會足太陰於下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歷建里(臍上三寸,

)會手太陰、少陽、足陽明於中脘(臍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臍上五寸、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華說下一寸六分、

)華說(璇璣下一寸、)璇璣(天突下一寸,)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

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上,舌下中央,)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

白話文:

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方,沿著肚臍下方的毛際往上走,經過腹部內部,再往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然後往上到下巴,沿著面部,進入眼睛。

任脈與沖脈一同主導身體前方的陰氣。古人認為任脈是陰氣匯集的大海,因為它起於中極穴下方的會陰部位。

按照任脈所經過的路徑,它從中極穴往上走,就與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三條經脈並行,經過關元穴,再經過石門穴、氣海穴,又在陰交穴與足少陽經脈和沖脈相會合,再經過建裡穴,又在中脘穴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條經脈相會合,往上到達喉嚨,又在天突穴和廉泉穴與陰維經脈相會合,最後到達眼睛下方的中央部位,也就是承泣穴。任脈確實起源於真正的陰氣,而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產生,就像大地受制於天空,地氣往上運行,必須藉由天氣的下降來相互輔助,才能暢通。否則,體內的陰氣就會凝結寒冷,必定會導致腹部脹滿不通。人體有天癸這種東西,是上天的元氣,下降時化為精氣來充實身體,那麼真正的陰氣就會自然產生,產生後逐漸充盈,然後地氣才能暢通,沖脈才能開始旺盛,月經才能按時來潮,並且容易懷孕。如果沒有生育能力,必定是因為任脈虛弱,導致體內陰氣衰退、血液枯竭、地氣不通的緣故。

然而真正的陰氣最難以充滿,如果不是到了適當的年齡,飲食營養充足,上天的元氣必定不會堅定,所以天癸也不會出現。如此說來,真正的陰氣旺盛,難道不是由於真正的陽氣充實所導致的嗎?《黃帝內經》說:「人到四十歲,陰氣會減少一半。」這是說陽氣達到極點開始衰退,被陰氣所侵襲,所以說陰氣減少一半。這裡說的陰氣,已經是體內的陰氣,並非真正的陰氣。這雖然是真正的陰氣衰退,實際上是真正的陽氣衰退。所以任脈生病,並非陰氣自身有病,實際上是由於體內陰氣中缺乏陽氣所導致的。例如經文說:「男子體內結成七疝,女子出現帶下和腫塊。」都是陰氣凝結的緣故。如果經文又說:「脈象圓滑且橫向在寸口部位出現,是任脈的脈象。」這表示脈象已經被陰氣所侵襲,所以會出現小腹疼痛、繞著肚臍下方、牽引到橫骨、陰部有刺痛的症狀(應該服用奪命丹、一捏金散)。又會出現腹中有氣像手指一樣,往上衝到心臟,拘攣急迫,身體不能彎曲或伸直的症狀(應該服用木香順氣散、和氣湯)。那麼這些雖然是陰氣不足的症狀,但哪一項不是陽氣不足的症狀呢?所謂真正的陰氣旺盛,必定是由於真正的陽氣充實,這一點更加明顯了。

【任脈經絡所經過的穴位】《脈經》說:任脈是陰經脈的匯集處,它的脈絡起於中極穴的下方,小腹內部,會陰的分叉處(在兩陰之間),往上到曲骨穴(在橫骨上方毛際的凹陷處),再往上到毛際,到達中極穴(肚臍下方四寸,是膀胱的募穴),與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三條經脈一同在腹部內部並行,經過關元穴(肚臍下方三寸,是小腸的募穴,三條陰經脈在這邊與任脈相會合),經過石門穴(也就是丹田,又名命門,在肚臍下方二寸,是三焦的募穴),氣海穴(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是男子儲存精氣的地方),在陰交穴與足少陽經脈和沖脈相會合(肚臍下方一寸,在膀胱的上方開口處,是三焦的募穴),經過神闕穴(肚臍中央),水分穴(肚臍上方一寸,在小腸的下方開口處),在下脘穴與足太陰經脈相會合(肚臍上方二寸,在胃的下方開口處),經過建裡穴(肚臍上方三寸),在中脘穴與手太陰、手少陽、足陽明三條經脈相會合(肚臍上方四寸,是胃的募穴),往上經過上脘穴(肚臍上方五寸),巨闕穴(鳩尾穴下方一寸,是心臟的募穴),鳩尾穴(蔽骨下方五分),中庭穴(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膻中穴(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玉堂穴(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紫宮穴(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華蓋穴(璇璣穴下方一寸),璇璣穴(天突穴下方一寸),往上經過喉嚨,在天突穴和廉泉穴與陰維經脈相會合(天突穴在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處,廉泉穴在喉結上方,舌頭下方的中央),往上經過下巴,沿著承漿穴,與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