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4)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

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沖脈之邪也。說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又曰:

凡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沖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黃連、

黃柏、知母,以泄沖脈。又曰: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宜用酒炒黃柏、知母,

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又曰:凡腹中刺痛,或裡急,宜多用甘草。

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裡急,宜用當歸。又曰:氣逆裡急,

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陽瀉熱湯主之。又曰:麻木,厥氣上衝,

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宜神央丸主之。又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

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

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

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知、柏,以泄其濕熱。李瀕湖曰:濕熱成痿,

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千金方》曰:咳唾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其面翕熱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寸脈沉,

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衝,胸滿者去桂。

治沖病諸藥要品及方十三

,,沖逆宜降氣泄熱(陳皮,當歸,沉香,木香,吳茱萸,黃耆,地黃,檳榔,白朮,

川黃連,黃岑,黃柏,知母)

,,理中湯,,〔寒逆〕

,,加味補陰丸,,〔火逆〕,黃柏,知母各四兩,牛膝,杜仲,巴戟,熟地,山萸各

三兩,蓯蓉,茯苓,杞子,遠志,山藥,鹿茸,龜板各二兩,蜜丸,

鹽湯下八九十丸。此方補陰虛瀉陰火。

,,五苓散,,〔右動〕

,,防風白朮牡蠣散,,〔左動〕,防風,白朮,牡蠣粉,等分,每末二錢,

酒或米飲下,日二三服。

,,此方專治動氣誤發汗,筋惕肉瞤者。

,,甘李根湯,,〔上動〕,李根皮五錢,桂枝錢半,當歸,白芍,茯苓,黃岑各一錢

,半夏,甘草各五分,薑三片

,,大橘皮湯,,〔下動〕,陳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薑五片,棗三

,,調中益氣湯,,〔厥逆〕,黃耆二錢,人參,蒼朮,炙甘草各一錢,陳皮,升麻,

柴胡各四分,木香二分,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內傷〕,黃耆,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

,,升陽瀉熱湯,,〔氣衝〕,柴胡,陳皮,升麻,赤苓,枳殼,香附,甘草,白芍

,,神央丸,,〔又〕

,,生脈散,,〔燥熱〕,人參,麥冬,五味子

,,四苓散,,〔又〕,茯苓,豬苓,白朮,澤瀉

,,茯苓五味子湯,,〔氣逆〕,茯苓,五味子各二錢,肉桂,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將知母磨成粉,用酒洗過後炒乾,再磨成細末,用白開水調和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到兩百顆,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隨即吃些美味的食物壓住,不要讓藥丸停留在胃裡,要讓藥力直接下達到下元(指下腹部),目的是為了瀉掉衝脈的邪氣。這種病要根據四季的寒熱溫涼來治療。另外,凡是出現氣向上衝,或者伴隨裡急(腹部拘急),或者出現躁熱的症狀,都屬於衝脈氣逆。如果是內傷引起的這種情況,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炒過的黃連、黃柏和知母,來洩掉衝脈的邪氣。還有,凡是腎火旺盛,以及任脈、督脈、衝脈三脈氣盛的人,應該用酒炒過的黃柏和知母,但也不可長期服用,以免傷害胃部。另外,凡是腹中刺痛,或者裡急,應該多用甘草。還有,有些人虛弱地坐著卻無法排便,這都屬於血虛,血虛就會導致裡急,應該用當歸來治療。另外,氣逆導致裡急,胸膈咽喉不通暢,大便也排不出來,應該用升陽瀉熱湯來治療。還有,出現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導致胡言亂語、產生幻覺的,應該用神央丸來治療。還有,在炎熱的夏季,病情嚴重可能會傳到腎和肝,導致痿厥。痿是指四肢軟弱無力,厥是指四肢發熱如火或冰冷如冰。心煩意亂,衝脈之氣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出現火逆,這種情況叫做厥。所以痿和厥這兩種病常常同時出現。《黃帝內經》說:下氣不足,就會出現痿、厥和心煩意亂,應該用清燥去濕熱的藥,或者用生脈散合四苓散,再加入酒洗過的知母和黃柏,來洩掉濕熱。李時珍說:濕熱導致的痿,是不足中的不足,完全需要用峻補的藥來治療。《千金方》說:咳嗽、吐痰、手腳冰冷,氣從小腹向上衝到胸咽,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然後氣又向下流注到陰股部位,小便困難,時常感到昏冒的人,寸脈沉,尺脈微,應該用茯苓五味子湯來治療氣衝,胸悶者去掉桂枝。

治療衝脈病常用的藥材和方劑共有十三種。

衝脈氣逆應該用降氣、洩熱的方法(例如:陳皮、當歸、沉香、木香、吳茱萸、黃耆、地黃、檳榔、白朮、川黃連、黃芩、黃柏、知母)。

理中湯,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氣逆。

加味補陰丸,用於治療火邪引起的氣逆,配方是:黃柏、知母各四兩,牛膝、杜仲、巴戟天、熟地、山茱萸各三兩,肉蓯蓉、茯苓、枸杞子、遠志、山藥、鹿茸、龜板各二兩,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用鹽水送服八九十丸。這個方子可以補陰虛、瀉陰火。

五苓散,用於治療右邊氣動。

防風白朮牡蠣散,用於治療左邊氣動,配方是:防風、白朮、牡蠣粉等分,每次服用二錢,用酒或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二到三次。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因誤發汗而導致氣動,出現筋惕肉瞤(肌肉顫動)的情況。

甘李根湯,用於治療上部氣動,配方是:李樹根皮五錢,桂枝一錢半,當歸、白芍、茯苓、黃芩各一錢,半夏、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

大橘皮湯,用於治療下部氣動,配方是:陳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生薑五片,大棗三枚。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厥逆,配方是:黃耆二錢,人參、蒼朮、炙甘草各一錢,陳皮、升麻、柴胡各四分,木香二分,用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內傷,配方是:黃耆、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

升陽瀉熱湯,用於治療氣衝,配方是:柴胡、陳皮、升麻、赤茯苓、枳殼、香附、甘草、白芍。

神央丸,配方不詳。

生脈散,用於治療燥熱,配方是:人參、麥冬、五味子。

四苓散,配方是:茯苓、豬苓、白朮、澤瀉。

茯苓五味子湯,用於治療氣逆,配方是:茯苓、五味子各二錢,肉桂、甘草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