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3)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斜入踝,伏行出屬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

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內經》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啟玄曰:腎脈與沖脈並下行,

循足行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沖脈起於氣街,街直而通,故謂之衝。又曰:

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沖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與沖脈合而盛大,

故曰太衝。兩脈相合為表裡也。沖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沖脈相通諸經】,王海藏曰:手少陰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

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岐,上衝夾臍過天樞,

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係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

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

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

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

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原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瀕湖曰:三焦即命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

),,【人身四海】,《內經》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

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裡。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

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說,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挽息面赤;氣海不足,

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

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

懈怠安臥。,【中病症治】,《內經》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陽明者,

五臟六腑之海也,主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哄,調其虛實,

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

王氣法時月也。)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脇下少陽脈二道,

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症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夏月有此乃大熱之症,用黃連、黃柏、

白話文:

(奇經八脈中的沖脈)從腳踝斜著進入,潛伏著走到腳背,然後向下沿著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滲透到各個脈絡,溫養足部和腿部的肌肉,所以它的脈搏常常跳動。

如果沖脈的支脈阻塞不通,腳背上的脈搏就會停止跳動。不跳動就會導致厥症,厥症就會導致身體寒冷。《內經》說:足三陰經(肝、脾、腎)在腳部交會。

腳踝上方各有一條向下走的脈絡,這是腎經向下走的路線,叫做太衝。王啟玄說:腎經和沖脈一起向下行走,沿著腳行走,氣勢盛大,所以叫做太衝。另一種說法是:沖脈起源於氣街(腹股溝),氣街通道直通,所以叫做沖。還有一種說法是:心臟在南方,所以前方叫做廣明;沖脈在北方,所以後方叫做太衝。足少陰腎經與沖脈匯合而氣勢盛大,所以叫做太衝。兩條脈絡相互結合,互為表裡。沖脈在脾臟的下方,所以說它的沖擊力在下方,叫做太陰。

【沖脈與其他經脈相通】王海藏說:手少陰經的三焦相火是一個腑,右腎命門的火也是相火,心包經主理的也是相火,這些脈的診斷方法相同。腎臟是生命之氣的門戶,它產生氣並主導臍下,然後分成三條路:向上衝到肚臍兩側,經過天樞穴,再向上到達胸部的膻中穴(兩乳之間),這是元氣所繫之處。另外,足三焦經和足太陽經的分支,也沿著足太陽經的正路進入,聯絡膀胱的下方。

三焦,從頭到心,心到臍,臍到腳,分為上、中、下三焦,其實它們是同一個真元之氣,所以說“有臟無腑”。《脈訣》說:三焦沒有固定的形狀,只是個空泛的名稱,它寄居在胸腔中,與膈膜相對應。另一種說法是:它的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的上口,治療部位在膻中;中焦在胃的管道處,治療部位在肚臍旁邊;下焦在肚臍下方的膀胱上口,治療部位在肚臍。

《黃帝內經》說:原氣是三焦所使的功能。腎間的動氣,是真元一氣,分為三路,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是十二經的根本。(李時珍說:三焦是命的功能,與衝脈、任脈、督脈相通。)

【人身的四海】《黃帝內經》說:就像有東西南北四海一樣,人體也有四海與之對應。

胃是水谷之海,它的輸布通道,上方在氣街,下方到達足三里穴。沖脈是十二經之海,它的輸布通道,上方在大杼穴,下方出現在巨虛的上廉和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它的輸布通道,上方在脊柱上下,前方在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它的輸布通道,上方在囟門(說),下方在風府穴。氣海有餘時,氣會充滿胸部,呼吸急促,面色發紅;氣海不足時,則氣短,說話有氣無力。血海有餘時,會常常感覺身體變大,心中煩悶,卻不知道是什麼病;血海不足時,則常常感覺身體變小,虛弱無力,卻不知道是什麼病。水谷之海有餘時,則腹脹滿;水谷之海不足時,則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髓海有餘時,則身體輕捷有力,活力過盛;髓海不足時,則會頭暈耳鳴,腿腳酸痛,視物模糊,精神懈怠,只想躺臥。

【疾病的症狀和治療】《黃帝內經》說:治療痿症,為什麼要單獨取陽明經呢?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管宗筋(肌肉)。宗筋的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沖脈是經脈之海,主要功能是滲灌溪谷(組織間隙),它與陽明經在宗筋匯合,匯合在氣街。而陽明經是主導,它們都歸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聯絡。所以陽明經虛弱時,宗筋就會鬆弛,帶脈不能牽引,導致腿腳痿軟無力。治療時,應當分別補充各個脈絡的營養,疏通它們的通道,調整它們的虛實,調和它們的逆順。筋脈、骨骼和肌肉,都應當根據其各自的時令(肝屬甲乙,心屬丙丁,脾屬戊己,是根據五行的月令來區分的)來調養,這樣病症就能痊癒。李東垣說:秋冬季節,胃脈之氣有四條通道,被沖脈的氣逆轉,導致脅下少陽脈的兩條通道反而向上走,這叫做厥逆。它的症狀是氣向上衝擊咽喉,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躺臥。應該用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用量根據氣的多少而調整。如果在夏季出現這種情況,則屬於大熱之症,應該用黃連、黃柏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