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8)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或控睪丸而痛,此說得之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

或坐臥風冷也(宜青木香丸、當歸四逆湯。)其曰水疝,則囊腫痛,或腫如水晶,

或濕癢出黃水,或按小腹有水聲,此說得之於飲水醉酒入內,適遇風寒之氣,

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其曰筋疝,則陰莖腫脹,或下膿,

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隨溲下白物如精,

此說得之次房勞及邪朮所使也(宜加減柴苓湯、龍膽瀉肝湯。)其曰血疝,則狀如黃瓜,

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紋中,俗名便癰者,此說得之盛暑入房,氣血滲入脬囊,

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或情慾太濃,當泄不泄所致也(宜復元通氣散、

神聖代針散。)其曰氣疝,則上連腎哄,下及陰囊,偏墜而痛,或不痛,

此說得怒號哭,氣鬱而脹,號怒罷,氣即散者是也(宜氣疝飲,聚香飲子。)其曰㿉疝,

則陰囊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此說得之地氣脾濕,故江淮間多有之。女人陰戶凸出,

亦名㿉疝。小兒亦有生成如此者,乃胎中宿疾。然而㿉疝不一,有玉莖腫硬引臍絞痛,

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名曰卵㿉,出水不止者死。有素多濕熱,因怒激火,昏眩,

手搐,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名曰氣㿉者。而膀胱氣名曰水㿉。小腸氣名曰腸㿉。

此四者皆㿉疝也,治之之法同(宜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總之,後世之人,

嗜欲紛而病日多,即疝氣一症,有不止於《內經》名目者,故張氏增立七疝,

實足補《內經》之未備,茲因按其名而詳參症治,庶醫者不至臨時束手。

若巢氏強分厥、癓、寒、氣、盤、胕、狼,自附《內經》之七疝,則適見其支離矣,

曾何益於經旨乎。,且經以疝症屬肝任,理固然已。而猶有未盡者,必其人腎虛寒,

濕邪乘虛客之,遂成疝病。丹溪謂與腎經絕無相干者,誤也。設使精氣充實,

安得有疝。故有此病者,補氣,通腎氣,除濕(宜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

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若陰虛有熱,兼宜清熱(宜生地、

石斛。)虛寒而痛,必溫腎(宜小茴、仙茅、補骨脂。)虛熱而痛,必清火(宜黃柏、

車前子。)濕盛,必除濕(宜茯苓、蒼朮。)若夫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

用藥亦宜分寒熱先後二途。此疝由於腎,又所宜知也。丹溪又云:睪丸連小腹急痛,

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人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八始於濕熱壅遏,

又因此感,濕熱被鬱故,作痛也,宜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查、生薑以治之,

濕勝成㿗疝加荔枝,痛甚加鹽炒大茴香,痛處可按加桂枝。丹溪此言,

更足備前人未備之旨。此外又有奔豚疝氣,少腹控睪而痛,上沖心腹者,夫奔助,

白話文:

有一種情況是睪丸會疼痛,這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寒冷時涉水、或遇到下雨下雪,又或者是坐在風寒的地方所導致。(適合使用青木香丸、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另一種情況被稱為「水疝」,表現為陰囊腫脹疼痛,有時腫得像水晶一樣,有時會濕癢並且流出黃色液體,按壓小腹時還會有水聲。這是因為喝醉酒後,體內的水份遇到風寒之氣,聚集在陰囊中造成的。(適合使用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筋疝」,會導致陰莖腫脹,或是流膿,內部有急迫感並且筋脈收縮,有時陰莖會疼痛,痛到極致時會感到癢,有時會勃起後無法恢復,或者小便時會排出像精液一樣的白色物質。這是因為過度性行為或被邪術所害造成的。(適合使用加減柴苓湯、龍膽瀉肝湯來治療。)

「血疝」則表現為在小腹兩側,靠近橫骨兩端,約在皮膚紋路中間,腫脹像黃瓜一樣,俗稱「便癰」。這是因為盛夏時進行性行為,導致氣血滲入陰囊,停留在裡面而形成腫塊,膿液少而血液多,有時也因為慾望過強,應該發洩卻沒有發洩所導致。(適合使用復元通氣散、神聖代針散來治療。)

「氣疝」則會向上連到腎臟,向下影響到陰囊,導致偏墜且疼痛,有時則不痛。這是因為生氣怒吼或哭泣,導致氣鬱脹滿,一旦怒氣消散,氣也就散開了。(適合使用氣疝飲、聚香飲子來治療。)

「㿉疝」則表現為陰囊腫大如升斗,不癢也不痛。這是因為受到地氣濕邪影響,所以長江淮河一帶的人比較容易有這種情況。女性陰戶突出,也稱作㿉疝。有些小孩出生時就這樣,是胎兒時期就有的疾病。然而㿉疝的症狀不一,有的會導致陰莖腫硬,牽引肚臍疼痛,嚴重時甚至陰莖萎縮、四肢冰冷、陰囊上長瘡,這稱為「卵㿉」,若流膿不止則會死亡。還有一種是平時體內濕熱較重,因為生氣導致火氣上升,出現頭暈、手抽搐、面色發黑,睪丸可以左右互相交錯,這稱為「氣㿉」。膀胱氣引起的稱為「水㿉」,小腸氣引起的稱為「腸㿉」。這四種都屬於㿉疝,治療方法相同。(適合使用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

總之,後世的人們因為慾望太多,導致疾病日益增多,就連疝氣這種疾病,也遠遠超過《內經》所記載的種類。因此,張氏又增加了七種疝氣的分類,這確實補充了《內經》的不足。現在,我根據這些分類詳細分析其症狀和治療方法,希望能幫助醫生在臨床上不會束手無策。如果像巢氏那樣硬將厥、癓、寒、氣、盤、胕、狼等七種疝氣歸類到《內經》的七疝中,那就顯得過於牽強附會,對於理解經文的旨意毫無益處。

《內經》認為疝氣屬於肝經所管轄,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還有未盡之處,往往是因為患者腎虛寒冷,濕邪趁虛而入,才導致疝氣的發生。丹溪認為疝氣與腎經毫無關係,這是錯誤的。如果精氣充足,怎麼會得疝氣呢?所以,治療這種疾病,應該補氣,疏通腎氣,去除濕氣。(適合使用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如果是陰虛有熱,則應該同時清熱。(適合使用生地、石斛。)虛寒而疼痛,必須溫補腎陽。(適合使用小茴香、仙茅、補骨脂。)虛熱而疼痛,必須清泄火熱。(適合使用黃柏、車前子。)濕氣過盛,必須去除濕氣。(適合使用茯苓、蒼朮。)如果是先因濕邪致病,後來又轉變成濕熱,用藥也應該分清寒熱先後兩個方面來考慮。這種疝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腎,這一點也應該了解。

丹溪又說:睪丸連帶小腹出現急痛,有時能摸到腫塊,有時摸不到,有時有聲音,有時沒有聲音。人們都以為是經絡受寒,收縮牽引而導致疼痛。卻不知道這是因為濕熱壅塞,又因此感冒,濕熱被鬱積而引起的疼痛。應該用枳實、桃仁、山梔、吳茱萸、山楂、生薑來治療。濕氣重而形成㿗疝,則可加入荔枝,疼痛劇烈則可加入鹽炒的大茴香,疼痛處可以按壓,加入桂枝。丹溪的這些見解,更進一步完善了前人的不足。

此外,還有一種奔豚疝氣,少腹連帶睪丸疼痛,向上衝到心腹的,奔豚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