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5)

1. 卷二十三

洪數則口瘡,或重舌木舌。《回春》曰: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

中氣不足。〔口舌生五味〕《得效》曰:心氣通於舌,能知五味。脾氣通於口,

亦知五谷之味。又曰︰口之味,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

虛則淡,勞鬱則臭,凝滯則生瘡,以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於口。

《入門》曰:傷胃陽虛,則口中無味。傷腎陰虛,則口中有味。《醫鑑》曰:

龍腦雞蘇丸,治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熱口甜,膽熱口苦,肝熱口酸,

及胸中鬱熱等症,大效。〔口病原由症治〕《入門》曰:口臭者,胃熱也。

《直指》曰:口臭一症,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衝發於口也。《綱目》曰:

小兒口瘡,白礬或吳萸為末,醋調塗腳心效,此小兒之難用藥者。又曰︰小兒口瘡,

黃柏、青黛等分,冰片少部B為末,竹瀝調敷之,乳母宜服瀉心湯、涼膈散。丹溪曰:

小兒口瘡,巴豆肉一粒研爛,黃丹少部B,和捏作餅,外用紙護貼眉心,半刻部B去之,

立效。或以薄荷自然汁,拭口內亦效。〔口乾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左右足心,

每搓三十六回,按時吐納,津回即咽,六度,數周為定。

〔運 央B〕《保生秘要》曰:以舌卷上腭,凝玄雍穴,貫一窟涼水,

漸提至口洗齒。(《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注曰:玉池者,口也。清水者,

津液也。靈根者,舌也。)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齒又為手足陽明經所過。

上齒隸坤土,足陽明胃脈貫絡也,止而不動,喜寒惡熱。下齒屬手陽明大腸脈絡也,

嚼物動而不休,喜熱惡寒。故為病不一,甚則動搖,齦斷袒脫,作痛不已。

虛則齒豁,活B焦而搖落矣。然而齒之為病,大約有七。一為風熱痛,

由外風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有膿水流出,且臭穢是也,急以荊芥煎湯含漱,

內服藥(宜犀角升麻湯)。二為風冷痛,雖痛而齦不腫,亦不蛀,

日漸動搖是也(宜溫風散,並以開笑散含漱)。三為熱痛,由腸胃間積熱,

故齦腫爛臭穢(宜涼膈散加酒大黃為君,知母、石膏、升麻為佐,噙咽效)。

又內有濕熱,被風冷所鬱而作痛(宜當歸龍薈丸)。又胃中有熱而痛,

喜冷惡熱(宜清胃散、瀉胃湯)。又酒家因酒熱,常患牙痛(宜以冷水頻頻含漱)。

久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吸涼稍止,乃膏粱濕熱之火所蒸也,

必下之(宜調胃承氣湯加黃連)。此等是也。四為寒痛,由客寒犯腦,

故齒連頭而痛(宜羌活附子湯、細辛散)。此與厥逆頭痛略同,當參考。

若寒熱俱痛者,則為寒熱痛(宜當歸龍膽散)。五為痰毒痛,由素有熱,熱生痰,

痰流毒,痰毒灌注經絡,上攻牙齒而痛,更兼痰盛咳嗽(宜二陳加細辛、枳殼、烏、

白話文:

脈象洪大且急促代表口瘡,或是出現重舌、舌頭僵硬等問題。《回春》說:口舌生瘡,脈象洪大且急促,如果脈象虛弱,代表是中氣不足。

(口舌能辨別五味)《得效》說:心氣與舌頭相通,能夠辨別五味。脾氣與口相通,也能辨別五穀的味道。又說:口中的味道,熱盛則感到苦,寒盛則感到鹹,宿食未消化則感到酸,煩躁不安則感到澀,虛弱則感到淡,勞累憂鬱則感到臭,氣血凝滯則會生瘡。因為口中的津液與五臟相通,臟腑之氣偏盛,口中就會出現相應的味道。《入門》說:損傷胃陽導致虛弱,則口中沒有味道;損傷腎陰導致虛弱,則口中有味道。《醫鑑》說:龍腦雞蘇丸,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口臭、肺熱引起的喉嚨腥味、脾熱引起的口甜、膽熱引起的口苦、肝熱引起的口酸,以及胸中鬱熱等症狀,效果顯著。

(口病的原因與治療)《入門》說:口臭是因為胃熱。《直指》說:口臭的病症,是熱氣積聚在胸膈之間,挾帶熱氣而向上衝發到口中。《綱目》說:小兒口瘡,用白礬或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在腳心,效果很好,這是針對小兒難以用藥的情況。又說:小兒口瘡,用黃柏、青黛等分,加上少量冰片磨成粉末,用竹瀝調和敷在患處,乳母應該服用瀉心湯、涼膈散。丹溪說:小兒口瘡,用巴豆肉一粒研磨爛,加上少量黃丹,捏成餅狀,用薄紙保護貼在眉心,半刻鐘後取下,立即見效。或者用薄荷的自然汁液,擦拭口內也有效果。

(口乾的導引方法)《保生秘要》說:左右腳心,每次搓揉三十六下,配合呼吸吐納,使津液回流並吞下,重複六次,數週後會有效果。

(運轉津液)《保生秘要》說:用舌頭捲向上顎,專注於玄雍穴,想像有一股清涼的水,慢慢提到口中漱洗牙齒。(《黃庭經》說:玉池清水灌靈根。註解說:玉池指的是口,清水指的是津液,靈根指的是舌頭。)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是骨骼的根本。牙齒也是手足陽明經所經過的部位。上排牙齒屬於坤土,足陽明胃經絡所貫穿,靜止不動,喜歡寒冷厭惡熱。下排牙齒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絡所貫穿,咀嚼食物時活動不停,喜歡熱厭惡寒。因此病症不同,嚴重時會搖動,牙齦斷裂脫落,疼痛不止。虛弱則牙齒鬆動,枯槁焦黃而脫落。

牙齒的疾病,大約有七種:

一、風熱痛:由外來的風邪與內在的熱邪相互搏擊,導致牙齦腫痛,有膿水流出,且帶有臭味,應立即用荊芥煎湯漱口,內服藥(宜用犀角升麻湯)。

二、風冷痛:雖然疼痛但牙齦不腫,也沒有蛀牙,只是逐漸搖動(宜用溫風散,並用開笑散漱口)。

三、熱痛:由腸胃間積熱引起,導致牙齦腫爛有臭味(宜用涼膈散加入酒大黃為主藥,知母、石膏、升麻為輔藥,含在口中慢慢吞嚥,有效)。也有內在濕熱,被風冷所鬱而作痛(宜用當歸龍薈丸)。也有胃中有熱而疼痛,喜歡冷厭惡熱(宜用清胃散、瀉胃湯)。還有嗜酒之人因酒熱,經常患牙痛(宜用冷水頻繁漱口)。長年牙痛,牙齒變黑腐爛脫落,必吸涼氣才能稍微止痛,這是膏粱厚味的濕熱之火所蒸發引起的,必須瀉火(宜用調胃承氣湯加入黃連)。

四、寒痛:由外來的寒邪侵犯頭部,導致牙齒連帶頭部疼痛(宜用羌活附子湯、細辛散)。這與厥逆頭痛有些相似,應參考辨別。若是寒熱交替疼痛,則為寒熱痛(宜用當歸龍膽散)。

五、痰毒痛:由原本有熱,熱產生痰,痰轉化為毒,痰毒灌注經絡,向上侵襲牙齒而引起疼痛,更兼有痰多咳嗽(宜用二陳湯加入細辛、枳殼、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