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三 (14)
卷二十三 (14)
1. 卷二十三
皆病之標也,治者當推求其本焉,而所以推求之法,不外乎五味之異,
以察五臟之屬耳。別有內疳瘡,生上腭,如蓮蓬蒂下垂,初小漸大,
必宜以小鉤刀去其根,燒鐵烙以止其血,然後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
白斂為細末以敷之,仍以槐枝起其牙,一二時部B,瘡口自合,次日膿出,
另當以藥敷之(宜生肌散)。若上腭腫硬,內熱體倦作渴,
乃多骨疽也(宜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多服之,其骨自出也)。夫多骨疽,
多有發於手背足背等處,不專在上腭者。其症皆腫硬一塊,久而脫去一骨者便是,
其原均屬腎虛,腎主骨也。或由瘡疽潰久,不能收斂。總因氣血不足,腎水素虧,
複為寒邪所觸,致患處之骨,腫突而起,日漸長高。先宜用蔥熨法,使寒邪祛散,
接補榮氣,其骨自脫。骨脫之後,仍服補劑(宜十全大補湯、腎氣丸)。
苦誤用尅伐藥,則元日虛,邪反甚,取危之道也。此則統治多骨疽之法,
特詳悉於此。凡生他處者,依法治之可也。至取多骨有法,亦宜考求(宜取朽骨法)。
又有懸癰,亦生上腭,狀若紫葡萄,屬肺三焦二經之病,亦發寒熱,至口不得開,
舌不得伸縮,惟欲仰臥,鼻出紅涕,乃肺三焦積熱所致(宜黃連消毒飲,
外以琥珀犀角膏敷之)。繆仲淳以為疑即內疳瘡,恐屬二症,不得混視,
大約內疳瘡稍輕,懸癰較重。總之,人之口破,皆由於火,而火必有虛實之分,
色淡色紅之別。虛火血色淡白,斑點細陷,露龜紋,脈虛不渴,此由思煩太甚,
多醒少睡,虛火動而發也(宜四物湯,加知、柏、丹皮、肉桂以為引導)。實火色紅,
而滿口爛斑,甚者腮舌俱腫,脈實口乾,此由飲酒厚味,
心火妄動而發也(宜涼膈散,外敷赴筵散)。其餘若飲酒口糜(宜田螺煮汁飲)。
若天行口瘡(宜五倍子末摻之,吐涎即愈)。若年久口瘡(宜天冬、麥冬、元參等分,
蜜丸含化)。若口疳臭爛(宜先以蛇床子湯漱口,後以款冬花、黃連末等分,
津調餅子敷之,少頃其瘡立消)。若口角爛瘡(宜燕巢泥研敷良)。
若鵝口白瘡(宜地雞,即鼠婦,又名濕生蟲,研水塗之愈)。
若吻上燕口瘡(宜箸頭燒灰敷)。若口舌爛瘡,胸膈疼痛(宜焦豉末,含一宿即瘥)。
若白口惡瘡,狀似木耳,不拘大小男女皆有(宜五倍子、青黛等分在研末,筒吹之)。
若口齒氣臭燻出,人不可近(宜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之,常以香茹煎湯漱口)。
種種雜病,皆當兼治者(尤氏口齒唇舌治法,方藥詳載於咽喉門後,
鴃B者互考之可也)。〔脈 法〕《脈訣》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
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膽虛口苦。倘若洪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熱口甘,
白話文:
這些都是疾病的表象,治療時應該追尋其根本原因。而追尋根本的方法,不外乎是透過五味(酸、苦、甘、辛、鹹)的差異,來觀察五臟(心、肝、脾、肺、腎)的歸屬。
另外有一種長在口腔上顎的內疳瘡,形狀像蓮蓬的蒂向下垂,起初很小,然後慢慢變大。必須用小鉤刀去除它的根部,用燒紅的鐵烙來止血。然後用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蘞磨成細末來敷在患處,再用槐樹枝撥開牙齒使其分開,一兩個時辰後,瘡口就會自行癒合。隔天會有膿流出,要另外用藥敷(宜用生肌散)。如果上顎腫脹堅硬,內熱、身體疲倦、口渴,這是骨疽(骨頭的癰腫),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等藥,多服一些,骨頭自然就會脫落。
骨疽經常發生在手背、腳背等處,不只在上顎。症狀都是腫脹堅硬一塊,時間久了會脫落一塊骨頭,這就是骨疽。其根本原因都是腎虛,因為腎主骨。也可能是因為瘡瘍潰爛很久不能收斂,總是因為氣血不足、腎水虧虛,又受到寒邪侵襲,導致患處的骨頭腫脹突出,日漸長高。先用蔥熨法,使寒邪消散,接著補充營氣,骨頭自然就會脫落。骨頭脫落後,仍然要服用補藥(宜用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如果誤用攻伐的藥物,就會使元氣更加虛弱,邪氣反而更加嚴重,這是導致危險的方法。以上是治療骨疽的方法,在這裡詳細說明。凡是長在其他地方的骨疽,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療。至於取出骨頭的方法,也應該加以研究(宜用朽骨法)。
還有一種懸癰,也長在上顎,形狀像紫色的葡萄,屬於肺、三焦二經的疾病,也會發冷發熱,甚至口不能張開,舌頭不能伸縮,只想仰臥,鼻涕呈紅色,這是肺和三焦積熱所導致的(宜用黃連消毒飲,外敷琥珀犀角膏)。繆仲淳認為這可能就是內疳瘡,恐怕是兩種症狀,不能混為一談,大概內疳瘡比較輕微,懸癰比較嚴重。
總之,人的口腔潰爛,都是因為火氣,而火氣又有虛實之分,顏色也有淡紅之別。虛火引起的潰瘍,血色淡白,斑點細小凹陷,露出龜裂紋路,脈象虛弱且不口渴,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多醒少睡,導致虛火妄動而引起的(宜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丹皮、肉桂作為引導)。實火引起的潰瘍,顏色鮮紅,整個口腔都佈滿潰爛的斑點,嚴重的甚至腮幫子和舌頭都腫起來,脈象有力且口乾,這是因為飲酒過多、食用肥膩食物,導致心火妄動而引起的(宜用涼膈散,外敷赴筵散)。
其他像是飲酒引起的口腔糜爛(宜飲用田螺煮的汁液)。如果是流行性的口瘡(宜用五倍子末塗抹,吐出唾液就會痊癒)。如果是經年累月的口瘡(宜用天冬、麥冬、元參等份,加上蜂蜜做成藥丸含服)。如果是口腔發臭潰爛(宜先用蛇床子湯漱口,然後用款冬花、黃連末等份,用唾液調成餅狀敷在患處,一會兒潰瘍就會消失)。如果是嘴角潰爛(宜用燕巢泥研磨後塗敷,效果很好)。如果是鵝口白瘡(宜用地雞,也就是鼠婦,又名濕生蟲,研磨後用水塗抹在患處就會痊癒)。如果是嘴唇上的燕口瘡(宜用筷子頭燒成灰塗敷)。如果是口腔和舌頭潰爛,胸膈疼痛(宜用焦豉末,含在口中過夜就會痊癒)。如果是長在口腔的白色惡瘡,形狀像木耳,不論大小男女都有可能發生(宜用五倍子、青黛等份磨成細末,用竹筒吹到患處)。如果是口齒發出臭味,讓人難以靠近(宜用川芎、白芷等份,用蜂蜜做成藥丸含在口中,並經常使用香茹煎湯漱口)。
各種雜病都應該兼顧治療(尤氏的口腔、牙齒、嘴唇、舌頭的治療方法,在咽喉門後有詳細的方藥,可以互相參考)。
(脈法)《脈訣》說:左寸脈洪數,表示心熱口苦;右寸脈浮數,表示肺熱口辛;左關脈弦數,表示膽虛口苦;如果脈象洪實,表示肝熱口酸;右關脈沉實,表示脾熱口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