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0)

1. 卷十九

(宜與春溫脈法參看)。,〔夏熱原由症治〕丹溪曰:夏至前發為溫病,

夏至後發為熱病,謂之伏氣傷寒。《正傳》曰:治熱病,切不可作傷寒正治。

周禹載曰:熱病七八日,脈微小,溲血,口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或躁,不散數,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已汗,

脈尚躁喘,且複熱,喘甚者必死。熱病不知痛處,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熱病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熱病泄甚,

而腹愈滿者死。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熱病汗不出,嘔血下血者死。熱病舌本爛,

熱不止者死。熱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熱病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禁齘也。

陶節庵曰:冬月感寒不即病,至春夏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

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複言其為寒矣。

所以仲景有云: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兼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也。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其無表症明矣。 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

以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暴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

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熱二症,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所發之時既異,

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此二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

若將冬時正傷寒藥通治之,定殺人矣。辛涼者,羌活衝和湯是也。

,,〔溫熱指歸〕,,柯韵伯曰:《內經》論傷寒而反發熱者有三義。有當時即發者,

曰人傷於寒,即為病熱也。有過時發熱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有隨時易名者,

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熱也。夫病溫熱,

當時即病者不必論。凡病傷寒而成者,雖由於冬時之傷寒,而根實種於其人之鬱火。

《內經》曰:冬藏於精,春不病溫。此是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源。先夏至為病溫,

後夏至為病熱。中明冬不藏精夏亦病溫之故。夫人傷於寒,則為病熱,其恆耳。

此至冬夏而病者,以其人腎陽有餘,好行淫欲,不避寒冷,爾時雖外傷於寒,

而陽氣足禦,但知身著寒,而不為寒所病。然表寒雖不得內侵,而虛寒亦不得外散,

仍下陷入陰中,故身不知熱,而亦不發熱。所云陽病者,上行極而下也。

冬時收藏之令,陽不遽發,寒愈久而陽愈匿,陽日盛而陰愈虛。若寒日少而畜熱淺,

則陽火應春氣而病溫。寒日多而鬱熱深,則陽火應夏氣而病熟。此陰消陽熾,

從內而達於外也。叔和不知此義,謂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夫寒傷於表,

得熱則散,何以能藏。設無熱以禦之,必深入臟腑,何以止藏於肌膚。

白話文:

[卷十九]

(這個部分應該與前面提到的「春溫脈法」一起參看。)

[夏熱病症的由來與治療]

朱丹溪說: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這也叫做潛伏的寒邪引起的傷寒。《正傳》裡說:治療熱病,千萬不能當作一般的傷寒來治療。

周禹載說:熱病過了七八天,如果脈象變得微弱細小,並且小便出血,口乾舌燥,那麼一天半就會死亡;如果脈象出現間歇(代脈),那麼一天就會死亡。

熱病過了七八天,如果脈象不急躁,或者雖然急躁但不散亂急數,三天內出汗就可能好轉,如果三天不出汗,那麼四天就會死亡。熱病已經出汗,如果脈象仍然急躁且喘氣,而且又再次發熱,喘得很厲害的,必定會死亡。熱病如果不知道疼痛的部位,出現耳聾、無法控制自己、口乾,這是陽熱非常盛,而陰氣稍微不足的情況,這是熱邪深入骨髓的表現,是無法治癒的。熱病不出汗,臉頰兩側發紅,並且出現呃逆的,會死亡。熱病腹瀉嚴重,但是肚子反而越來越脹的,會死亡。熱病眼睛看不清楚,而且發熱沒有停止的,會死亡。熱病舌頭根部潰爛,而且發熱不止的,會死亡。熱病咳嗽並且流鼻血,出汗卻不能到達腳底的,會死亡。熱病發熱並且出現抽搐的,會死亡。腰部彎折、抽搐、牙關緊閉,都是痙攣的表現。

陶節庵說:冬天感受寒邪,如果當時沒有發病,到了春夏的時候,這些潛伏的寒邪會隨著時令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變成溫病或者熱病,是因為在溫熱的天氣即將來臨的時候,又遭受了突然的寒冷,所以春天會轉變為溫病。既然已經轉變了,就不能再說它是寒病了。所以張仲景說:發熱但是不畏寒反而口渴的,這種情況也可以歸屬於溫病。暑病也是這樣,與溫病相比更加熱烈。不畏寒,就說明疾病不是從外而來的,口渴就說明熱是從內部發散出來的,沒有表症是很明顯的。治療溫病和暑病,大多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因為病邪是過時才發作的,不在體表。潛伏的寒邪到了夏天,又感受了突然的寒冷,就會轉變為暑病。暑病也就是熱病。之所以用「暑」字,是因為它是在夏季火熱當令的時候發生的。而溫熱這兩種病,都是從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而來的,總稱為傷寒。但是它們發病的時間不同,治療方法就不能混淆。如果說一年四季都是正傷寒,那就錯了。這兩種病,都應該使用辛涼的藥劑來解除。如果用治療冬天正傷寒的藥物來治療它們,一定會害死人。辛涼的藥物,例如羌活衝和湯就是。

[溫熱的指歸]

柯韻伯說:《黃帝內經》討論傷寒卻出現發熱的情況,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當時就發病的,叫做人感受了寒邪,立即就轉變為熱病;第二種是過一段時間才發病的,叫做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定會得溫病;第三種是隨著時間改變病名的,叫做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夏至之前發病的叫做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叫做熱病。溫病和熱病,如果是當時就發病的,就不需要討論了。凡是因傷寒而轉變而來的,雖然是由於冬天感受的寒邪引起的,但是根本原因其實是這個人體內有鬱積的火熱。《黃帝內經》說:冬天精氣應該收藏起來,春天就不會得溫病。這就是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定會得溫病的根源。夏至之前發病叫做溫病,夏至之後發病叫做熱病,這說明了冬天不收藏精氣,夏天也會得溫病的原因。一般來說,人感受了寒邪,就會轉變成熱病,這是恆常的道理。之所以要到冬夏才會發病,是因為這個人腎陽過盛,喜歡性慾,不避寒冷,這個時候雖然外感寒邪,但是體內的陽氣充足可以抵禦,只知道身上冷,卻沒有因為寒邪而生病。然而,體表的寒邪雖然不能侵入體內,但是體內的虛寒之氣也不能散發出來,仍然會下陷入陰氣之中,所以身體沒有發熱的感覺,也沒有發熱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陽病」,是陽氣向上升發到極點後又向下沉降。冬天是收藏的季節,陽氣不能馬上發散,寒邪潛伏的時間越久,陽氣就越隱藏,陽氣越來越旺盛,而陰氣就越來越虛弱。如果寒邪的影響比較少,體內蘊藏的熱也比較淺,那麼陽火就會應和春天的氣息而得溫病。如果寒邪的影響比較多,體內鬱積的熱比較深,那麼陽火就會應和夏天的氣息而得熱病。這是陰氣消散,陽氣熾盛,從內而發散到外面的表現。叔和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寒毒潛藏在皮膚肌肉之中,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寒邪傷在體表,遇到熱就會散開,怎麼可能潛藏呢?如果沒有熱來抵禦,寒邪一定會深入臟腑,怎麼可能只潛藏在皮膚肌肉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