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1)
卷十九 (11)
1. 卷十九
且能藏者不能變,何以時換而變其所藏乎。不知原其人之自傷,而但咎其時之外傷,
只知傷寒之因,不究熱傷其本,妄擬寒毒之能變熱。不知內陷之陽邪發見,
其本來面目也。又謂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因冬時觸寒所致,而非時行之氣。
不知辛苦,動搖筋骨,凡動則為陽,往往觸寒即散。或因飢寒而病者有之,
或因勞倦而發熱者有之,故春夏因虛而感時行之氣者不少矣。若夫春夏溫熱,
由冬時觸寒所致者,偏在飽暖淫欲之人,不知持滿,竭津耗真,陽強不能密,
精失守而陰虛,故遺禍至春夏也。《內經》論之脈症,治法甚詳,學者多不得其要領,
仲景獨挈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提綱,洞悉溫病之底蘊。今《內經》冬不藏精之指熱論,
以口燥舌乾而渴屬少陰。少陰者,封蟄之本,精之處也。少陰之表,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於至陰,名曰陰中之陽。故太陽病當惡寒,此發熱而不惡寒,是陽中無陰矣。
而即見少陰之渴,太陽之根本悉露矣。於此見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孤陽無附,而發為溫病也。溫病症治,散見六經,如傷寒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
是傷寒溫病之關。寒去而熱罷,即傷寒欲解症。寒去而熱不解,是溫病發見矣。
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即是溫勢猖獗,用白虎加人參,
預保元氣於清火之時,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法也。因所傷之寒邪,隨大汗而解,
所成之溫邪,隨大汗而發,焉得不虛。設不加參,則熱邪因白虎而歸,
安保寒邪不因白虎而來耶。是傷寒者當補,治病必求其本耳。如服柴胡湯已渴者,
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夫柴胡湯有參、甘、芩、棗,皆生津之品,服已反渴,
是微寒之劑,不足以解溫邪,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是當用白虎加人參法。
若柴胡加人參法,非其治矣。夫相火寄甲乙之間,故膽肝為發溫之原。腸胃為市,
故陽明為成溫之藪。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只須扶陰抑陽,不必補中益氣矣。
且溫邪有淺深,治法有輕重。如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瘀熱在裡不得越,身體發黃,刻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茵陳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咽燥口乾者,大承氣湯急下之。厥陰病了利欲飲水者,
白頭翁湯主之。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夫溫與熱,偶感天氣而病者輕,
因不藏精者其病重,此為目傷。若再感風土之異氣,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
溫熱利害,只在一人。溫疫移害,禍延鄰裡。今人不分溫熱溫疫,渾名溫病,
令人惡聞,以辭害義矣。吳又可溫疫論,程郊倩熱病注,俱有至理,愚不必複贅。
,,鰲按:此篇原本,溫熱俱作溫暑,以熱病當暑而發,故即言暑,非中暑、
白話文:
能藏的精氣就不會變化,為什麼隨著時令更換,它所藏的精氣就會改變呢?這是因為人們不明白是自己傷害了身體,反而只怪罪外在時令的影響。
人們只知道傷寒的原因,卻不探究是熱邪傷害了根本,還妄想寒邪能轉變成熱邪。他們不知道內陷的陽邪顯現,才是它本來的面目。又說辛勞的人,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引起的,而不是因為時令流行的氣候。他們不知道辛勞會使筋骨活動,凡是動就會產生陽氣,常常是受寒後就散發了。或者有因為飢寒而生病的,或者有因為勞累疲倦而發熱的,所以春夏因為虛弱而感受時令之氣的人不在少數。至於春夏的溫熱病,如果是由於冬天受寒引起的,多半是發生在飽食暖衣、貪圖淫慾的人身上。他們不知道保持節制,耗竭津液,虧損真氣,陽氣強盛而不能固守,精氣散失而陰液虛弱,所以把禍患遺留到春夏。《內經》中論述溫熱病的脈象和症狀,以及治療方法非常詳細,但學者大多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只有張仲景獨具慧眼,抓住發熱而口渴、不惡寒這一點作為綱領,徹底了解了溫病的本質。現在《內經》中關於冬天不藏精的理論,認為口燥舌乾而渴屬於少陰病。少陰是封藏精氣的根本,是精氣的處所。少陰的表,叫做太陽。太陽的根源起於至陰,被稱為陰中之陽。所以太陽病應該惡寒,這種發熱而不惡寒的情況,是陽氣中沒有陰液了,而出現了少陰的口渴,太陽的根本就完全暴露出來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違逆冬天的藏氣,就會導致少陰不能封藏,腎氣獨自下沉,孤陽沒有依附,從而發為溫病。
溫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分散在六經之中,例如傷寒發熱不口渴,服藥後反而口渴,這是傷寒與溫病的轉變關節。寒邪解除而熱退,就是傷寒要痊癒的徵兆。寒邪解除而熱不退,就是溫病發作了。例如服用桂枝湯,大汗之後,極度煩渴不解,脈象洪大的,就是溫邪猖獗的表現,這時要用白虎加人參湯,在清火的同時預先保護元氣,這是一切由傷寒轉成溫病的正治方法。因為所傷的寒邪,隨著大汗而解除;所成的溫邪,也隨著大汗而發作,怎麼能不虛呢?如果不用人參,那麼熱邪會因為白虎湯而更加深入,又怎麼能保證寒邪不會因為白虎湯而來呢?所以說,治療傷寒要補益正氣,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反而口渴,就屬於陽明病,要按照陽明病的治療方法來治療。柴胡湯中有參、甘草、黃芩、大棗,都是生津的藥物,服藥後反而口渴,說明藥性偏於微寒,不足以解除溫邪,這是少陽的相火直接奔向了陽明。這時就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的治療方法。如果用柴胡加人參湯,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相火寄存在甲木和乙木之間,所以膽和肝是發溫病的根源。腸胃是食物聚集的地方,所以陽明是溫病形成的地方。如果溫熱病不是由傷寒引起的,只需要扶助陰液抑制陽氣,不需要補中益氣。
而且溫邪有深淺之分,治療方法也有輕重之別。例如陽明病,脈象浮盛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可以用豬苓湯治療。瘀熱在體內不得發散,身體發黃,極度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可以用茵陳湯治療。少陰病在發病二三天,咽喉乾燥口乾的,可以用大承氣湯緊急攻下。厥陰病,腹瀉後想喝水的,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這些是張仲景治療溫病的大概方法。溫病和熱病,偶爾因為感受天氣而引起的,病情比較輕;因為不藏精引起的,病情就比較重,這是一目了然的。如果再感受風土的異氣,這三種氣候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溫疫。溫熱病的危害,只在一個人身上;溫疫的危害,會蔓延到鄰里。現在人們不區分溫熱和溫疫,都統稱為溫病,讓人一聽就厭惡,這是用詞來傷害意義了。吳又可的《溫疫論》和程郊倩的《熱病注》,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我不需要再重複了。
**鰲按:**此篇原本中,溫熱都寫作溫暑,因為熱病是當暑天發作,所以就稱作暑病,並非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