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9)
卷十九 (9)
1. 卷十九
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說以誤為吐下,而熱邪不但不衰,反為更甚,故陽外虛而惡風,
陰內亡而燥煩大渴,故非本湯不可。仲景又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說以誤認為風,而妄投辛熱之藥,津液竭矣,
故有如是之症,而必當用本湯也。以上皆仲景妙法,無可易者。其言熱病,
而皆冠以傷寒,何歟?說以熱病由於冬月傷寒之伏邪,雖發出而為熱病,
其原實由於寒,故冠以傷寒字,追其始也。其治法以白虎湯為主者,
又以熱病自下發上,自內發外,必經陽明,陽明必以石膏之辛涼,乘勢升散,
知母之苦寒,清少陰伏邪之原,甘草、粳米調養中州,良為妙法。今人不明此旨,
誤以白虎治傷寒,既非表藥,又非下藥,不大謬乎。總緣不知熱病之為熱病,
傷寒之為傷寒,故冒昧若此也。說所謂熱病者,其時必夏至後,炎暑司令,
相火用事之時也。其症則止發熱身痛,而不惡寒,但大熱,而不大渴之症也。
傷寒之時,豈其時乎。傷寒之症,豈如是症乎。故益知仲景之法之妙也。
然而熱病之為症,更有可臚列者。如熱病脈應洪大,反見浮緊,是又感夏時暴寒,
其實內伏已發,故浮之則緊,若重按則應仍洪盛也(宜通解散去麻黃、蒼朮,加蔥白、
香豉,或先以連須蔥白香豉湯去薑以解外,次用白虎加人參法)。如熱病,
凡客邪所感,不論脈浮脈緊,惡風惡寒,宜解不宜解者,有通治之法(宜雙解散去硝、
黃,或再減白朮、白芍、桔梗二三味,加蔥、豉、知母最妥)。如熱病兼衄兼喘,
藥必兼治(宜以白虎湯為主,衄加生地、丹皮,喘加花粉、厚朴、杏仁)。
如惡熱煩渴腹滿,舌黃燥或黑乾,五六日不大便,須用下法(宜涼膈散、三乙承氣湯)。
如熱病又兼暑濕,必兼清暑濕(宜涼膈散合天水散用)。並小便不利,
兼利水(宜竹葉石膏湯倍用石膏)。如熱病兼風痰,須先用探吐,再以涼藥熱飲,
被覆取汗,百無一損之法(宜雙解散,煎好先以半碗探吐,再盡劑服之)。
如誤用辛溫藥,致發斑,喘滿,譫語昏亂,則解之(宜黃連解毒湯加減用)。如屢下後,
熱勢獨盛,不便再下,或諸濕內盛,小便黃澀,大便溏,小腹痛者,欲作利也,
則解之(宜黃連解毒湯)。夫熱病之症治,亦既備矣。若夫神明其間,勿致妄錯,
是在臨症時悉心辨之,庶乎其可。
(此篇亦間採周寓載《熱病論》,,〔脈,法〕,,,《靈樞》曰:熱病脈靜,汗已出,
脈盛,一逆也,死不治。《醫鑑》曰:熱病得汗,脈安靜者生,躁急者死,
及大熱不去者亦死。又曰:熱病七八日當汗,反不得汗,脈絕者死。
白話文:
身體內部熱邪結聚,並且表裡都有熱象,時常會感到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要喝下好幾升的水,這種情況要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誤以為是其他病症而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熱邪不但不會減退,反而會更加嚴重,所以會出現外表陽氣虛弱而怕風,內部陰液耗損而燥熱煩渴的現象,因此非用這個方子不可。
張仲景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還是感到極度煩躁口渴,而且脈象洪大,這時也要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誤認為是風邪而妄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導致津液耗竭,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必須要用這個方子才行。以上這些都是張仲景的巧妙方法,不能輕易更改。
這些方子雖然都說是治療熱病,卻都冠上「傷寒」二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熱病是冬天受到寒邪潛伏體內所造成的,雖然發作時是熱病,但其根源實際上是寒邪,所以冠上「傷寒」二字,是為了追溯其病因。而治療方法以白虎湯為主,是因為熱病是從下往上、從內往外發散的,必定會經過陽明經,陽明經就需要用石膏的辛涼之性來乘勢散熱,用知母的苦寒之性來清除少陰經潛伏的邪氣,再用甘草、粳米來調養中焦脾胃,這真是非常巧妙的方法。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誤以為白虎湯是治療傷寒的藥物,它既不是發散表邪的藥,也不是瀉下腸胃的藥,這真是大錯特錯了。總是因為不了解熱病和傷寒的區別,才會如此冒昧地亂用藥。
所謂熱病,發作的時間必定是夏至之後,炎熱暑氣當令,相火旺盛的時候。其症狀是發熱、身體疼痛,但不怕冷,只會感到非常熱,而且不會有極度口渴的現象。而傷寒發作的時間,怎麼會是在這個時候呢?傷寒的症狀,又怎麼會是這樣呢?所以更可以知道張仲景的方法非常精妙。
然而,熱病的症狀還有其他可以列出來的。比如熱病脈象應該是洪大的,如果反而出現浮緊的脈象,這是因為在夏天感受到了突然的寒邪,實際上體內潛伏的熱邪已經發作,所以脈象浮的時候會感覺緊,但如果重按脈象應該還是洪盛的。(應該用通解散去除麻黃、蒼朮,加上蔥白、香豉來治療,或者先用連須蔥白香豉湯去除薑來解表,然後再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又比如熱病,凡是外邪入侵引起的,不論脈象是浮還是緊,是否有怕風怕冷的症狀,只要有應該解表的或者不應該解表的,都有通用的治療方法。(應該用雙解散去除硝石、黃芩,或者再減去白朮、白芍、桔梗二三味,加上蔥、豉、知母最為妥當)。
又比如熱病同時出現流鼻血和喘息的症狀,藥物必須要兼顧治療。(應該以白虎湯為主,流鼻血加上生地、丹皮,喘息加上花粉、厚朴、杏仁)。
又比如感到發熱、煩躁口渴、腹脹,舌頭發黃乾燥或發黑乾燥,五六天沒有大便,必須要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涼膈散、三乙承氣湯)。
又比如熱病同時有暑濕之氣,必須同時清除暑濕。(應該用涼膈散合天水散)。如果小便不利,還要兼顧利水。(應該用竹葉石膏湯加倍石膏的用量)。
又比如熱病同時有風痰,必須先用催吐的方法,再用涼藥熱飲,蓋上被子發汗,這是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法。(應該用雙解散,煎好後先喝半碗催吐,再把剩下的全部喝下)。
如果誤用辛溫的藥物,導致出現發斑、喘滿、胡言亂語、昏迷等症狀,就必須要用解毒的方法來治療。(應該用黃連解毒湯加減)。
如果多次瀉下後,熱勢仍然很盛,就不宜再瀉,或者體內濕氣過盛,出現小便黃澀、大便稀溏、小腹疼痛,即將要腹瀉的情況,就要用解毒的方法來治療。(應該用黃連解毒湯)。
熱病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大致都已經說清楚了。如果能夠明察其中的奧妙,不致於犯錯,在臨症時仔細辨別,那麼病就好治了。
(這篇文章也參考了周寓載的《熱病論》)《靈樞》說:熱病脈象平靜,汗也已經出了,如果脈象仍然很盛,這是一種逆證,無法治癒。《醫鑑》說:熱病如果出汗後,脈象安靜,就表示有救;如果脈象躁急,就表示將死,或者高熱不退也表示將死。又說:熱病七八天應該要出汗,如果反而不出汗,脈象斷絕,就表示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