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 五 (1)
卷 五 (1)
1. 卷 五
腫脹,脾肺腎三經病也。考《內經》,五臟六腑,五運六氣,司天在泉,
勝復淫鬱,無不成腫脹之病。而張介賓以為未有不干於脾肺腎三臟者,
其意以脾主運化精微,肺主氣行治節,腎主五液而行水,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
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輸轉二臟,利水生金,悉屬於脾,所以腫脹之生,
無不由三者失職,旨哉,洞本之論也。然又必先腎氣不足,下氣厥上,三合而成。
經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又曰:
五臟陽已竭。又曰:合之於真,三合乃得,夫厥氣在下,此病根也。人身上下,
陽布陰生,則肺行而腎納,於何有厥,厥氣在下,則肺不行而腎失納矣。至氣已厥,
必營衛之流行經絡者留止,無根之陰氣,於是逆上,與真氣相搏,寒留而不行,
乃合為脹也。況臟陽即元運之氣,臟陽竭,諸停而不行可知。其曰合立於真,
三合乃得者,人之脹,雖由衛逆於營,而既在血脈,則合經絡、合臟、合腑,
陰陽俱有,故曰三合乃得。特厥氣在下,究為脹之本耳,
故經又以診之而其脈大堅以澀者為脹。說大者,邪氣盛也。堅者,邪氣實也,
兩氣相攻,脹勢已成,故其脈大堅,以厥於陽而實也。澀者,氣血虛而不流利也,
是為陰氣衰,陰氣衰即真氣衰,此厥於陰而虛也。陰虛陽堅,中氣已損,能勿脹乎。
是以澀而堅者,其病在陰,即脹在臟,經故曰陰為臟,大而堅者,其病在陽,
則脹在腑。經故曰陽為腑,於是有脈脹、有膚脹、有五臟脹、有六腑脹,而又有水脹、
有鼓脹、有蠱脹、有單腹脹、有石水,種種之症。而其為症,又虛實不倫,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行實當顧虛,補虛無忘實,而其要惟大補脾腎,以培根本,則得之矣。
至於辨驗虛實,莫善於士材,其說云:陽症必熱,熱者多實,陰症必寒,寒者多虛;
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先腫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小便黃赤,
大便秘結者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洩者為虛;脈滑數有力者為實,
脈浮弦細澀者為虛;色紅氣粗者為實,色瘁聲短者為虛。凡實,或六淫外客,
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凡虛,或情志多勞,
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故治實易,治虛難。士材之言,
當奉以為則,而於虛實疑似之間,復能察脈審形,辨別毫釐,庶無實實虛虛之害。
試先即脹病條分之,經曰:五臟六腑,各有畔界,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之,
為脈脹,說清者為營,營行脈中,其氣專精,末即致脹,濁者為衛,衛行脈外,
其氣懍疾滑利,而行肉分,此必由衛氣之逆,而後病及營而為脈脹也,
白話文:
[卷 五]
腫脹是脾、肺、腎三經的疾病。《內經》記載,五臟六腑、五運六氣,若司天之氣在泉,導致勝邪之氣過盛鬱結,都會造成腫脹。張介賓認為,所有腫脹都與脾、肺、腎三臟有關,因為脾主運化精微物質,肺主氣的運行和調節,腎主五液和水液代謝。人體由五氣化生的液體都歸屬於腎,液體運行的氣都歸屬於肺,而脾則負責輸運和轉化,利水生金,所以腫脹的產生,都是因為這三個臟腑的功能失調造成的,這是一個深刻的論述。然而,腫脹的發生必先由腎氣不足,下焦之氣逆上,三者合而為一所致。
經書記載:「厥氣在下,營衛之氣停滯,寒氣逆上,真邪相搏,兩氣交爭,就會形成腫脹。」又說:「五臟的陽氣已衰竭。」還說:「三氣相合才能形成腫脹。」所謂「厥氣在下」,這是疾病的根本。人體上下,陽氣布散,陰氣滋生,肺氣運行,腎氣收納,哪裡會有厥氣?厥氣在下,就是肺氣不行,腎氣失於收納。當氣機已經厥逆,營衛之氣的運行就會停滯,無根的陰氣就會逆上,與真氣相搏,寒邪停滯不通,於是形成腫脹。況且,臟腑的陽氣就是元氣的運化之氣,臟腑陽氣衰竭,氣血停滯不通,這是可以理解的。所謂「三氣相合」,是指人的腫脹,雖然是由於衛氣逆於營氣所致,但既然已經在血脈之中,就與經絡、臟腑相合,陰陽之氣兼具,所以叫做「三合乃得」。然而,厥氣在下,終究是腫脹的根本原因,所以經書用脈象來診斷,脈大而堅實且澀滯者為腫脹。脈大表示邪氣盛,脈堅表示邪氣實,兩氣相爭,腫脹已經形成,所以脈大而堅實,這是陽氣受損而邪氣實證。脈澀則表示氣血虛弱而不通暢,這是陰氣衰弱,陰氣衰弱即真氣衰弱,這是陰氣受損而虛證。陰虛陽實,中氣受損,怎能不腫脹呢?
所以,脈澀而堅者,其病在陰,也就是腫脹在臟腑;脈大而堅者,其病在陽,也就是腫脹在腑。經書說:「陰屬臟,陽屬腑。」於是就有脈脹、膚脹、五臟脹、六腑脹,以及水脹、鼓脹、蠱脹、單腹脹、石水等各種症狀。而這些症狀,又虛實錯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治療實證時要考慮虛證,補虛時不能忽略實證,總之,關鍵是大補脾腎,培補根本,就能治癒。
至於辨別虛實,沒有比士材的論述更好的了。他說:陽證必熱,熱證多為實證;陰證必寒,寒證多為虛證;先脹於內後腫於外者為實證,先腫於外後脹於內者為虛證;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為實證,小便清白,大便溏洩者為虛證;脈滑數有力者為實證,脈浮弦細澀者為虛證;面色紅潤氣粗者為實證,面色萎黃氣短者為虛證。凡是實證,可能是六淫外邪侵襲,或是飲食內傷,陽邪入侵迅速,發病迅速,往往數日內就成形。凡是虛證,可能是情志勞傷,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發病緩慢,往往經月之後才成形。所以,治療實證容易,治療虛證困難。士材的論述,應該奉為準則,在虛實難辨的情況下,更要仔細觀察脈象和形體,細緻辨別,才能避免誤診。
現在,我們來詳細分析脈脹,經書記載:「五臟六腑,各有界限,疾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行於脈中,衛氣逆於營氣,就會形成脈脹。」清氣為營,營氣運行在脈中,氣質精純,不會直接導致腫脹;濁氣為衛,衛氣運行在脈外,氣質粗糙,迅速滑利,運行於肌肉之間。脈脹一定是因為衛氣逆行,然後病邪侵犯營氣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