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 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 五 (2)

1. 卷 五

是知凡病脹皆發於衛。經又曰: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說衛氣逆而並於脈,

復循肉分之間,故為膚脹,然脹無常所,既脹皮膚,即排臟腑而廓胸脇,

凡膻中心主之宮城,脾之太倉,咽喉小腸之傳送,胃之五竅閭裡門戶,

廉泉玉英之津道,應無不受脹者。又曰:心脹者,短氣煩心,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脇下滿而痛引少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冤,

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脹者,腹滿,胃脘痛,

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濯濯而痛,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填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

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脇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以上經言臟腑之脹,總以治脹藥為主(宜藿香正氣散、木香調氣散、薊子湯等,

)各加引經之劑療之(心,黃連、細辛;肺,桔梗、升麻、白芷;肝,柴胡、川芎、

青皮、吳萸;脾,升麻、蒼朮、葛根、白芍;腎,獨活、知母、細辛、肉桂;胃,

白芷、升麻、葛根、石膏;大腸,白芷、升麻、黃芩、石膏;小腸,黃柏、藁本、

赤苓、木通;膀胱,滑石、羌活;三焦,柴胡、連翹;下焦,地骨皮;膽,柴胡、

青皮、連翹,)方為正治。經又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FouRFouR然不堅,

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說以寒客皮膚間,

附氣不行,病在氣分,故有聲若鼓;氣無形,故不堅;氣無不至,故腹大身盡腫;

凡腫,因水則皮澤而薄,因氣,故皮厚;氣在膚腠,故按散之猝不起,腹皮厚,

故色不變。此膚脹乃氣病也(宜加味枳朮丸。)前文言膚脹,以脹必見於膚,

乃總言致脹之由,此則專為一症也。經又曰: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

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此鼓脹亦氣分病,故與膚脹相似,惟腹有筋起為異,

但膚脹病根在肺,鼓脹病根在脾,由脾陰受傷,胃雖納谷,脾不運化,或由怒氣傷肝,

漸蝕其脾,牌虛之極,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混,隧道不通,鬱而為熱,熱留為濕,

濕熱相生,故其腹脹大,中空無物,外皮繃急,旦食不能暮食也,但臍突出,

肚見青筋,皮光如油,皆不治。脈亦喜浮大。忌虛小,說鼓有土敗木賊之象,

濕熱相兼。猶饅頭得火與湯乃發胖。治者先令卻鹽味,厚衣衾,斷妄想,禁忿怒,

以調和氣血,藥必大補脾土,養肺金,健金能制木,脾無賊邪之害(宜調中健脾丸。

)更審虛實,權輕重,辨其所因,而以蘇梗、厚朴、木通、陳皮、柴胡、白芍、

大腹皮、延胡索為主,寒加熱,熱加寒,虛加補,皆制為大劑,服數十帖,亦有生者。

白話文:

總之,各種脹病都源於衛氣失調。經書上說,衛氣與脈絡並行,分佈在皮膚,就形成皮膚脹。這說明衛氣逆行並聚集在脈絡,又在肌肉之間循環,所以形成皮膚脹。然而,脹的部位並不固定,既可脹在皮膚,也會壓迫臟腑,擴及胸腔和脅肋。凡是像膻中、心包、脾胃等處,以及咽喉、小腸、胃的各個出口、廉泉玉英的津液通道等,都可能受到脹的影響。

經書還說:心臟脹滿,會出現呼吸短促、心煩、難以入睡;肺臟脹滿,會感到虛脹、呼吸急促、咳嗽;肝臟脹滿,會感到脅肋脹滿疼痛,牽引到小腹;脾臟脹滿,會經常打嗝,四肢煩躁不安,身體沉重到無法承受衣服的重量,難以入睡;腎臟脹滿,會感到腹部脹滿牽引到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胃脹,會感到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子里聞到焦臭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大腸脹,會腸鳴作響且疼痛,冬天又受寒,則會消化不良;小腸脹,會感到小腹脹滿,牽引到腰部疼痛;膀胱脹,會感到小腹脹滿,小便不暢;三焦脹,會感到氣體充滿皮膚之中,輕輕地浮起但不堅硬;膽脹,會感到脅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嘆氣。

以上經書所說臟腑脹滿,總體以治療脹氣的藥物為主(如藿香正氣散、木香調氣散、薊子湯等),並根據不同臟腑加用引經藥物來治療(心,黃連、細辛;肺,桔梗、升麻、白芷;肝,柴胡、川芎、青皮、吳茱萸;脾,升麻、蒼朮、葛根、白芍;腎,獨活、知母、細辛、肉桂;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大腸,白芷、升麻、黃芩、石膏;小腸,黃柏、藁本、赤茯苓、木通;膀胱,滑石、羌活;三焦,柴胡、連翹;下焦,地骨皮;膽,柴胡、青皮、連翹),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經書又說:皮膚脹,是寒氣侵入皮膚之間,摸起來鬆軟不堅硬,腹部腫大,全身都腫,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會凹陷卻不會馬上恢復,腹部顏色不變,這就是它的症狀。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阻礙氣的運行,病在氣分,所以會有如擊鼓的聲音;氣體無形,所以不堅硬;氣體無處不到,所以腹部腫大,全身都腫;凡是腫,因為水腫則皮膚光澤而薄,因為氣腫則皮膚增厚;氣在皮膚紋理之間,所以按下去會很快散開而不會馬上恢復,腹部皮膚增厚,所以顏色不變。這種皮膚脹是屬於氣病(可以服用加味枳朮丸)。前面說的皮膚脹,是以脹必然表現在皮膚上,是總體來說引起脹的原因,而這裡則是專指一種病症。

經書又說:鼓脹,是腹部脹大,全身都腫,腫大程度與皮膚脹相似,面色蒼黃,腹部青筋暴露,這就是它的症狀。這種鼓脹也是氣分病,所以與皮膚脹相似,只是腹部有青筋暴露不同。但皮膚脹的病根在肺,鼓脹的病根在脾。鼓脹是由於脾陰受損,胃雖然能攝入食物,但脾不能運化,也可能是因為怒氣傷肝,逐漸侵蝕脾臟,脾臟虛弱到極點,導致陰陽失調,清濁混雜,經絡不通暢,鬱積而化為熱,熱久而化為濕,濕熱相生,所以腹部脹大,裡面空虛無物,外皮緊繃,早上吃的東西到晚上就消化不了。如果出現肚臍突出,肚子上看到青筋,皮膚光滑如油,都是無法治癒的。脈象也喜歡浮大,忌諱虛小。這說明鼓脹有脾土衰敗、肝木反侮的現象,同時伴有濕熱。就像饅頭遇到火和水會膨脹一樣。治療時首先要減少鹽分攝入,穿厚衣服,避免胡思亂想,禁止發怒,以調和氣血。用藥必須大補脾土,滋養肺金,強健肺金就能克制肝木,脾臟才能免受邪氣的侵害(可以服用調中健脾丸)。更要仔細辨別虛實,權衡藥量輕重,辨明病因,以蘇梗、厚朴、木通、陳皮、柴胡、白芍、大腹皮、延胡索為主藥,寒加溫藥,熱加寒藥,虛加補藥,都用大劑量,服用幾十帖,也有可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