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卷七

名為胎病,其母有所大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又曰:

厥成為癲疾。又曰:邪搏陽為癲疾。《綱目》曰:痰邪逆上,頭中氣亂,脈道閉塞,

孔竅不通,故昏眩而倒仆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又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癇,

其實一也。(鏊按:大人亦有患癇者,另詳諸癇條中。《綱目》以大人小兒分癲癇,

而以為實屬一症,恐非是。),,【癲與癇不同】,《綱目》曰:癲者,異常也。

若平日能言,癲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而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

如痴如醉。癇則卒然暈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省人事,隨後醒。

,,【癲癇又與中風不同】,《綱目》曰: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醒,吐涎沫,

省後又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仆時無聲,

省時無沫,後不時發。,【狂病原由】,《內經》曰:怒狂,生陽也,陽氣者,

因暴折而難訣,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又曰:陽明病甚,則登高而歌。

說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故能登高也。棄衣而走,以熱盛於身,

故欲棄衣也。妄言罵詈,以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也。不欲食,故妄走也。又曰:

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陰不勝其陽則狂。,【癲病異處】,《內經》曰:多喜曰癲,

多怒曰狂。《難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入鬥》曰:癲者,異常也,

精神痴呆,言語失倫;狂者,凶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重則逾垣上屋,

又甚則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也。《直指》曰:陽虛明實則癲,

陰虛陽實則狂。《綱目》曰:癲,謂僵仆不省也;狂,謂妄言妄走也。

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病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醫鑒》曰:癲者,顛倒錯亂,

於癇於狂,皆兼病也,故有癲癇、癲狂之名。

治癲方十六

,,控涎丹,,〔總治〕,甘遂去心,大錢去皮,白芥子,等分,糊丸,薑湯下七丸,

壯者可十餘丸。

,,琥珀散,,〔又〕,琥珀,人參,茯神,遠志,菖蒲,乳香,棗仁,朱砂為衣。

,,甘遂散,,〔因痰〕,甘遂末一錢,豬心血和勻,將豬心切開,入末於內,

合以線縛,濕紙包煨熟取藥,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一丸,

將所煨豬心煎湯化下,如大便下惡物即止。如不效,再下一丸。

,,寧神導痰湯,,〔因怒〕,南星,半夏,枳實,赤苓,橘紅,甘草,遠志,菖蒲,

黃岑,朱砂

,,抱膽丸,,〔因驚〕,水銀二兩,朱砂,乳香各一兩,黑鉛一兩半,將鉛入鍋,

令化入水很,結成珠子,次下乳香、朱砂,乘熱和勻,丸芡實大,空心井花水下一丸。

此丸亦治狂病。

,,金箔鎮心丸,,〔痰迷〕,膽星一兩,天竺黃,琥珀,朱砂各五錢,牛黃,雄黃,

白話文:

卷七

所謂的胎病,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情緒起伏過大,導致氣血上逆而無法下降,精氣滯留,所以生下的孩子會罹患癲癇。也有人說,氣血逆亂會形成癲癇,或是說邪氣侵入陽氣也會導致癲癇。《本草綱目》記載,痰邪之氣逆行向上,使得頭部的氣機紊亂,經脈阻塞,孔竅不通,因此會昏眩而跌倒,因為病變發生在頭頂,所以稱為癲疾。另外,古人也說,大人發病稱為癲,小孩發病稱為癇,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我認為,大人也有罹患癇症的,這部分會在其他關於癇症的章節詳細說明。《本草綱目》將大人與小孩的癲癇區分開來,並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疾病,我認為這可能不太正確。)

【癲與癇的不同】《本草綱目》說,癲是一種異常的狀態。平常能說話的人,發癲時會變得沉默;平常不說話的人,發癲時會呻吟。嚴重時會僵硬倒地、眼睛直視,心中鬱悶不樂,說話語無倫次,像癡呆或醉酒一樣。而癇則是突然暈倒,牙關緊咬並發出聲音,口吐白沫,失去知覺,之後會清醒。

【癲癇又與中風不同】《本草綱目》說,癲癇發作倒地時,口中會發出聲音,快要清醒時會吐白沫,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時好時壞,不會停止。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疾病發作時,倒地不會有聲音,清醒時也不會吐白沫,之後也不會反覆發作。

【狂病的起因】《黃帝內經》說,因憤怒而導致的狂病,是陽氣過盛的緣故。陽氣因為受到猛烈衝擊而難以消散,所以會容易發怒,這種病稱為「陽厥」。又說,陽明經病變嚴重時,會出現登高唱歌的行為。這表明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旺盛則四肢強健,所以能登高。脫衣亂跑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所以想要脫衣服。胡言亂語、罵人是因為陽氣過盛使人說話無所顧忌。不吃飯,所以到處亂跑。《黃帝內經》也說,邪氣侵入陽氣就會導致狂病。陰氣不能制約陽氣也會導致狂病。

【癲病的差異之處】《黃帝內經》說,經常高興叫做癲,經常憤怒叫做狂。《難經》說,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病,陽氣過盛會導致狂病。《入門》說,癲是一種異常的狀態,精神遲鈍,言語錯亂;狂是一種凶暴的狀態,輕微時會自高自大,喜歡唱歌跳舞,嚴重時會翻牆上屋,更嚴重時會不顧水火,甚至想殺人,這是因為痰火壅盛所致。《直指》說,陽虛而陰氣旺盛會導致癲病,陰虛而陽氣旺盛會導致狂病。《本草綱目》說,癲是指僵硬倒地、失去知覺;狂是指胡言亂語、亂跑。經典中有說到狂癲之病,也有說到癲病屬於狂病,這表示癲和狂可以是同時發生的疾病。《醫鑑》說,癲是指顛倒錯亂,和癇和狂都有關聯,所以才有癲癇、癲狂這些名稱。

治療癲病的十六種方劑

  • 控涎丹:(總體治療) 甘遂(去除心部)、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製成糊狀藥丸,用薑湯送服七丸,體格強壯的人可以服用十多丸。
  • 琥珀散:(又一治療方) 琥珀、人參、茯神、遠志、菖蒲、乳香、棗仁,再用朱砂做為外衣。
  • 甘遂散:(針對痰液引起的病症) 將甘遂研磨成粉末,取一錢與豬心血混合均勻,將豬心切開,把藥粉放入其中,用線縫合,再用濕紙包裹煨熟後取出藥,再加入辰砂末一錢混合均勻,分成四丸。每次用煨熟的豬心煮湯送服一丸,如果大便排出穢物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再服用一丸。
  • 寧神導痰湯:(針對因憤怒引起的病症) 南星、半夏、枳實、赤苓、橘紅、甘草、遠志、菖蒲、黃芩、朱砂。
  • 抱膽丸:(針對因驚嚇引起的病症) 水銀二兩、朱砂、乳香各一兩、黑鉛一兩半。將鉛放入鍋中熔化,再加入水銀,使其結成珠子,接著放入乳香、朱砂,趁熱攪拌均勻,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空腹用井花水送服一丸。此藥丸也可以治療狂病。
  • 金箔鎮心丸:(針對痰迷心竅引起的病症) 膽星一兩、天竺黃、琥珀、朱砂各五錢、牛黃、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