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6)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6)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中分弱而不能鎮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鬱,肝腎下虛,邪熱留連而為滯淫,
必病赤白帶;陽不能勝,不能固守於天樞,陰氣得以襲之,
必病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邪客於太陰之絡,必病腰痛引小腹控眇(季脅下空軟處),
不可以養息。此皆帶脈所生病也。是知一身上下,機關全在於帶,帶不能自持其氣,
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不知帶之為病,求其源而升降補瀉哉。
,,〔帶脈經行諸穴〕《內經》曰:帶脈者,
起於季脅厥陰之章門穴(在季脅骨端肋尖盡處,為足厥陰、足少陽二經之會),
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屬足少陽經),圍身一周,如束帶然,
又與少陽會於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脈,法〕《脈經》曰︰脈來關部左右彈者,帶脈也。
,,〔帶病原由症治〕《靈樞》曰︰足少陽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
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注云: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
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張潔古曰:帶脈之病,太陽主之,
可灸章門三壯。仲景曰: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若不已,
灸章門穴。海藏曰:小兒㿗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於厥陰之分,
而太陽主之也。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
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
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
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隨溲而下,綿綿不絕,
是為白帶,皆從濕熱治之,與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
赤白帶乃邪熱傳於小腸也。劉宗厚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
衛氣下陷,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醞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
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入房,服食躁熱所致。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
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白淫。
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餘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
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兼升發,潤兼溫養,或收澀,
或溫補,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巢元方曰:腎著病,腰痛冷如水,
身重腰如帶五千錢,小便利,因勞汗出,衣裡冷濕而得,久則變為水也,
《千金方》用腎著湯,《三因方》用滲濕湯,東垣用獨活湯主之。
附載仲景大法諸藥要品及方九
,血崩而成活(四物湯),崩者澀劑收(白芍白堊艾葉,黃芩)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中間部位虛弱無力,無法保持穩定,就會出現腰部痠軟無力,像坐在水中的感覺;如果心脾之氣鬱結於上,肝腎之氣虛弱於下,邪熱停留不去,就會形成經久不癒的病症,導致赤白帶下。如果陽氣不足,無法固守在肚臍兩側的天樞穴,陰氣就會趁機侵入,導致肚臍兩側、腰部、背部疼痛,甚至向上衝擊心腹。如果邪氣侵犯足太陰脾經的絡脈,就會引起腰痛,牽引到小腹,並有季脅(肋骨下方空軟處)的抽痛感,讓人無法好好休息。這些都是帶脈出現問題引起的疾病。由此可知,人體上下的氣機運轉,關鍵都在帶脈。如果帶脈無法自行控制氣的運行,那麼各種病症都會向下陷落,無法向上提升。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帶脈的病變,追溯其根源,並運用升降補瀉的方法來治療。
《黃帝內經》說:帶脈的走向,起於季脅處的章門穴(在季脅骨的最末端,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處),與足少陽膽經共同循行至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的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環繞腰部一週,像束帶一樣。帶脈又與少陽經在五樞穴(帶脈下三寸)和維道穴(章門下五寸三分)相會,總共八個穴位。
《脈經》說:如果把脈時,關部左右兩側脈搏呈現彈跳的感覺,那就是帶脈的脈象。
《靈樞》說:足少陽膽經的正經之氣,到達膝蓋後側的膕窩時,會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並與其會合,然後向上到達腎臟,在第十四椎骨的位置,分支出來歸屬於帶脈。《靈樞》註解說:帶脈總結約束人體所有經脈,使它們不會胡亂運行,就像人繫上腰帶讓衣服下垂一樣,因此得名。婦女的惡露,會隨著帶脈而下,所以稱為帶下。張潔古說:帶脈的疾病,要從太陽經治療,可以艾灸章門穴三次。仲景說:大病痊癒後,如果腰部以下有水氣,可以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如果還沒痊癒,就艾灸章門穴。海藏說:小兒疝氣,可以艾灸章門穴三次而痊癒,因為它與帶脈都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運行,並且太陽經主治此病。朱丹溪說: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都是上下周流的,只有帶脈起於少腹兩側,季脅下方,環繞腰部一周,像束帶一樣。而衝脈和任脈,沿著腹部兩側、肚臍旁邊運行,傳輸到氣衝穴,歸屬於帶脈,並絡於督脈。衝脈、任脈、督脈,同時發源卻走向不同,同一個源頭分出三個分支,都與帶脈相連。因為各經脈上下往來的過程中,殘留的熱邪滯留在帶脈之間,導致邪熱鬱積,使白色的分泌物隨著小便排出,連綿不斷,這就是白帶。治療原則與治療痢疾的方法相同,都從清熱利濕著手。赤白痢是因為邪熱傳到大腸,而赤白帶是因為邪熱傳到小腸。劉宗厚說:帶下病大多是陰虛陽氣衰竭,營氣無法上升,經脈凝滯澀滯,衛氣向下陷落,精氣積滯在下焦奇經的位置,經醞釀而形成,因帶脈病變而得名,也因病變的形狀而得名。白帶屬氣虛,赤帶屬血熱,多因酒醉飽食後行房事,或服用燥熱的食物所致。也有濕痰向下流注到下焦,或腎肝陰虛濕邪過盛,或因驚恐而導致肝木克脾土,濁液下流,或思念不已,導致白淫。這些都屬於“二陽之病發心脾”的情況。或者其他經脈的濕熱,停滯在少腹下方,或者下元虛寒,子宮濕邪淫盛。治療方法,或用向下疏導的藥,或用吐法,或在發散的同時兼顧補養,或在補養的同時兼顧利濕,或用燥濕的藥兼顧升發,或用滋潤的藥兼顧溫養,或用收斂固澀的藥,或用溫補的藥。各種情況不同,這也是辨證論治的靈活運用。巢元方說:腎著病,腰部疼痛冰冷如浸在水中,身體沉重,腰部感覺像帶了五千錢一樣,小便頻數,因為勞累出汗後,衣服內裡潮濕冰冷而得病,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腫。《千金方》用腎著湯,《三因方》用滲濕湯,李東垣用獨活湯來治療。
附帶記載了仲景學派治療此病的常用藥物和方劑,共有九個。
(血崩用四物湯),崩漏用收澀的藥物治療(白芍、白堊、艾葉、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