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八 (1)
卷八 (1)
1. 卷八
,,(足少陰腎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趁足心,至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又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到腎,絡膀胱。
其支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次注手蹶陰心包絡經。每出酉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腎。足少陰腎經,多氣而少血。
),,少陰者,陽代初轉,陰氣乍生之謂。太陽寒水司氣,獨歸於腎,故腎為陽初轉、
陰乍生之少陰,說以腎之氣,主蟄伏,衣歸藏,天地斂藏之氣,必歸於此。
是以腎得主寒水也,是以為先天根柢與心火相對待也。然腎雖主寒水,
而與心火南北對待,而先天有真火亦涵於此,是火也,乃命門真陽之火,
安身立命之主,即坎中一畫乾陽,以運化生長收藏之原也。是腎固以寒為位,
以水為體,以火為本,故其堅滑者,水之體也。其流行者,火之本也,所以諸臟各一,
獨腎有水火兩具,而命門真火,與蟄藏真水兩相並見。然坎中一陽,
要即藏於兩陰之中,故命門之火,即涵於真水之內,初非火是火,水是水,
截分為二者,殆如天地之陰陽動靜然,靜極兩動,陽生陰中,遂能升陰精以上奉心主,
此升坎填離,水火既濟,皆先天之神妙。不可思議者也。先輩云:腎之臟,水猶海,
火猶龍,水暖則龍潛,水寒則龍起,是腎火炎熾為患,皆由腎水虛寒。而腎既虛寒,
益為脾土所剋,其病自日生矣。此言水火不能相濟,因為致病之由也,而不但已也。
腎家本有水火兩病,火病者,龍火騰熾,上爍為害也,其症有口熱咽乾,煩心,
心如懸,喝喝而喘,面如漆柴,咳唾有血等類;水病者,寒濕之淫,所勝為災也,
其症有跗腫骨痛陰痺,時眩清噘,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頭項痛,饑不欲食,
寒氣自傷。意不樂等類,是則腎之病有可指數者。雖然,水由地中行,剋水者固為土,
而為水所藏者,亦即土也。試觀江湖河海,未有不載於土上,行於土中者,
故其水得土之中氣,而足為蛟龍之所潛藏。若澗壑之水,非不清澈,要皆寒冷沁骨,
故雖魚蝦之細,亦不能養,明乎此,亦可知腎之蟄藏。心藉土封之力。
《內經》所以謂腎合精,其主脾,不曰剋而反曰主也。羅淡生亦云:水藏土中,
此前人補腎用六味,當知其入茯苓、山藥之妙是已。但脾藥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
實因補水故補土,水本濕土,又易生濕,故必須此二味,能滲土中之濕,
則土既無濕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濕與濕並,多潰溢之病矣,
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藥,而必用茯苓、山藥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
況乎先哲之言曰:腎家不足,勿撲其火,須滋陰之真源以配火;腎家火不足,
白話文:
[卷八]
足少陰腎經從足小指下開始,沿足心內側走向然谷穴下方,沿內踝後方上行,進入腳跟上方,再從內踝後方出來,沿大腿內側後緣上行,穿過脊柱到達腎臟,並與膀胱相聯繫。
一部分經脈從腎臟上行,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喉嚨兩側上行,到達舌根。另一部分經脈從肺臟出來,與心臟相連,進入胸腔,然後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連。每天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全身氣血都彙集到腎臟。足少陰腎經氣多血少。
少陰指的是陽氣轉化的初始階段,陰氣剛開始生成的狀態。太陽經主寒水,最終歸屬於腎臟,所以腎臟是陽氣轉化、陰氣生成的少陰之處。腎臟之氣主藏,天地間收斂的氣息都歸於腎臟。因此,腎臟主寒水,是先天之本,與心臟之火相對應。雖然腎臟主寒水,與心火南北對應,但先天真火也存在於腎臟中,這便是命門真火,是維持生命之根本,如同坎卦中的一陽,是主宰生長收藏的根本。因此,腎臟以寒為定位,以水為形態,以火為根本。腎臟的堅滑屬水,其運行屬火,所以五臟各具其一,唯有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命門真火與藏水同時存在。但坎卦中的一陽藏於兩陰之中,所以命門之火存在於真水之中,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水與火,如同天地的陰陽動靜一般,靜極則動,陽氣在陰氣中生長,能夠將陰精上傳供給心臟,這就是坎填離,水火既濟,都是先天之妙不可言。前輩說:腎臟如同大海,水是海,火是龍,水暖則龍潛,水寒則龍起,腎火熾盛導致的疾病都是由於腎水虛寒。腎水虛寒,則受脾土克制,疾病就會產生。這說明水火不能調和是致病的原因。腎臟本身就有水火兩種病症,火病是腎火過盛,上炎為害,症狀包括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心悸,呼吸急促,面色暗淡,咳嗽咳血等;水病是寒濕入侵,症狀包括足腫脹疼痛,肢體麻痺,頭暈目眩,腹脹腿腫,咳嗽氣喘,身體沉重,盜汗,頭頸疼痛,食慾不振,畏寒等。這些都是腎臟疾病的常見症狀。水在地中運行,克制水的自然是土,但水也藏於土中。看江湖大海,水不都依託於土地,運行在土地之中嗎?所以水得土之氣,才能成為蛟龍潛藏之處。而山澗溪流的水雖然清澈,卻冰冷刺骨,連魚蝦都難以生存,由此可知腎臟的藏匿功能。心臟依靠脾土的封藏之力。《內經》說腎主精,其主脾,不是克制,而是主導。羅淡生也說:水藏於土中。古人補腎用六味地黃丸,就應該知道它加入茯苓山藥的妙處。補脾的藥很多,但一定要用這兩種藥,是因為補水也就補土,水本就濕潤,容易產生濕氣,所以必須用這兩種藥,能滲透土中濕氣,則土中無濕邪,水藏於土中才能正常運作,不至於濕上加濕,導致潰瘍等病症。六味地黃丸不用其他補脾藥,而要用茯苓、山藥,其深意不可不知。況且前賢說:腎虛不足,不要抑制腎火,應該滋養陰精,來配合腎火;腎火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