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2)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2)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無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李瀕湖曰:
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衝任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
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諸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相謬也)。,〔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
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僕羊鳴,惡風,偏活𢂽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
並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跗陽穴也)。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
陽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
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窌,腰下穴也)。又曰︰陰蹻脈急,
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蹻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難經》曰:陰絡者,陰蹻之絡;陽絡者,陽蹻之絡。
,,〔二蹻脈原由症治〕,《靈樞》曰︰目中赤痛,從內眦始,取之陰蹻(交信穴也)。
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蹻及三毛上,
及血絡出血。(瀕湖所謂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
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
陰蹻取交信穴,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三毛,大敦穴也,
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
出其血也。又曰︰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眦。陽氣盛,
則瞋目。陰氣盛,則滿目。又云: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隊。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化而為血,以榮四脈,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
常從足少陽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臟腑,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陽,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也。 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病目不得滿者,
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於陰,
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瀕湖曰:《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
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
白話文:
這指的是天地之間每天產生、沒有根源的能量,也是產生鉛的地方,但醫家卻不知道有這種東西。(李時珍說:
丹書中談到陽精河車,大多都以衝脈、任脈、督脈、命門、三焦來解釋,沒有特別提到陰蹻脈。
而紫陽真人《八脈經》中所記載的經脈,和一般醫家的說法有些不同。但關於身體內部的構造,只有能自我觀察的人才能了解清楚。
他說的應該不會有錯)。《脈經》記載:寸口脈(手腕脈搏)前部左右跳動的,是陽蹻脈的脈象,跳動時會感到腰背疼痛,還可能引起癲癇、突然昏倒、發出羊叫聲、怕風、半身不遂、身體僵硬。又說:脈象微弱而澀滯的,是風癇,應該取陽蹻脈上的穴位治療,這個穴位在外踝上方三寸的腓骨位置(也就是跗陽穴)。又說:寸口脈後部左右跳動的,是陽蹻脈的脈象,跳動時會感到癲癇、忽冷忽熱、皮膚麻木、小腹疼痛、腹部急迫、腰部和臀部以下連帶疼痛、陰部疼痛、男性疝氣、女性持續漏下。 (臀部,是髖骨的部位;窌,是腰以下的穴位)。又說:陰蹻脈氣血急促,應當從內踝以上感覺到急迫,外踝以上感覺到緩和;陽蹻脈氣血急促,應當從外踝以上感覺到急迫,內踝以上感覺到緩和。
《難經》說:陰絡,是陰蹻脈的分支;陽絡,是陽蹻脈的分支。
《靈樞》記載:眼睛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應該取陰蹻脈的穴位(也就是交信穴)治療。又說:如果風邪導致痙攣、身體反張,應該先取足太陽經的穴位以及膕窩中的穴位,並放出瘀血。如果體內有寒邪,就取陰蹻脈上的穴位和腳大拇指上的毛髮處,並放出瘀血。(李時珍所說的足太陽經,指的是京骨穴,位於腳外側小趾根部後方,大骨頭下方紅白色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膕窩,指的是委中穴,位於彎曲膝蓋後的橫紋中,針刺三分深。陰蹻脈取交信穴,在內踝骨上方,少陰經前面,太陰經後面,在肌腱和骨頭之間。三毛,指的是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外側毛髮處,是肝經的井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血絡,指的是觀察到有脈絡充血脹滿的地方,放出瘀血)。又說:陰蹻脈和陽蹻脈,是陰陽互相交會的,陽氣進入陰,陰氣走出陽,在眼角處交會。陽氣旺盛,眼睛就睜開;陰氣旺盛,眼睛就閉合。又說:五穀進入胃後,糟粕、精華和宗氣會分成三部分。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發出,貫通心肺進行呼吸。營氣,則將津液注入脈中,轉化為血液,滋養全身經脈,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對身體的各種需要。衛氣,則將強悍的氣,先佈散到四肢末端和肌肉皮膚之間,不停止地運行。白天行走於陽,夜晚行走於陰,常常從足少陽經的間隙行走於五臟六腑。現在,如果邪氣侵入臟腑,衛氣就會獨自保護體表,行走於陽而無法進入陰,行走於陽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陽蹻脈就會下陷。無法進入陽,則陰氣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治療應該補充不足的,瀉掉多餘的,疏通經脈去除邪氣,喝一劑半夏湯,陰陽氣血就能通暢,就能立即臥床休息。《甲乙經》記載:人如果眼睛閉合無法張開,是衛氣停留在陰,無法運行到陽,停留在陰則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則陰氣充滿。無法進入陽,則陽氣虛弱,所以眼睛閉合。如果眼睛張開無法閉合,是衛氣無法進入陰,常常停留在陽,停留在陽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陽氣充滿。無法進入陰,則陰氣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李時珍說:《靈樞》中有提到,足太陽經的筋脈,是眼睛上部的綱;足陽明經的筋脈,是眼睛下部的綱。寒冷時筋脈會收縮,眼睛無法閉合;熱時筋脈會鬆弛,眼睛無法張開。又說:身體強壯的人,血氣旺盛,肌肉滑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