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3)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滿。老人氣血哀,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滿。

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

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

王叔和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也,人夜臥則脾不動搖,

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

數說皆言目閉、目不滿,雖不言及二蹻,說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也。

張潔古曰︰蹻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蹻疾也。陽蹻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

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蹻之絡。陰蹻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

主持諸裡,故名為陰蹻之絡。陰蹻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裡病。

陽蹻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裡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府、

風池(風府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又曰:

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裡者當下之。又癲癇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

治二蹻病方

五桂枝湯,,〔陽蹻〕,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麻黃湯,,〔又〕,,麻黃,桂枝,甘

草杏仁,薑,棗

,,承氣湯,,〔又〕

,,半夏湯,,〔又〕,,長流水八升,揚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

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

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甘草乾薑湯,,〔陰蹻〕,,甘草,乾薑

白話文:

正常的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會失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夜晚氣血充足。老年人氣血衰弱,經脈運行不暢,衛氣向內侵襲,因此白天精神不振,夜晚氣血也不足。

又說:喜歡躺臥的人,通常腸胃比較大,皮膚粗糙,肌肉組織鬆散不結實,衛氣運行遲緩,所以容易嗜睡。

張子和認為: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鬱滯,就會失眠或嗜睡。巢元方認為:脾臟有病會感到困倦想睡,膽臟有病則容易心煩而難以入眠。

王叔和認為:夜裡聽到水流聲快速,是因為土氣衰弱的緣故,人體也一樣。人睡覺時脾臟靜止不動,脈搏就會變得快速。另一種說法是:脾臟的狀況反映在眼瞼上,眼瞼活動表示脾臟的消化功能正常,脾臟有病則眼瞼會乾澀,並且容易嗜睡。

以上幾種說法都提到眼睛閉合、氣血不足,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陰陽二蹻,但其理論基礎都是基於陰陽、營衛氣血的虛實原理,可以互相參考驗證。

張潔古說:蹻的意思是快捷迅速。陰陽二蹻脈都起於足部,使人能夠行動敏捷。陽蹻脈在肌肉之上,屬於陽經循行之處,貫通六腑,主導身體的表面,所以稱為陽蹻絡。陰蹻脈在肌肉之下,屬於陰經循行之處,貫通五臟,主導身體的內部,所以稱為陰蹻絡。陰蹻脈發生病變,會導致陰氣急迫,出現陰厥,小腿僵直,五絡不通,表現為表面平和但內部有病。陽蹻脈發生病變,會導致陽氣急迫,出現狂躁奔走,眼睛不會昏花,表現為表面有病但內部平和。陰病屬熱,可以針灸照海穴和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合穴,主要治療筋骨方面的疾病)。陽病屬寒,可以針灸風府穴和風池穴(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後髮際內一寸,大筋內側的凹陷處,是督脈、太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另外還說:病在身體表面陽經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在身體內部陰經的,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還有,癲癇白天發作,可以針灸陽蹻;夜間發作,可以針灸陰蹻。

治療陰陽二蹻病症的方劑:

  • 五桂枝湯,適用於陽蹻病症:包含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 麻黃湯,適用於陽蹻病症:包含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
  • 承氣湯,適用於陽蹻病症。
  • 半夏湯,適用於陽蹻病症:取長流水八升,來回攪拌萬次,取其澄清的五升,用蘆葦桿燃燒煮沸,加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慢慢煮至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飲用一小杯湯汁,每日三次,可以慢慢增加劑量,以病症好轉為度。剛發病的,喝完藥後蓋上被子就想睡覺,出汗後病就好了。病程久的,喝三次藥就可以了。
  • 甘草乾薑湯,適用於陰蹻病症:包含甘草、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