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1)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要而論文,奇經八脈,惟帶脈橫束於膂,不與七脈同,而七脈則皆起於太陽、少陰,
雖或統宗眾會,孔道之各有殊,其實皆自下而上,源不甚遠,古人止言太衝,
不分督任蹻維,說有分之而不盡可分者,固即謂太衝之義也,此又不可不知也夫。
,,〔陽蹻經行諸穴〕《內經》曰: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
下足太陽中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繞跟,
以僕參為本(在踝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
足太陽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哄(在肩後大骨下,
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
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孔),上人迎,
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
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丸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
複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眦,與手足太陽、足陽明、
陰蹻會於睛明穴(見陰蹻下),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
夾玉枕骨下發際陷中)。凡共經二十二穴。,〔陰蹻經行諸穴〕,《內經》曰: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
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寸陷中),
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寸,
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
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入目內眦,
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眦外一分宛宛中)。
凡經行八穴。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
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
陰維脈在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項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
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
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衝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原。
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複命關,曰邦都鬼戶,
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
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無自然上朝,
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酉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
白話文:
如果要討論,奇經八脈中,只有帶脈是橫向環繞腰部,不與其他七脈相同。而其他七脈都起源於太陽經和少陰經。
雖然各經脈會匯集許多穴道,而且經脈的走向各有不同,但實際上它們都是由下往上循行的,源頭並不算遠。古人只說太衝穴,沒有區分督脈、任脈、陽蹻脈、陰蹻脈。說它們有區分,但又不能完全區分,這其實就是太衝穴的意義。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陽蹻經的循行穴位:《內經》說:陽蹻是足太陽經的別脈。它的脈氣從腳跟發出,經過外踝,在足太陽經的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指甲根部和白色皮膚的交界處),環繞腳跟後方,以僕參穴為根本(在踝骨下方凹陷處,拱起腳掌時可找到),向上到外踝上方三寸處,以附陽穴為郄穴(在外踝上三寸處,也是足太陽經的穴位)。再向上沿著大腿外側,沿著脅部後方到臀部上方,與手太陽經、陽維脈在肩後下方會合(在肩後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然後向上行到肩膊外側,與手陽明經在巨骨穴會合(在肩峰上端,兩叉骨縫隙間凹陷處),再與手陽明經、手少陽經在肩髃穴會合(在肩胛骨肩端上,兩骨縫隙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可以摸到空隙)。接著向上到人迎穴,夾著口唇,與手足陽明經、任脈在地倉穴會合(在口唇兩旁四分外,稍微偏下方,有微弱脈搏跳動的地方),再與足陽明經一起向上行到巨窌穴(在鼻翼兩旁八分處,直對瞳孔,與人中平齊),再次與任脈在承泣穴會合(在眼睛下方七分處,直對瞳孔的凹陷處),到達內眼角,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蹻脈在睛明穴會合(位置見陰蹻脈說明),從睛明穴向上進入髮際,再向下到耳後,進入風池穴而終止(風池穴在耳後,夾著枕骨下方髮際凹陷處)。總共經過二十二個穴位。
陰蹻經的循行穴位:《內經》說:陰蹻是足少陰經的別脈。它的脈氣從腳跟發出,在足少陰經的然谷穴之後(然谷穴在內踝前下方一寸凹陷處),與足少陰經一起沿著內踝下方到照海穴(在內踝下方五分處),向上到內踝上方二寸處,以交信穴為郄穴(交信穴在內踝骨上方,足少陰經的前方,足太陰經的後方,韌帶和骨頭之間),然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腔內部進入缺盆穴,向上到人迎穴的前方,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進入面頰內側,向上進入內眼角,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蹻脈在睛明穴會合後繼續向上循行(睛明穴在內眼角外一分凹陷處)。總共經過八個穴位。
張紫陽的《八脈經》說:八脈中,衝脈在風府穴下方,督脈在肚臍後方,任脈在肚臍前方,帶脈在腰部,陰蹻脈在尾椎骨前陰囊下方,陽蹻脈在尾椎骨後兩節,陰維脈在脖子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脖子後一寸三分。一般人都有這八條經脈,它們都屬於陰性的神經,是閉合而不開啟的。只有神仙用陽氣衝開它們,才能得道。八脈是先天大道的根基,是元氣的源頭。其中採氣的關鍵首先在於陰蹻脈,這條脈絡一旦啟動,其他脈絡都會暢通。其次是督脈、任脈、衝脈,它們是經脈形成轉化的根本。而陰蹻脈在道家經典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如天根、死戶、複命關、邦都鬼戶、死生根等,有神靈主宰,名為桃康,向上通往泥丸宮(大腦),向下通往湧泉穴(腳底)。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使真氣的聚集和散發都從這個關竅出入,那麼天門(頭頂)就會常開,地戶(會陰)就會永閉,身體的脈絡就會暢通,上下貫通,陰陽協調,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水中生火,雪中開花。這就是所謂的「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的境界。
要知道酉南之方位(指身體後部)是坤卦之位,尾椎骨前面膀胱的後面,小腸的下方,靈龜(指會陰部)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