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0)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20)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
暫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
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治二維病方十五桂枝湯,〔陽維〕,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麻黃湯,,〔又〕黃芪
建中湯,,〔又〕八物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理
中湯,,〔陰維〕,,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四逆湯,〔又〕,附子,乾薑,甘草當歸四
逆湯,〔又〕,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吳茱萸湯,〔又〕,吳萸,人參
,薑棗
,,金鈴散,〔又〕,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每末二錢,酒下,痛止。
與枳朮丸去其餘邪。
,,延胡索散,〔又〕,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
藥各七分,炙草五分,薑三片
,,此方兼治女人血結胸,心腹作痛,連腰脅脊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
,,失笑散,,〔又〕
,,承氣湯,,〔又〕,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養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
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一方,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秋倍熟地,冬倍當歸。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
,,按此方通治血病,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生血寧心,熟地補血滋腎,
川芎行血通肝。
,,妙香散,,〔又〕
,(陽蹻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脈起於跟中,
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陰。所以使機關之矯捷也。
),,蹻以矯舉為義。其脈之剽悍,同於衛氣,而皆上出目內眦。然皆有孔道,
與衛不同。按其脈,則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
其氣之行每從根柢,陰陽和合,以為蹻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開合皆宜。
若目氣不榮,則目不合矣。經曰︰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者,言乎入陰則榮臟,
入陽則榮腑也。又曰:蹻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者,
男子陽用事,其蹻在陽,故數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蹻在陰,故數其陰也。至其為病,
陽蹻則陰緩而陽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潔古云:裡和表病,為陰不病而陽病。
陽病則寒,其治風池、風府。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若在陰裡,當下,
承氣湯。陰蹻病,陽緩而陰急,陰急則陰厥,足脛直,五絡不通。潔古云:表和裡病,
為陽不病而陰病,陰病則熱,甘草乾薑湯。二蹻之病異,治二蹻之法亦異也。
白話文:
陰脈主要掌管這些疾病。大致上,這兩種疾病應該根據四條脈絡上的穴位來治療,區分陰陽即可。王叔和說:診斷發現陽維脈浮現,患者會暫時感到頭暈目眩,這是陽氣過盛的實證,會感到肩部呼吸困難,有時會有寒冷的感覺。診斷發現陰維脈沉而大且實,患者會感到胸口疼痛,肋骨下方脹滿,心痛。如果脈象像一串珠子,男性會感到兩側肋骨下方脹痛,腰部疼痛;女性會感到陰部疼痛,像有瘡一樣。
治療陰陽維脈疾病的藥方有:十五味桂枝湯(用於陽維),包括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麻黃湯(又稱麻黃湯);黃芪建中湯(又稱黃芪建中湯);八物湯(又稱八物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組成的理中湯(用於陰維);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組成的四逆湯(又稱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組成的當歸四逆湯(又稱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組成的吳茱萸湯(又稱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組成的方子。
還有金鈴散(又稱金鈴散),包括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用酒送服,可止痛。也可以用枳朮丸去除其他邪氣。
還有延胡索散(又稱延胡索散),包括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藥各七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這個方子兼治婦女血結胸,心腹疼痛,連帶腰脅背脊,上下竄痛,嚴重時會抽搐。
還有失笑散(又稱失笑散)。
還有承氣湯(又稱承氣湯),包括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還有養榮湯(又稱養榮湯),包括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茯苓、山梔子、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大棗兩枚,烏梅一個。
還有四物湯(又稱四物湯),包括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另一種配方,春天加倍川芎,夏天加倍白芍,秋天加倍熟地,冬天加倍當歸。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天冬,冬天加桂枝。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血病,當歸有調和血氣、歸經的作用,白芍可以涼血補腎,生地可以生血寧心,熟地可以補血滋腎,川芎可以活血通肝。
還有妙香散(又稱妙香散)。
(陽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行走,在身體左右兩側運行,主要掌管全身左右的陽氣。陰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在身體左右兩側運行,主要掌管全身左右的陰氣。它們的作用是使關節靈活。)
“蹺”的意思是抬舉。這兩條脈的運行強勁有力,和衛氣相似,都從眼睛內角發出。但是它們有孔道,和衛氣不同。觀察它們的脈象,陰脈從陽脈中出來,與足太陽經相交;陽脈進入陰脈,與足少陰經相交。它們的氣運行總是由根部開始,陰陽調和,才能使肢體抬舉,並且向上匯集於眼睛,所以眼睛的開合都很正常。如果眼睛氣血不足,眼睛就不能閉合了。《黃帝內經》說: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意思是說,進入陰脈就能滋養五臟,進入陽脈就能滋養六腑。還說:蹺脈有陰陽之分,如何區分其數量?男子計算陽蹺脈的數量,女子計算陰蹺脈的數量,因為男子陽氣主事,他們的蹺脈在陽,所以計算陽蹺脈。女子陰氣主事,她們的蹺脈在陰,所以計算陰蹺脈。至於它們引起的疾病,陽蹺脈發病會導致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陽氣急迫會導致狂躁奔走,眼睛不會昏花。張元素說:當身體內部平和,而外部發生疾病,是陰氣沒病而是陽氣生病了。陽氣生病會導致寒冷,可以治療風池穴、風府穴。如果病在陽氣表層,應該發汗,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如果病在陰氣內部,應該攻下,使用承氣湯。陰蹺脈發病會導致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陰氣急迫會導致陰厥,腿腳僵直,身體經絡不通暢。張元素說:當身體外部平和,而內部發生疾病,是陽氣沒病而是陰氣生病了,陰氣生病會導致發熱,使用甘草乾薑湯。兩條蹺脈的疾病不同,治療它們的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