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9)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什羊鳴,手足相引,

甚者失音不能言。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

又苦僵仆失音,肌內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二維病原由症治〕,《難經》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灌溉諸經者也。

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怏然失志,溶溶(緩慢貌)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

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

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

營衛不諧則怏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

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

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又曰:陰維為病,主心痛,治在三陰之交,

太陰症則理中湯,少陰症則四逆湯,厥陰症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李瀕湖曰:

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症,

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說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

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症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症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

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症屬之陽維,似未擴充。

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理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

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說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

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三氣衝上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

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

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

兼太陽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衝、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榮湯、

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鰲按︰潔古據仲景法以桂枝方治陽維,理中三方治陰維,舉其要也,

故餘前論亦據之。瀕湖於陽維增黃芪建中三方,於陰維增金鈴散七方,備其用也,

餘故附錄之)。又曰:叔和以癲癇屬陽維陰維,

《靈樞》以癲癇屬陽蹻陰蹻二說文異旨同,說陽維行衛分諸陽之會,

陰維行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行一身左右而主陽,陰蹻行一身左右而主陰。

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

白話文:

肌肉會感到痠痛麻癢,皮膚也會疼痛,下半身會麻木不仁,出汗時又會感到寒冷。還會出現癲癇,發病時像羊叫一樣,手腳會互相牽引抽搐,嚴重時會失聲說不出話。

另外一種說法是,寸口脈(手腕部的脈搏)從少陽經斜向厥陰經,這屬於陰維脈。這種情況發作時也會出現癲癇,身體僵硬仆倒,像羊叫一樣。也會有僵硬仆倒、失聲、肌肉麻癢等症狀,而且會定時發作,出汗並怕風,身體會感到微微發冷。

《難經》說,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像網一樣維繫全身,灌溉各條經脈。如果陰陽維脈的功能不能互相維繫,人就會精神不振,行動遲緩,無法自我控制。又說,陽維脈生病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陰維脈生病會出現心痛。張潔古認為,衛氣屬於陽,主掌體表,陽維脈受到邪氣侵襲,病就表現在體表,所以會忽冷忽熱。營氣屬於陰,主掌體內,陰維脈受到邪氣侵襲,病就表現在體內,所以會心痛。陰陽維脈如果能夠互相維繫,營氣和衛氣就會和諧。如果營氣和衛氣不和諧,人就會精神不振,無法自我控制。怎麼知道呢?張仲景說,如果常常自己出汗,那就是衛氣和營氣不協調,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又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反而感到煩躁不安,那就是因為陽維脈出問題,要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這兩個穴位是陽維脈的交會之處,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是因為服用桂枝湯後,仍然會發熱怕冷,脈象呈現寸部浮,尺部弱,反而覺得煩躁,這是陽維脈的問題,所以要先針刺這兩個穴位。又說,陰維脈生病,主要會出現心痛,治療要從三陰經的交會處著手。如果是太陰經的問題,就用理中湯;如果是少陰經的問題,就用四逆湯;如果是厥陰經的問題,就用當歸四逆湯或吳茱萸湯來治療。李時珍說,陽維脈與手足三陽經相維繫,而足太陽經和少陽經則從始至終相連。只有這兩條經脈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所以陽維脈生病也會出現忽冷忽熱。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陰氣虛就會產生內熱,陽氣虛就會產生外寒。邪氣侵入經脈,在內與陰氣抗爭就會感到寒冷,在外與陽氣抗爭就會發熱。這種寒熱在體表,並且伴隨太陽經的症狀時,有汗就用桂枝湯,無汗就用麻黃湯。寒熱在半表半裡,並且伴隨少陽經的症狀時,就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營氣和衛氣虛弱,導致忽冷忽熱,就用黃芪建中湯或八物湯來治療。潔古只用桂枝湯來治療陽維病,似乎範圍太狹隘了。至於陰維脈生病,主要會出現心痛,潔古只用溫補三陰經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寒邪侵入三陰經引起的疼痛是有效的,但對於三陰經熱厥引起的疼痛,似乎沒有考慮到。陰維脈雖然與三陰經交會,但實際上與任脈同歸,所以心痛多半是少陰經、厥陰經和任脈三條經脈的氣向上衝逆引起的。如果是突然發生的疼痛,沒有發熱,如果是長期的疼痛,沒有發冷,按壓時疼痛稍緩解,是屬於虛證;按壓時疼痛加劇,則屬於實證。凡是寒痛,同時伴隨少陰經和任脈的問題,用四逆湯治療;伴隨厥陰經的問題,用當歸四逆湯治療;伴隨太陰經的問題,用理中湯治療。凡是熱痛,同時伴隨少陰經和任脈的問題,用金鈴散或延胡索散治療;伴隨厥陰經的問題,用失笑散治療;伴隨太陽經的問題,用承氣湯治療。如果是營血內傷,同時伴隨任脈、衝脈和手厥陰經的問題,就應該用四物湯、養榮湯、妙香散等藥物來治療,根據病情用藥。這樣就能區分陰陽虛實,治療才不會有偏差。

(編者按:潔古根據張仲景的理論,用桂枝湯來治療陽維病,用理中湯等三方來治療陰維病,這是抓住了重點。所以前面我也根據他的理論來論述。李時珍在陽維病方面增加了黃芪建中湯等三方,在陰維病方面增加了金鈴散等七方,完善了治療方法,所以我把他的內容也記錄下來)。另外有人說,淳于意(叔和)認為癲癇屬於陽維脈和陰維脈的問題,《靈樞》則認為癲癇屬於陽蹻脈和陰蹻脈的問題,這兩種說法文字不同,但意思相同。陽維脈在衛分運行,是諸陽經交會的地方;陰維脈在營分運行,是諸陰經交會的地方。陽蹻脈在身體左右兩側運行,主陽;陰蹻脈在身體左右兩側運行,主陰。邪氣侵入陰維脈或陰蹻脈就會導致癲,邪氣侵入陽維脈或陽蹻脈就會導致癇。癇發作時會抽動,屬於陽,由陽經的脈絡控制;癲發作時會靜止不動,屬於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