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8)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8)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而反起於少陰,陰維既為諸陰之維,而反起於少陽者,何也?少陰為諸陰根柢之氣,
維於陽者必起於此,是陰為陽根也。少陽為諸陽根柢之氣,維於陰者必起於此,
是陽為陰根也。所謂互為其根者是也,故二脈又為營氣之綱領。仲景云︰病常自汗,
榮衛不相和諧,宜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此二穴,
乃陽維之會也。以病寒熱自汗,本桂枝湯症,服之而不愈者,乃陽維脈病也,
故必先針陽維諸會之穴,以刺受病之處,然後再服桂枝湯,自無不愈也。
其曰榮衛不和者,是衛氣不與榮血和也。潔古云︰陰維為病,苦心痛者,
其治必在足少陽三陰交,此其處乃陰維所起也。按仲景法,太陰症則用理中湯,
少陰症則用四逆湯,厥陰症則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參其法,酌其劑,
以治陰維之病,乃潔古所以治足少陽三陰交之意也。如是而二維之病,何憂弗愈哉。
,,〔陽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
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分,會足少陽於陽交,
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
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寸,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
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寸,兩筋@陷中,肩髃下一寸),過肩前,
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間,
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
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前(在肩後大骨下,
𩨹上廉隱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發際陷中),
上腦空(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寸半)、正營(目窗後一寸)、
目窗(臨泣後一寸)、臨泣(在瞳人直上發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
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
上至本神而止(本神在直耳上入發際中),凡經共三十二穴。
,,〔陰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
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在足內踝上五寸腨肉分內),為陰維之郄,上循股內廉上行,
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
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
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寸中央是穴),
凡一十四穴。,〔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
白話文: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為什麼陽維脈明明是諸陽之維,卻反而是從足少陰經開始發起,陰維脈是諸陰之維,卻反而是從足少陽經開始發起呢?那是因為少陰是所有陰氣的根本,維繫陽氣的脈絡一定從這裡開始,這代表陰是陽的根本。而少陽則是所有陽氣的根本,維繫陰氣的脈絡一定從這裡開始,這代表陽是陰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互為其根」。所以,這兩條脈絡也是營氣運行的重要綱領。
張仲景說:「病人常常自己流汗,是因為營氣和衛氣不協調,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不安,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這兩個穴位,然後再服用桂枝湯,病就會好。」這兩個穴位是陽維脈會合的地方。如果病人出現寒熱、自汗,這本來是桂枝湯證,但服用後卻沒有效果,那就是陽維脈出現問題了。所以必須先針刺陽維脈上的穴位,也就是針刺病變的部位,然後再服用桂枝湯,病自然會痊癒。
所謂的「營衛不和」,是指衛氣沒有與營血協調。李杲說:「陰維脈發生病變,會導致心痛,治療必須取足少陽經和三陰交穴。」因為這個位置是陰維脈的起始點。根據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太陰病要用理中湯,少陰病要用四逆湯,厥陰病則用當歸四逆湯或吳茱萸湯,參考這些方法,調整藥劑,來治療陰維脈的病症,這就是李杲主張治療足少陽三陰交穴的原因。如果能這樣治療陰陽維脈的病症,還擔心不能痊癒嗎?
[陽維經行諸穴]
《內經》說:陽維脈起於諸陽匯聚之處,它從足太陽經的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1.5寸)發出,向上到外踝上方7分,與足少陽經在陽交穴會合,這裡也是陽維脈的郄穴(位於外踝上7寸,在兩陽經之間斜向的位置),然後沿著膝蓋外側向上到大腿,到少腹的側面,與足少陽經在居髎穴會合(位於章門穴下方8寸,髖骨上方凹陷處),然後沿著脅肋向上斜行到肘部,與手陽明經、手足太陽經在臂臑穴會合(位於肘上7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肩髃穴下1寸),然後經過肩部前方,與手少陽經在臑會穴、天髎穴會合(臑會在肩部前方,離肩端3寸的凹陷處,天髎在缺盆中間,鎖骨上方凹陷處),再與手足少陽經、足陽明經在肩井穴會合(位於肩部凹陷處,缺盆上方大骨前1.5寸),然後進入肩部後方,與手太陽經、陽蹻脈在臑俞穴會合(位於肩部後方大骨下,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然後沿著耳後向上,與手足少陽經在風池穴會合(位於耳後髮際凹陷處),再向上經過腦空穴(承靈穴後方1.5寸,夾在玉枕骨下方凹陷處)、承靈穴(正營穴後方1.5寸)、正營穴(目窗穴後方1寸)、目窗穴(臨泣穴後方1寸)、臨泣穴(位於瞳孔正上方髮際5分凹陷處),然後向下到額頭,與手足少陽經、足陽明經五條脈絡在陽白穴會合(位於眉毛上方1寸,與瞳孔相對),然後沿著頭部進入耳朵,向上到本神穴結束(位於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的位置)。陽維脈總共經過32個穴位。
[陰維經行諸穴]
《內經》說:陰維脈起於諸陰交會之處,它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位於足內踝上方5寸小腿肚內側)發出,這裡也是陰維脈的郄穴,然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小腹,與足太陰經、厥陰經、少陰經、陽明經在府舍穴會合(位於腹哀穴下方3寸,離腹中線4.5寸),再與足太陰經在大橫穴、腹哀穴會合(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1.5寸,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1.5寸,都離腹中線4.5寸),然後沿著脅肋與足厥陰經在期門穴會合(位於乳頭下方1.5寸),再向上進入胸膈,沿著咽喉,與任脈在天突穴、廉泉穴會合(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4.5寸的凹陷處,廉泉穴位於喉結下方2寸的中央)。陰維脈總共經過14個穴位。
[脈法]
《脈經》說:寸口的脈象從少陰經斜向太陽經,這是陽維脈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