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6)

1. 卷二十一

痧氣自然散行,而後可刮即刮,可放即放,當藥即藥,說B緣痧症初發,

未攻壞臟腑故也。總之,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毒不內攻。血肉痧,

看青紫筋刺之,則毒有所泄。腸胃及脾肝腎三陰痧,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

則痧氣內攻者,可消可散可驅,而除其病根也。且凡病用藥得宜,斷無不效,

獨痧症竟有得宜亦不效者何故?夫痧,熱毒也,熱毒宜涼不宜溫,宜消不宜補,

湯劑入口,必須帶涼,涼則直入腸胃,而肌膚血肉之間,雖有良劑,安能得至,

故治痧者,莫先於刮放也。如刮放而肌膚血肉之毒已除,後將腸胃肝脾腎之毒,

用藥驅之,未有不效者矣。然有刮放過,藥仍不效奈何?說B雖刮而刮有未到,

雖放而放有未盡,則肌膚血肉之毒猶在,故藥有不效也。若刮已到,放已盡,

而痧症猶在,則毒惟在腸胃及肝脾腎三陰經絡,非藥將何以治之耶。雖然,

痧之治法,既已精詳,而痧之名稱,又當枚舉。說B痧各有受病之由,

其原雖不離七情六氣,然不盡關七情六氣也。有因糞穢所觸而發,

有因飢飽勞役而發,有因傳染時行瘟疫而發。痧本無定脈,

凡脈與所患之症不相應者,即為痧之脈。痧亦無定症,或感風感食感勞感痰,

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為痧之症。有其症即應有其名,有其名即應有其治。

故養吾於有所感而獨發為痧者,定為正痧三十六症,而以三十六方治之。

又以痧之發,或兼他症,或類他症,或變他症,皆有必然之勢,

故複即此而定為變痧三十六症,而以二十八方治之。總計痧症共七十有二,

治痧方六十有四。又以一症有兼用數方者,有一方或可治數症者,

有有症而不必用藥,因無方者。其方難於立名,遂取六十四卦象,定名編次。

說B以症皆己析,方皆己造,從古無七十二痧之名,亦無六十四方之治也,

今得取其方症而列陳之。曰風痧,頭疼腿酸,身熱自汗,咳嗽腹痛,此因時邪所感,

不可同傷風治法,純用疏風,當用刮法,後服藥(宜第一號乾象方)。曰暑痧,

頭眩惡心,自汗如雨,脈洪拍拍,上吐下瀉,腹痛或緊或慢(宜第二號姤象方)。

而亦有暑脹不已者(宜第三號遯象方,如竹葉石膏湯、六一散俱可用)。曰陰痧,

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穢氣所角而致(宜第四號否象方。曰陽痧,

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鬱氣不通之故(宜第五號觀象方)。曰紅痧,

皮膚隱隱紅點,如㾦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雖淺,熱酒熱湯,亦不可犯,

外用焠刮(宜第五號觀象方)。曰斑痧,頭眩眼花,惡心嘔吐,身有紫斑,痧在血肉,

急用刮放,遲則漸入於裡,必生變症(宜第六號剝象方)。曰烏痧,滿身脹痛,

白話文:

痧氣會自然消散運行,之後才能刮痧就刮痧,能放血就放血,需要用藥就用藥,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痧症剛開始發作,還沒有侵犯到內臟。總之,皮膚表面的痧,用油鹽刮痧,毒素就不會往體內侵犯。血肉裡的痧,看見青紫的筋就刺破放血,毒素就會被排出。腸胃以及脾肝腎三陰的痧,必須辨別是哪條經絡、哪個臟腑的問題,是在氣還是血的層面,這樣才能讓往內侵犯的痧氣消退、散開、被驅除,去除病根。

而且,凡是生病,用藥如果對症,沒有不見效的道理,唯獨痧症,有時即使對症也不見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痧是熱毒,熱毒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不宜用溫補的方法,應該消散它而不是補益它。湯藥喝進去,必須要帶有涼性,涼性的藥才能直接進入腸胃,而皮膚和血肉之間,即使有良藥,也難以到達。所以治療痧症,最重要的是先刮痧和放血。如果刮痧和放血後,皮膚和血肉的毒素已經清除,再用藥驅除腸胃肝脾腎的毒素,就沒有不見效的了。

然而,有的人刮痧和放血後,用藥仍然不見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刮痧了,但是沒有刮到位,雖然放血了,但是沒有放徹底,皮膚和血肉的毒素仍然存在,所以用藥沒有效果。如果刮痧到位,放血徹底,痧症仍然存在,那麼毒素一定是在腸胃和肝脾腎三陰經絡,這種情況就必須用藥物來治療。

雖然,痧的治療方法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是痧的名稱也應該一一列舉。痧的產生各有原因,雖然根本原因離不開七情和六氣,但並不完全與七情六氣有關。有的因為接觸到糞便污穢而發病,有的因為飢餓、飽食、勞累而發病,有的因為傳染時疫而發病。

痧本來沒有固定的脈象,凡是脈象與所患的病症不相符合的,就是痧的脈象。痧也沒有固定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感受了風、食、勞累、痰等,如果用治療這些症狀的方法無效,那就是痧的症狀。有什麼樣的症狀就應該有什麼樣的名稱,有了名稱就應該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我把感受外邪而單獨發作的痧,定義為正痧三十六種,並用三十六個方子來治療。

另外,痧的發生,有時會兼有其他症狀,有時會類似其他症狀,有時會轉變成其他症狀,這都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又在此基礎上定義了變痧三十六種,並用二十八個方子來治療。總計痧症共有七十二種,治療痧症的方子有六十四個。還有一個症狀可以用好幾個方子,一個方子可以治療好幾個症狀,也有的症狀不需要用藥,因為沒有合適的方子。這些方子難以命名,就取用六十四卦的卦象來命名並編排順序。我認為各種症狀都已經分析清楚了,方子也已經研製好了,從古至今沒有七十二種痧的名稱,也沒有六十四個方子的治療方法,現在我把這些方症整理列出來。

風痧:頭痛、腿酸、身體發熱、自汗、咳嗽、腹痛,這是因為感受了時邪,不能用治療傷風的方法,單純疏散風邪,應當用刮痧的方法,然後再服藥(適合用第一號乾象方)。

暑痧:頭暈、噁心、自汗如雨、脈象洪大而有力、上吐下瀉、腹痛或緊或慢(適合用第二號姤象方)。也有暑脹不消的情況(適合用第三號遯象方,如竹葉石膏湯、六一散都可以用)。

陰痧:腹痛而手腳冰冷,應該用火烤,或是因為接觸到穢氣所導致(適合用第四號否象方)。

陽痧:腹痛而手腳溫熱,放血後就會好轉,或是因為鬱悶之氣不通暢所導致(適合用第五號觀象方)。

紅痧:皮膚出現隱隱的紅色點狀,像麻疹一樣,痧在皮膚表面,感受外邪雖然比較淺,但不能喝熱酒、熱湯,外用火烤刮痧的方法(適合用第五號觀象方)。

斑痧:頭暈眼花、噁心嘔吐、身上有紫色斑點,痧在血肉之中,要趕緊刮痧放血,晚了就會逐漸侵犯到體內,一定會產生變症(適合用第六號剝象方)。

烏痧:全身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