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5)

1. 卷二十

亦如前治(宜柴胡養榮湯)。若藥不行,須和其性(宜加生薑)。氣虛不運,

須助宣行(宜加人參)。凡疫行,小兒目吊驚搐,十指鉤曲,角弓反張,

切勿誤認驚風,當與大人疫病同治,但藥劑須輕小耳。凡裡症下後,臥幾日,

汗不止,身微熱,此表有餘邪,邪盡汗自止。若不能止,小柴胡湯加廣皮。

嘔加半夏,虛加人參,不可用芪、朮。如已愈幾日後,反得盜汗,宜略用補法。

虛實之分,在有熱無熱也。下後邪去嘔止,若複嘔,胃虛也,稍進粥飲,調之。

凡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宜上清散),後治疫。凡瘧疫相兼,治疫而瘧自已。

凡方食肉,病停積在胃,因承氣連下,惟下旁流臭水,其病不通,加人參一味,

即三四十日停積頓行。應下失下,真氣虛微,及投承氣,少頃汗出,額上發際癢,

手足冷,甚則戰栗心煩,坐臥不安,如狂,此中氣已虧不勝藥力,名曰藥煩。

如遇此症,須多加生薑,勻兩次服防嘔。以上治疫之法,既詳且盡,更無掛漏矣。

而疫與傷寒異同處,更有當辨者。傷寒必有感冒之因,惡風惡寒,身疼頭痛,發熱,

無汗。脈浮緊為傷寒,有汗脈浮數為中風。若瘟疫,無感冒之因,始覺凜凜,

後但熱不惡寒,雖飢飽勞役,焦思怒鬱,皆能觸發其邪,然無所觸而自發者居多。

傷寒藥一汗即解,疫 發散雖汗不解。傷寒不纏染,疫則纏染他人。

傷寒邪從毛竅入,疫邪從口鼻入。傷寒感而即病,疫感而後發。傷寒汗解在前,

疫汗解在後,傷寒可使立汗,疫必俟其內潰,方自汗、盜汗、戰汗。傷寒不易發斑,

疫多發斑。傷寒邪感在經,以經傳經,疫邪感在內,邪溢於經,經不自傳。

傷寒感發甚暴,疫卻有淹纏幾日,漸加重,或忽加重。傷寒初起,必先發表,

疫初起,必先疏利。此皆其異焉者也。而亦有其同焉者,皆能傳胃,

故必皆用承氣導邪而出,故始異而終同也。傷寒之邪 自外傳內,原無根蒂,

惟傳法有進無退,故下之皆愈。疫之邪始匿膜原,根深蒂固,時發與營衛交並,

客邪由經之處,營衛無不被傷,故曰潰,不潰則不能傳,不傳則邪不出,

不出則病不愈。乃疫下後,或有不愈者,何也?說B疫邪多表裡分傳,因有一半向外,

邪傳留於肌肉,一半向裡,邪傳留於胃。惟傳胃故裡氣結,裡結,表氣亦不通,

於是肌肉之表,不即達肌表,下後裡氣通,表氣亦順。向鬱肌肉者,或斑或汗,

然後可謀治。傷寒下後無此法。雖曰終同,實不同也。至傷寒似陰者,

傷寒與疫皆有之。若陰症似陽,惟正傷寒為然,疫必無此症。夫陽似陰,

雖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必赤澀。若陰似陽,隔陽之症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清白為據,萬不失一,此又宜辨也。凡四損不可治,大勞、大欲、大病、

白話文:

如同先前所說的治療方式(適合用柴胡養榮湯)。如果藥效不顯著,需要調和藥性(適合加入生薑)。如果氣虛無法運行,需要幫助它宣散運行(適合加入人參)。凡是遇到瘟疫流行時,小孩子出現眼睛上吊、驚厥抽搐、十指彎曲如鉤、身體反弓的狀況,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驚風,應該按照治療大人瘟疫的方法來治療,只是藥劑的用量要輕且小。凡是裡證經過攻下後,臥床幾天,汗流不止,身體微微發熱,這是體表還有殘餘的邪氣,等邪氣完全清除後汗自然會停止。如果汗還是無法停止,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入廣陳皮。如果出現嘔吐,加入半夏;如果體虛,加入人參,不可使用黃芪、白朮。如果病癒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可以稍微使用一些補法。虛證和實證的區別,在於有沒有發熱。攻下後邪氣去除,嘔吐停止,如果再次嘔吐,這是胃虛,可以稍微吃些粥來調理。

凡是感冒又兼有瘟疫,要先治療感冒(適合使用上清散),再治療瘟疫。凡是瘧疾和瘟疫同時發生,治療瘟疫,瘧疾自然就會好。凡是食用肉類,導致食物停留在胃中積滯,使用承氣湯連續攻下,只會排出旁流的臭水,病情沒有得到疏通,加入一味人參,就能讓三四十天停滯的積食一下子排出。應該攻下而沒有攻下,導致真氣虛弱,這時使用承氣湯,很快就會出汗,額頭髮際癢,手腳冰冷,嚴重的話會戰慄心煩,坐臥不安,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中氣已經虧虛,無法承受藥力,叫做「藥煩」。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多加入生薑,分兩次服用,以防止嘔吐。以上治療瘟疫的方法,已經說得詳細且完整,沒有任何遺漏了。

而瘟疫和傷寒的異同之處,更應該加以辨別。傷寒一定有感冒的原因,會怕風怕冷,身體疼痛,頭痛,發熱,沒有汗。脈象浮而緊是傷寒,有汗脈象浮而數是中風。如果得了瘟疫,沒有感冒的原因,開始會覺得凜冽,之後只會發熱而不怕冷,即使是飢餓、飽食、勞累、過度思慮、發怒等,都可能引發邪氣,但很多時候是無緣無故就發病。傷寒用藥發汗後就會痊癒,瘟疫即使發汗也不會好轉。傷寒不會傳染,瘟疫則會傳染給他人。傷寒的邪氣是從毛孔進入體內,瘟疫的邪氣是從口鼻進入體內。傷寒是感染後立刻發病,瘟疫是感染後過一段時間才發病。傷寒發汗後就能痊癒,瘟疫發汗則在之後痊癒,傷寒可以立即發汗,瘟疫必須等待體內潰散,才會出現自汗、盜汗、戰汗。傷寒不容易發斑,瘟疫則容易發斑。傷寒的邪氣是侵入經絡,通過經絡傳播,瘟疫的邪氣是侵入體內,邪氣外溢到經絡,經絡不會自行傳播。傷寒發病非常迅速,瘟疫卻會拖延幾天,逐漸加重,或者突然加重。傷寒初期,必須先發表,瘟疫初期,必須先疏通。這些都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但也有些相同之處,它們都能傳入胃,所以都必須用承氣湯來引導邪氣排出,所以開始不同,最終卻相同。傷寒的邪氣是從外傳入體內,原本沒有根基,只是傳播方式有進無退,所以攻下後都會痊癒。瘟疫的邪氣開始潛藏在膜原,根深蒂固,時常與營衛之氣交戰,客邪經過的地方,營衛之氣無不被傷害,所以說「潰」,不潰則無法傳播,不傳播則邪氣無法排出,無法排出則病無法痊癒。瘟疫攻下後,有的沒有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瘟疫的邪氣大多表裡分傳,一半向外,邪氣停留在肌肉中,一半向裡,邪氣停留在胃中。只因為傳入胃,導致裡氣結滯,裡氣結滯,表氣也無法順暢。於是肌肉的邪氣,不能馬上到達體表,攻下後裡氣暢通,表氣也會跟著順暢。向著鬱積在肌肉的邪氣,可能發出斑疹或出汗,然後才能進行治療。傷寒攻下後沒有這種情況。雖然說最終相同,但實際上不同。至於傷寒出現類似陰證的情況,傷寒和瘟疫都有可能發生。如果陰證看起來像陽證,只有真正的傷寒會出現這種情況,瘟疫一定不會有這種症狀。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雖然外表寒冷,但體內一定有熱,所以小便一定是赤澀的。如果陰證看起來像陽證,那是隔陽的症狀,上熱下寒,所以小便清白。只要以小便清白為依據,絕對不會有錯,這也是需要辨別的。凡是遇到四種耗損的情況,就不能治療,也就是過度勞累、過度縱慾、大病初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