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4)

1. 卷十九

羚羊角,沉香,木香,丁香,朴硝,硝石辰砂,麝香

,,兩儀膏,,〔扶虛〕,,人參,熟地,熬膏,白蜜收。

,,犀角地黃湯,,〔清營〕,,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三才湯,,〔補營〕,,天冬,熟地,人參

,,複脈湯,,〔又〕

,,蒼朮石膏湯,,〔遏熱〕,,蒼朮,石膏知母,甘草

,,半夏瀉心湯,,〔治中〕,,半夏,黃連乾薑,黃芩,人參,炙草,大棗

,,桂苓甘露湯,,〔開下〕,,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甘

草,肉桂,茯苓,枇杷葉

,,河間桂苓甘露飲,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

每服五錢。,張子和就河間方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葛根、藿香、木香,

亦名桂苓甘露飲。

,,二陳湯,,〔溫氣〕,,茯苓,半夏,甘草,陳皮

,,藿香正氣散,,〔又〕,藿香,紫蘇白芷,茯苓,大腹皮,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朴

,桔梗,甘草,薑,棗

,,陽毒發斑,陽邪亢極病也。亦或有誤服辛熱而成者。《金匱》云:陽毒之為病,

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此陽毒之病,所以昭揭於千古也,說以人傷寒,皆為熱病,然邪在陽經,

久而熾盛則為毒,故有陽毒之病。其始陽熱之氣,淫於榮衛之間,因而結聚於胃,

上衝咽喉,上焦之熱極矣。而肝脾之陰,於是不交,其發現也。面為陽明之氣所注,

火熱盛,故面斑如錦。咽與喉雖有陰陽之分,為火熱所衝,故痛則俱痛。心本主血,

陽經熱盛,心火並之,故化為膿唾者,因其病在上焦也。夫陽邪成毒,

其為病本非傷寒傳經之比,然經脈遞運,五日經氣未偏,猶為可治。至於七日,

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矣,安可治乎。仲景用升麻合生甘草以升陽散熱為君,

雄黃解毒為臣,鱉甲、當歸以理肝陰為佐,蜀椒以宣導熱邪為使,其製方之法,

實因熱邪與氣血相搏,不容直折,故病雖見於陽,反以陰法救之,並非陽毒起於陰經,

而用鱉甲之陰藥也。況古人云:病在陽者,必兼和其陰。

此仲景於陽毒而用鱉甲之旨乎。然而病之由來,其端不一。

又有虛熱熾甚而毒不化者(宜陽毒升麻湯,便結去射干加酒大黃,熱甚去人參加青黛)。

又有吐下未當,邪陷於內,而壯熱,頭項強痛,燥悶不安。或狂言詈罵,妄見妄聞,

或亦面生斑紋,口唾膿血。或並舌卷焦黑,鼻如煙煤。或更下利黃赤,

六脈洪大而數者(宜犀角黑參湯、黃連解毒湯)。切不可用下藥。勢甚者,

以青布浸冷水搭病人胸膛,必喜,熱即易之,須臾得睡。

,,〔陽毒症治〕,,《醫鑑》曰:三陽病深,必變為陽毒,或有失於汗下,

白話文:

羚羊角、沉香、木香、丁香、朴硝、硝石、辰砂、麝香

兩儀膏:主要用於扶助虛弱體質。以人參、熟地黃熬煮成膏狀,再加入白蜂蜜收膏。

犀角地黃湯:主要用於清除營分(指血液循環系統)的熱邪。以犀角、生地黃、白芍、丹皮等藥材組成。

三才湯:主要用於補養營分。以天門冬、熟地黃、人參等藥材組成。

複脈湯:(此處沒有說明具體功效和藥材,僅標示為又一種方劑)

蒼朮石膏湯:主要用於遏制熱邪。以蒼朮、石膏、知母、甘草等藥材組成。

半夏瀉心湯:主要用於治療中焦(脾胃)不適。以半夏、黃連、乾薑、黃芩、人參、炙甘草、大棗等藥材組成。

桂苓甘露湯:主要用於疏通下焦。以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甘草、肉桂、茯苓、枇杷葉等藥材組成。

河間桂苓甘露飲:藥材包括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每服用五錢。 張子和在河間方子的基礎上,去除豬苓,將滑石、石膏、寒水石減半,加入人參、葛根、藿香、木香,也稱為桂苓甘露飲。

二陳湯:主要用於溫化氣機。以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等藥材組成。

藿香正氣散:(此處沒有說明具體功效和藥材,僅標示為又一種方劑)藥材包括藿香、紫蘇、白芷、茯苓、大腹皮、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陽毒發斑:這是指陽邪過盛而導致的疾病。也可能是因誤服辛辣溫熱的藥物所致。《金匱要略》中提到,陽毒的症狀是面部出現像錦緞花紋一樣的紅色斑點,咽喉疼痛,吐膿血,五天內可以治好,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癒。 陽毒這種病之所以被廣為人知,是因為它說明了傷寒病都會轉化為熱病。如果邪氣停留在陽經,時間久了就會化為毒邪,所以才會出現陽毒病。起初是陽熱之氣在營衛之間積聚,然後結聚於胃部,向上衝擊咽喉,導致上焦熱邪過盛。這時肝脾的陰氣不相交,導致發病。面部是陽明經氣所貫注的地方,火熱旺盛,所以臉上的斑點像錦緞一樣。咽喉雖然分陰陽,但是被火熱衝擊,所以都會疼痛。心臟主管血液,陽經熱盛,心火也隨之旺盛,所以會化為膿液吐出來,因為病位在上焦。陽邪成毒,其病與一般的傷寒傳經不同,但經脈運行,五天內經氣未偏,還可治療。到了第七天,陰陽經氣已經循環過一遍了,再治療就難了。張仲景用升麻與生甘草合用,來升陽散熱,並作為主要藥物。用雄黃來解毒作為輔助藥。用鱉甲、當歸來調理肝陰作為佐藥,用蜀椒來宣導熱邪作為使藥。這種處方的方式,是因為熱邪與氣血相搏,不能直接攻伐,所以即使病症表現在陽經,反而用補陰的方法來治療,並不是說陽毒病起源於陰經,才用鱉甲這類陰藥。況且古人說過,病在陽經,一定要兼顧調和陰經。這大概就是張仲景在陽毒病中使用鱉甲的用意吧。然而病因各不相同,也有虛熱嚴重,但毒邪沒有化開的(這種情況適合用陽毒升麻湯,如果便秘可以去除射干加入酒大黃,熱邪嚴重可以去除人參加入青黛)。也有因誤用吐瀉藥物,導致邪氣陷入體內,出現高熱、頭頸僵硬疼痛、煩躁不安的情況。或者出現胡言亂語、狂躁、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也可能出現面部斑點,口吐膿血,甚至舌頭捲曲焦黑,鼻孔像煙熏一樣。或者還出現腹瀉,大便黃赤,六脈洪大且急促的情況(這種情況適合用犀角黑參湯、黃連解毒湯)。絕對不能用瀉藥。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冷水浸濕的青布敷在病人胸膛,病人會感到舒適,等布不涼了就更換。這樣可以讓病人暫時睡一會。

陽毒症的治療:《醫鑑》中說,三陽病發展到深層,必定會轉化為陽毒。也可能是因發汗或攻下的治療方法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