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5)

1. 卷十九

或本陽症誤用熱藥,使熱毒陷深,發為狂亂,面赤眼紅,身發斑黃,宜黑奴丸、

三黃石膏湯、消斑青黛飲。陶節庵曰: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

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三黃巨勝湯,重則大承氣湯下之。,鰲按:

前源流論,是專言陽邪成病者,此引《醫鑑》、節庵二則,皆是傷寒中之病,

本各不同,然方藥亦有可通用者,故亦附載於此。,陰毒發斑,陰邪深極病也。

《金匱》曰: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此又陰毒之病所以昭揭於千古也。說陰毒云者,

乃寒邪直中陰經,久而不解,斯成毒也。雖然,直中陰經,究何經歟,實中於腎也,

中於腎,遂浸淫及於肝脾也,故面目為肝脾之精所布,土受寒侵,木乃乘之,

是以色青,寒侵肌肉,寒至必疼痛。又與衛氣相爭,故痛如被杖。少陰脈上至咽,

凡有伏寒者,咽必痛。喉雖屬陽,似不宜痛,然咽與喉切近,咽之陰既為寒逼而痛,

喉之陽亦因咽痛甚而氣相應也。亦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陰陽經氣,

總以周而再行,相傳至深,則難治也。藥即用陽毒方,而反去雄黃、蜀椒之溫熱者,

以邪雖屬陰,而既結成毒,則一種陰燥之氣,自行於至陰之中。而陰既云燥,

溫之反有不可,即攻之亦罕有濟,故與其直折而過剛之患,不若辛平而得解散之央,

此仲景所以單取鱉甲、當歸走肝和陰以止痛,升麻、甘草從脾升散以化寒,

而毌庸蜀椒之辛溫,雄黃之辛銳,直而折之也。然而病之由來,其端不一。

又有陰寒極盛而成陰毒者,與仲景言陰毒,自是兩種,不可混也。說惟陰寒至極,

反大熱燥渴,四肢厥逆,脈沉細而疾,或尺部短而寸口大,額上手背冷汗不止,

其原由房後著寒,或內傷生冷寒物而犯房事,內既伏陰,又加外寒相搏,積寒優於下,

衛陽消於上,遂成陰盛格陽,陽氣上脫之候也。後五六日,胸前發出紅斑,其色淡,

其點小,是為陰斑,雖盛暑,亦必須熱藥(宜附子理中湯)。甚至身重睛疼,額出冷汗,

嘔噦呃忒,或爪甲青,或腹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燥渴,不欲飲,或身發青黑色斑,

口鼻灰色,舌黑而卷,莖與囊俱縮,脈沉細而遲,或伏而不出,

或疾至八九至而不可數,急用蔥餅子臍上熨之,

內速服藥(宜附子散或人參三白合四逆湯)。藥之熨之,手足不和暖者死不治。總之,

前一症純陰之極,畜熱自深於內,法當如仲景之治。後一症則止陰寒凝結,

非用回陽退陰之劑,內溫正氣,逼出外邪,斷不能起死而回生也(宜正陽散、複陽丹、

還陽散、破陰丹、退陰散、回陽救急湯)。趙以德又曰:古方書謂陽毒者,陽氣獨盛,

白話文:

如果原本是陽性病症,卻錯誤地使用了熱性藥物,會導致熱毒深入體內,引發精神錯亂、面紅眼赤、全身出現斑疹和黃疸等症狀,應該使用黑奴丸、三黃石膏湯或消斑青黛飲來治療。陶節庵說過,診斷傷寒時要先觀察眼睛,如果眼睛發紅或黃中帶紅,表示是陽毒。如果脈搏洪大有力且口渴嚴重,較輕微的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或三黃巨勝湯,較嚴重的則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我認為,前面所談的病因流派,主要是針對陽邪引起的疾病。這裡引用的《醫鑑》和節庵的說法,都是指傷寒中的不同病症,雖然病因不同,但方藥有可以通用的地方,所以也一併記錄在這裡。

至於陰毒引起的斑疹,則屬於陰邪深入體內的嚴重病症。《金匱要略》中說,陰毒發作時,患者會面色青紫、全身疼痛如被棍打、咽喉疼痛,若在五天內治療還有可能治癒,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可以用升麻鱉甲湯去掉雄黃和蜀椒來治療。這也是陰毒這種疾病之所以被千古流傳的原因。所謂的陰毒,就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久久不散而形成的毒素。雖然是直接侵入陰經,但究竟是哪個經脈呢?實際上是侵入了腎經。侵入腎經後,寒邪會蔓延到肝經和脾經。因為面部是肝脾精華的顯現,當脾受到寒邪侵襲時,肝木就會乘虛而入,所以面色會發青。寒邪侵入肌肉,就會導致寒冷疼痛,加上寒邪與衛氣相爭,所以疼痛像被棍打一樣。少陰經脈上行至咽喉,凡是有潛伏寒邪的人,咽喉必定會疼痛。雖然喉嚨屬於陽經,似乎不應該疼痛,但咽喉兩者緊密相連,咽喉的陰受到寒邪侵襲而疼痛,喉嚨的陽也會因咽喉疼痛而產生相應的症狀。所謂五天內可治,七天不可治,是指陰陽經氣運行一周後再次循環,如果寒邪深入到更深層次,就會難以治療。治療陰毒的藥方,即使使用治療陽毒的藥方,也要去掉雄黃和蜀椒這類溫熱的藥物,因為即使病邪屬於陰,但既然已經結成毒素,就會產生一種陰燥之氣,自行運行於至陰之中。如果陰虛且乾燥,使用溫熱的藥物反而不適合,即使攻伐也難以奏效,所以與其直接攻伐而過於剛猛,不如使用辛平的藥物來達到解散的作用。這也是張仲景選用鱉甲和當歸來滋養肝陰以止痛,選用升麻和甘草來升發脾陽以化解寒邪,而不使用蜀椒的辛溫和雄黃的辛銳的原因,避免了過於剛猛的攻伐。

然而,疾病的來源有多種多樣,還有一些陰寒極盛而成的陰毒,與張仲景所說的陰毒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這種陰寒極盛的陰毒,反而會出現大熱、口渴、四肢厥逆、脈象沉細而數、或者尺脈短而寸脈大、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等症狀。其原因可能是房事後著涼,或者因內傷而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又加上房事,體內潛伏陰寒,再加上外寒相搏,積寒在下,衛陽消散於上,就形成了陰盛格陽、陽氣上脫的危候。五六天後,胸前會出現淡紅色的斑疹,斑點較小,稱為陰斑。即使在盛夏,也必須使用熱性藥物(宜使用附子理中湯)。嚴重時,還會出現身體沉重、眼睛疼痛、額頭出冷汗、嘔吐、呃逆、指甲青紫、腹部絞痛、面色潮紅但手腳冰冷、厥逆口渴、不思飲水、或者全身出現青黑色斑疹、口鼻發灰、舌頭發黑捲縮、陰莖和陰囊都收縮、脈象沉細而遲、或者伏而不顯、或者脈搏急促至八九跳且難以計數等症狀。此時,要立即用蔥餅在肚臍上熱敷,並迅速服用藥物(宜使用附子散或人參三白合四逆湯)。如果敷藥後手腳仍然冰冷,則表示病入膏肓,無法治癒。

總而言之,前面說的第一種陰毒,屬於純陰之極,熱毒深藏於體內,應當按照張仲景的方法來治療。後面說的第二種陰毒,則是陰寒凝結,必須使用回陽退陰的藥物,溫補體內的正氣,把外邪逼出去,才能夠起死回生(宜使用正陽散、複陽丹、還陽散、破陰丹、退陰散、回陽救急湯)。趙以德又說,古籍中所說的陽毒,是指陽氣過於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