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6)
卷十九 (16)
1. 卷十九
陰氣暴衰,內外皆陽,故成陽毒。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大衰,內外皆陰,
故成陰毒。二者或傷寒初得,便有是症,或服藥後變而成。陽毒治以寒涼,
陰毒治以溫熱,藥劑如冰炭之異,仲景以一方治之,何也?且治陰毒去蜀椒、雄黃,
反去其溫熱者矣,豈非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乎?在陽經絡,則面赤如錦紋,唾膿血,
在陰經絡,則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也。其曰七日不可治者,
陰陽之津氣血液,皆消滅也。傷寒七日經氣已盡,而此加之以毒,
至七日不惟消滅其陰,且火亦自滅矣。趙氏此說,是單就仲景所言之陽毒陰毒論之,
但其曰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雖於理不至大悖,究不免有語病。說陰毒之由,
乃是陰燥。陰燥者,陰極而反化燥,是其燥是由陰出,非熱邪傷及陰經之故也。
若傷及陰經,則是外乘之熱矣,而何能成陰毒之病乎。因益知醫關生死,
不可以躁心嘗,不可輕心掉也,願為醫者勖之。,〔陰毒症治〕,,《入門》曰:
三陰經病深,必變為陰毒,其症四肢厥冷,吐利不渴,靜倦而臥,甚則目痛鄭聲,
加以頭痛頭汗,眼睛內痛,不欲見亮,面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結硬,
臍腹築痛,身如被杖,外腎冰冷,其脈附骨,取之則有,按之則無,宜甘草湯、
正陽散。陽氣乍複,或生煩躁者,破陰丹、複陽丹,不可用涼藥。又云:
此症多面青舌黑,肢冷多睡。《醫鑑》曰:一人傷寒,四肢逆冷,臍下築痛,
身痛如被杖,說陰毒也,急服金液丹、來複丹等藥。其脈沉遲而滑,雖陰而有陽,
脈可至,仍灸臍下百壯,乃手足溫,陽回得汗而解。,鰲按:前陰毒源流,
乃陰邪成病者,此引《入門》、《醫鑑》二說,亦是傷寒中之病。然症狀方藥,
亦有相通才是,故又附錄於此。神而明之,化而裁之,是在醫者。
治陽毒方九
,,升麻鱉甲湯,,〔總治〕,,升麻,鱉甲蜀椒,雄黃,當歸,甘草
,,陽毒升麻湯,,〔又〕,,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手足汗則解,
不解重作。,犀角黑參湯,,〔又〕,,升麻,犀角,
射干,黃芩,人參,甘草,黑參,此即陽毒升麻湯加黑參一味也。
,,黃連解毒湯,,〔又〕,,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一錢半
,,黑奴丸,,〔又〕,,麻黃,大黃各二兩黃芩,釜底煤,芒硝,灶突墨,梁上塵,小
麥奴各一兩,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服,須臾,振寒汗出而解,未汗再服。
,,此方能治陽毒發斑,煩躁大渴,脈洪數者。陽毒及壞傷寒,醫所不治,精魂已竭,
心下尚暖,斡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三黃石膏湯,,〔又〕,,石膏三錢,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各錢半,麻黃六分香
白話文:
陰氣極度衰弱,導致體內外皆為陽盛,就會形成陽毒。陰毒則是陰氣獨自旺盛,陽氣極度衰弱,導致體內外皆為陰盛,因此形成陰毒。這兩種情況,可能在傷寒初期就出現,也可能是在服藥後才轉變而成。陽毒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陰毒則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藥性的差異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張仲景用同一個方子治療這兩種病,這是為什麼呢?而且,治療陰毒時還要去蜀椒和雄黃,反而去除它們的溫熱之性,難道不是因為熱毒同時傷害了陰陽二經嗎?如果熱毒侵犯陽經絡,就會面色赤紅如錦紋,吐出膿血;如果侵犯陰經絡,就會面色青紫,身體像被鞭打一樣。這都是陰陽、水火動靜的本質表現。書上說七天不可治癒的,是因為陰陽的津液、氣血都已經耗盡了。傷寒七天,經氣已經衰竭,又加上毒邪的侵襲,到了第七天,不僅陰氣耗竭,連火氣也會自然消滅。趙氏的這種說法,只是單純就張仲景所說的陽毒和陰毒進行了論述。但他說“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雖然道理上沒有太大的錯誤,但終究還是有些語病。關於陰毒的成因,應該是陰燥。陰燥指的是陰氣達到極限反而轉化成燥,這種燥是由陰氣轉化而來,而不是熱邪傷害陰經所導致的。如果真是熱邪傷害陰經,那應該是外來的熱邪,又怎麼會形成陰毒呢?因此更可以知道,醫學關係到人的生死,不可以輕率嘗試,也不可以輕忽大意,希望從事醫學的人勉力而為。
關於陰毒症的治療,《入門》中說:三陰經的病變深入,必定會轉變為陰毒,其症狀是四肢冰冷,嘔吐腹瀉卻不口渴,精神疲倦只想躺著,嚴重時會出現眼睛疼痛、說話聲音低微、頭痛頭汗、眼睛內痛、不喜歡看到光亮、面色嘴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感覺結硬、肚臍腹部跳痛、身體像被鞭打一樣疼痛、外陰冰冷、脈象沉伏於骨,按下去感覺不到,鬆開又有,應該用甘草湯、正陽散治療。如果陽氣稍微恢復,出現煩躁不安,可以用破陰丹、複陽丹,但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書中又說:這種病症多見面色青黑、舌頭發黑、肢體冰冷、嗜睡。《醫鑑》中記載:有個人得了傷寒,四肢冰冷,肚臍下跳痛,身體疼痛像被鞭打一樣,這是陰毒的症狀,應該趕緊服用金液丹、來複丹等藥。他的脈象是沉、遲、滑,雖然是陰症,但其中帶有陽,脈象仍然可以觸摸到,可以在肚臍下灸一百壯,這樣手腳就會溫熱起來,陽氣恢復出汗就會痊癒。
我認為,前面所說的陰毒的來源,是因為陰邪成病,這裡引用《入門》和《醫鑑》的兩種說法,也是傷寒中的病。雖然症狀和用藥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在此附錄。能否領悟其中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就要看醫者自己的能力了。
治療陽毒的藥方九個:
1. 升麻鱉甲湯:
- 【總治】升麻、鱉甲、蜀椒、雄黃、當歸、甘草
2. 陽毒升麻湯:
- 【又】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如果手腳出汗就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再次服用。
3. 犀角黑參湯:
- 【又】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黑參,這個方子就是陽毒升麻湯加上黑參這一味藥。
4. 黃連解毒湯:
- 【又】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一錢半。
5. 黑奴丸:
- 【又】麻黃、大黃各二兩,黃芩、鍋底煤、芒硝、灶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用蜂蜜做成藥丸,像彈珠一樣大,用新打上來的井水化開服用,過一會,身體發冷顫抖出汗就會痊癒,如果沒出汗,就再服一次。這個方子能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煩躁、口渴、脈象洪大且快。陽毒以及壞傷寒,是醫生都無法治療的,即使精氣神都耗盡,但心口還溫熱的,撬開他的嘴,灌藥下去就能活命。如果不是口渴得很厲害,就不能用這個藥。
6. 三黃石膏湯:
- 【又】石膏三錢,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各一錢半,麻黃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