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7)

1. 卷十七

入藕汁、地黃汁、牛乳。酒客生葛根汁衝服。中消加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

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又曰: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之。又曰:

消渴症,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宜腎氣丸。徐忠可曰:仲景云: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夫厥陰之為病消渴七字,乃消渴之大原,然或單渴不止,或善食而渴,

或渴而小便反多,後人乃有上中下之分,不知上中下似不同,其病原總屬厥陰。

厥陰者,風木之臟也,與風相得,故凡中風,必先中肝。然風善行而數變,故在經絡,

在血脈,在肌肉,各各不同。而又有鬱於本臟者,則肝得邪而實,因而乘其所勝。

陽明受之,乘其所生,少陰受之,於是上中下或有偏勝,現症稍殊,皆為消渴,

皆由厥陰風鬱火燔,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內經》亦有風消二字,消必兼風言之,

亦此意也。又曰:《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仲景獨言厥陰,似乎互異,

不知邪氣浸淫,病深腸胃,氣聚不散,故曰結,其使腸胃之氣不能健運而成三消,

則厥陰實為病之本。如果病專腸胃,則下之為中病,消渴宜無不止矣。

然多食而飢不止為中消,此又云飢不欲食,則知消渴之病,亦有不欲食者,

但能食而渴者,全重二陽論治。飲一溲二,重在腎虛論治。其不能食而氣衝者,

重在厥陰論治。此又臨症時微細之辨乎。繆仲淳曰:三消渴疾,

以鮎魚涎和黃連末為丸,每五七丸,烏梅下,日三服取效。又曰:用白芍、

甘草等分為末,每一錢,水煎,日三服。有人患消渴九年,服藥止而複作,

得是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又方,用瓜蔞根、

黃連各三兩,為末蜜丸,每三十丸,麥冬湯下,日二服。其飲水無度,小便數者,

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飲之,每日一換水及螺,或煮食飲汁亦妙。

其飲水無度,小便赤澀者,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不過五升瘥。

其腎消飲水,小便如膏油者,用茴香、苦楝子等分炒,為末,每食前酒服二錢。

其消渴飲水,骨節煩熱者,用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其消渴不止,下元虛損者,

用牛膝末五兩,生地汁五升浸之,日曬夜浸,汁盡為度,蜜丸,空心酒下三下丸,

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須發,津液自生。其胃虛消渴者,羊肚煮爛,空腹服之。

其消渴煩亂者,乾冬瓜瓤一兩水煎服。其消渴贏瘦,小便不禁者,

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極效。其消中易飢者,用蓯蓉、山萸、五味,蜜丸,

每鹽酒下二十丸。其三消骨蒸者,以冬瓜自然汁浸曬黃連末七次,又以冬瓜汁和丸,

白話文:

將藕汁、生地黃汁、牛奶混合服用。若是飲酒過多導致的消渴,則用葛根汁沖服。屬於中消的,要加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等藥材。

屬於下消的,要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等藥材。另外,治療消渴病,重點在於養肺、降火、生血,並根據上中下三焦的症狀來區分治療。又說:

消渴症的特點是小便頻繁,喝一斗水就排出一斗尿,這種情況適合用腎氣丸來治療。徐忠可說:張仲景提到,厥陰經的病變會引起消渴,出現氣往上衝到心,心中灼熱疼痛,雖然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吐,而且往下瀉的狀況也難以停止。

“厥陰之為病消渴”這七個字,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然而,消渴病可能有單純口渴不止,或容易感到餓又口渴,或口渴但小便反而多的情況。後人因此將消渴分為上、中、下三種,但其實這些看似不同的症狀,病根都源於厥陰經。

厥陰經屬於風木之臟,與風邪相合,因此凡是中風,必定先傷肝。而風邪善於遊走且多變,所以在經絡、血脈、肌肉等處的表現各不相同。若風邪鬱積在肝臟,會導致肝臟實熱,進而侵犯其所能克制的脾胃(陽明經),也會侵犯其所能生的腎(少陰經)。於是,上、中、下三焦就可能出現偏盛的狀況,症狀略有不同,但都屬於消渴,都是由厥陰經風邪鬱積、化火所導致的,所以說“厥陰之為病消渴”。《內經》也有提到“風消”二字,說明消渴病通常與風邪相關。

《內經》說:“二陽結,謂之消”,張仲景則獨提厥陰,看似不同,但其實是說邪氣逐漸深入,侵入腸胃,導致氣機鬱結不散,所以說“結”。當腸胃的運化功能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形成三消的病症,而厥陰經正是疾病的根本所在。如果病症只在腸胃,那麼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會有所改善,消渴症也應該能停止。

但若是多食易飢屬於中消,此處又說飢餓卻不想吃,由此可知,消渴病也有不想進食的情況。若能吃但口渴的,治療重點應放在陽明經;若喝水多小便也多的,重點則在腎虛;若不能吃卻有氣往上衝的,重點則在厥陰經。這些是臨床診斷時需要仔細分辨的。繆仲淳說,治療三消的渴疾,用鮎魚的黏液和黃連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烏梅湯送服,一天三次,會有效果。又說,用白芍、甘草等量磨成粉,每次用一錢,加水煎煮,一天三次服用。有人患消渴病九年,吃藥後好轉又復發,服用此方七天就痊癒。古人留下的處方,其中的道理可能難以理解,但絕不能因為看似簡單就輕忽。另外一個方子,用瓜蔞根和黃連各三兩磨成粉,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麥冬湯送服,一天兩次。對於飲水無度、小便頻繁的,用田螺五升,泡在一斗水中一整夜,感到渴就喝,每天換水和田螺,或者煮來吃並喝湯也很好。對於飲水無度、小便赤澀的,用秋麻子仁一升,加三升水煮三四次沸騰後飲用,不超過五升就能好轉。對於腎消導致飲水多,小便像膏油一樣的,用茴香、苦楝子等量炒過後磨成粉,每次飯前用酒送服二錢。對於消渴導致飲水多、骨節煩熱的,用芭蕉根搗汁,隨時飲用一到二合。對於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的,用牛膝粉五兩,用生地黃汁五升浸泡,白天曬太陽晚上浸泡,直到汁液用完,用蜂蜜製成藥丸,空腹用酒送服三顆,長期服用可以強壯筋骨、保持容顏、使鬚髮烏黑、產生津液。對於胃虛導致的消渴,將羊肚煮爛,空腹服用。對於消渴導致煩躁不安的,用乾冬瓜瓤一兩加水煎煮服用。對於消渴導致消瘦、小便失禁的,用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用,效果很好。對於中消導致容易飢餓的,用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製成蜜丸,每次用鹽酒送服二十丸。對於三消導致骨蒸發熱的,用冬瓜的自然汁浸泡黃連粉七次,再用冬瓜汁和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