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6)
卷十七 (6)
1. 卷十七
傷真陰必使真陽無守,二陽既病,倉廩空而餉道絕,為生死之關,
然必自真陽之傷為之,故曰發心脾也。 治亦同三消,參其症而用方主之可也。
至於消渴既久,其傳變之症,在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至中滿鼓脹,何也?
津液竭則火邪勝,故發癰膿,且痛甚而或不潰,或流赤水也。又如上中二消,
製之太急,寒藥多而胃氣傷,故成中滿,甚而水氣浸漬,溢於皮膚,則為腫脹,
所謂上熱未除,中寒之症複生也。夫至癰疽脹滿,亦與強中等症,
皆為傳變而不易治矣。,〔脈,法〕,,,《內經》曰:消渴脈實大,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仲景曰: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
小便即數。《脈經》曰:消渴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澀而微者死。又曰:
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也。心脈微小為消癉。又曰:脈數大者生,沉小者死。
,,〔消渴與腳氣反〕,,,《本事》曰:消渴腳氣,雖皆為腎虛所致,其為病則相反。
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二月,
衰於二三月。其故何也?說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
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審此二者,疾可理也。
,,〔消渴原由症治〕,,,《本事》曰:消渴之症,全由坎水衰少。何也?
肺為五臟華說,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乾而渴。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若無火力,
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終不能潤。火力者,腰腎強盛,常須暖補腎氣,
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宜腎氣丸。又曰:消渴者腎虛所致,
每發則小便必甜。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
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脾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成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為脂膏,
又其次為血肉,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
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谷氣,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
則肌膚活槁也。《直指》曰:自腎消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
石勢獨留,陽道興強,不交精泄,名曰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
又甚焉。若強中,則斃可立待。《類聚》曰:五臟六腑,皆有津液,熱氣在內,
則津液竭少,故為渴。夫渴者,數飲水,其人必頭目眩,背寒而嘔,皆因裡虛故也。
《入門》曰:飲水而安者,實熱也;飲水少頃即吐者,火邪假渴耳。丹溪曰:
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宜以四物湯為主。上消加人參、五味、麥冬、花粉煎,
白話文:
傷害了腎陰,必然導致腎陽失去固守,腎陰和腎陽都出現問題,就像糧倉空了,補給也斷絕,這關係到生命的安危。
然而,這必定是從腎陽的損傷開始,所以說病根在心脾。治療方法也如同治療三消(上消、中消、下消),參考其症狀來選用藥方即可。
至於消渴病久了,它的傳變症狀是,能吃的病人必定會長癰疽背瘡,不能吃的病人必定會出現腹脹滿悶,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體內津液枯竭,火邪就會旺盛,所以會長癰膿,而且疼痛劇烈,可能不易潰破,或流出紅色的液體。又如治療上消、中消,
如果用藥太過急切,寒涼的藥物用得太多,就會損傷胃氣,因此造成腹部脹滿,嚴重時水氣會浸潤,溢於皮膚,就會出現腫脹,
這就是所謂的「上熱未除,中寒之症又生」。一旦發展到癰疽脹滿,就像強中等症狀一樣,都是傳變而來,就很難治療了。
關於脈象
《內經》說:消渴的脈象如果洪大有力,病情較久還可以治療;如果脈象細小且堅硬,病情久了就難以治癒。仲景說:如果趺陽脈跳動急促,代表胃裡有熱,就會食量大增且飲水多,大便一定會乾燥,小便也會頻繁。《脈經》說:消渴的脈象,應該是緊實且跳動急促,如果反而出現沉澀微弱的脈象,就代表病人快要死了。又說:心脈滑利是口渴的表現,滑利代表陽氣旺盛;心脈微小是消癉(消瘦)的表現。還說:脈象洪大有力是生的象徵,沉小無力是死的象徵。
消渴病和腳氣病的相反關係
《本事》說:消渴病和腳氣病,雖然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但病理表現卻相反。腳氣病在二三月開始發作,五六月達到高峰,七八月衰退;消渴病則在七八月開始發作,十一二月達到高峰,二三月衰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腳氣病是壅滯的疾病,消渴病是疏泄的疾病。春夏陽氣上升,所以壅滯的疾病會發作,疏泄的疾病就會減輕;秋冬陽氣下降,所以疏泄的疾病會發作,壅滯的疾病就會減輕。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好好治療疾病了。
消渴病的原因及治療
《本事》說:消渴病的發生,完全是因為腎水衰竭。這是為什麼呢?肺是五臟的華蓋,如果下面有溫暖的氣來蒸騰,肺就會潤澤。如果下面過於寒冷,陽氣就不能上升,所以肺就會乾燥而出現口渴。好比鍋裡有水,用火加熱,再用蓋子蓋上,暖氣就會上升,所以蓋子會濕潤。如果沒有火力,水氣就不能上升,這個蓋子就永遠不會濕潤。這裡的「火力」指的是腰腎強盛,所以要經常溫補腎氣,飲食得到火力的溫煦就能向上滋潤而容易消化,也能避免口渴的問題,適合服用腎氣丸。又說:消渴病是由腎虛引起的,每次發作小便一定會是甜的。從物理現象來看,製作淋餳醋酒或肉乾的方法,只要一會兒就會變甜,足以說明人吃下食物後,滋味都是甜的,然後流到膀胱。如果脾腎氣盛,就會向上蒸騰,化成精氣,下達骨髓,其次變成脂肪,再其次變成血肉,剩餘的才變成小便,所以小便顏色是黃的,是血的剩餘。五臟之氣都能潤澤時,小便的滋味才會是鹹的。如果腰腎已經虛寒,就不能蒸化穀氣,全部向下變成小便,所以味道是甜的,顏色是清冷的,這樣皮膚就會乾燥枯槁。《直指》說:從腎虧損來分析,還有一些人因為過度服用五石散,真氣耗盡,只剩下藥力,陽道興奮,不性交精液就會流失,這就叫做強中。消渴,算是比較輕微的;消中,病情更嚴重;消腎,則是最嚴重的。如果出現強中,很快就會死亡。《類聚》說:五臟六腑都有津液,體內有熱氣,就會使津液枯竭,所以會口渴。口渴的人會經常喝水,這樣的人一定會頭暈眼花,背部發冷並嘔吐,這些都是因為體內虛弱。《入門》說:喝水後感到舒服的是實熱;喝水後不久就吐出來的是火邪引起的假渴。丹溪說:三消大多是因為血虛不能產生津液,應該以四物湯為主。上消加人參、五味子、麥冬、花粉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