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8)
卷十七 (8)
1. 卷十七
每三四十丸,大麥湯下。尋常口渴,只一服見效。其強中消渴者,用豬腎一具,薺苨、
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花粉、甘草各二兩,
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去渣,下藥再煮三升,分三服,
名豬腎薺苨湯,後人名為石子薺苨湯。
即經所謂熱中,與三消異。《靈樞經》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皆柔弱者,
天元形體不充也。其本大氣不足,五臟氣餒,陰虛生內熱,自是內熱不解,
而外消肌肉,故五臟之脈,皆以微小者為消癉,是五臟之氣,不能充滿於榮分,
而內有鬱熱以爍之也。故法以脈實大者為順,雖病可治。若脈懸小而堅,則精活血槁,
必不能耐久矣。是知消癉之病,本起於不足,
必以滋陰平肝清熱為主也(宜生地黃飲子、玉泉丸)。
,,〔消癉症治〕,,,《內經》注曰:癉,謂消熱病也。多飲數溲,謂之熱中。
多食數溲,謂之消中。《內經》曰:凡消癉,肥實人則膏梁之疾也。
此人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注曰:食肥則腠理密,
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
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
故轉為消渴。《入門》曰: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者也。,鰲按:消為肌肉爍,
癉為內鬱熱,二字連讀,為一症之名,非如《內經》言癉成為消中,消為三消,
癉為癉病也。即《內經》言肥甘之病,亦消渴之類,非消癢,姑附於此。
治三消方四十四
,,六味丸,,〔總治〕,,地黃,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八味丸,,〔又〕,,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人參白朮散,,〔又〕,,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大黃,連翹,澤瀉,花粉
葛根,茯苓各一錢,官桂,木香,藿香各五分,廿草六分,寒水石四錢,石膏八錢
磁石,芒硝各六錢,共為末,每取五錢,加蜜少部服,漸加至兩部,日二三服。
,,桑白皮湯,,〔又〕,,桑白皮新生者二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
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 大黃甘草飲子,,〔又〕,,大黃兩半甘草大者四兩,黑豆五升另煮三沸去苦水另用
井水一桶同煮,豆爛,令病人食豆飲汁,無時,不三劑病去。
,,活血潤燥生津飲,,〔又〕,,天冬,麥冬,五味子,瓜蔞仁,火麻仁,生地,熟她
花粉,當歸,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人參寧神湯,,〔上消〕,,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葉,五
味子
,,人參白虎湯,,〔又〕,,人參,石膏甘草,知母
,,止消潤燥湯,〔又〕,,升麻錢半,杏仁,桃仁,麻仁,歸身,荊芥,知母,黃柏石
白話文:
[卷十七]
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顆藥丸,用大麥湯送服。一般口渴,只需服用一次就能見效。對於病情嚴重的消渴症(強中消渴),可以用豬腎一個,薺苨、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花粉、甘草各二兩,黑大豆一升,加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和黑大豆,取汁一斗,去除殘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這個方子叫做「豬腎薺苨湯」,後人也稱之為「石子薺苨湯」。
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熱中」,和三消不同。《靈樞經》說:五臟都虛弱的人,容易得消癉病。所謂五臟虛弱,是指人體的先天元氣不足,根本原因是體內大氣不足,導致五臟氣血衰弱,陰虛產生內熱。內熱無法解除,就會向外消耗肌肉,所以五臟的脈象都呈現細小,這是消癉病的特徵,表示五臟的氣血無法充滿全身,體內有鬱積的熱邪在損耗。所以,脈象洪實有力表示情況良好,雖然生病但可以治癒。如果脈象細小且堅硬,表示精血耗竭,難以長久維持。由此可知,消癉病的根本原因是體內虛弱,治療時必須以滋養陰液、平肝清熱為主(可以使用生地黃飲子、玉泉丸等方劑)。
[消癉症治]
《內經》注解說:「癉」指的是因熱引起的消耗性疾病。多喝水、小便次數多,稱為「熱中」。多吃東西、小便次數多,稱為「消中」。《內經》說:凡是得消癉病的,肥胖的人通常是因為過食膏粱厚味導致。這種人因為經常吃甘甜肥膩的食物,導致體內氣向上溢出,轉變為消渴病。注解說:吃肥膩的食物會使皮膚腠理緊密,陽氣無法向外宣洩,所以肥胖的人容易產生內熱。甘甜的食物,性質平和緩慢,容易使氣向上逆行,所以吃甜食容易導致腹部脹滿。內熱則會導致陽氣向上炎熱,向上炎熱就會想要喝水、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則表示陽氣有餘,有餘則會導致脾氣向上溢出,所以轉變為消渴病。《入門》說:消,就是燒灼的意思,像火燒東西一樣。我認為,消是肌肉消瘦,癉是內裡鬱熱,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是指同一種病症,並不像《內經》所說,癉發展成消中,消指的是三消,癉指的是癉病。《內經》所說的肥甘厚味引起的疾病,也是屬於消渴病的一種,並不是指皮膚搔癢,這裡先把它放在這裡。
治療三消病的方劑共四十四個:
[六味丸] (總治) 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八味丸](又名腎氣丸) 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人參白朮散](又) 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大黃、連翹、澤瀉、花粉、葛根、茯苓各一錢,官桂、木香、藿香各五分,甘草六分,寒水石四錢,石膏八錢,磁石、芒硝各六錢,一起研成粉末。每次取五錢,加入少量蜂蜜調服,可逐漸增加至每次兩錢,每天服用兩到三次。
[桑白皮湯] (又) 新鮮桑白皮二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大黃甘草飲子] (又) 大黃二兩半,甘草大的四兩,黑豆五升,另外煮三滾後去掉苦水,再用井水一桶一起煮,直到黑豆煮爛。讓病人吃黑豆,並喝湯汁,不限時,大概服用三劑病就好了。
[活血潤燥生津飲] (又) 天冬、麥冬、五味子、瓜蔞仁、火麻仁、生地、熟地、花粉、當歸、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人參寧神湯] (上消) 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葉、五味子
[人參白虎湯](又) 人參、石膏、甘草、知母
[止消潤燥湯](又) 升麻一錢半,杏仁、桃仁、麻仁、當歸身、荊芥、知母、黃柏、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