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 五 (8)
卷 五 (8)
1. 卷 五
此病固不在膀胱而在腎,腎既留水,不能化精,故石堅一處,惟見少腹,
而不及他所也。水蠱一症,因水毒之氣,結聚於內,遂令其腹漸大,動搖有聲,
常欲飲水,皮膚粗惡,其原多因他病,久而變成,說亦有蠱敗之義焉,故亦名蠱,
其為症治,有可指陳者,或因雨濕而浮腫(宜平胃散加白朮、赤苓、草蔻仁,
)或飲水過多而浮腫(宜胃苓湯,)或久喘後積水氣而浮腫(宜葶藶丸,
)或久瘧變水氣而浮腫(宜黃甲丸,)或久痢變水氣而浮腫(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此等皆水症之別也。而水症之外,又有結陽症。《內經》曰:結陽者,腫四肢。
注曰: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故為腫也。邪氣漸甚,正氣漸微,陽氣衰少,
致邪伐正氣,不能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維也。今人見手足關節腫痛,
概以為風症治者,誤矣(宜犀角湯。)嗟乎,脹腫之為患,重且大如此,倘忽視之,
不兒委人命於草莽乎。業師孫慶曾先生嘗謂餘曰:脹腫門,惟水病難治,
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無所攝,泛溢於肌肉間,法惟助脾扶火,
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劑,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則水流;白朮以補土,
土實則水自障,茯苓、豬苓、澤瀉以引水,則水自滲泄而可不為患。
每見先生治人水病,無不用五苓散加減,無不應手而癒,如響應者。
可見無人不知五苓散,而不能用治水病,以致決潰而死者,皆未明病之根源,
方之奧妙,而尊之信之,加減以收央也。然其加減,則必有神明乎藥物之性,
洞悉乎病根所在者,而後所加所減,悉與原方配合,悉與本病無乖,故可投之立效,
否亦無益也。,【脈 法】,《內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又曰:
脈盛而緊曰脹。《脈訣》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
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得效》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
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又曰:諸氣脹滿,浮大可治,虛小難治。
(此係脹滿之脈。),,仲景曰: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脈經》曰:
水病脈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腹大如鼓,實者生,虛者死。東垣曰:
水氣得沉脈則逆,此陰脈也。《得效》曰:水氣浮大則宜,沉細則癒而復作。又曰:
上氣浮腫,浮滑可安,微細難治。《正傳》曰:水腫脈多沉伏。又曰:病陽水,
兼陽症,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症,脈必沉遲。《三因》曰:陽虛陰實,為水必矣。
(此係浮腫脈。),,【脹滿為真臟病】,丹溪曰:脹滿由脾虛之極,乃真臟病。
如反胃癆瘵,亦皆真臟受病。凡人真臟不病,則五行相生相制,以適於平,
白話文:
這個病其實不是在膀胱,而是在腎臟。腎臟積存了水液,無法轉化為精華,所以會導致局部堅硬,只會在小腹出現,不會影響到其他地方。水蠱這個病症,是由於水毒之氣在體內聚集,導致腹部逐漸腫大,搖動時會發出聲響,常常想喝水,皮膚變得粗糙。它的起因多半是其他疾病,久而久之演變成這樣,也有蠱毒敗壞的意思,所以也叫蠱。
這個病的治療,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例如,如果因為淋雨潮濕而導致浮腫,可以用平胃散加上白朮、赤茯苓、草蔻仁;如果因為喝水過多而浮腫,可以用胃苓湯;如果久咳氣喘後積水導致浮腫,可以用葶藶丸;如果久瘧(瘧疾)轉變成水氣導致浮腫,可以用黃甲丸;如果久瀉轉變成水氣導致浮腫,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這些都是水腫的不同類型。
除了水腫之外,還有陽氣鬱結的病症。《內經》說:「陽氣鬱結,會導致四肢腫脹。」註解說,原本就有氣病,加上濕熱,氣與濕熱交織,所以會腫脹。邪氣越來越嚴重,正氣越來越虛弱,陽氣衰少,導致邪氣侵犯正氣,無法順暢流通,所以四肢腫脹,因為四肢是陽氣匯聚的地方。現在的人看到手腳關節腫痛,就一概當作風病來治療,這是錯的(應該用犀角湯)。
唉,脹腫這種疾病的危害如此嚴重而巨大,如果輕忽它,豈不是把人命當作草芥嗎?我的老師孫慶曾先生曾經對我說:「脹腫這個病,最難治療的就是水病。病人的根本原因是真火衰弱,不能生養脾土,所以水液無法被控制,溢出到肌肉之間。治療方法只能幫助脾臟,扶持真火,這樣才能概括所有情況。而幫助脾臟、扶持真火的藥方,最有效的就是五苓散。肉桂可以溫補真火,真火溫暖則水液可以流動;白朮可以補養脾土,脾土充實則水液自然被阻擋;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引導水液,則水液可以滲透排出,而不會造成危害。」
我常常看到先生治療水病,都是用五苓散加減,每次都能藥到病除,效果非常顯著。可見大家都知道五苓散,但是卻無法用來治療水病,導致病情惡化而死亡,都是因為不明白疾病的根源和藥方的奧妙,沒有尊重並信任它,並且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來達到效果。然而,加減藥物必須要對藥物的藥性有深刻的了解,並能洞察病根所在,然後所加減的藥物才能與原方配合,與疾病的本質相符,這樣才能藥到病除,否則也沒有效果。
【脈法】《內經》說:「脈象大而堅澀的,是脹滿的脈象。」又說:「脈象盛大而緊的,叫做脹。」《脈訣》說:「脹滿的脈象是弦脈,這是因為脾臟被肝臟抑制;脈象洪大而數快的,是熱脹;脈象遲緩而微弱的,是陰寒導致的脹滿;脈象浮的,是虛性脹滿;脈象緊的,是實性脹滿;脈象浮的,還能治療;脈象虛的,就很危急了。」《得效》說:「寸關部位的脈象虛弱,是內脹;脈象遲緩而滑的,是脹;脈象虛弱而緊澀的,是脹;脈象弦而遲的,或是浮而數快的,都是脹的脈象。」又說:「各種氣脹滿的病,脈象浮大就容易治療,脈象虛小就難以治療(這是脹滿的脈象)。」
張仲景說:「脈象得到沉脈的,應該是身體有水液的緣故,身體會腫重。」《脈經》說:「水病的脈象大的還可以治療,脈象微細的就無法治療;水病腹部腫大如鼓,實證的可以存活,虛證的就會死亡。」李東垣說:「水氣病得到沉脈,是逆脈,是陰脈。《得效》說:「水氣病脈象浮大就適合治療,脈象沉細就會治好又復發。」又說:「上身氣機浮腫,脈象浮滑還可以治好,脈象微細就難以治療。《正傳》說:「水腫的脈象多半是沉伏的。」又說:「陽水病兼有陽證,脈象必然沉數;陰水病兼有陰證,脈象必然沉遲。」《三因》說:「陽氣虛弱,陰氣實盛,必定是水病(這是浮腫的脈象)。」
【脹滿是真臟病】朱丹溪說:「脹滿是因脾虛到了極點,是屬於真臟病。像反胃、癆瘵(肺結核),也都是真臟受病。一般來說,人的真臟如果沒有生病,那麼五行就會相生相剋,維持平衡。」